?

冬瓜新組合對白粉病的抗性鑒定

2022-10-19 07:40黃銘奇花秀鳳陳銑王艷娜朱朝輝
上海農業科技 2022年5期
關鍵詞:白粉菌斑白粉病

黃銘奇 花秀鳳 陳銑 王艷娜 朱朝輝

(福州市蔬菜科學研究所,福州 350111)

冬瓜(Benincasa hispidaCogn.)為葫蘆科冬瓜屬一年蔓生或架生草本植物,是國內廣泛種植的瓜類蔬菜。白粉病屬于一種氣傳病害,在我國,瓜類白粉病的病原菌主要為白粉菌屬二孢白粉菌和單囊殼屬單囊殼菌[1-2]。白粉病為冬瓜的常發病、多發病,冬瓜在發生白粉病時,其莖蔓、葉片、葉柄均會出現白色粉斑,且隨著病情的加重,白色粉斑越來越多,并逐漸布滿葉片和瓜蔓。冬瓜白粉病以在冬瓜生長中后期,田間不通風、濕度大的情況下發生重,若不及時防治,會造成冬瓜產量和品質顯著下降,進而給冬瓜生產造成重大影響。目前,冬瓜白粉病防治主要依靠化學農藥,但是,在冬瓜結果期頻繁使用化學農藥,不僅會污染環境,而且會影響冬瓜的食用安全。因此,培育抗病冬瓜品種并進行種植,是防治冬瓜白粉病最經濟有效的方法,而其中對冬瓜品種進行白粉病抗性鑒定是選育抗病冬瓜新品種過程中的重要環節。

目前,前人對于冬瓜白粉病已進行了較多的研究。例如,趙志祥[3]等采用形態觀察、致病性測定、分子鑒定和生物信息學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將黑皮冬瓜白粉病的病原鑒定為蒼耳叉絲單囊殼。肖敏[4-5]等對瓊海市冬瓜白粉病的發生情況和發病原因進行了調查分析,并結合冬瓜白粉病的發病規律,提出了對應的防治對策;同時,對黑皮冬瓜白粉病發生與氣候的關系進行了研究,并結合黑皮冬瓜白粉病的發病規律,提出了對應的防治方法。潘禮增[6]等研究了生物制劑依天得對冬瓜白粉病的防效,結果表明,依天得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在第1次施藥后8 d對冬瓜白粉病的防效達73.16%~83.41%,在第2次施藥后8 d對冬瓜白粉病的防效達82.30%~83.45%,該藥劑是目前防治冬瓜白粉病效果較好的生物制劑。與此同時,前人還對甜瓜、黃瓜、苦瓜、南瓜、西瓜、西葫蘆等瓜類作物對白粉病的抗性及其鑒定方法等進行了研究[7-16]。例如,張若緯[7]等以薄皮甜瓜自交系“KR-89”為試驗材料,研究出一種高效的甜瓜白粉病苗期抗病性鑒定方法。齊振宇[8]等采用人工氣候箱活體接種、離體葉片圓盤接種兩種方法,對6個甜瓜白粉病病原菌生理小種鑒別寄主進行了白粉病接種試驗,結果表明,兩種方法均能夠準確測定甜瓜白粉病病原菌生理小種鑒別寄主對白粉病2F生理小種的感抗性。杜玉寧[10]等采用盆栽接種試驗和田間自然發病調查相結合的方法,進行了10個黃瓜新品種和2個黃瓜主栽品種對白粉病的抗性鑒定,明確了不同黃瓜品種對白粉病的抗性水平。屈淑平[13]等采用孢子懸浮液噴霧法,將南瓜白粉病病菌接種于13個通用寄主的葉片上,通過寄主的抗感反應來區分白粉病病原菌生理小種。孫瑞杰[16]等借助室內西葫蘆苗期人工噴霧接種法,系統鑒定了58個西葫蘆品種對白粉病的抗性。然而,目前關于冬瓜品種對白粉病的抗性鑒定的相關研究尚未見報道。因此,筆者采用冬瓜苗期實驗室人工接種鑒定與采瓜期田間自然抗性鑒定相結合的方法,對2020年配制的12個小果型冬瓜組合的白粉病抗性進行了鑒定,以期從中篩選出抗白粉病能力強的冬瓜組合?,F將相關試驗結果報道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試驗材料為福州市蔬菜科學研究所于2020年配制的12個小果型冬瓜組合(引進小果型冬瓜種質資源,以經6代自交純化的穩定自交系為親本,于2020年配制而成),編號為2020-1~2020-12。

1.2 冬瓜苗期實驗室人工接種鑒定

1.2.1 鑒定材料準備

各冬瓜組合的種子均用5%次氯酸鈉溶液消毒10 min,用清水沖洗干凈后,置于30 ℃恒溫培養室中催芽,待其長出胚根后,播種于已消毒過的營養袋育苗基質中。出苗后,進行室內培養(12 h光照、30 ℃,12 h黑暗、20 ℃)。

1.2.2 接種液制備

田間采集自然發病的早期冬瓜病葉,撣掉葉面上的老孢子,然后置于底部鋪有濕濾紙的白瓷器盤內,于室溫25 ℃左右保濕16 h。用毛筆刷取葉片上長出的新鮮孢子置于盛有無菌水的燒杯中,再滴加Tween-20(滴至濃度為0.05%),即配制成約105個孢子/mL的孢子懸浮液。

1.2.3 接種方法

在各冬瓜組合幼苗1片真葉期,采用噴霧接種法進行接種,即使用小型手持噴霧器,將制備好的接種液均勻地噴于幼苗第1片真葉的正面,每個冬瓜組合重復3次,每重復10株幼苗。接種后,幼苗進行室內培養(先12 h黑暗保濕、25 ℃,然后調整為12 h光照、28 ℃,12 h黑暗、20 ℃)。

1.2.4 病害調查

在接種后8 d,各冬瓜組合進行白粉病發病情況調查,記錄病株數和病級,并計算病情指數。白粉病分級標準及病情指數計算方法均參照《冬瓜和節瓜種質資源描述規范和數據標準》。

各冬瓜組合對白粉病的抗性依照病情指數分為5級:高抗(HR),病情指數≤15;抗病(R),15<病情指數≤35;中抗(MR),35<病情指數≤55;感病(S),55<病情指數≤75;高感(HS),病情指數>75。

1.3 冬瓜采瓜期田間自然抗性鑒定

1.3.1 冬瓜種植

12個小果型冬瓜組合均于2021年3月18日在大棚內進行播種育苗,于3月30日進行定植,每個冬瓜組合定植20株。定植田塊為福州市蔬菜科學研究所的試驗地,前茬作物為小白菜,畦面覆蓋銀灰色地膜。在各冬瓜組合的生長期間防蟲害不防病害,其他栽培管理措施均按常規露地栽培進行操作。

1.3.2 病害調查

在各冬瓜組合的第一茬瓜采收后(6月25日),每組合隨機調查5株,挑選植株上白粉菌斑最多的5張葉片進行統計,通過葉片的病情指數進行抗性鑒定。

白粉病分級標準為:0級,全葉無白粉菌斑;1級,白粉菌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5%以下(含5%,下同);2級,白粉菌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5%~15%;3級,白粉菌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15%~30%;4級,白粉菌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30%~60%;5級,白粉菌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60%以上。

病情指數計算方法:病情指數=[∑(各病級葉片數×該病級值)÷(調查總葉片數×最高級值)]×100%。

各冬瓜組合對白粉病的抗性級別統計標準同1.2.4。

2 結果與分析

2.1 冬瓜組合苗期實驗室人工接種鑒定

由表1可知,各冬瓜組合的白粉病病情指數在13.3~76.4之間。其中,組合2020-3對白粉病表現為高抗,組合2020-2、2020-4、2020-5、2020-7、2020-9、2020-11、2020-12對白粉病均表現為抗病,組合2020-6、2020-10對白粉病均表現為中抗,組合2020-8對白粉病表現為感病,組合2020-1對白粉病表現為高感。

表1 冬瓜組合對白粉病的抗性鑒定結果(苗期實驗室人工接種鑒定)

2.2 冬瓜組合采瓜期田間自然抗性鑒定

由表2可知,各冬瓜組合均有不同程度的白粉病發生,病情指數在9.4~68.2之間。其中,組合2020-3對白粉病表現為高抗,組合2020-2、2020-4、2020-5、2020-7、2020-9、2020-11、2020-12對白粉病均表現為抗病,組合2020-6、2020-10對白粉病均表現為中抗,組合2020-1、2020-8對白粉病均表現為感病,沒有組合對白粉病表現為高感。

表2 冬瓜組合對白粉病的抗性鑒定結果(采瓜期田間自然抗性鑒定)

2.3 兩種方法的鑒定結果比較

比較兩種方法的鑒定結果,僅組合2020-1的抗性鑒定結果有所差異(在苗期實驗室人工接種鑒定中,該組合的白粉病病情指數為76.4,抗性鑒定表明該組合對白粉病表現為高感;在采瓜期田間自然抗性鑒定中,該組合的白粉病病情指數為68.2,抗性鑒定表明該組合對白粉病表現為感?。?,但在所有組合中,該組合的白粉病病情指數均為最大;其他組合的抗性鑒定結果表現均保持一致,僅是白粉病病情指數稍有變化??紤]到這兩種方法在接種條件上差別較大,且白粉病分級標準也不一致,計算出的病情指數必然有所差異。因此,經綜合考慮,可以初步認為本試驗采用的兩種鑒定方法對冬瓜組合的白粉病抗性鑒定結果基本一致。值得注意的是,冬瓜抗白粉病品種選育的目的是品種在生產上表現出抗病,故在冬瓜新品種的育種實踐中,可綜合應用兩種方法進行抗性鑒定,以進行鑒定結果的互相驗證。

3 結論與討論

白粉病是冬瓜生產上的主要病害,冬瓜白粉病病菌在溫度和濕度適宜時會產生子囊孢子,并主要通過氣流傳播侵染。培育抗病冬瓜品種并進行種植,是防治冬瓜白粉病最經濟有效的方法,而其中對冬瓜品種進行白粉病抗性鑒定是選育抗病品種的重要環節。

試驗結果表明,不同冬瓜組合對白粉病的抗性存在巨大差異。在本試驗中,冬瓜苗期實驗室人工接種鑒定結果表明,12個小果型冬瓜組合的白粉病病情指數在13.3~76.4之間,鑒定出高抗組合1個、抗病組合7個、中抗組合2個、感病和高感組合各1個;冬瓜采瓜期田間自然抗性鑒定結果表明,12個小果型冬瓜組合的白粉病病情指數在9.4~68.2之間,鑒定出高抗組合1個、抗病組合7個、中抗組合2個、感病組合2個。經綜合考慮,可以初步認為這兩種鑒定方法對冬瓜組合的白粉病抗性鑒定結果基本一致。因此,采用冬瓜苗期實驗室人工接種鑒定與采瓜期田間自然抗性鑒定相結合,能為冬瓜抗白粉病育種提供技術支持。

在本試驗中,冬瓜苗期實驗室人工接種鑒定是將白粉病病菌孢子直接接種在冬瓜幼苗葉片上,且各冬瓜組合的幼苗生長環境條件一致,故鑒定結果能較好地體現各冬瓜組合的抗白粉病能力。而冬瓜采瓜期田間自然抗性鑒定的結果與田間栽培管理好壞、周圍環境有無白粉病病菌息息相關。在苗期,田間通風透光條件較好,各冬瓜組合的白粉病發生較少,隨著瓜蔓的生長,田間通風透光性變差,且濕度增大,在周圍環境有白粉病病菌的現實下(試驗地里的其他瓜類有白粉病發生),大部分冬瓜組合開始發生白粉病。鑒于白粉病通常先從老葉發生,隨后逐漸向新葉和莖蔓擴展,故本試驗中各冬瓜組合及時剪除了植株下部不見光的老葉,并保證了良好一致的栽培管理條件(如充足的肥水)。從調查結果來看,不同冬瓜組合對白粉病的抗性仍存在巨大差異。其中,高抗白粉病的冬瓜組合的老葉上零星分布1~5個白色模糊的小菌斑,新葉抽生正常,新葉和莖蔓沒有發現菌斑,植株生長良好,產量未受影響;高感白粉病的冬瓜組合的老葉和莖蔓上均布滿白粉菌斑(甚至連接成片),新葉長出少,葉片枯黃,結瓜少,瓜生長緩慢,瓜皮上有白粉菌斑,瓜的商品品質變差。

猜你喜歡
白粉菌斑白粉病
一品紅溫室白粉虱的防治方法簡析
大學生牙齦炎齦上菌斑的微生物群落
蔬菜白粉虱 秋防正當時
枯草芽孢桿菌對宜良大棚黃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避雨栽培模式下氣象因子對一年兩收冬季葡萄白粉病發生的影響
一到春季就流行 蔬菜白粉病該咋防
大蒜素能較好防治刺梨白粉病
蔬菜白粉虱防治困難的原因及防治對策
涂白
齦下菌斑對慢性牙周炎患者種植體周圍邊緣骨吸收的影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