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理論內涵與實踐路徑

2022-11-01 22:45高紅貴何美璇
黨政干部學刊 2022年9期

高紅貴 何美璇

[摘? 要]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是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有機結合,旨在實現自然、經濟、社會協同發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是一種更高層次的發展形態,其本質是“生態、經濟、社會有機整體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尋求走出一條文明發展道路。全面推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必須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能源轉型,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推進綠色科技創新。

[關鍵詞]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減污降碳;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中圖分類號]F0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426(2022)09-0060-06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戰略,將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自覺行動,綠色低碳轉型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綠色日益成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為全面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十四五”開局之年,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這是加快推進中國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綱領性文件,為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發展注入了新動能,為解決中國生態環境問題提供了基礎之策,確保守護良好生態環境,持之以恒推進綠色發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已成為新時代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必由之路。本文探討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理論內涵,并根據中國發展實際提出全面推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實踐路徑。

一、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理論內涵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1]25,“構筑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1]25?!巴七M綠色發展。加快建立綠色生產和消費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導向,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1]50-51。要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體系,必須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綠色發展的目的是改變傳統的“大量生產、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生產模式和消費模式,使資源、生產、消費等相匹配相適應,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統一,人與自然和諧共處。[2]367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3]355,在嚴格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促進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增強發展的綠色底色,必須統籌污染治理,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加強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谛聲r代新格局新背景,深刻理解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理論內涵,對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是一種更高層次的發展形態,是一種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導向的經濟發展模式

為破除工業文明下環境污染、能源緊缺、貧富差距懸殊等弊端,綠色、低碳和循環發展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綠色、低碳和循環均在考慮自然資源的基礎上考慮發展問題,具有相同的目的。[4]三者側重點不同:綠色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其范疇最廣,不僅涉及環境保護、資源利用,也涉及社會公平、人民福祉[5];低碳強調碳排放約束指標,是應對或緩解全球氣候變化而提出的經濟發展模式,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6];循環強調資源的利用,其核心為社會活動與生態環境的良性互動,既是經濟形態,也是經濟發展的方法論[7]。綠色低碳循環發展要求摒棄黑色工業文明的弊端,是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相融合并強調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經濟發展模式,是一種不給后人留下“遺憾”和“后遺癥”的可持續性發展模式。這種發展模式要求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把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理念貫穿到生態保護、環境建設、生產制造、城市發展、人民生活等各方面,貫穿到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全過程,將人類的一切活動放在自然界良性運行的大格局中考量,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二)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本質是“生態經濟社會有機整體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是從人的利益角度來考慮資源配置方式及效果,以達到“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預期目標,其目的是改變傳統的“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生產模式,挖掘生態資源,倡導低碳、循環利用的消費模式,實現經濟、社會與自然保護協調統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核心要義在于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色是終極目標,低碳是主要任務,循環是重要方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各部分形成一個有機整體,但又是新發展格局這個整體的有機組成部分。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有著共同的發展目的:提倡資源節約,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水平,保護自然生態實現長遠的可持續發展。

(三)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尋求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開幕式上提出“五個追求”——“追求人與自然和諧”“追求綠色發展繁榮”“追求熱愛自然情懷”“追求科學治理精神”“追求攜手合作應對”[2]374-375,這“五個追求”是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新要求,闡明了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實現目標。2020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強調:“要在嚴格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發展示范帶?!盵3]3582021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黨的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不僅可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動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3]361。深刻學習領悟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我們清晰地認識到,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就是在新發展理念的指導下,摒棄以犧牲生態環境換取一時發展的短視做法,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推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質量發展。

總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是發展理念、發展戰略、發展實踐的一場深刻革命,追求的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是自然、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要在保證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同時,降低資源消耗和生態環境代價,把增加生態產品和生態效益放在優先地位,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二、推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面臨的矛盾和挑戰

當前中國生態文明建設仍然面臨諸多矛盾和挑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環境穩中向好的基礎還不穩固,從量變到質變的拐點還沒有到來,生態環境質量同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相比,同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相比,同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要求相比,都存在較大差距?!盵3]362“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任務艱巨,資源環境對發展的壓力越來越大?!盵3]362“一些西方國家對我國大打‘環境牌’,多方面對我國施壓,圍繞生態環境問題的大國博弈十分激烈?!盵3]362因此,我們必須充分認識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與自然資源約束加劇的矛盾,以及轉型中面臨的重大挑戰。

(一)環境污染現象仍然存在

經過一段時間的環境治理,中國部分城市依舊達不到新的空氣標準,中東部地區一些特大城市及周邊地區仍會出現霧霾天氣,東北地區部分城市秋冬季也會出現霧霾天氣?!?021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全國33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以下簡稱“339個城市”)中,218個城市環境空氣質量達標,占全部城市數的64.3%,121個城市環境空氣質量超標,占全部城市數的35.7%。若不扣除沙塵影響,339個城市環境空氣質量達標城市比例為56.9%,超標城市比例為43.1%。環境污染在一些城市仍然較嚴重,影響群眾的生活質量和身體健康,制約經濟發展。

(二)傳統產業所占比重依然較高

中國產業結構仍以重化工業為主、能源結構仍以煤為主、運輸結構仍以公路貨運為主,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尚未成長為主導產業。要徹底轉變粗放的發展模式,改變經濟結構、生產與生活方式,形成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的空間格局,需要付出更加持久而艱巨的努力。未來50年是中國城鎮化和工業化加速推進的重要歷史階段,生活消費和工業制造帶來的能源消費量將在較長時間內保持高位。受中國資源稟賦所限,在短期內,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特征不會改變,人均能源占比也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這些都對中國實現可持續發展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生態環境部聯合印發的《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指出,工業領域約占中國總能源消費總量的65%,是碳達峰碳中和的重點領域。

(三)減少碳排放的壓力巨大

中國目前的能源結構雖有所改善,但還不夠革命性。煤炭是中國的主體能源,并且煤炭集中使用率和清潔利用水平較低。中國是能源消費大國,能源問題關系經濟社會發展穩定。但是,中國仍然是發展中國家,并且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能源需求旺盛,碳排放處于攀升期?!禕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2022》顯示,中國的單位GDP(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強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倍多,是歐盟的3倍多。中國單位GDP碳排放強度接近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約為歐盟的6倍。并且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資料顯示,2021年,中國天然氣、綠電等清潔能源消費量僅占能源消費總量的25.5%。[8]相對于發達國家的50~60年的過渡期,中國從碳達峰到碳中和僅有30年時間,能源轉型任務艱巨。另外,中國幅員遼闊,區域發展不均衡,工業化和城市化尚不充分,既要發展又要控制碳排放的壓力巨大。要想降低單位GDP能耗和碳排放水平,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推動能源革命。

三、推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實踐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態環境問題歸根到底是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問題。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是解決我國生態環境問題的基礎之策?!盵3]363我們必須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中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道路。

(一)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能源轉型

能源領域是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主戰場。抓住了能源,就抓住了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牛鼻子”。減污與降碳都是在保證生態系統平衡和生態環境質量的情況下,高質量推動社會經濟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最終實現經濟、社會、自然的全面提升?!笆奈濉睍r期是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的關鍵時期。[3]362“全面綠色轉型”是把綠色發展理念貫穿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各方面和全過程,進而推動整個社會的綠色發展。綠色發展的本質是“生態經濟社會有機整體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發展是中國綠色發展的創新體現,其落腳點是滿足全體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此,我們必須在新發展理念的指導下,把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作為實現社會全面綠色轉型的總抓手。

1.加快推動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用地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大力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模式。一是實施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以節能、提高能效為手段實施能源消費強度和總量雙控是保障能源供應安全、優化能源結構的重要前提,也是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首要措施。在繼續強化末端治理的同時,要進一步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從源頭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節能和提高能效對中國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目標的貢獻率在70%以上。[9]進一步完善能源“雙控”制度,優化碳定價機制,統籌推進碳排放權、用能權、電力交易等市場建設。二是積極推進能源結構調整和優化。通過強化產業結構調整和產能產量規模調控、優化生產工藝和技術流程、大力推廣能效提升技術,提高清潔能源使用比重,調整用能結構。同時,促進節能與新能源的技術創新、升級和推廣引用。

推動能源革命。一是加大力度建設新能源供給和消費體系。該體系的基礎為大型風光電基地,需要以周圍煤電、特高壓輸變電線路為支撐。二是減少能源的不合理消費。遵循節能優先原則,優化能耗總量管理,增強能耗強度控制,貫徹節能措施,推動產業鏈低碳轉型。通過控制煤炭消費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的增加,有序合理減量,大力推動煤電的“三改聯動”。三是積極挖掘清潔能源和新能源。光能源、硅能源、地熱能源、氫能源、生物能源均是新型的清潔能源,中國儲藏豐富但分布不均,不同地區要因地制宜進行開采和利用。四是鼓勵技術創新。推動能源研發、儲蓄技術與先進制造技術、現代信息技術等深度融合,加速能源的節約。

加快建設低碳交通體系。目前,中國交通運輸行業依靠的主要能源仍是化石燃料,天然氣、電力等清潔能源使用占比依然較低,交通運輸行業實現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壓力較大。建設低碳交通體系:一是建設立體交通運輸結構。提高多式聯運占比、換裝效率,增加水路、鐵路運輸,通過提升運輸規模降低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二是發展節能低碳交通工具。推廣新能源車船、智能交通規劃,加快鐵路電氣化改造,增加加氫站數量,促進航道、錨地共享,推進船舶靠港使用岸電常態化。優化城市能源基礎設施,建設便利高效、先進超前的充換電網絡體系。加強燃油車船等交通運輸工具管理,提高能效標準,健全標識制度,淘汰高耗能高排放的交通運輸工具。三是積極提倡低碳出行。綜合使用法律、行政等多種手段,引導人民群眾綠色低碳出行。提高快速公交系統、城市軌道交通、公交專用道、渡輪等公共交通系統的建設水平,因地制宜設計人行道和自行車專用道等非機動車交通系統。

2.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要“完成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劃定工作”[1]52,使得“三條控制線”(簡稱“三線”)成為空間管控界線劃定的工作核心。合理制定國土空間規劃,嚴格進行用途管控,落實生產、生活、生態空間規劃,明確保護邊界和開發邊界,推動主體功能區戰略的實施。嚴格把控新增建設用地規模,靈活利用城鄉存量建設用地,切實提高土地的利用水平和效率。嚴格執行土地使用標準,研發節地技術,推廣節地模式,進而提高節約集約用地水平。

系統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推進一體化保護,提升和鞏固山水林田的碳匯能力。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進一步加強森林、草原、濕地生態保護修復,保護修復成果,嚴守退耕還林還草底線。實施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提升土壤質量,用養結合,增加生態農業碳匯。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大力植樹造林,增加森林的蓄積量和面積。保護和修復海洋生態系統,保護海草床、紅樹林、鹽沼,增加藍碳。

(二)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推進產業優化升級

1.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有助于培育發展新的經濟增長點,進而獲得未來競爭新優勢,具有先導性、支柱性等特點。因此,必須加快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節能環保、數字創意等產業,著力壯大新增長點,形成發展新動能。大力建設法治化、市場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保駕護航。高技術產業是利用前沿技術(主要指生物工程、信息技術和新材料等領域)生產高科技產品的產業群,該產業的特點為研究開發前期成本高,但自然、經濟、社會的回報效益大。發展高技術產業對推動產業結構升級,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減少自然資源消耗,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推動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必須加強供給側改革和需求側管理,同產業升級、消費升級、科技創新相融合。加快金融、電子商務、服務外包、節能環保等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推動從設計、生產到營銷全鏈條共生共融,實現產業向價值鏈高端延伸。

2.推動新興技術與綠色低碳循環產業深度融合。一是通過數字技術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促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數字技術在傳統產業中的應用,系統提升能源、資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廢物循環利用水平。二是將數字技術與電力、建筑、工業、交通等重點碳排放領域深度融合。促進傳統產業在能源、成本控制等方面的轉型,通過數字技術下的風險預知、防范和控制,實現節能降本,減少能源消耗的同時增強產業效益。三是新興技術與綠色低碳循環產業融合。推動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第五代移動通信(5G)等新興技術與綠色低碳產業深度融合。加快培育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海洋裝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航空航天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建設新一代綠色制造體系。四是加快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如5G網絡、大數據中心、傳感終端、工業互聯網等。強化信息資源與傳統基礎設施深度融合,提升傳統基礎設施智能化水平。

(三)加快推進綠色科技創新,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依靠綠色科技創新,綠色科技創新不僅解決經濟增長問題,同時有利于資源節約和生態保護,更能推動社會進步和人的發展。推動綠色科技創新,是跳出“環境污染—經濟發展”怪圈,追求環境與經濟“雙贏”發展模式的關鍵舉措。一是加強碳捕獲與封存(CCS)技術、地球工程等科技攻關,加快綠色科技創新。集中力量進行綠色低碳循環技術攻關,推進先進適用技術的研發與應用。二是積極建立完善綠色低碳循環技術評估、交易體系,大力促進綠色低碳循環技術創新成果轉化。探索綠色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建立企業綠色創新人才培養體系,鼓勵引導與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相關的學科建設。推廣先進節能技術,降低能耗強度,實現溫室氣體凈排放為零。利用科技創新抑制煤電、鋼鐵、建材等高耗能重化工業的產能擴張,實現低碳轉型和技術升級。三是努力提高產業鏈供應鏈聚集整合能力,由大型企業、研究院所牽頭開展低碳、零碳、負碳等重大技術攻關,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產業體系。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3]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4]呂指臣,胡鞍鋼.中國建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實現路徑與現實意義[J].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1(6):35-43.

[5]潘家華,莊貴陽,鄭艷,等.低碳經濟的概念辨識與核心要素分析[J].國際經濟評論,2010(4):88-101+5.

[6]楊志,張洪國.氣候變化與低碳經濟、綠色經濟、循環經濟之辨析[J].廣東社會科學,2009(6):34-42.

[7]諸大建,朱遠.生態效率與循環經濟[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60-66.

[8]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N].人民日報,2022-03-01(10).

[9]白泉.建設“碳中和”的現代化強國始終要把節能增效放在突出位置[J].中國能源,2021,43(1):7-11+16.

責任編輯? 魏亞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