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乾隆紫砂胎剔紅山水人物圖方執壺

2022-11-04 11:51朱軒林朱亞芯
大眾考古 2022年5期
關鍵詞:紫砂壺器物紫砂

文 圖/朱軒林 朱亞芯

紫砂壺正面的松蔭品茶圖

故 宮博物院珍藏有多件宜興窯紫砂壺,其中有一把國家一級文物——清乾隆紫砂胎剔紅山水人物圖方執壺。2017 年1 月12 日,由故宮博物院、宜興市人民政府主辦的“紫泥清韻 皇家品位——故宮博物院珍藏宜興紫砂回鄉展”在宜興市博物館盛大開展,我們作為策展人,近距離觀摩了這件器物。

這件清乾隆紫砂胎剔紅山水人物圖方執壺,紫砂內胎,圓口,方身,曲流,環柄,下承四折角條形足。器身雖為方形,但棱線自上而下微有弧度,方中有圓,設計精妙。紫砂壺外通體髹十幾層紅漆,四面開光內雕刻不同的錦地花紋,正面飾松陰品茶,背面飾高士對談。左右兩面有雜寶花卉圖案。流和柄均飾飛鶴流云紋。底髹黑漆,漆下隱約見“時大彬造”四字豎刻楷書款。

時代

這件器物制作于清乾隆年間(1736—1795)。乾隆帝喜好富麗堂皇的裝飾風格,制作者將雕刻、上漆等不同技法運用于紫砂裝飾,使其達到紫砂裝飾工藝的最高境界。特別是紫砂胎的上漆技巧,造辦處的漆作在技術上完全解決了漆與紫砂的粘合問題,使得漆皮與胎體結合緊密,融為一體,經數百年的光陰依舊金碧輝煌。繁縟的裝飾、精湛的技藝,在這件器物上彰顯得淋漓盡致,非常符合乾隆帝的審美情趣。這個時期,正是由于皇帝的喜好,使紫砂裝飾技藝達到了頂峰。

形制

這件器物的胎體制作原料是紫砂。紫砂的雙氣孔結構使紫砂壺具備“能內外通氣而不通水”的特性,這種特性造就了紫砂壺透氣、防腐、隔熱等一系列優點。恰逢明清兩代,中國的飲茶習慣發生了改變,原本煎煮團茶的方式被沖泡散茶取代,和現在的泡茶方式類似。據《野獲編補遺》記載,“至洪武二十四年(1391)九日,上以重勞民力,罷造龍團,惟采芽以進”,由此“開千古茗飲之宗”,散茶轟轟烈烈登上了歷史舞臺。時勢造英雄,具備如此多優點的紫砂壺,就在這個時期應運而生,傳入宮廷,受到皇室和權貴的喜愛。

這件器物在形態特征上屬于方壺。紫砂壺形態各異,但無論光器、花器、筋囊器、提梁器,無論高矮、縮放、規格、變化,壺身身筒的基本形態,不外乎球形、方形、桶形、碗合形四種。而方形,特指的是壺身中可以明確識別縱向平面和棱線的壺型,常見四方、六方、八方等。這件器物就屬于四方器。

紫砂方器是用刀具把泥條切成片后再鑲接成方形。相較于將泥條圍成一個圓筒作為身體,再通過拍子拍打成圓形的圓器,其制作難度更大,業內一直有“一方抵四圓”的說法。方壺制作中的泥片鑲接講究“粘嵌接”和“堆疊接”兩個訣竅,運用于方器制作的不同部位?!罢城督印?,指的是把泥片的邊沿切成斜角,以脂泥涂于斜面,再將四塊泥片鑲接,粘連成身筒?!岸询B接”,指的壺頂和壺底的制作。以壺底為例。在制作好身筒后,需要先在身筒底部嵌入一塊“底片”,再在“底片”下方疊加一塊泥片作為“假底”,最后在“假底”上開挖出壺的圈足。方器制作,有多個平面、棱、角,要求線條挺括流暢,不拖泥帶水;立面平整勻稱,不厚薄不一;流、把配合協調,不比例失當;整體端莊大方,各部過度自然;口蓋周正吻合,角度可以變換;重心沉穩安詳,無輕浮之感。

紋飾

壺的正面是一幅松蔭品茶圖。畫面正中,一人扶桌而坐,桌上一杯,右側一侍子手中持茶壺呈為主人倒茶之勢。畫面右側為一爐一壺,應為燒水所用;左側仙鶴、松柏,意為松鶴延年;右上方有高山云朵,寧靜悠遠。整體畫面由近及遠,層次分明,內容豐富。

文徵明《惠山茶會圖》(局部)

紫砂壺背面的高士對談圖

品茗圖在明清兩代頗為流行。如現藏于故宮博物院的文徵明《惠山茶會圖》,描繪了明正德十三年(1518)清明時節,文徵明同好友蔡羽、湯珍、王守、王寵等游覽無錫惠山,飲茶賦詩的情景。又如現藏于無錫博物院的明代丁云鵬《煮茶圖》,描繪了盧仝坐榻上,榻邊置一煮茶竹爐,爐上茶瓶正在煮水,榻前幾上有茶罐、茶壺,置于茶托上的茶碗等,身旁為一須仆,正蹲地取水。榻旁有一老婢雙手端果盤正走過來。背景是盛開的白玉蘭、假山石以及花草。

壺的背面為高士對談圖。畫面正中是兩高士相對談話,四周飾有松樹、山石、云朵等圖樣。但是“高士對談”僅為一個概述,兩位老者到底是誰,畫面到底想表達怎樣一種情懷?

李唐《采薇圖》(局部)

紫砂壺開光

經過反復揣摩考證,我們認為這里描繪的是“采薇圖”,即《史記·伯夷列傳》上記載的伯夷與叔齊,因不歸順周武王、不食周粟而采薇于首陽山直至餓死的故事,表達了一種對氣節的崇尚。宋代畫家李唐以此為題創作了《采薇圖》,借以諷刺那些茍且偷安、靦顏事敵的宋朝臣子們。如今這幅畫藏于故宮博物院。而左側老者右手指向山石上的靈芝或者野菇,這也正是我們推測的依據之一。

開光是一種器物裝飾形式。在器物的某一部位留出某一形狀(如扇形、菱形、心形等)的空間,在該空間里飾以花紋。開光是常見于景泰藍等陶瓷器上的圖案裝飾。采用這種形式可以使空間更為突出,更有層次感。仿佛在器物表面加了一扇窗戶,我們透過窗戶可以看到遠方的美景。

錦地,又稱“錦地紋”,是由一種圖形或多種圖形連續重復使用而構成的畫面,其構成圖形可以是十字、卍字、回字、花卉、幾何圖形等,從而形成精美細致的紋飾圖案。又因為該紋飾延綿不斷,故又有“兒孫滿堂,福壽連綿”的美好寓意。

壺身紋飾繁復多樣,壺頸部有一周回紋,把手和壺嘴處刻飛鶴流云紋,器身左右兩面刻雜寶花卉紋等。

制作工藝與裝飾技法

瓷器上的開光

這件紫砂壺采用了剔紅工藝。剔紅工藝,是髹漆工藝的一種,又叫“髹漆雕剔”,是指將漆涂于胎體表面,趁漆面未干之時刻劃裝飾,然后再烤干、磨光的裝飾工藝。這件器物表面的紅漆厚約3 毫米,要在3 毫米厚度的漆面上,刻出如此精美的近景、遠景圖案,可見工藝難度之大,要求之高。

這件紫砂壺還運用了“開光”和“錦地”的裝飾技法,壺底密密麻麻的回字、花卉就是典型的“錦地紋”。

款識

這件器物底部髹黑漆,黑漆下隱約可見“時大彬造”四字豎刻楷書款。

時大彬,號“少山”,又稱“時彬”。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徐秀棠先生考證他可能生于明代嘉靖三十九年(1560)。徐鰲潤先生推測其出生于1573 年,卒于1662 年。

明代周高起所著的《陽羨茗壺系》中的“大家”篇著重介紹了時大彬高超的紫砂壺制作技藝。他開創了調砂法制壺,古人稱之為“砂粗質古肌理勻”,別具情趣。在成形技法方面,時大彬改進了供春“斫木為?!钡闹品?,把打身筒成形法與鑲身筒成形法結合起來,由此確定了紫砂壺泥片鑲接成形的基本方法,是紫砂壺制法的一大飛躍。又首創方形、圓形壺式,成為紫砂壺造型的典型壺式。時大彬還聽從陳繼儒等文人的建議,改大壺為小壺,使得紫砂壺更適合文人的飲茶習慣,把文人情趣引入壺藝,使壺藝與茶道相結合。運刀刻銘也自時大彬始,初期他請書法家落墨,用竹刀刻出,后自研書法,字體閑雅,有《黃庭》《樂毅》帖間之風。因此,時大彬被公認為宜興紫砂藝術的一代宗師、鼻祖巨匠。

大彬壺藝在明代就享有盛譽,有詩為證:“宮中艷說大彬壺,海外競求鳴遠碟?!笨梢娝牟鑹?,在當時已經相當受重視。但時隔400多年,他的作品流傳至今的已經少之又少,寥若辰星。真正有據可查的時大彬壺真跡,只有寥寥數十件,如揚州博物館藏“大彬”款六方紫砂壺、福建漳浦盤陀鎮盧維禎墓出土的時大彬款鼎足蓋圓壺、無錫明代華師伊墓出土的大彬款柿子蒂紋三足壺等。

結合作品、款識和對時大彬的描述,“清乾隆”和“時大彬造”存在沖突,乾隆帝于1735年即位,距時大彬的年代相差100 多年,兩者不可能同時存在。因此,此壺仍存在很多值得世人去破解的疑點。

“大彬”款六方紫砂壺

僅從這把壺的裝飾風格和精湛的雕漆工藝上看,此壺明顯是乾隆時期的典型作品。那么,為什么要在乾隆時期的紫砂制品中加上明代紫砂大家時大彬的刻款?或許有人會覺得時大彬的壺從明代就開始盛行,到乾隆時期作為對前人的追溯,落寄托款,效仿先輩,亦非不可。

然而我們不這樣認為。第一,在清代早中期,國力強盛之時的宮廷御用紫砂器,很少見有名家落款。第二,如果是寄托款,則無需如此隱蔽,款識如此之小,又如此之淺,藏于漆皮之下,難免有刻意隱藏之嫌。同時,明代器物的落款多為“XXX造”。而清代款識中,“造”字則很少出現,一般都是“XXX 制”。第三,結合上文對器表圖案的分析,《采薇圖》是對那些在國事變遷中茍且偷安之人的諷刺,是對高尚氣節的推崇。在康乾盛世的時代背景下,又為何要做如此裝飾,表達如此情懷?可見,這把壺的出身,一定還蘊藏著更加神秘和精彩的故事,等待進一步的發掘與探索。

猜你喜歡
紫砂壺器物紫砂
禮樂之道中的傳統器物設計規范
養護紫砂壺,堅持最重要
養護紫砂壺,堅持最重要
無相
琳瑯滿目——中國古代器物之扇子
聽古器物講“孝文化”
劉少白
惟妙惟肖——中國古代器物之粉彩像生瓷果品盤
顧景舟洋桶紫砂提梁壺
購買紫砂壺4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