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原創音樂劇舞蹈研究現狀、問題及趨勢

2022-11-04 05:53楊秋
藝術家 2022年10期
關鍵詞:音樂劇舞蹈研究

□楊秋

音樂劇作為一種舶來藝術,是具有時代性、藝術性、娛樂性、市場性和可持續發展性的多元化文化產業。如何在延續西方藝術形式的基礎上,融合匯聚中國民族文化,弘揚中華民族美學精神,傳遞向上、向善的價值觀,是中國音樂劇從業者追求的目標。在音樂劇舞臺上,舞蹈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音樂劇舞蹈”成為音樂劇研究的重點。為了準確把握音樂劇舞蹈研究的發展脈絡,本文運用文獻計量學軟件——CiteSpace 將音樂劇舞蹈研究的數據進行關聯分析,繪制知識圖譜,對近40 年來中國音樂劇舞蹈研究的知識基礎、研究熱點、研究前沿及發展趨勢進行分析,期望為今后相關領域的研究與實踐提供有益參考。

一、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陳超美教授開發的用于計量和分析科學文獻數據的信息可視化軟件——CiteSpace,其可以用來繪制科學知識圖譜,直觀地展現科學知識領域的信息全景。本研究以CNKI 期刊數據庫作為數據來源,在該數據庫中選擇以主題、關鍵詞、小標題為檢索條件,設定“音樂劇舞蹈”為搜索內容,設置出版時間范圍為1980—2021 年,檢索時間為2021 年6 月15 日。檢索后獲得期刊文章共計274 篇,為保障數據的準確性,剔除不相關文獻,最終獲得217 篇相關文獻。我們將有效文獻以Refworks 格式導出,保存為txt 格式導入CiteSpace 軟件,從載文時間、載文數量、學科分布、載文期刊、發文作者、研究機構等文獻指標進行路徑分析,對文章的關鍵詞進行共現分析。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年度發文量

年度發文量可以反映出學者對該領域的研究發展情況(如圖1)。最早有關音樂劇舞蹈研究的文章發表于1997 年,直到2008 年發文量才突破個位數;2011 年是發文高峰期,這與音樂劇制作公司引進西方經典音樂劇作品,完成中文版制作演出,推動中國音樂劇的發展有直接關系;2012—2015 年發文量趨于平穩,整體保持年均發文十幾篇左右;從2017 年開始,發文量呈現波浪式遞增趨勢,這與政府扶持本土原創音樂劇,關注音樂劇創作和人才培養,培育音樂劇市場,關注社會美育教育都息息相關。

圖1 1997—2021年國內音樂劇舞蹈研究發文年度統計

(二)期刊載文量

期刊是學術論文的載體,文獻的來源能夠定位學科熱點期刊以及某一領域文獻的空間分布情況。圖2 是刊載量前20 位的期刊??d音樂劇舞蹈研究文章的期刊有77 種,刊發10 篇以上的有6 種,其中《北方音樂》17 篇,《戲劇之家》16 篇,《北京舞蹈學院學報》《大眾文藝》和《黃河之聲》均有11 篇,《藝?!?0 篇。此外,《藝術百家》3 篇,《解放軍藝術學院學報》2 篇,《戲劇》(中央戲劇學院學報)1 篇。上述數據顯示出,隨著發文量的增加,發文期刊的數量逐漸減少,尤其是北大核心、CSSCI 來源刊的發文量較少。

圖2 1997—2021年國內音樂劇舞蹈研究發文數量前20位的期刊

(三)發文作者與機構

領域內優秀學者的研究是推動該領域研究發展的關鍵因素。統計得出過去40 年,發表音樂劇舞蹈文章的作者共110 人;發表1 篇音樂劇舞蹈研究文章的作者有88 人,占作者總數的80%;發表 1篇以上音樂劇研究文章的有22 人,占作者總數的20%。在作者共現圖譜中,每個圓形節點代表一位作者,節點顏色越多表示作者發文量越多,節點之間的連線代表作者之間合著發文的情況,連線越粗表明合著發文量越多。通過分析圖譜發現,幾個較大的圓形節點代表了該領域的高產作者如居其宏(4篇)、廖向紅(3 篇)、陳煜(3 篇)等。節點之間的連線僅有1 條(嚴斌與何好),共同發表文章(2篇),大部分節點均為單獨存在的。這說明在過去40 年里發表1 篇的作者占多數,高產作者較少,且大部分作者基本處于獨立研究狀態,缺乏學者之間的合作研究。

利用CiteSpace 軟件對樣本文獻的研究機構進行共現分析,可以發現該領域發文量排名前20 位的機構大部分都是高等院校。高校是國內音樂劇舞蹈研究的核心和高產機構,這與高校自身的學科設置有關,如北京舞蹈學院(11 篇)、中央戲劇學院(8篇)、沈陽音樂學院(6 篇)等。在機構可視化合作網絡圖譜中,機構間的連線代表機構有合作關系,連線的粗細表明合作的強度。圓形節點之間的連線只有2 條,不存在網絡狀分布,且連線較細,基本均為獨立研究的狀態。這表明研究機構之間合作較少,缺乏合作互動關系,音樂劇舞蹈研究尚未形成合作研究態勢。

(四)關鍵詞共現分析

關鍵詞是文章核心內容的概括與提煉,研究關鍵詞能夠展示該領域的研究熱點。文獻關鍵詞的出現頻次和中心性代表著研究人員一段時間內共同關注的問題。根據關鍵詞共現頻次表(見表1)可以看出,關鍵詞詞頻排名前10 位的分別是音樂劇、舞蹈、音樂、中國音樂劇、表演、音樂劇教學、人才培養、兒童音樂劇、創作、角色塑造。其中,關鍵詞共現頻次越高,則代表該關鍵詞與其他關鍵詞的關系越緊密。關鍵詞的中心度越高,節點的關聯性越大,說明該關鍵詞在專業領域的重要性越強。在表1 中,關鍵詞“音樂劇”“舞蹈”“中國音樂劇”的頻次與中心性都較高,表明這三個主題是該領域研究的核心內容。

表1 關鍵詞共現頻次、中心性及年份(部分)

對關鍵詞共現頻次表和關鍵詞聚類圖譜進行分析后可以看出,中國音樂劇舞蹈的研究熱點可以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

1.舞蹈在音樂劇舞臺中的藝術特點與作用研究

舞蹈在音樂劇舞臺中的藝術特點與作用是大部分學者持續研究的熱點。舞蹈在音樂劇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音樂劇中的舞蹈具有獨特的美學特征。例如,云峰在《淺談音樂劇中舞蹈的魅力》里闡釋:“音樂劇的舞臺劇本質,決定了它對舞蹈的依賴,舞蹈可以展現出音樂劇中的美學及其生命常態的藝術特征?!比A彧鶴對百老匯經典音樂劇作品中舞蹈進行評析,認為舞蹈不僅有娛樂性,還具備創造性和開放性,同時體現了音樂劇的藝術價值。音樂劇舞臺中的舞蹈與劇情是相互融合、共同發展的,音樂劇與舞蹈是相得益彰的關系。薛鋒堂和黃忠原以音樂劇《貓》為例,提出舞蹈具有很強的戲劇表現力,可以給人們最直接的視覺沖擊,通過直觀的感受,引起觀眾的共鳴,使音樂劇更具觀賞性。音樂劇中的舞蹈大多具有較強的敘事性、抒情性功能。鐘詩薇和江毅對音樂劇《巴黎圣母院》中的舞蹈表演進行了分析,認為舞蹈可以塑造人物形象,推動情節發展,營造舞臺氛圍,表達音樂劇主題思想。付磊和賀嘉以西方經典敘事性音樂劇《西區故事》為例,分析闡述了敘事性舞蹈除了可以幫助豐富劇情,刻畫人物情感,展現人物性格,還能展現各國民族文化的重要特點。

2.舞蹈在音樂劇舞臺中的融合與發展研究

音樂劇誕生于西方國家,在百余年的發展歷程中,音樂劇的舞蹈也經歷了數次的融合與變革。在對國內音樂劇舞蹈研究之初,大部分學者認為,研究音樂劇舞蹈的發展歷程,對促進本土音樂劇的舞蹈創作具有重要借鑒意義和研究價值。王礫玉從音樂劇舞蹈的早期純娛樂插舞時代,爵士時代(20 世紀20 年代),百老匯芭蕾舞、現代舞、爵士舞三足鼎立時代(20 世紀三四十年代),黃金時代(20 世紀40 年代~20 世紀60 年代),多元化、新視聽時代(20 世紀90 年代)進行闡述,將音樂劇舞蹈百余年不斷更迭的歷程進行梳理,解析不同時代下舞蹈在音樂劇中的地位、作用及影響,同時對“雙重身份的編導使舞蹈充分發揮特征優勢”這一方面進行詳細介紹。王帥認為《西區故事》的編舞杰羅姆·羅賓斯,巧妙地把芭蕾、現代舞、爵士舞、拉丁舞、歐美代表性民間舞與現代戲劇與現代歌舞融為一體,打破了傳統音樂劇的陳舊模式??梢哉f,《西區故事》被稱為里程碑式的音樂劇作品,舞蹈功不可沒。

3.音樂劇舞蹈的本土化創作研究

弘揚發展中國民族文化,建構中國特色原創音樂劇,是中國音樂劇長期以來面臨的重要論題。因此,如何讓中國音樂劇在借鑒西方音樂劇創作思維的基礎上融入中國傳統民族舞蹈,在舞蹈語言和風格上與民族民間藝術產生聯系,創造出新的表現形式,且符合音樂劇敘事美學的表演方式,是學者們研究的核心議題。陳敏紅以音樂劇《白蓮》為例,指出民族舞蹈能夠推動音樂劇本土化的根本原因在于,民族舞蹈本身所具有的濃厚文化特質。敬高翔對音樂劇《金沙》本土化素材的運用進行分析,認為《金沙》在舞蹈素材的選取上以中國古典舞為基礎,使音樂劇更加具有時代特征和歷史文化特色,讓金沙遺址所具有的文化標識和符號展露無遺,同時也更加彰顯出成都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獨特和悠久。董超、李壇、歐家玉以音樂劇《湯顯祖》為例,探索地方民族舞蹈在音樂劇中的藝術呈現?!稖@祖》選取儺舞中的“香火訣手式”“雙腿曲蹲、左右跳躍”等典型動作和采茶戲音樂等撫州民間舞蹈素材進行舞蹈創編,為傳統舞蹈如何在保持自身文化內核的前提下走向音樂劇的舞臺提供了一個較好的范例和成功啟示。袁瑾和朱妍通過探析《圍屋女人》中的舞蹈編排,認為該作品不僅運用了大量贛南民間傳統的舞蹈素材,體現出鮮明的地域特色,還增添了現代舞元素,做到了傳統舞和現代舞的創新交融。

音樂劇中的人物是通過舞蹈動作來展現其角色特征和人物的內心活動的。如何運用舞蹈語匯準確地傳達戲劇情節,讓觀眾融入戲劇情境,這既是音樂劇舞蹈創作者思考的問題,也是學者們重點關注的問題。王慧運用接受美學和符號論美學理論,針對音樂劇舞蹈編創過程中的問題展開了深入分析,從舞蹈的接受心理取向和符號化的舞蹈構圖兩個方面,論述了“力的意向結構”可以滿足觀眾對音樂劇的審美需求。隨著對音樂劇舞蹈創作問題的深入研究,部分學者認為,舞蹈編創一直是中國原創音樂劇的弱項。居其宏指出,中國音樂劇舞蹈創作最大的問題是舞蹈語匯貧乏、陳舊、毫無新意可言,中國民間舞蹈遺產極其豐厚,但編創者不會吸收、融合和創新。賀汨江通過解析音樂劇《媽媽咪呀!》認為,我們需要不斷地向西方優秀音樂劇學習編創整合理念,最終在原創音樂劇的舞蹈編創中摸索、實踐和進步。

4.音樂劇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研究

近年來,中國的音樂劇教育呈現出蓬勃發展之勢。從完善專業藝術類高等院校的學科建設、提高藝術類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質量,到設置初中音樂劇課堂和開發學前教育藝術課程體系,都說明國家不僅重視對音樂劇專業人才的培養,還大力提倡音樂劇美育。婁紅芳提出,集合音樂、舞蹈、表演、戲劇、文學、美術等藝術元素來“演故事”的綜合戲劇形式,兼具趣味性、游戲性、廣泛性、綜合性和深刻性等特點,對促進少兒的情感和創造力的發展、拓展少兒美育的廣度和深度發揮著積極的推動作用。謝園認為,音樂劇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實施,不僅有利于調動初中生學習的積極性,還有利于陶冶初中生的情操。馬斌建議,在高校音樂劇的人才培養中,舞蹈教學缺乏具有音樂劇舞蹈特色的教學大綱,建議在舞蹈教學中納入戲曲身段方面的練習,并在高校內成立實驗音樂劇團。

(五)關鍵詞突現分析

關鍵詞的突變強度和年代分布可以反映該領域在一定時期內的研究前沿和發展趨勢。從突現強度看,突現度最強的關鍵詞是“音樂劇”,該關鍵詞的Strength 強度為2.08,如圖3 所示。2001—2004 年,多部西方經典音樂劇在國內演出,如2002 年上海大劇院上演的《悲慘世界》,2003 年引進風靡全球的音樂劇《貓》,2004 年引進的《音樂之聲》以及同年12 月上演的《歌劇魅影》等音樂劇,讓國人對這種新鮮的舞臺表演形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同時也開啟了探索本土原創音樂劇的道路,帶動相關的文獻研究不斷增加。2009—2012 年關鍵詞“音樂劇專業”“人才培養”的突變率明顯,這與2011年亞洲聯創公司成功引進制作中文版音樂劇《媽媽咪呀!》,并在國內掀起音樂劇熱潮有關,但在引進西方經典音樂劇本土化制作演出的過程中,也反映出國內優秀音樂劇演員匱乏這一問題。因此,如何提高中國音樂劇專業的教學質量,培養更多高素質音樂劇專業人才,是這一時期學者的研究熱點。2013—2016 年關鍵詞“音樂”“民族舞蹈”的突變率明顯,可以看出,在這四年里有多部中國原創音樂劇問世,關于音樂劇的研究工作也更為深入和廣泛。學者針對原創音樂劇中音樂與劇情發展不吻合、舞蹈表演脫離劇情、民族舞蹈元素融入不合理等問題,研究發表了大量關于“音樂劇本土化創作研究”和“國內音樂劇發展現狀研究”等文章。2017—2021 年關鍵詞“舞蹈”的突變強度高,說明舞蹈在音樂劇舞臺中的藝術特點研究和音樂劇舞蹈創作的融合與發展研究成為近些年該領域研究的熱點與趨勢。

圖3 1997—2021年國內音樂劇舞蹈研究突變詞分析

三、結論與啟示

(一)研究結論

基于CiteSpace 可視化分析和相關文獻歸納研究發現:第一,音樂劇舞蹈研究的大部分作者基本處于獨立研究狀態,缺乏從多領域、多方面展開的合作研究。第二,國內音樂劇舞蹈研究方式多為定性研究,研究力量相對分散,缺乏不同機構之間的合作研究。第三,縱觀學者對音樂劇舞蹈研究的內容可以看出,在改革開放的四十年里,國內音樂劇舞蹈研究有四個方面,一是對西方音樂劇舞蹈發展歷程的研究,二是舞蹈在音樂劇舞臺中的功能性和藝術價值研究,三是音樂劇舞蹈創作本土化的研究,四是對音樂劇專業的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的研究。

(二)研究啟示

1.正確認知音樂劇的舞蹈創作和革新

從西方音樂劇舞蹈的發展歷程中可以看出,每一個時代的舞蹈創作都為音樂劇舞蹈的發展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并提升了舞蹈在音樂劇中的地位。如美國音樂劇爵士年代,舞蹈藝術家把爵士舞、踢踏舞融入音樂劇中,為美國百老匯音樂劇注入了新的活力,成為美國百老匯音樂劇的象征。反之,中國本土原創音樂劇中舞蹈的分量少且質量偏低。國內的音樂劇導演在創作理念上相對輕視舞蹈的作用,對音樂劇舞蹈的創作重視程度不夠,導致中國的舞蹈編導在音樂劇的舞蹈創作上,容易本著完成一個“行活”的心態來對待,而這種心態恰恰不利于中國音樂劇的長遠發展。

中國音樂劇舞蹈的創作還存在諸多問題和空白。雖然近幾年中國本土音樂劇作品中的舞蹈創作具有一定革新意識,但是舞蹈編創的表現手法仍然比較單一,運用民族舞蹈元素不夠靈活,沒有達到自由嫁接中國民族文化的水平,劇中舞蹈的創作缺乏娛樂性、開放性。音樂劇舞蹈的創作應該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不提倡單純的炫技表演。因此,將生活中千姿百態的動作提煉成舞蹈語匯,對其進行藝術化、節奏化的處理,把真實生活與舞臺藝術相結合,與觀眾產生情感共鳴,應是音樂劇舞蹈編導不斷追求的方向。如何將爵士舞、踢踏舞、芭蕾舞等西方舞蹈元素與中國的民族民間舞、古典舞等中國特色舞蹈,巧妙地融合到本土音樂劇的舞蹈創作中,是音樂劇舞蹈編導需要思考和探索的。如何借助舞蹈的藝術手段,更好地刻畫人物形象,展現故事情節,推動劇情發展,是音樂劇舞蹈創作的目標。音樂劇舞蹈的創作革新直接影響著中國音樂劇的發展前景,需要編創者具備更為寬廣的創作視野,擁有更為全面的創作能力來解決和填補。

2.完善音樂劇專業的舞蹈課程設置

早在1995 年,中央戲劇學院和北京舞蹈學院就成立了音樂劇專業。隨后的十幾年,上海音樂學院、上海戲劇學院、沈陽音樂學院等高校也紛紛成立了相應的專業。各大專業院校都在積極地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音樂劇教學體系,在建立科學課程教學模式的道路上前行。目前音樂劇專業的舞蹈課程設置多元化,涵蓋了多舞種教學內容,如芭蕾舞、爵士舞、踢踏舞、現代舞、中國民族民間舞和中國古典舞等。但筆者認為,音樂劇中的舞蹈應區別于舞蹈專業表演,音樂劇的舞蹈課程設置要充分體現舞蹈在音樂劇舞臺中的藝術特點和價值。正如上海音樂學院副教授李奇所說:“音樂劇的舞蹈訓練一定是基于‘戲劇情境’下來完成的,它不能脫離戲劇的本質而獨立存在,音樂劇表演專業的學習者在舞蹈訓練過程中建立良好的戲劇表演的信念感應該是教師必須關注的問題?!币魳穭≈械奈璧副硌荼仨氉裱璧阜沼趹騽〉母咀谥?,演員的肢體是刻畫人物、推進劇情、抒發情感、揭示內心、傳遞思想的重要媒介,要通過動作力度、幅度的變化傳達情緒,駕馭不同風格的舞蹈表演形式,這對音樂劇演員的舞蹈表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目標。首先,音樂劇專業的舞蹈基本功訓練不能停留在形體課的層面。其次,豐富音樂劇舞蹈元素和提高肢體的靈活性、協調性不是唯一目的,演員應該努力達到學其形、得其神的境界。最后,在教學中,教師應凸顯音樂劇的學科特點,編訂可以體現戲劇意味的舞蹈訓練教材,培養演員的舞蹈戲劇意識,提煉肢體的戲劇語言和戲劇節奏,把舞蹈動作注入戲劇性,讓中國音樂劇舞蹈形成獨有的氣質和表演特色。

音樂劇作品的產生與其時代背景、政治、文化、經濟、審美價值觀等各方面因素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舞蹈在音樂劇舞臺中的融合與發展要順應時代的發展潮流,一方面需探索與國際發展接軌的創作方向,另一方面要堅定文化自信,堅守本土文化立場,凸顯民族藝術特色。音樂劇從業者要努力探尋具備一定學術價值和社會意義的研究方向,從而推動音樂劇產業發展,讓中國的演藝事業擁有更為廣闊的未來。

猜你喜歡
音樂劇舞蹈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學舞蹈的男孩子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舞蹈課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校園舞蹈 多姿多彩
近期國內歌劇/音樂劇演出預告
音樂劇新聞
近期國內歌劇/ 音樂劇演出預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