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箏曲《云裳訴》的陜西藝術特色

2022-11-04 05:53蔡依一
藝術家 2022年10期
關鍵詞:云裳慢板顫音

□蔡依一

古箏是我國古老的樂器之一,在戰國時期的秦國(現陜西)一帶廣泛流傳,因此又名“秦箏”。其在發展過程中,逐步融合當地戲曲、說唱和民間音樂,形成了多種藝術風格與古箏流派。陜西流派就是其一。陜西流派風格的形成依附的是陜西民間音樂,其中主要包括碗碗腔、秦腔等。隨著時間的推移,古箏藝術文化持續發展,產生了許多富有藝術內涵的古箏音樂作品,《云裳訴》便是其中之一。

《云裳訴》是周煜國先生以他早期創作的古箏獨奏曲《鄉韻》為基礎創作的古箏協奏曲,以樂曲名詩《長恨歌》為素材改編而成。曲名《云裳訴》中的“云裳”一詞,來源于詩人李白在《清平調詞》中“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欄露華濃”的詩句?!霸V”表示“傾訴”“訴說”之意,描述了同時代的唐玄宗與楊貴妃在“安史之亂”馬嵬坡前的痛苦與哀愁。本首作品將傳統秦箏箏曲的古樸和現代箏曲的旋律性、創造性融為一體,無論從文化底蘊、旋律發展還是技巧性上,都有較強的藝術性。

一、《云裳訴》陜西藝術特色

(一)《云裳訴》音樂素材

1.碗碗腔

碗碗腔是我國陜西的傳統戲曲劇種,主要流行于我國陜西、陜北等地區,又名“阮兒腔”“燈碗腔”,唱腔委婉細膩,善于抒情。作品《云裳訴》便是吸收了碗碗腔的音樂風格特點創作而成的。

第一,《云裳訴》在音階調式上體現了碗碗腔的音樂特點。碗碗腔在陜西音樂中有多種不同的音階表現形式,如雅樂音階、清樂音階等,不同音階表現形式的主要區別在于對宮音和徵音“二變之音”的應用。因此,在演奏陜西流派作品時,演奏者必須精準地把握好宮音和徵音的音高變化。如《云裳訴》的引子部分采用了fa 和降si,而慢板部分更傾向于使用微升fa 和微降si,豐富了原有單一的變宮和變徵的音高層次,用以表現主人公之間糾葛的情感,細膩又婉轉。

第二,《云裳訴》在板式節拍上也體現了碗碗腔的音樂特點,在其慢板主題中大量出現了弱起手法。如慢板主題的第一個樂句結束在小節內的第三拍,第二個樂句在此小節第四拍的后半拍開始(見譜例1)。在慢板部分共四次的主題呈現中,音區的上移、技法的強化及左手按滑音的推動將樂曲情緒推向高潮,其中近20 處的弱起無疑是碗碗腔節奏特點的強化。

譜例1

同時,快板部分頻繁出現的前八后十六和十六分音符節奏型打破了原有規整的節拍律動(見譜例2),將節奏重拍移至后半拍,既增強了音樂動力,也將主人公撕裂的情緒進一步宣泄,體現出馬嵬坡前唐玄宗與楊貴妃的千般痛苦與萬般悔恨。

譜例2

第三,《云裳訴》在旋律唱腔上也體現了碗碗腔的音樂特點。碗碗腔的戲曲唱腔主要以跳進上行、級進下行為主。例如,慢板主題旋律起始為G-C 的四度跳進,繼而D-C-B-A-G 下行級進,具有戲曲音樂中“甩腔”的特點,增添了哀怨、委婉的情緒;而快板部分具有較強歌唱性的長搖片段中,不僅在起始和各樂句連接處使用了四度、五度跳進,且各樂句均以級進下行回落,形成似波浪形的旋律起伏,增強了旋律的戲劇性和音樂張力。

2.陜西秦腔

秦腔又稱“亂彈”“梆子腔”,主要流行于中國西北地區的陜西、甘肅等地,堪稱中國戲曲的鼻祖。秦腔的唱腔高亢而又激昂,每部分均由“苦音”“歡音”兩種聲腔體系組成,保留了陜西流派音樂原始豪放的特點?!翱嘁簟笔亲罹哂刑厣某?,演唱時激越而又悲壯,表達出悲憤與凄涼的情緒;而“歡音”則明朗、歡快,表達出喜悅與愉快的情緒。作品《云裳訴》便是吸收了陜西秦腔的音樂風格特點創作而成的。

首先,《云裳訴》在板式上體現出了陜西秦腔的音樂特點。相較于《鄉韻》,這首作品更多地運用了現代箏曲的創作手法,將樂曲的曲式結構由二部曲式擴展為帶有引子和尾聲的三部曲式,但是其中又隱含著陜西秦腔音樂“散板—慢板—由中板而轉入急板—尾聲”的板式結構,在傳統板式結構中進行了新的創造。

其次,《云裳訴》在音階調式上體現出了陜西秦腔的音樂特點。陜西秦腔中有歡音、苦音兩種音調。歡音曲調擅于表現歡快、喜悅的情緒,其常用音為徵、羽、宮、商、角五音;而苦音曲調雖然也是以徵音為其主音,但旋律常用音則為羽、變宮、宮、商、清角五音,產生了一種完全不同于歡音的音樂色彩,即愁苦與哀怨的情緒。

最后,《云裳訴》在徵音和宮音兩個“二變之音”上也體現出了陜西秦腔的音樂特點。鋼琴鍵盤上的fa 和si 是以樂律學為基礎作為衡量標準的,但演奏具有陜西音樂風格的《云裳訴》時就不能與之相同,應從體現陜西音樂風格和韻味出發,演奏出“二變之音”的特殊音高。本首作品大量使用了清角(微升fa)與清羽(微降si),即“二變之音”,在微升、微降間體現了秦腔音樂的苦(哭)音特色,使樂曲在自然而然中流露出凄涼、悲傷的情緒,從而達到人們常說的“秦箏聲最苦”“秦箏吐絕調”的音樂效果。

(二)《云裳訴》中陜西箏派的演奏技巧

1.左手大指按弦

陜西流派音樂中突出使用了一種演奏技巧——大指按弦。這種特殊的演奏技巧是由陜西音樂旋律發展的特點決定的。由于本首作品使用了陜西秦腔的“苦音”“歡音”的音階調式特點,fa 和si 頻繁出現,而在本首作品G 大調常規定弦的情況下,fa和si 是必須通過左手按弦得到的,因此,演奏者在演奏過程中不可避免會遇到左手按音無法及時處理的情況?!对粕言V》的引子部分便是如此(見譜例3)。在樂句的自由處理中,逐漸加快的速度配合著密集的fa、si 和上、下滑音,極有可能導致左手無法準確、及時地做出對應的演奏技法,這就需要演奏者在演奏此類樂句時,打開左手虎口,讓大拇指和食指、中指、無名指三指共同作用于先后出現的按音之上,在二方手指的共同協作下保證旋律的流暢和完整。

譜例3

2.左手顫音

“以韻補聲”是使古箏音樂富有表現力的最重要的方式,這種“韻”是建立在聲音的波動上的。左手在琴弦上作韻會使音樂的情感、音色、音高等要素產生細微的變化,使旋律的起伏更加錯落有致,并對右手的彈奏起到潤色的作用?!对粕言V》中的左手顫音技巧出現得極為頻繁,且顫音的頻率較快,幅度較大。樂曲以引子部分的第一個樂句sol-do-refa-sol 五個音開始,其中通過左手按音fa 的長搖加以重顫,由弱漸強,顫音幅度由小到大,表現出了由遠及近的顫抖著的悲泣聲,奠定了全曲悲壯、痛苦的感情基調。接著進入慢板主題部分的第一個搖指長音si,這里對左手顫音的控制力要求較高(見譜例4)。左手先要按弦至si 的音高,再維持此力度及深度,也就是在維持si 音高不變的前提下,手指和手臂相互配合著上下顫動,右手長音搖指由弱漸強,左手顫音的幅度也跟隨著右手的力度變化由小變大,使樂曲整體的緊張感上升,促進情感發展,體現出陜西秦腔的音樂特點。

譜例4

3.上、下滑音

在秦腔的唱腔中,“陰”“陽”“上”“去”四種聲調基本上是按照“陰聲降低,陽聲高揚,上聲高降,去聲高平”這一總的字調規律來處理的。因此,在音樂形態上就表現為旋律及音程的起伏以及上下起伏較大的滑音。由于本首作品為G 大調常規定弦,fa 只能通過mi 的按音得到,si 只能通過la 的按音得到,因此,在演奏本首作品時,大部分演奏者是直接將滑音產生的音高效果替代直接彈奏,這樣既能體現出秦腔音樂的聲調特色,也能表現出主人公之間哀怨、婉轉的愛情故事。這也要求演奏者在彈奏時必須準確把握上、下滑音的節奏及音準,特別是在演奏慢板部分時,要在發力的過程中邊按邊聽,及時尋找到對應的音高,不能過于直接、快速,要徐緩、柔和地按、滑,表現出樂曲哀怨綿長、如泣如訴的情感。

4.搖指

在《云裳訴》的慢板部分中,所有的長音都是通過搖指輔以或大或小的顫音完成的,這部分的搖指對右手手腕及手臂的控制力要求極高。在演奏時,演奏者應保持手型的自然,從琴弦左側平緩地搖至琴弦右側,用手腕的持續搖動結合手臂拉動來帶動演奏。琴弦左側的音色較為圓潤,琴弦右側的音色較為明亮,從左至右的搖指力度由弱漸強,音色由暗到明,再輔以左手的顫音,更能表現出由遠及近的悲泣的聲音。

在《云裳訴》的快板部分,有一處長達32 小節的極具歌唱性的長搖(見譜例5),似戲曲中的“緊拉慢唱”,增強了音樂張力,將樂曲情緒推向新的高潮。為了保持樂曲旋律的連續性與音色的顆粒性,演奏者應在旋律的不斷進行中快速切換搖指位置,既要保持手腕和手臂的松弛,又要保證小臂在更換琴弦時的準確度。

譜例5

5.快速指序與大指托劈

20 世紀70 年代,古箏藝術家趙曼琴先生創立了快速指序技法,打破了右手只有大指、食指、中指彈奏的體系,加入使用了無名指進行彈奏。這為快節奏段落的演奏提供了便利,大量的陜西流派箏曲開始使用這一技法?!对粕言V》快板部分的速度達到了148,并且都為密集的十六分音符節奏型,這要求演奏者使用快速指序,以便更加順利、輕松地彈奏。

在陜西流派箏曲中,大指的快速托劈是快板部分中經常使用的另一技法。大指的力度相對較大,彈奏出的音色較亮,通過音量和音色上的變化將情緒持續推進。

《云裳訴》運用了碗碗腔和陜西秦腔在音階調式、板式節拍、旋律唱腔等方面的音樂素材,表現出陜西流派箏曲的音樂藝術風格。而對于演奏者來說,既要了解本首作品的流派特點和藝術特色,也要總結作品的藝術處理方法及情感表現的規律,這樣才能更好地把握和演奏陜西箏曲《云裳訴》。

猜你喜歡
云裳慢板顫音
乘鸞云裳
淺談陜西箏曲《云裳訴》的特色音樂風格
美聲演唱中顫音技術的運用研究
對長笛演奏中的顫音研究
淺析顫音技術在美聲演唱中的運用
淺析山東梆子慢板板式
淺析山東梆子慢板板式
基于田野調查的澧水船工號子研究
西皮慢板
顫音在長笛演奏中的運用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