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晉國古都端氏“東城”之謎

2022-11-07 10:33劉之清
文史月刊 2022年10期
關鍵詞:晉城東城晉國

◇ 劉之清

晉國(前1033—前349),周朝的諸侯國,西周初年被周天子封為侯爵。歷經27代41位國君(包括曲沃小宗和姬卓),共684年,其間遷都6次,定都7個地方,先后以唐、翼、曲沃、絳、新田、屯留、端氏為國都。始都唐,是晉始祖叔虞唐國之都城;末都端氏,為晉君孝公(桓公)、靜公(靖公、后悼公)所居。作為晉國最后一都的端氏,在歷史上只有“西城”,而與之相對應的“東城”,成了千古之謎。那么,究竟有沒有東城?如果有,它會在哪里呢?

曲沃晉國博物館

這里,從晉國的國都遷移、疆域變化,以及社會發展的時代變遷來了解這段歷史,從中尋找東城的蹤跡。

一、晉國七都

【唐】公元前1042年—前1033年間的某日,宗周鎬京王城宮苑,陽光和煦,年幼的周成王姬誦和其胞弟姬虞在嬉玩,成王順手摘下一片桐葉,削成珪狀,遞給叔虞,戲封姬虞于唐,于是在一個童話般的故事里西周的唐(晉)國從此誕生在了河汾之東。一千多年后,經儒家思想的浸透、統治者和文學家們的修飾,有呂氏、司馬氏兩個版本。其一,呂不韋《呂氏春秋·重言》:“‘余以此封女(汝)?!逵菹?,以告周公。周公以請曰:‘天子其封虞邪?’成王曰:‘余一人與虞戲也?!芄珜υ唬骸悸勚?,天子無戲言,天子言則史書之,工誦之,士稱之?!谑撬旆馐逵萦谔??!逼涠?,司馬遷《史記·晉世家》:“‘以此封若?!坟蛘垞袢樟⑹逵?。成王曰:‘吾與之戲耳?!坟唬骸熳訜o戲言。言則史書之,禮成之,樂歌之。于是遂封叔虞于唐’?!?/p>

此外,左丘明《國語〈晉語·叔向諫殺豎襄〉》記載:“昔吾先君唐叔射兕于林,殪,以為大甲,以封于晉?!贝笠馐牵簭那跋染剖逵菰谕搅掷锷湎?,一箭就射殺了,用皮制成大鎧甲,充分顯示了他智勇雙全的才華?!叭O(蔡叔度、管叔鮮、霍叔處)之亂”后,周王室再三醞釀,封叔虞于唐,治理唐地,以藩屏周,并在王城鎬京為叔虞舉行了授土授民盛大的冊封和歡送儀式。

以上原由皆有之,叔虞來了唐(晉)國,成了始封君,后人稱唐叔虞,或晉唐叔虞。

唐,就是古唐國。古唐國可追溯到上古時期,本是唐堯后裔的封地,在著名的三監之亂中,順勢叛亂,周公平亂時,其子民被遷杜地(今陜西西安)。叔虞封唐后,國名仍唐,國都仍唐城?!独ǖ刂尽份d:“故唐城,在降州翼城縣西二十里,即堯裔所封者也?!币话阏J為今翼城縣境西北崇山腳下的里砦鎮迄今有唐城村,恰在縣西20里。(關于唐國國都至今沒有確切定論,有翼城北遺址、翼城西南遺址、浮山橋北遺址以及崇山周圍均疑為唐都舊地)。

古都唐城匾額

故,唐城為第一都。

【翼】叔虞死后,兒子燮繼位,遷徙晉水旁,改國號唐為晉,爵位侯,稱晉侯燮。鄭玄在《詩譜·唐譜》說:“成王封母弟叔虞于堯之故墟,曰:唐侯;南有晉水,至子燮改為晉侯?!薄渡轿魍ㄊ贰肪硪弧稌x的來歷》說:“晉國實緣于晉水,但這里所說的‘晉水’絕不是太原西南之晉水,而是地處古唐國范圍的晉水?!?/p>

唐改晉的另一個說法則是:天降祉福,唐地“異畝同穎”,叔虞向成王“晉”獻嘉禾,得到了成王的嘉獎,兒子燮以此為榮耀,便將國號唐改為晉了?,F在,晉獻“瑞麥圖”的石碑,仍保存在絳縣博物館院內。

晉水,就是澮河,發源于沁水和翼城一帶的佛山和烏嶺山兩地,兩股水源在翼城大河口村匯合后稱澮河。晉侯燮將父親的國都遷至晉水旁,大致認為是今翼城縣西北20里的區域,即今南梁鎮故城村。因故城村在翔翱山下,山形如鳥舒翼,以山形為名,亦稱翼。

故,翼為第二都。

【曲沃】前746年,晉國第12任國君繼位,即晉昭侯。昭侯元年封其叔成師于曲沃(今聞喜東北),世稱曲沃桓叔。曲沃是個富饒的地方,比翼城還大,得到封地后,桓叔連做夢都想著要做國君,便號稱曲沃為“沃國”。此后,晉國分裂為翼城和曲沃兩部分,史稱“兩晉并立”。大宗在東都翼城,為避開桓叔鋒芒稱翼侯(史仍稱晉侯);小宗傲居曲沃,桓叔之孫武公在曲沃堂而皇之地自封晉君,稱晉武公(后人仍稱曲沃武公)?!妒酚洝x世家》:“曲沃武公已即位三十七年矣,更號曰晉武公。晉武公始都晉國,前即位曲沃,通年三十八年?!痹谇执磉^程中曲沃武公自稱晉武公已有37年,都城在曲沃,奪取大宗君位后旋遷翼城,紀年仍沿用曲沃武公紀年。

故,曲沃作為小宗的都城或翼城的陪都,應為第三都。

【絳】晉武公坐鎮翼城后,多次率軍討伐周的夷邑,一次活捉了夷邑的大夫夷詭諸,心血來潮,就讓自己的兒子叫姬詭諸了,姬詭諸就是晉獻公。獻公繼位后,桓、莊公族眾多,參與國事與日俱增,有了曲沃代翼的前車之鑒,他采信了大夫士蒍謀略,于前669年,在聚邑車廂城(今絳縣古絳鎮南城村)將小宗公族誅殺殆盡。而后,令大夫士蒍修筑絳城,遷晉都于此?!妒酚洝罚骸鞍四?,士蒍說公曰:故晉之群公子多,不誅,亂且起。乃使盡殺諸公子,而城聚都之,命曰絳,始都絳?!?/p>

車廂城遺址俯視圖

車廂城遺址石碑

故,絳為第四都。

【新田】晉國第29任國君晉景公是一位有作為的君主,先后在柳棼之戰、穎北之戰、破沈之戰和鞌之戰中擊敗楚國和齊國,進一步延續了晉國霸主地位。景公十五年(前585年),遷都新田(今侯馬),亦稱絳。為了區別新舊都,稱絳都為故絳,新田為新絳。

故,新田為第五都城。

【古城】獻公時屠殺了群公子,其子文公繼位后,進一步削弱公族,設“三軍六卿”當朝。春秋晚期,六卿(智、中行、范、韓、趙、魏)勢力做大,六卿之間、六卿與晉公室之間滅族與爭地頻繁發生,經過上百年的較量,韓、趙、魏(以下簡稱三家)成了最大的贏家,實際掌控了晉國,架空了晉君。到了幽公元年(前433年),晉國90%以上的國土落入了三家之手,晉公室僅剩下絳、曲沃兩邑作為生活和奉祀的地方了。前369年,三家又將晉國僅有的絳和曲沃兩邑瓜分,把晉君遷至了純留(純和屯釋義不同,本文根據歷史時序分別稱純留或屯留)古城?!渡轿鞴哦几攀觥罚骸巴土?,晉國都,今為長治市屯留縣李高鄉古城村?!?/p>

故,古城為第六都。

【端氏】前359年,韓國攻占了純留,遂又將晉君遷至端氏?!妒酚洝ぺw世家》:“十六年,與韓、魏分晉,封晉君以端氏?!?/p>

故,端氏為第七都。

晉國作為一個古老的諸侯國,在它600多年的歷史中,有近200年沒有確切紀年,即便從前841年我國有確切紀年開始,它的一些大事記也是模糊不清的,資料顯示晉國古都唐、鄂(叔虞居鄂)、曲沃(成侯遷都曲沃)、絳(穆侯遷都絳)等均有記載的未解信史。然而,晉國遷都端氏的歷史是很清楚的,端氏東城雖沒有明確記載,但還是可考的。

現在,先從端氏西城說起。

二、端氏西城

端氏,古而有之,春秋之前的商周時期便有古端氏地。傳為古時一位端姓娘娘率其游牧部落曾在這里聚居。另一說,春秋時身為魯、衛之相和儒商始祖的端木賜(子貢)曾作為使者和商賈大家頻繁出入秦晉至齊魯的沁水古道,率其仆從把沁河西岸的端氏聚作為驛站多次暫居。因地處交通要道,人聚居得多了、時間久了自然形成了村落,后人以其姓氏取其地名,曰:端氏聚。

需要說明的是被網絡和一些人“炒”亂了的端氏。

首先,《史記》中的端氏,即:端氏聚,亦稱端氏城、端氏西城,在今沁水鄭莊鎮河頭村,并不是今端氏鎮端氏村?!肚咚h志》載:“至三家分晉,遷晉君于端氏聚。今沁東四十五里有西城,即端氏聚,非今之端氏鎮也?!痹谝恍┪恼轮谐俗ⅸs端氏即今端氏村。截至目前,沒有史料佐證古端氏聚在今端氏鎮端氏村。

其次,現在的端氏,在縣城東90里,即今端氏鎮端氏村?!肚咚h志》:“公元583年(隋開皇三年),端氏縣治遷至今縣城東90里之端氏村?!币簿褪钦f,今“端氏”這個地名是晉國滅國900多年后,端氏縣治由古端氏東遷衍生出來的。

第三,《詞典網》:“端氏,戰國晉邑,即今山西沁水縣東北固縣?!妒酚洝ぺw世家》:成侯十六年(前359年),與韓魏分晉,封晉君以端氏。即此。西漢置端氏縣?!惫炭h,現為沁水縣一個鄉,在縣城東130里?!肚咚h志三種》注釋:(1)明《洞庵所修王母祠防亂避兵碑記》云:“沁水東百三十里,名固縣村者,吾等世居。乃古縣址不知始于何代,后因河水泛泓,縣治圮壞焉?!保?)清《修補朝陽洞碑記》云:“固縣村,舊肖山縣治也。西為熊耳山,舊有朝陽觀一區?!睆倪@些明、清碑文來看,固縣鄉曾設過縣治,縣名為肖山縣,查閱《山西通志》《澤州府志》《沁水縣志》建置沿革,未見曾有過固縣或肖山縣。就古代碑記來說還是有一定可信度的,固縣或由肖山縣更名而來,不過跟晉國古都端氏一點都不沾邊,把端氏生拉硬扯到固縣,實為訛誤。

端氏聚,歷史上曾經三次作為侯國國都。一是,周顯王十年(前359年),晉國國君孝公、靜公曾在這里生活10年,為晉國國都。二是,西漢元朔二年(前127年),漢武帝劉徹封濕成侯劉忠(漢文帝之曾孫)在此建端氏侯國。三是,東漢建武十一年(35年),光武帝劉秀封族兄成孝侯劉順之子劉尊為端氏侯。兩漢在此封侯國的同時,亦置端氏縣,為縣治在地。雖然端氏聚三度作為侯國都城,但漢置端氏侯國僅相當于一個縣級行政區劃,和春秋晉國有著天壤之別,不是一個水平上的概念,真正讓端氏聞名遐邇的是它曾是晉國的國都。

端氏聚所在的鄭莊鎮河頭村,地處縣河與沁河交匯的一塊開闊的高臺平地上,紫金山三面環圍,縣河由西而至匯入村東的沁河。從古至今,縣河冬春纖弱,夏秋暴漲,連年不斷的洪峰在柳木崖巨石山的阻擋下,河心轉向東北,不斷沖刷和浸蝕端氏聚高臺平地,以至在晉靜公從端氏聚遷到屯留后的隋開皇三年(583年),這塊高臺平地終于在縣河洪水沖刷下大面積毀滅,分為西城和河頭兩個自然莊,設置在此的端氏縣治也無法再行使應有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的功能而東遷。

滄海桑田,2300多年過去了,端氏聚高臺平地被縣河挖去數千億立方黃土后變為一塊幾乎與縣河河床齊平的灘涂,沁水有關部門在原高臺的邊緣沿河修筑了石壩,沁高三級公路就此通過,路北原本能承載一個諸侯國都的高臺平地,現僅能容納一個河頭新村了。一眼望去,昔日亂石荒灘的縣河變成了一個綠樹成蔭的水上垂釣公園,一排排新建的別墅非常醒目,文化廣場、體育設施、商店飯店一應俱全,儼然一個鄉村振興的排頭兵,一幅新農村的華美畫卷。即便當年的晉國古都、端氏侯國都城、端氏縣治所擁有的端氏聚也無法與之相比。

雖然如此,晉國古都的霸氣和國君的王氣尚存,如今的西城自然莊已被河頭煤礦變電站所占用,那些遺留下來的地名,諸如:后花園、花園胡同、官第、南崖宮等,村民們會脫口而出,仿佛憂郁傷心的晉君影子還在那里徘徊,那些曾經的宮殿亦若隱若現,因為沁水縣人民政府豎立的晉國古都“端氏聚遺址”的文物保護標志碑就在那里。

端氏西城已物非人非了,但經過這里的人們總會感慨不已,想起晉國、想起晉國的古都、想起晉國的國君。明清時期,李夢陽、楊子器、何成宮、洪世佺、陳豫朋、朱樟等游覽沁水,留有《端氏城懷古》《端氏城》《經端氏》等十余首詩文,以懷念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的晉國那些事。明朝著名詩人李夢陽曾“系馬荒城下,懷古長生嘆”,晉國的歷史一幕幕浮現在詩人的腦海:回想到春秋霸主時期的晉國“憶昔晉茅土,珍重天王頒”;回想到春秋晚期衰落的晉公室“大綱漸頹廢,宗室尋凋殘”;回想到三家分晉的結局“誰能有其國,三家趙魏韓”。再看詩人感懷晉國興廢的往事“行人無限恨,夜深明月寒”,泱泱大晉國的故都荒城禁不住讓后人落淚。傷心之余,人們會想:難道曾經如此輝煌的晉國覆滅的是那樣支離破碎,那樣悲催嗎?僅此西城,連東城也沒有?或有,已消失得無影無蹤?

答曰:一是,因端氏聚分為河頭、西城兩地,端氏主城在西,所以叫西城;二是,端氏縣治東遷后,新建端氏城在東,端氏聚在西,故稱端氏西城;三是,用以區別端氏縣治東遷后的端氏城和晉國古都端氏城。

這些答案似乎不能讓人信服。

那么,有端氏聚、端氏故城在,為什么又要叫端氏西城呢?怎么不叫端氏古城或端氏故城呢?

筆者認為,事物既是對立統一又是相互依賴的,特別是中國古代凡事都講對稱,晉國古都既有西城,與之相對,應有東城,這個東城應在晉國時有的疆域之中。

鄭莊河頭村一角俯視圖

河頭村柳木崖北魏石刻

三、晉國疆域的變化

俗話說:一部晉國史,半個“春秋”。晉國縱貫春秋,在西周及春秋都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前453年(周貞定王十六年,三家分晉的第一時間)晉國實質上已名存實亡。史學界對晉國滅國時間頗有爭議,眾說紛紜下,普遍認為:只要晉國的旗幟在、晉君在,晉國就在,晉國終結的時間應為末代晉君被廢為庶人,遷往純留的前349年。

在晉國600余年的歷史上,歷任40多位國君,不乏“青銅”俱多,但“王者”也比比皆是。隨著青銅與王者的輪回,其國家的疆域也此消彼長,變化極大。

1.首任國君唐叔虞,按照周天子《唐誥》“啟以夏政,疆以戎索”,不僅和周邊戎狄和睦相處,而且把一個僅有方百里的唐國治理得“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勝過周初的西岐,為晉國的強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后人修晉祠以紀念,史稱叔虞立國。第11任國君晉文侯,在周幽王上演了一幕“烽火戲諸侯,褒姒一笑失天下”的關鍵時刻,會同鄭武公、秦襄公等合力勤王,共同護衛周平王東遷洛邑,并攻滅了正統的周攜王,使“二王并立”的周王朝在風雨飄搖中得以穩固,為東周的歷史譜寫了輝煌的序篇。第19任國君晉獻公,攻滅驪戎、耿、霍、魏等國,假道伐虢,史載其“并國十七,服國三十八”,威震群雄。第22任國君晉文公,文韜武略,以誠信贏天下,在城濮之戰中兌現當年流亡楚國許下退避三舍的諾言,大敗楚軍,一戰而霸,與齊桓公并稱齊桓晉文。第28任國君晉悼公時,晉國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上層建筑領域引領著周王室風向,國力強大,軍治萬乘,獨霸中原,威震天下,達到晉國霸業巔峰。

晉國最強盛時,疆域囊括今山西全境、陜西東北部、河北中南部、河南西北部、山東西北部及內蒙古廣大地區。

2.晉悼公以后的五任國君漸漸掌握不了政權,在出公時,公室已衰弱無力,被不斷做大的卿族駕馭。前458年,智、趙、魏、韓聯合滅了范、中行,順勢私分了其土地財產。前453年,智氏的當家人智瑤欲聯合韓魏企圖滅趙氏,不想春秋的風云險象環生,智瑤落入韓、魏陷阱,結果反被韓、趙、魏所滅,晉國四卿變成了三家,三家在晉陽秘密商議,把智氏和晉國的領地對等瓜分了。從此,晉國基本上失去了國家機器,能調動的武裝力量也是有限的,成為了一個由魏國實際操控的傀儡。之后,三家三天兩頭去成周洛邑向周天子要爵位,鑒于文侯勤王有功的史實,周王室不敢貿然給三家封侯,三家只好在晉國的旗幟下行事。幽公之后的晉君,在與三家的博弈中,一面三公、朝覲三家,實際已是卿為刀俎、君為魚肉。史料記載:幽公出邑淫夫人,被賊人所殺??芍^: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此時的晉國雖大勢已頹,但仍是侯爵國。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三家分晉第二時間),周威烈王在賄賂、恐嚇、利誘等軟硬皆施的手段逼迫下,順水推舟冊封三家為諸侯,史稱三家分晉。

三家成了名正言順的諸侯,偌大個晉國也被打壓得十分狹小,只有絳都和曲沃兩邑可供食邑了。

3.絳都和曲沃都曾是晉國國都,都曾是晉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三家最怕出現一個有作為的國君為晉國翻盤。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變化,為徹底消除晉君復辟的隱患,前376年(孝公十三年)三家派兵包圍了晉宮,將孝公趕出了絳都(新田),對晉公室的活動實施了嚴格的限制。前369年,經韓國懿侯、趙國成侯等密謀將晉公室遷到了晉國東鄙,貧脊、蠻荒、赤狄(包括潞氏、甲氏、留吁、皋落氏、子嬰、鐸辰、廧咎等氏族)聚居的純留。在周王室干預下,韓、趙以純留為中心給晉國劃出一塊方百里的地域,供其生活和奉其宗祀。

此時,晉國的疆域為涅(今武鄉古城)、襄垣(今襄垣故縣)、潞(今潞城古城)、閼與(今沁縣西南烏蘇)、銅鞮(今沁縣古城)、長子等,其國土面積不亞于西周初年叔虞分封的唐國疆域。但相比之下,西周初年晉強盛而周遭諸侯弱勢,三家分晉后晉衰弱而三家強硬,在弱肉強食的時代,晉國成了一個遷徙的“飛”國,任由三家遷來遷去。

4.孝公有了這塊方百里的地域,相比在曲沃的監禁生活如釋重負,他把國家層面的治國理政經驗與氏族部落的實際相結合,優先組織百姓發展生產,提高生活水平,晉國一時間出現了短暫的政通人和、經濟興旺景象。前361年,臥薪嘗膽的孝公,經過八年的休養生息,乘三家不備,攻取了趙國泫氏?!吨駮o年》:“梁惠成王九年,晉取泫氏縣?!鼻?59年,三家很怕晉國在這塊土地上生根發芽,齊心協力將晉公室從純留遷到了太行山西腹地的深山巖區端氏邑,看在周王室的面子上,在端氏聚給晉公室興建了國都。按照“朝代亡而不滅宗祀”的周朝分封制禮法,晉國宗廟也被遷到了高都邑奉祀。

此時,晉國的疆域以沁河中游為主,初為伊氏邑(今安澤)東南部、端氏邑(今沁水東北部)、高都邑(今城區、澤州、陵川一帶),后期發展到泫氏(今高平)、濩澤(今陽城),之后被三家滅國。因此,端氏東城必在其中矣。

晉國博物館內“晉魂”(晉文公)雕像

四、端氏東城

在純留居住了10年的孝公,不得不再次遷都。某日,在韓國軍隊的“護駕”下,一支失去王氣的晉君車隊漫不經心地離開今屯留李高鄉古城,向西南方向的新都端氏聚進發。為首的是飽經風霜的孝公,他心里很清楚,祖輩給大晉國叩首跪拜的三家,現在正一步步把晉公室逼上死路,讓晉國滅國。臨行的前一天晚上,忍辱負重的孝公跟赤狄各部落的族長們一一作別后,喝了一夜的悶酒,直喝到第二天起行。

數日后,風塵仆仆的晉公室一行抵達少水岸邊的少曲城(今端氏鎮曲堤村),使者給孝公通報了新國都和宗廟所在的方位,他聞知:新都端氏聚在西北50里、宗廟高都城位于東南120里,兩地均要翻山越嶺,頓時六神無主,滿腹惆悵,一籌莫展。

好在這里已在三家給晉國擠出的地域,當年一代明君晉文公躲避追殺,從齊國逃亡衛國途中曾在少曲城避難,途經太行陘(今澤州晉廟鋪)曾修建祭祀的宗廟,身心疲憊的孝公默想:難道這是上天恩賜這塊土地,讓他踏著先君的足跡來復興晉國嗎?心頭頓感明快。

少曲城中百姓聽說晉君到達,滿城沸騰,萬人空巷,喜迎孝公。是日,少曲部落族長隆重設宴款待孝公一行,力挽在此久居,定都。翌日,孝公酒后方醒,見少曲雖無絳都、曲沃百雉之雄,但民風淳樸,倚山臨水,風物宜人,西行東進都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便在此住了下來。

少曲城大鐘銘文記載:“晉文公在他父晉獻公在位時深受后母迫害,逃難時曾避難靈巖洞(在今端氏鎮曲堤村),觀音指點迷津(觀音菩薩傳入中國大約是魏晉時期,此處記載不可全信),護他大難不死,即位后報恩。東周春秋周襄王十六年大修擴建此寺廟,并手書勅名靈巖洞也?!毖鐾染墓x,在少曲百姓的心目中,晉國還是大晉國,三家只不過是公卿,當年文公周游列國,禮賢下士,避難少曲城,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借助文公這棵大樹的庇佑,孝公在少曲城住了多久,人們不得而知,畢竟端氏聚是名正言順的國都,他必須西行,以防引起三家猜疑,帶來不測;但他還要東進,安置宗廟,奉祀先祖。

2000多年前的沁河流域,惡劣的自然條件給晉公室帶來諸多困難。從國都端氏聚到高都城,山高路遠,晉國的正常運行、百姓的徭役、奉祀的御貢等都要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困難重重。如果在端氏、少曲、高都三地行使國家權力,或許一切困難會迎刃而解。

從端氏聚到高都城,少曲城是中杻,以此作為晉君西行東進的行宮是再合適不過的選擇。相比,高都城地處今晉城盆地,自然條件優越,百姓生活富足,正常情況下,是晉君生活的理想之地,奉祀宗廟等大型活動更為便捷。

本文認為端氏東城可能有兩個地方,即:少曲城或高都城(今晉城城區),二者必取其一。

1.少曲城

少曲城,即今沁水端氏鎮曲堤村。山西大學田同旭教授在《穿越曲堤,便穿越了沁水3000年歷史風云》一文中對晉國古都端氏和少曲古城進行了深入探究,文說:“曲堤村先后名少水皋、諸侯小國、端氏聚或端氏崴、晉國都城、韓國小城、少曲城、端氏侯國及端氏縣、東曲里與東曲村,近代定名曲堤村,又稱曲堤古城。曲堤最早在‘夏商稱古少水皋’,沁河古稱少水,少水皋即沁河岸邊的村落,曾是殷商時一個諸侯國,佚名,屬于周武王‘孟津會盟’討伐殷商的八百諸侯國之一。商朝滅亡,曲堤諸侯國歸屬西周,附屬于晉國,并建有城池,后被晉獻公吞并?;蛘f曲堤諸侯國在‘驪姬之亂’時,晉文公曾避難于此,遭遇曲堤諸侯國不恭,文公繼位后,遂滅亡曲堤諸侯國。春秋中葉,孔子高足端木賜(子貢),自魯、衛出使或經商,曾頻繁出入晉國。其間有一支端木家族,曾聚居曲堤諸侯國舊地,曲堤村始名‘端氏聚’或‘端氏崴’。春秋晚期,三家分晉,端氏聚初歸韓國,成為‘韓小國城池’?!曳謺x遷晉君于端氏’之晉孝公始遷之地,即東曲里端氏聚(崴);至晉靜公繼位后,又被遷至今沁水鄭莊沁河之西的‘西城端氏聚’,或稱‘西行端氏聚’,端氏聚成為晉國最后國都?!?/p>

這段文章的內容來源于曲堤村新近發現的一冊記載曲堤村歷史變遷的珍本野史《東曲邨嬗之軼事逸聞雜記》,其記:“吾邨自古遠夏朝(約前2070―前1600)有記載始,吾邨諸多變遷軼事逸聞,已殘破缺頁,軼事不存矣。此殘本缺頁,佚失六成之多,今存只剩四成矣。近三千年大事與變更,有五百多起,傳□□□□傳接我族時,已殘缺不全,只剩三百多起,□□□□勞也?!?/p>

在此段文前記有“西周末始草纂,歷代抄轉,千余年之殘缺,□□□焉。至晚在清朝末年的一位文士所作的文言野史筆記,因其晦澀難懂,民國23年(1934年)前后,有好事者將其譯白整理,刻印問世而成書”。其內容來源于曲堤村玄武廟內古鐘鼎文和村中歷朝歷代文人的著述。

雖有鐘鼎文記載,但野史畢竟是野史,還需更多的史料佐證,才能還歷史本來面目。反過來再說,民間野史也不是空穴來風,如果沒有口口相傳的史料,誰又會去無中生有鑄鐘立言呢?我們應仔細甄別,取其精華,舍其糟粕。

少曲,即少水(沁河)拐彎處的城郭或村落,在先秦古文中常出現少曲這個地名,河南濟源,山西陽城、沁水、安澤皆有之。不過,歷史遺留在這幾處帶“曲”的地方惟有今端氏曲堤村了。曲堤村地處沁河東岸,由少曲演變為東曲而來;而對岸的坪上村,古代曾叫西曲,至今北城門上石雕的“西曲”門匾,仍在那里守望著九曲十八彎的滔滔沁河。試想,古代的少曲城是否還囊括了西曲(今端氏鎮坪上村)、少城(今陽城潤城鎮潤城村)等村落呢?

如果晉公室一行在遷都途中,先行入駐少曲城,又意欲在此定都,或有使者上報三家時說:“晉君已到達端氏聚”,隨即人們亦將少曲城稱為端氏聚或端氏崴。而后,三家發現了孝公的意圖,晉公室一行人馬不得已才西行去了端氏聚,這或許正是端氏西城之由來。

少曲城位于端氏聚之東,孝公欲以此為都,東進高都又以此為行宮,西行端氏聚后端氏聚又稱端氏西城,而少曲城或亦稱為端氏東城,或呼之未出。

2.高都城

《東曲邨嬗之軼事逸聞雜記》書影

端氏坪上村(西曲)城門

高都,最初可上溯至約前1600年。相傳,夏朝末年,商湯伐桀,夏桀王由國都安邑遷至高都,和愛妃妺喜住在村南垂棘山的天然石洞里,古時洞口處還刻有“夏桀王遷都處”六個大字。高都在春秋中前期叫垂都,春秋后期及戰國初稱高都。劉向《戰國策》載:“夏履癸曰桀,居天門,商湯伐夏桀,桀始遷于垂?!敝艹瘯r,武王封其庶弟于原城(今沁水),垂都為原國轄地。周襄王十三年,晉文公圍原(今濟源,由沁水遷入),原降,垂都為晉國所有。在晉國統治下,垂都鐸翟部族融米子、陵澤、原等部落居于今晉城盆地,農耕文明有了充分的發展,開始形成城郭,晉國在此設高都邑。三家分晉后,遷晉君于端氏,宗廟奉祀于高都。李青黎《晉城縣遺址辨》:“昔春秋韓、趙、魏三分天下,嘗置晉公奉祀高都?!吨葜尽芬喾Q‘韓、趙、魏置晉公奉祀高都,故高都得名晉城’?!?/p>

高都在哪?是今澤州高都鎮,還是今晉城城區?既然高都已得名晉城,為何現在澤州縣還有叫高都的地方,而且還是國家歷史文化名鎮。

春秋戰國時,并沒有晉城這個地名,今澤州、城區、高平以及陽城東部屬高都邑,顯然夏桀遷都至垂,應在今澤州縣高都鎮。秦始皇統一天下后,置高都縣,屬上黨郡,其范圍為今晉城城區、澤州、高平、陵川,縣治在今高都鎮。高都縣治一直延續到東晉時的西燕(疆域為山西中南部,定都長子),又融入了今陽城、沁水,西燕政權為扼守沁河險道,統治中心由高都縣治西移南遷至今城區,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年)在此置高都郡,這樣就出現了高都縣治所在的今澤州和高都郡治所在的今城區兩個“高都”。唐武德三年(620年),在高都郡治所在的高都(以下稱后來的高都)設縣,把后來的高都更名為晉城?!稘芍莞尽罚骸拔涞氯?,析丹川置晉城縣,隸建州?!?/p>

那么,后來的高都為什么要叫晉城呢?

三家分晉后,晉國這個流動的諸侯國,整體從純留遷到了端氏,初期疆域為端氏和高都兩邑。戰國時期,今晉城盆地是以高都古城為中心向外發展的,有“韓、趙、魏置晉公奉祠高都,故高都得名晉城”之說,佐證晉國宗廟建在后來的高都(即今晉城城區),當時應為高都古城的城郭或城邦,更名晉城后,古高都仍叫高都,就是今高都鎮。如此,后來的高都有晉國600余年歷史宗廟的“晉”字坐實,就妥妥地始名晉城了。

高都古城遺址石碑

古澤州南門甕城城門

上古時行政區劃一般設都、邑兩種,“都”為有政治地位、有宗廟的城郭或城邦。今晉城城區作為晉國有政治地位的宗廟所在地,是為端氏東城(東都)也在情理之中,至于為什么沒有冠以東城,其主要原因是建都的時機不成熟,怕引來亡國殺身之禍。如果當時的晉國還可以和三家抗衡,三家亦無可奈何,或許晉城就是晉國第八都了。

五、最后的晉國——晉城

前359年,孝公來到了新都端氏西城,整日惴惴不安,每每想起如此輝煌的晉國在他手中會流落到四處為“國”的不堪地步,陷入極度憂傷不能自拔。前356年(《竹書紀年》記載為前357年),長期精神壓抑的孝公郁悶成疾,酒醉而薨,按晉公室規矩立兒子俱酒為新君,后人謚號:晉靜公。

前355年,晉國的厄運接踵而至,三家突然派人來到端氏西城,宣布不再承認晉君,廢靜公為庶人。對此,年輕氣盛、血氣方剛的靜公氣不打一處來,眼看著復興晉國大業的希望毀于一旦,日不思飲,夜不能寐,腦海中在不斷地縈思:我堂堂大晉國自烈祖出公以來百余年,五代佛系先君當唯命是從、馬首是瞻又能怎樣,不是仍擺脫不了受人擺布滅國的命運嗎?與其茍且躺平,坐以待斃;不如背城借一,奮力一搏。前351年,靜公以端氏、高都為依托,率宗族和兩地部落士卒揮戈突襲,攻占了趙國泫氏(今高平)和韓國濩澤(今陽城)兩邑,實際控制了今晉城市全境。

晉城,也就成了最后的晉國,這也許是靜公壯志未酬帶來的回光返照吧。

古本《竹書紀年》載:“周顯王十八年,晉取玄武(泫氏)、濩澤?!崩资稀读x證》:“泫氏在今山西高平東十里,濩澤在今陽城西三十里,兩邑已屬趙、韓,晉襲取之,靜公亦可謂不量力,所以卒?!痹跁x國攻取了韓、趙兩邑后的前349年(周顯王二十年,三家分晉的最后一個時間),趙肅侯直接上手,掠取了晉國古都端氏西城?!妒酚洝ぺw世家》:“趙肅侯元年,奪晉君端氏,徙處屯留?!?/p>

由于是三分晉地,都不愿讓“廢君”這塊燙手的山芋留在自己的國家。推來推去,老奸巨滑、心狠手辣的韓昭侯,陽面行著佛事,熱情地把靜公接到了韓國的純留,安置在了今路村鄉姬村(因俱酒姬姓,姬村一直沿用至今),還特意將“純留”改為“屯留”(純留從此叫屯留了),以示其不忘舊祖(晉國和韓國同宗同族,同為曲沃桓叔后代。靜公是正宗,晉君的繼承者;昭侯是側枝,祖宗是桓叔次子姬萬,因封于韓原,改姬姓為韓氏,稱韓萬,其后代在三家分晉中建立韓國),希望靜公永遠平安地在這里生活;暗地里則干著數典忘祖的勾當,把靜公監禁起來,限制了他的人身自由。靜公過著君不如民的生活,極度絕望,連做夢都在高喊:“爾等身為晉臣,實為晉賊,汝三家終有衰敗之日,汝之后人必遭天譴,不得良死?!边@也算是對三家的政治詛咒吧!可惜天不假年,不久靜公被其愛妃韓姬毒死,赍志而歿。一個沒落的國君,面對已成“氣候”、讓周邊諸侯都聞風喪膽的三家強敵,可謂自不量力,遭到殺身之禍也是在所難免的。

靜公薨亡后,晉國的旗幟倒了,600余年的大晉國畫上了永恒的句號。

100多年后,千古一帝秦始皇落實了這位末代國君的詛咒,在統一六國的進程中首滅韓國,幾年后趙、魏也相繼滅亡,三家的末代國君韓王安、趙王遷、魏王假都沒有善終。歷史警告那些可惡的人,有時詛咒也是靈驗的。

關于靜公的結局,《史記·韓世家》中有存在爭議的記載:“昭侯十年,韓姬弒其君悼公?!睜幾h一:韓姬是誰?靜公的妃子?韓國大夫韓玘?還是姬姓韓國昭侯?一般認為是靜公愛妃韓姬在韓昭侯唆使下毒死了靜公。爭議二:悼公是誰?不是當時的韓侯,也不是晉悼公,普遍認為是末代晉君靜公(因為謚號可以不止一個,靜公亦可謚號悼公),史亦稱靜公為后悼公。

不管怎樣,晉國滅亡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并非靜公無能,也并非他自不量力,即便晉國當年沒有襲取韓、趙濩澤和泫氏,三家沒有滅晉,歷史也會毫不留情地拋棄春秋戰國諸侯割據的奴隸制,大踏步地邁向中央集權和天下統一的封建社會,晉國同樣逃脫不了滅國的命運。

俗話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1999年在長子鮑店鎮東北發現了一個隨葬品規格很高的戰國古墓,出土青銅器、漆器、兵器、車馬配件180余件,其中葬鼎高達12件。按照周禮“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以下三鼎”的禮制,專家分析,此墓可能為末代晉君靜公之墓。雖說葬鼎數量超過了天子,但在禮崩樂壞的時代,有誰能監督的了周禮的實施呢?否則,孔圣人就不會告誡春秋戰國的斗士們:克己復禮,歸仁。

歷史就像霧里看花,朦朧中是如此地絢爛多姿;當你撩起它神秘的面紗又是那樣地云里霧里。晉國是一個古老的諸侯國,距今已有3050年—2370年之遙,其歷史從口口相傳到史志記載,有著太多的迷失。諸如:叔虞唐城確切地點在哪?絳在翼城、絳縣,還是襄汾?新田在侯馬,還是在新絳橫橋?古曲沃在聞喜,還是在今曲沃?孝公之薨在前377年、前357年,還是前356年?好在考古學家們正在努力解開種種謎團,讓我們走進真實的歷史,感受晉文化的無窮魅力。端氏東城也正是如此,當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猜你喜歡
晉城東城晉國
山西晉城啟動黃芩示范項目
晉城:安排部署 統防統治
師曠勸學
東城貿易發展有限公司
遼寧朝陽“安晉城”略考
翳桑之報
三十六計之假道伐虢
券游東城
馬不停蹄找到你
害死人的記者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