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期涇川縣水土保持工作高質量發展方向與思路探討

2022-11-20 14:05完海明
農業科技與信息 2022年18期
關鍵詞:涇川縣水保水土保持

完海明

(甘肅省涇川縣水土保持工作局,甘肅 涇川 744300)

1 新時期涇川縣水土保持現狀與高質量發展需求分析

1.1 涇川縣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成就

長期以來,涇川縣高度重視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態環境建設,水利水保部門堅持不懈組織開展大規模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態保護,廣大干部群眾苦干、實干、巧干,全縣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取得了較好的成效。1.1.1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步伐持續加快 涇川縣將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與扶貧開發、新農村建設、美麗鄉村建設、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緊密結合起來,使治理區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明顯改善,生態環境得到明顯的改變。先后實施了黃土高原水保二期世行貸款、淤地壩建設、重點退耕還林地區基本口糧田建設、甘肅省750萬畝梯田建設、水利部農業綜合開發水土保持項目、黃土高原溝壑區塬面保護項目等一批重點水土保持項目,優化了區域生態環境,美化了村容村貌,防治了面源污染,拓寬了投融資渠道,增大了人口環境容量,改善了農業農村生產生活基礎條件?!笆濉逼陂g完成水土流失綜合治理139.86 km2,其中新修梯田3200.66 hm2,營造水保林8908.69 hm2,人工種草0.61 hm2,封禁治理1793 hm2,其他措施治理83.05 hm2,塬面保護41.67 hm2,修建水窖155眼、澇池27座、溝頭防護23道,淤地壩除險加固4座。

1.1.2 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治理取得新突破 涇川縣持續加大生態修復工程力度,堅持把自然修復與人為干預修復有機結合,在推行自然修復的基礎上,對25°以上坡耕地進行全部退耕,采取喬、灌、草混交模式,栽植了山杏、側柏、油松、刺槐、沙棘等。同時,制定并發布了《涇川縣封山禁牧辦法》,落實封山禁牧政策,實施封禁管護措施,荒山荒溝和自然草場得以修養生息和自我恢復,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在田家溝、官山溝、城西溝、四方溝、紅線溝、二郎溝、開展了封山育林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截至目前,全縣累計營造水保林5.54萬hm2,實施退耕還林1.93萬hm2,栽植水保經濟林1.11萬hm2,種草1.07萬hm2,封山育林0.40 hm2,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37.3%。

1.1.3 水土保持監管有了新成效 堅持依法行政,以監督落實水保方案為重點,生產建設項目全面加強監管,人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至2019年底,全縣共審批水土保持開發建設項目方案70家,申報68家,審批68家,驗收68家,水土保持方案申報率、實施率、驗收率均達97%以上,先后受理各類水保違法案件72起,立案查處70起,強制執行2起,治理棄渣量214.3萬m3,采取工程措施71項,恢復治理0.30萬hm2,做到了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有效鞏固了生態建設成果。

1.1.4 水土保持監管能力明顯提升 近年來,涇川縣水土保持監管工作信息化、智能化進程加快,監管效能明顯提升。依托全國水土保持二期監測網絡建設和田家溝水??萍际痉秷@項目,按照“科技示范、綜合治理、高效開發、注重效益”的思路,選擇田家溝小流域作為代表性小流域,分別布設有代表性的監測點4處,全自動氣象觀測點3個,徑流控制站1處,徑流觀測小區7個,坡面生態修復示范點1處,優良植物引進試驗區1處,栽植銀杏、香花槐、杜仲、山萸等11 hm2;建立生態自然修復示范小區1處,面積40 hm2,修建封禁圍欄8900 m,園區科技含量得到提升,建成涇川縣淤地壩監控管理系統,“智慧水土保持”監管能力顯著增強。

1.1.5 水土保持科技創新應用能力顯著增強 多年來,涇川縣水保部門以科技創新為目標,結合本地實踐,依托省內外科研院校的專業研究優勢、科研基地優勢和人才優勢,開展了科研示范推廣項目,在小流域綜合治理試驗示范、水保治溝骨干工程建設、水土保持生態旅游產業開發、機修梯田施工、紅土瀉溜面治理等實用技術方面開展了課題研究,先后完成了“黃土高原殘塬溝壑區紅土瀉溜面防治技術示范項目”等科技成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得到了廣泛應用和推廣。建成了田家溝科技示范園,充分發揮了科技支撐、典型帶動、科技示范、科普宣傳方面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作用,為水土流失預防和治理工作提供了科技支撐。

1.2 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回顧總結涇川縣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工作,雖然取得巨大成就,生態環境得到持續改善,但距離廣大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還存在較大差距和不足。

1.2.1 水土保持意識仍需深化 目前從總體上來看,社會各界對水土保持從不了解到了解、從被動接受向主動開展轉變,思想認識上了新臺階。但存在“重治理、輕保護”的思想,水土保持法制意識仍需深化。

1.2.2 生產開發建設項目新增水土流失嚴重 隨著開發建設項目日益增多,水土保持作為基本國策的意識還不牢固,開發建設過程中產生的大量廢土、棄渣隨意堆放等,導致水土流失問題越來越突出。受人為干預、利益驅動等因素的影響,部分開發項目很難進行有效的監督管理,人為水土流失在局部地區還相當嚴重,開發建設項目水土流失管理工作任重而道遠。

1.2.3 水土保持投入嚴重不足 一是治理資金投入不足,補助標準偏低。水土保持項目國家投入資金與其他涉農部門的同類項目相比,投入標準低,遠不能滿足目前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需要,農民群眾收入水平低,地方財政收入困難,地方配套和群眾自籌不到位,導致治理標準低,設計目標和效益難以實現。如20世紀人工修筑的梯田處于邊遠山區,地形破碎,分布零散,設計標準低,田塊小,道路窄,不能滿足群眾產業發展需要;塬面溝頭侵蝕嚴重,特別是近年來新農村建設,大面積水泥硬化,雨水集中排泄,道路兩側排洪設計不到位,塬邊溝壑排水無法處理等,造成新的水土流失。二是缺乏大項目支撐,嚴重的水土流失得不到有效治理。受已經實施的水土保持項目性質、規模有限制約,側重于以小流域為單元治理的模式,塬區徑流調控設施不建全,沒有形成整區域、系統化保護塬面的有效治理措施,導致塬面被蠶食的局面。三是治理發展不夠平衡。一方面受群眾認識程度和參與水土流失治理的積極性影響,水土保持措施布設不夠平衡,流域之間、鄉鎮間、村組間差異較大,如部分邊遠山區治理程度低;另一方面,以坡耕地、溝坡、溝道布設治理措施較多,溝邊、溝沿、溝頭治理措施相對較少。

1.2.4 監測監管體系不健全,信息化程度不高 縣級水土保持監測網絡尚未建立,目前僅有田家溝1處徑流觀測站點,遠遠不能滿足新時期水土保持監測工作需要,全縣開發建設項目的監測監管難以全面開展;水土保持監督管理機構的編制、經費、人員不足,技術落后,監管設備落后,人為水土流失監測監督執法體系不健全,正常工作難以開展。

1.2.5 新技術應用和推廣滯后 目前水土保持新技術應用和推廣研究工作滯后于水土流失防治的實際需要,水土保持技術推廣體系不健全,制約了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的發展。行業技術能力薄弱,科技監督體系還沒形成,水土保持信息化程度不高。

2 新時期涇川縣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方向與思路

2.1 發展方向

深刻總結分析涇川縣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歷程和現狀,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借鑒外地水保生態建設先進經驗與成果,大力開展重點水土流失治理區生態保護和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大幅提高林草覆蓋率,著力提升水土保持治理效能,全面提升全縣人民對生態環境建設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2.2 總體思路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按照“在監管上強手段,在治理上補短板”的水土保持工作思路,以保護和合理利用水土資源為主線,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根本,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全面規劃、綜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點,科學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方針,“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注重自然修復、強化監督管理,創新體制機制、提高全民水土保持意識,大力實施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生態修復、生態清潔小流域、固溝保塬、智慧水保等項目,為助推鄉村振興戰略、構筑黃河中游生態安全屏障、建設綠色開放幸福美好新涇川提供有力支撐。

3 新時期涇川縣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措施及建議

3.1 加快推進流域綜合治理,構建涇川縣生態安全屏障

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建設以涇河流域、黑河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等重點生態項目,構建涇川縣生態安全屏障。建設以涇汭河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為重點的水土保持生態項目,發揮水土保持工作的綜合優勢,改善人居環境,保護生態資源,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把發展區域經濟、服務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民增收作為生態環境建設的著力點,按照“山、水、田、林、路、村”全面規劃,治理七里溝等7條小流域,新增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25.39 km2,發揮綜合治理優勢,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和新農村建設,搞好城鎮、村舍的水土保持規劃,實現水土保持進村入社,改造老式梯田和廢舊莊基墾復,改善人居環境,逐步實現“山綠、水清、人富”的目標。

3.2 大力開展水土保持生態修復,著力提升林草覆蓋率

繼續加大生態保護和生態修復力度,促進生態環境改善和區域經濟發展。在田家溝、官山溝、城西溝、四方溝、紅線溝、二郎溝6條小流域實施封禁措施3985 hm2,積極與國土資源、生態環境等部門聯手,結合退耕還林、“三北”防護林建設、水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和水源地保護,大面積開展封山育林育草、疏林地補植以及荒山、荒坡、荒灘植樹造林,大幅提高林草覆蓋率。

3.3 大力推進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建設,不斷改善鄉村人居環境

搶抓國家實施高質量發展戰略機遇和“十四五”規劃啟動之機,以小流域為單元,堅持治理與開發、治水與增收相結合的方針,結合新農村建設,搞好城鎮、村舍的水土保持規劃,實現水土保持進村入社,逐步實現“山綠、水清、人富”的目標。以田家溝、蔣家溝、牛角溝、鄭家溝、完顏溝5條示范小流域為重點,通過實施水土流失治理、河道綜合治理、人居環境綜合整治、生態農業建設、面源污染治理等工程,因地制宜發展綠色農業,保障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通過示范輻射帶動實現全縣生態清潔型小流域高質量發展。

3.4 加大固溝保塬工程建設力度,切實有效控制塬面水土流失

建設以荔堡、太平、高平、飛云4個實施片區為單元的“固溝保塬”綜合治理項目區,保護塬面面積119 km2。以侵蝕溝頭治理為根本,統籌安排,合理規劃,綜合治理。以“塬水基本不下溝,溝道泥沙不出溝、溝頭不前進、溝岸不擴張、塬面不縮小”為目的,全面構建“塬面徑流調控、坡面生態治理、溝道水沙集蓄”3道防線保護和治理塬面,以有效控制塬面水土流失,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障糧食安全,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農村生態環境,促進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

3.5 強化人為水土流失監管,全面保護鄉村生態資源成果

實施有效地預防保護措施,加強人為水土流失的監督管護,切實保護治理成果。加強執法人員的業務培訓,提高執法水平,堅持依法行政,文明執法,為水土保持工作保駕護航。建立水土保持生態補償機制,依據“涇川縣水土保持生態補償費征收使用管理辦法”,保護和合理利用水土資源,有效控制人為水土流失,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維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到2022年,全縣完成封禁治理0.07萬hm2,水土保持設施及措施保存率達到90%以上,水保違法案件查處結案率達到100%,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三同時”制度落實率達到100%,為鄉村振興建設保駕護航。

3.6 加強水土保持監測站點建設,提高水土保持智慧化水平

全面加強水土流失動態監測和水保工程質量、數量及效益的監測和評價,建立水土保持數據庫,健全水土保持信息化監管平臺,對全縣淤地壩進行動態監控、信息化管理,配置必要的監測監控設備、觀測設備,建立觀測監控點10處,監測站3處,利用先進的“云”智慧數據平臺、無人機等設備,加強監督監測。同時,嚴格控制人為水土流失。綜合運用行政、科技和經濟手段,加強對現有植被和治理成果的保護,抓好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三同時”制度的落實。認真貫徹《水土保持法》,堅持“預防為主”的監督管護工作方針,強化監管力度,嚴格按照“兩區”劃分,結合當地實際,對重點治理區、重點預防保護區實施有效的預防保護?!笆奈濉逼陂g,全縣水土保持設施及措施保存率達到90%以上,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三同時”制度落實率達到100%,全縣生態環境持續好轉,生態文明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

猜你喜歡
涇川縣水保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寫春秋
甘肅省涇川縣博物館藏品
扎根基層不動搖 傾情奉獻為水保
野蠻時代終結,動保行業要自律,水保協會年會透露出哪些重大信息?
《水土保持通報》征稿簡則
水土保持
農村教育在助力鄉村振興中存在的問題與策略——以涇川縣為例
涇川縣小流域綜合治理成效與經驗
水土保持
水利水保工程設計及施工招標研究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