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經典詠流傳》為例淺談詩詞與音樂的融合

2022-11-21 22:24王宇瓊
黃河之聲 2022年11期
關鍵詞:流傳詩詞音樂

王宇瓊

2018年初,一檔名為《經典詠流傳》的綜藝節目乘著傳統文化節目的熱風,以經典詩歌名著入詞,通俗流行音樂為體,在冬天里發酵出馥郁的美的享受。與此前《中國詩詞大會》等文化節目的“觀眾高門檻”——即觀眾需要一定的詩詞儲備和鑒賞能力才能觀看——相比,《經典詠流傳》幾乎包攬了全齡段各行各業的觀眾。這檔國內首檔大型原創詩詞文化類音樂節目至今播出了四季共44期,由撒貝寧擔當主持人,高校文學教授、音樂教授、知名主持人等組成鑒賞團,邀請專業歌手、演員、民間團體及代表性人物作為“經典傳唱人”,用“和詩以歌”的形式讓傳統經典詩詞與新時代流行元素相結合,挖掘詩詞背后的深厚內涵,講述文化知識、闡釋人文價值。節目效果不可思議地激發了普通觀眾對經典作品的熱情,有人熱衷于節目中的歌曲,有人好奇地翻閱典籍查找原文,還有人像學生時代抄歌詞一樣,開始謄抄相關詩詞作品。古典詩詞與現代音樂以外碰撞出火花,反倒各自煥發生機。

一、詩詞與音樂的歷史淵源

詩詞與音樂的結合并不罕見,從歷史淵源和藝術形式來看,倒不如說詩詞與音樂水乳交融。詩詞與音樂有很多共同之處:都以抒情見長;都講究格律和韻律美。中國近現代詩人聞一多先生曾經在《詩的格律》中提出中國詩歌的“三美”——建筑美、音樂美、繪畫美。詩的韻律、格式都蘊藏著音樂美。而音樂家也常常從詩詞中汲取靈感,或直接以詩文為詞,重新譜曲。

《尚書》曰:“詩言志,歌詠言,聲依詠,律和聲?!痹娪脕肀磉_人們情感意志的,歌用來詠唱那些表達思想情感的言辭,五聲旋律緊緊依附著歌唱,而律就是用來調諧五聲的??梢姟把灾局姟焙汀案璩标P系之密切。在中國古代文化中,“音樂入詩”是個熱門話題;大量詩歌也以音樂傳唱的方式得以記載、流傳、普及。

(一)《詩經》—和歌而唱

三千多年前誕生的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在當時可并不是單純的文字記載,而是可以和著曲調唱出來的,只是后來口耳相傳的曲調漸漸丟失,只有編纂成書的文字得以流傳?!对娊洝分械脑娖蠖嘁运难詾橹?,也有少數二言到八言。我們一般把《詩經》的內容劃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這便是按照它們的音樂特點分類的。其中“風”是從民間收集的普通民歌;“雅”則為宮廷宴會中的歌曲;“頌”是帝王、天子祭祀儀式歌曲和舞曲?!妒酚洝吩涊d“三百零五篇(詩歌),孔子皆弦歌之”,《詩經》中的作品可歌可頌可奏可舞,流傳下來的書面文字便相當于“歌詞”吧。詩是可以唱,甚至本應唱出來的,戰國時代的《楚辭》也是合楚的音樂而作的,例如屈原所作《九歌》就是按照音樂曲調來寫新辭。

(二)漢樂府—以詩配樂

我們現在學習詩詞的時候常常遇到“樂府詩”:“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文字通俗可愛,敘述性強,格律整齊,朗朗上口。它們大多數也是漢代的“歌詞”,也曾唱出來的?!皹犯痹臼菨h武帝設立的一個官僚機構,專門找一些人收集、編纂各地的歌謠、文人的詩文,拿來配上音樂,整理后就可以為宮廷宴會演繹。這個機構就負責給收集來的文字配樂,或者給民間音樂配上歌詞,又或者把民歌拿來重新編排,總之最后是以歌唱舞蹈的形式呈現給宮廷的。因此樂府詩自帶音樂性和傳唱性。有趣的是,這是經由統治者授意的民歌收集改編,以詩詞配樂,以詩文入詞,使得大量的民歌得以保存流傳,而那些留下來的歌詞,就是今天我們熟知的“樂府詩”。

(三)宋詞元曲—為韻填詞

到唐宋時代,詩詞體裁發展到了一個巔峰。近體詩以韻律分為絕句和律詩,有嚴格的格式和聲調規定,七言或五言,兩聯或四聯,無出其右;而宋元時期雖然不再要求整齊的句式,但卻是真正意義上的“根據音樂填詞”。

唐代詩人風格迥異,寫起詩來卻都是一樣揮灑自如,一觴一詠皆能成詩。唐時有一首送別名曲《陽關三疊》,其歌詞正是當時王維所作的一首送別詩《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唐代的音樂海納百川,與外來音樂文化相融合,樂器品類繁多,并且在宮商角徵羽的基礎上誕生了燕樂二十八調等多樣化的曲調。在這樣的發展過程中,曲調和樂譜繁復多變,所唱的內容自然也需要適應樂曲的韻律和表情達意的需要,“長短句”應運而生,宋時發展到巔峰,宋詞也是因此命名的。要寫一首詞,必須要按照音樂的特點“填空”,又被稱為“倚聲填詞”;后來更是走出宮廷成長于民間,情緒更為豐富,內容貼近生活,文字具有比較強烈的個人特色——可能是詞曲作者的,也可能是演繹者的。這樣的文字顯然更加好唱,并且非常好聽,非常適合抒情和敘事。那些固定的曲調便是“詞牌”或“曲牌”。而后來元曲、元雜劇的出現,更是讓詩詞從紙頁上的文學作品躍然耳畔,隨著戲曲藝術不斷發展日漸成熟,最終曲調也得以流傳。這種強大的音樂性同時也增強了詩詞的影響力和傳播性。

(四)現代音樂—重譜經典

現代通俗音樂對古詩詞的執著與熱愛絲毫不遜色于漢唐宋元。盡管現當代音樂的種類更為豐富,但仍有一些耳熟能詳的音樂作品立身于經典詩詞,帶著骨子里的中國文化傳承創新。經典詩詞在現代華語音樂的應用大致分為兩類:一是運用詩詞中的典型意象。如《卷珠簾》中的“夜月明,此時難為情”便是化用了唐代詩人李白在《秋風詞》中的“相親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而流行歌曲《發如雪》中的“邀明月,讓回憶皎潔”與唐詩《月下獨酌》中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頗有淵源。這種借鑒和啟發最為常見,經典詩詞以零散的元素形式創造新歌曲的意境。二是沿襲主題稍改詞句,或干脆為詩詞重譜新曲。如電影《七劍》的主題曲《明月光》,保留了李白《靜夜思》的全文和主題,擴寫了新的內容。亦或《但愿人長久》或《清平樂》這樣完全以原詩作為歌詞的音樂作品,最大程度保留了經典詩詞和意境,幾經翻唱,流傳甚廣,反而迅速在各個年齡層帶火了兩篇經典詩詞作品。

二、詩詞與音樂融合的現代范式

詩可以成文,以紙制品的形式保留下來,便于攜帶,易于流轉,即使世殊時異,憑借文字也能完整地流傳至今。曲子則不然,大多數口耳相傳,大量曲調當時就已流失;或有記載在冊的,也因為時代久遠而很難完全還原;盡力還原的古曲,卻因音樂風格和時代審美的“千年代溝”而無法被普通人欣賞,姜夔的《揚州慢》還原曲譜后,配詞演唱,大多數聽眾也只能從中感受些許模糊的哀愁,絕談不上享受。

于是越來越多的古詩詞與現代音樂進行跨時代合作,一時間“國風歌曲”盛行。收效顯著的有周杰倫方文山合作的中國風流行音樂、盛行于網絡平臺的二次元國風歌曲、由央視制作推出的文化音樂電視節目《經典詠流傳》。其中論影響力、傳播力、認可度和包容性創新性最佳的,當屬《經典詠流傳》這檔節目。它從2018年2月16日起至今,已推出四季節目近百首歌曲,其中一些音樂作品雅俗共賞,當真把詩詞與音樂結合得天衣無縫,裊裊動人。筆者大致歸納出其中幾個重要的創作原則:

(一)詞致:詩詞即歌詞

直接以現代音樂為古代詩詞重新譜曲,詩詞原文不刪不改,就是歌詞本身。與其文不達意,不如借著詩歌的節奏韻律,化用在音樂中。

《經典詠流傳》第一季曾邀請音樂人陳彼得演唱南宋詞人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相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在這首詞中,辛棄疾一改“劍氣已橫秋”的豪壯氣魄,用相對細膩的筆觸描繪了上元佳節燈火流轉、人聲鼎沸的熱鬧場面,又于喧鬧中刻畫了一個一眼千年、氣質獨立的人物。整首詞看似筆墨婉約,實則依然掩不住詩人超群拔俗的心性,在原詞上修改文字,很可能會失去作品應有的氣度和表達效果。宋詞的長短句結合原本就暗合了音樂韻律,最適合直接譜曲。而陳彼得先生的音樂創作也非常有趣。音符悅動,鏗鏘有力,旋律歡快而不歡脫,年過七旬的老人驀然回首,還能看到自己意氣風發的模樣,初心不改,一如當年辛棄疾。

整首詩詞作為歌詞,對創作者的編曲能力和文學解讀能力都有一定挑戰,但無疑是最貼合原作品的融合方式。正如陳彼得先生所言:“我發現最美的歌詞,就是我們的詩詞經典?!?/p>

(二)情致:保留金句再解讀

有句式貼合音韻的宋詞,自然也有不那么好編曲的詩歌。有的詩歌篇幅短小,如五言絕句,寥寥二十字難以單獨成曲;有的詩歌年代久遠,如楚辭,雖然自有民歌韻律,卻因意象繁雜生僻字眾多而難以直接入曲;還有的詩詞盡管可以拿來做歌詞,但只適合作為副歌或節選一部分。那就意味著音樂人要在符合立意的基礎上填寫新的歌詞,還要保證旋律的契合度。

《經典詠流傳》中大部分作品都屬于這種情況,最著名的當數胡夏與郁可唯合作的《知否知否》,化用了李清照的《如夢令》(其二):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原詞是寫李清照的一個生活片段,有情境,還有對白,還有情感起伏。寫歌詞的時候,作者保留了這樣巧妙的問答關系,也借用原作品的情感跌宕起伏,直接將詩詞作為副歌,反復多次將整首歌曲的情感推向高潮。而主歌則重新填詞,既有“縱飲朝霞半日暉”和李清照“不消殘酒”內容呼應,又有“無余歲可偷”與“綠肥紅瘦”的情感遞進和句尾押韻。男女對唱的形式,呼應了原詩詞問答的人物關系,也是音樂人情境具象化的創新,使歌曲蒙上一層愛情的悲劇色彩。

這類歌曲旨在保持音樂作品與詩詞的內核高度統一,情感相通,則唱之有理。

(三)樂致:多元聲音的融合

現代音樂的包容性理應是最強的。從歷史發展來看,現代音樂踩在巨人肩膀上演奏;從時代觀念來看,音樂創作沒有死板的框架限定,藝術作品可以海納百川。音樂與詩詞的融合,除了填詞譜曲之外,還有許多創新形式。

歌手張杰曾在《經典詠流傳》的舞臺上演唱一首李白的作品《蜀道難》: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李白寫蜀道有多難?全詩強調了三遍:這條路比登天都難??!途徑山有多高?“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路上多危險?他說“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還有“磨牙吮血,殺人如麻”的匪兵。全文大量運用神話傳說,夸張比喻,句式參差不齊,是李白一貫瀟灑肆意又栩栩如生的浪漫風格。這樣的詩詞如何與音樂融合?只憑精巧的旋律是唱不出《蜀道難》的,自然也表達不出青年李白所崇拜的,兼收并蓄的大唐氣象。

于是歌詞改由四川方言演唱,開口化用原詩句“管你天上的神仙兵,也難入得我蜀道行”,巴蜀精神已經出來一半。緊接著穿插了川劇幫腔和戲曲念白,高腔的音調與李白夸張的筆法不謀而合。而后高潮部分以說唱弱化旋律,強化節奏感,霸道險峻的氣勢躍然耳邊。整個音樂作品加入了大量戲曲和說唱段落,錯落有致,從音樂角度與李白的豐富浪漫的藝術風格相呼應,高潮迭起,聽來也心潮澎湃。

這類歌曲將多元音樂風格融入編曲,風格迥異卻殊途同歸,只要相得益彰,便能在耳邊再現盛唐。

(四)人致:知己的隔空吶喊

讀一首詩,也是與當初的詩人對話,體察詩人的情感和生命思考,從而感受古詩詞之美。即使跨越時空,仍是人與人的相逢;倘若相逢為知己,藉由音樂打開了時空隧道,兩者隔空碰撞的一點火花,便是這首詩代代相傳的真諦,也是這首歌曲的精髓。

《經典詠流傳》中收錄了一些“不那么專業”的作品,演唱者甚至創作者都不是專業音樂人,但音樂感染力卻出乎意料的強大。例如來自貴州山區的青年教師帶著一把吉他,一群小學生,共同演唱了他自創的歌曲《苔》。這首歌也在副歌部分化用了清代詩人袁枚的同名小詩: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全詩二十字,即使放在副歌部分,也要重復兩遍才夠得上旋律長短;創作者不是職業音樂人,僅以朗朗上口的、兒歌般的旋律,用最簡單的樂器和最簡單樸實的聲音完成了這首歌曲。最可貴之處,也恰恰在于這首音樂元素的“簡單”。袁枚這首詩言簡意賅,意在說明世間萬物不分大小貴賤,都應該勇于追求燦爛盛放,生命對此是平等的。而老師質樸的創作意圖和孩子們干凈澄澈的聲音,正如“苔花”一般,身處大山卻始終保持著對生活與未來的熱情期待。音樂與詩詞一樣,最終能否流傳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以情感人。這首詩與這首歌的情感呼應,正如寫詩的袁枚和唱歌的孩子一樣,足以跨越時空的鴻溝做知己間的吶喊。

三、詩詞與音樂融合的時代意義

(一)促進優秀文化的創新與傳播

美的力量就是基于“共鳴”,煥發于“感染力”和“創新”。越是優美的旋律,越能入耳入心,可以讓真摯的文字流傳下去,成為經典。而真正的經典,必將流傳百年。正如《經典詠流傳》節目所呈現的一樣,好的詩詞配樂演唱,歌曲自帶風韻;而音樂最大程度地幫助詩詞表情達意,更容易與人產生共鳴;音樂激發了詩詞的生命力,喚醒了寄托在文字上的人文精神,音樂的感染力和自由度也適用于優秀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二)提升文化認同感增強文化自信

古典詩詞與現代音樂相互融合,也是傳統文化煥發生命力的重要契機。出于觀念差異和語言差異,我們有時候并不能從字面解讀出詩詞的樂趣,但音樂卻為詩詞注入新的生命。那些文字原本就應該與音符一同悅動,眼前是詩詞,耳畔是音樂,用音樂解讀詩詞,以詩詞創新音樂,“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p>

國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是對蘊藏其內的當代價值的深度挖掘和實踐,也充分體現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社會的重要性,是提升民眾審美和人文素養的重要路徑?!督浀湓伭鱾鳌纷鳛橐粋€相對成功的范式,在證明音樂與詩詞融合度的同時,更在這些作品,和欣賞作品的過程中,繼承和發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進了對中華傳統文化核心思想理念和中華人文精神的認識和理解,在獲得美的享受同時,自然而然提升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增強文化自信。

詩詞與音樂相融合,其精神內涵也要與時代發展緊密結合,既彰顯其強大的生命力與影響力,又能夠在新時代背景下重新詮釋其中的人文精神,并做出深度挖掘,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古為今用”。

古曰:“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比宋囊彩堑?,它是人同自然、社會之間的聯系和價值。經典詩詞中蘊藏的人文精神被當代青年的歌聲喚醒,歷史的時空界限在一首歌的時間里被打破,兩個時代的火花激烈地迸發著,或是一種遙遠的通感,精神由此傳遞,達成美的共識?!?/p>

猜你喜歡
流傳詩詞音樂
莊麗芬 讓南音流傳得更遠
高祥杰
央視《經典詠流傳》回文詩辯正
關注詩詞
關注詩詞
關注詩詞
音樂
詩詞之頁
音樂
秋夜的音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