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紀輕輕,怎么能疾病纏身

2022-11-21 08:38余運西
大眾健康 2022年10期
關鍵詞:心腦血管病年輕化心腦血管

文◎本刊記者 余運西

在很多人的意識中,有些重大疾病似乎僅僅專屬于老年人。但現代社會工作節奏快、生活壓力大,以往好發于老年人的心腦血管疾病、癌癥、痛風、關節病等,如今已經“盯”上了年輕人。綜合分析官方發布的各種疾病數據,會發現疾病年輕化已經成為一種趨勢。

一路奔忙的青壯年,該如何為自己筑起道道健康屏障?當疾病早早光顧我們的“社會支柱”,長遠的社會危害會有哪些?要遏制這些潛在的危險因素,如何多管齊下進行預防和治理?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國家心腦血管病聯盟主席、首都醫科大學副校長吉訓明。

問:國家心腦血管病聯盟發布的《中國中青年心腦血管健康白皮書》顯示,我國大約每6 個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及高風險者中,就有一個是“90 后”。早有專家指出要“警惕心腦血管疾病發病年輕化”,所謂“老年病”的年輕化,近年來有哪些方面的數據支持呢?

吉訓明,神經病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首都醫科大學副校長、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卒中中心主任。兼任國家老年疾病臨床研究中心國家心腦血管病聯盟主席、互聯網醫療診治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國家卒中搶救中心主任、國家“卒中百萬減殘工程”規范指導臨床辦公室主任。

答:隨著生活方式、飲食結構和疾病譜的變化,我國青年人腦卒中的發病率逐年上升,發病年齡越來越年輕化,對整個社會造成的影響不容忽視。從臨床上看,這幾年二三十歲的年輕腦卒中患者明顯增多,其中甚至有18 歲以下的青少年。

青年腦卒中是指18~45 歲的青年人發生的腦血管疾病。在全球范圍內,青年腦卒中的發病率也是逐年增加的,每年全球有200 萬新發青年腦卒中患者。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最新統計調查,青年腦卒中的發病率為5~40/100000(年)。其發病率具有顯著的地域差異,發展中國家發病率明顯高于發達國家。最新數據顯示,我國整體卒中的首次發病年齡較歐美平均小10 歲,所以青年腦卒中更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

我國青年腦卒中有一些自身的特點:男性發病率高于女性,多數為缺血性腦卒中;在18~45 歲的年齡段中,卒中的發病率隨年齡增加而增長,年齡在40~45 歲的患者占整個青年卒中患者的半數以上;半數以上的青年卒中患者具有腦血管病的高危因素,如高血壓、糖尿病和高脂血癥等;往往存在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吸煙、酗酒等;有早發的心腦血管病家族史;青年卒中患者臨床過程相對良好,死亡率較低(預后良好);青年卒中危險因素列前三位的是高血壓、吸煙和飲酒。

問:請您詳細分析一下疾病年輕化背后的誘因主要有哪些。

答:近年來,職場青年發生心腦血管負面事件的報道也是比較多的??纯船F在的年輕人,他們的生活壓力和工作強度都非常大,“5+2”“白+黑”成為常態。為了適應快節奏的生活,他們吃飯靠外賣,溝通靠網絡,連走路的時間都擠不出來,與健康的生活方式漸行漸遠。

心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有9 類,包括高血壓、吸煙、血脂異常、糖尿病、超重肥胖、體力活動不足、不合理膳食、代謝綜合征和大氣污染等。對比一下現代社會年輕人的生活方式,不難發現,種種危險因素已經潛伏在他們的生活中。在已經發生的心腦血管負面事件中,大多數青年卒中患者有不止一種心腦血管病危險因素。

近年來,我國人口城市化進程加快,但關系民生與發展的公共設施建設卻沒有完全跟上,導致體育健身場地可及性差,日常堅持體育鍛煉不夠便利。當前我國的基本醫療保險制度主要還是立足于為群眾提供基本醫療保障,包括健康體檢在內等非治療性、預防性篩查項目尚未納入其中。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大衛生、大健康理念和預防為主的方針,尚未成為全社會人人踐行的共識。讓公眾掌握科學的健康知識和健康的生活技能,實現“少得病、晚得病”的目標,還需要推動健康科普的發展和健康素養的提升,讓“自己是健康第一責任人”的理念真正深入人心。

問:對于慢性病,很多人會覺得主要影響老年人,甚至有人覺得慢性病無法預防,控制起來代價很大……像這種對慢性病的認識誤區是怎樣影響人們生活方式的?

答:《中國中青年心腦血管健康白皮書》顯示,近七成患病/高風險人群未接受過醫學治療,中青年對心腦健康缺乏正確的認知。年輕人多有“年紀輕身體棒”的想法,又處在忙事業、婚姻、家庭的關鍵時期,容易忽視個人健康,甚至身體出現異常后也很少主動到醫院就診、體檢。知曉率低、檢查率低,讓不少人錯過了預防和治療疾病的最佳時機?,F在的年輕人一方面渴望健康、追求健康,另一方面在面對各種各樣的健康信息時又缺乏辨識能力,容易偏信盲從。

有人覺得,慢性病無法預防,哪個老人沒有慢性???但實際上研究表明,我國94%的中風都是可以避免的;好好控制誘因,80%以上的心腦血管疾病和糖尿病都是可以避免的,超過40%的癌癥也可以預防。預防慢性病最主要的目的是推遲慢性病的發生,延長人們的健康壽命,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就是說,我們追求的是“生得好,活得長,病得晚,死得快,盡最大可能壓縮帶病生存時間”。慢性病的危險因素有的是可以改變的。只要我們把可改變的危險降至最低,就能減少慢性病的發生,我們的健康壽命就一定會明顯延長。

還有人說,慢性病遲早會得,還不如“瀟灑走一回”,但“瀟灑自在”的后果往往不僅僅是少活幾年,最可怕的是還未步入老年就可能患上冠心病或腦卒中,不僅失去健康,還給社會和家庭造成巨大的負擔。通常,慢性病的病變是不可逆的。為推遲慢性病的發生,預防工作必須貫穿終生,絕對不能等到老了再去預防。

問:老年病“盯”上年輕群體,長遠的社會危害有哪些?要遏制這些潛在的危險因素,如何多管齊下進行預防和治理?

答:當前,心腦血管疾病已經成為嚴重威脅我國居民健康的一大類疾病,成為影響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健康問題。心腦血管疾病具有發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高、復發率高、并發癥多,即“四高一多”的特點。即使應用目前非常先進、完善的治療手段,仍可有50%以上的腦血管意外幸存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腦血管疾病的人數高達1500萬人,居各種死因首位。

對于年輕人來說,心腦血管疾病的高致殘率給個人帶來了不幸,也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慢性病發病的年輕化不僅給當事人身心帶來痛苦,而且直接影響其工作和生活。對此,全社會都應給予更多重視,多方發力,積極改變。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將慢性病管理上升到國家戰略,提出到2030年實現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的目標。近年來,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推進慢性病管理,特別是將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務項目列入《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標準(2021年版)》,有利于將慢性病“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健康管理”理念,逐步下沉到每一個家庭。

此外,還有必要推進康復服務的規范性和可及性,減少殘疾率和并發癥;進一步推動慢性病預防和管理進入醫保,助力全生命周期健康。有關部門應通過多種渠道、方式,讓廣大年輕人掌握基本的健康營養知識,養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提高自身預防疾病的能力。年輕人的健康與用人單位也有不小的關系,呼吁用人單位重視員工健康,積極維護、保障員工的健康權益,比如在工作單位設置可實時監測血糖、血脂等體征指標的健康一體機,提供便利可及的健身場所等。

問:《“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要加強國家層面的年輕人健康風險干預管理,有關“疾病風險預測模型”近年來備受關注,在慢性病預防中,這種模型能起到怎樣的作用?未來的應用前景如何?

答:在醫學研究中,“風險預測模型”常被用來預測某種疾病未來的發病情況。具體而言,就是以疾病的多病因為基礎,建立統計學模型,用來預測具有某些特征的人群未來某種結局事件發生的概率?!帮L險預測模型”在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的預防中能起到重要作用。當前互聯網醫療平臺的融合應用,以及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日新月異,也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與北京市西城區牛街社區聯合開展的一個“生活方式醫學檢查”試點,就是通過建檔案、做體檢、評估健康風險等手段,幫助篩查社區里的健康風險高危人群,有針對性地開展生活方式管理,并實時跟蹤各項健康指標。近年來我們的數據庫中,出現過50 多歲、40 多歲,甚至30多歲的“高危對象”。通過大數據分析,我們希望能夠幫助更多人找到更好的改善健康、遠離疾病的方法。

從根本上說,讓公眾建立起自主健康意識,實現心腦血管疾病早防、早篩、早診,切實降低發病率、致殘率和死亡率,并積極打造從預防、科普入手,鏈接就診及診后康復各個環節的科學路徑,才能真正讓年輕人放開手腳,用飽滿的精力去拼搏和創造,而不是年紀輕輕就被所謂“老年病”捆縛,再想飛也無法“飛得更高”。

猜你喜歡
心腦血管病年輕化心腦血管
不是所有藥物都能掰開吃——心腦血管篇
絡病理論在心腦血管病治未病中的應用初探
冬季謹防心腦血管疾病侵襲
沉默的殺手——心腦血管病,5秒要人命,該如何預防?
防治心腦血管疾病,注意五大誤區
康寶萊 推進品牌年輕化
直銷年輕化戰略
心腦血管疾病用藥與藥物不良反應的相關性
《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第二屆編委會名單
品牌年輕化要與時俱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