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亞洲象保護與管理現狀及對策探析
——以普洱市為例

2022-11-23 08:27石鳳偉徐同美
農村科學實驗 2022年3期
關鍵詞:亞洲象肇事棲息地

雷 苑 石鳳偉* 徐同美

(1.糯扎渡省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云南 普洱 665000;2.普洱市森林和草原資源管理站,云南 普洱 665000)

亞洲象(Elephas maximus)是歐亞大陸最大的陸生野生動物,世界珍稀瀕危物種,被列為CITES(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I物種,我國I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目前在我國云南省的普洱市、臨滄市、西雙版納州,數量約300頭。2021年,COP15大會在昆明召開,云南北遷亞洲象群備受關注,科學地開展亞洲象保護和管理是生物多樣性保護、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課題。

近年來,隨著生態環境改善和保護力度增大,亞洲象種群數量增加。由于城鎮化的發展,人口增長,各項基礎設施建設一定程度使亞洲象的活動空間受到擠壓影響。橡膠、茶葉、咖啡等經濟作物被種植在原本的亞洲象分布區域,亞洲象的棲息地適宜性下降。亞洲象在島嶼化的棲息地間游走穿梭,基因交流受到阻隔。人象分布區域重疊,人象矛盾日漸凸顯,亞洲象保護面臨嚴峻形勢,采取更加有效的保護對策迫在眉睫。

普洱是亞洲象的重要棲息地,隨著普洱市生態環境不斷改善、群眾保護野生動物意識的增強,普洱市境內亞洲象數量逐年增加。目前,普洱市境內監測到的亞洲象有181頭,約占全國亞洲象種群數量的61.7%,象群活動范圍擴大,普洱市在亞洲象保護和安全防范方面成效顯著,但仍存在諸多問題亟待解決。例如,亞洲象活動與人類活動范圍重疊,“人象矛盾”愈發突出,所以現以普洱市為例,對亞洲象保護現狀、對策進行探討分析,提出建議,以期為亞洲象種群保護和科學管理提供相關參考。

1.普洱市亞洲象基本情況

1.1 分布和數量

普洱市森林資源豐富,良好的生態環境為亞洲象提供了適宜的棲息地,亞洲象種類及數量逐年增加。1992年開始有一頭獨象到普洱市境內,后來隨著新象群遷入,當前已有181頭亞洲象在普洱市境內活動,約占到全國亞洲象種群數量的60%以上。普洱的亞洲象群?;顒佑谒济?、江城、瀾滄、寧洱、墨江等縣域,分布主要涉及普洱市的7個縣(區)31個鄉(鎮)138個自然村。其中,備受關注的北移象群,于2020年7月15日,由云南省西雙版納首次進入普洱市,后來經普洱市的寧洱縣、墨江縣一路北移,2021年8月12日,北移象群從玉溪市元江縣重新返回到普洱市墨江縣境內,又經寧洱縣到達思茅區。

1.2 保護和管理

普洱采取了保護宣教、預警監測、食物源基地建設、監測塔、防象欄等安防設施建設等一系列措施來促進人象和諧,成效明顯。

1.2.1 突出宣傳教育,提高群眾防范意識

通過廣播、電視等多種渠道,積極宣傳亞洲象保護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培訓人象沖突防范知識和技巧,讓亞洲象保護與安防有效“進學校、進單位、進社區、進村寨”,提高群眾的防范意識。比如到涉象的村莊舉辦亞洲象安全防范知識講座,進村入戶發放《與亞洲象和諧相處安全防護手冊》《野生動物保護法規》等宣傳資料,講解安全防范知識。在中小學以話劇表演、野生動物保護辯論賽、優秀作文大賽、主題繪畫比賽、現場授課的形式對學生進行宣傳教育。在“世界大象日”“世界野生動植物保護日”等時間節點進行宣傳。建立生物多樣性展館,發揮科普宣教功能,普及生物多樣性保護知識,引領社會公眾主動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

1.2.2 強化預警監測,減少人象相遇幾率

把人工檢測和無人機監測結合起來,配置熟悉當地環境的村民為亞洲象預警監測員,對亞洲象群進行跟蹤監測,第一時間用短信、微信、廣播等方式發布亞洲象活動的動態信息,減少人與亞洲象相遇的概率,避免發生危險。在人力難以到達或獲得亞洲象監測信息的區域使用無人機預警監測,彌補人工預警監測中的空白,有效降低監測員的安全威脅。開發亞洲象監測預警手機APP的應用平臺,更快捷發布預警信息;把紅外探測儀和監控攝像系統安裝在亞洲象活動頻繁的村寨口及主要路段,在野象通過該區域時,動態信息迅速反饋到預警監測員,這樣監測員能有效組織村民及時離開亞洲象活動的區域。

1.2.3 開設大象“食堂”,降低進村取食頻率

在亞洲象活動頻繁的區域建設食物源基地,種植亞洲象喜食的芭蕉、棕葉蘆等,建設野外硝塘,進行定點投食,滿足亞洲象的取食需求,避免象群進入人員活動區域,減少人身安全威脅,有效保障群眾的經濟利益。通過以上措施,亞洲象每月進村入戶概率大大減少,由原來的每月10余次減少到2—3次。在因亞洲象侵擾頻繁而撂荒的農地上,鼓勵農戶恢復種植,每畝補助200元,最大程度補償亞洲象肇事給農戶帶來的經濟損失,促進象區群眾理解和支持亞洲象保護。

1.2.4 健全安防體系,保障生命財產安全

在亞洲象活動區和群眾生產生活區主要路段,安裝警示標志,安裝太陽能路燈,擴寬道路彎急、路窄、林密處,讓人能夠較早發現亞洲象,建立安全防護圍欄、圍墻,搭建監測塔、防象亭,種植防象林、挖設防象溝,成立森林警察警務室,建設校園防野象沖撞護欄;替換房前屋后栽種的亞洲象喜歡吃的甘蔗、芭蕉等農作物。

1.2.5 進行保護管理工程建設,探索亞洲象肇事補償機制。

開展集亞洲象保護、收容救護、科普宣教為一體的亞洲象保護管理工程項目建設。自2011年開始在思茅區、瀾滄縣開展野生動物肇事公眾責任保險試點,2012年,把全市10縣(區)納入保險范圍,彌補野生動物肇事造成的損失。

2.普洱市亞洲象保護與管理面臨的嚴峻形勢

雖然普洱市一系列亞洲象保護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人象沖突,但依然還面臨著人象活動區域重疊,棲息地破碎化等問題,亞洲象保護和管理工作缺乏系統性和長效性。

2.1 人象沖突進一步加劇趨勢明顯

人象沖突是亞洲象保護管理中亟須解決的主要矛盾。隨著亞洲象保護力度加大,生態環境越來越好,普洱、版納、臨滄一帶的野生亞洲象種群數量逐年增多。一方面,由于保護力度不斷加大,森林郁閉度大幅度提高,亞洲象的可食植物反而減少,原本棲息地適宜性下降,亞洲象走出保護區、走出森林、建立新的棲息地的趨勢日益凸顯。另一方面,亞洲象在進入人類生產區后,頻繁進入農田地和村寨取食,由于有豐富的食物作保障,象群不斷擴大覓食范圍,野生亞洲象的活動與人的活動區域高度重疊,人象沖突進一步加劇。尤其在農作物成熟采收季節,象群活動更加頻繁,村民不敢出門、不敢下地,嚴重影響了當地村民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

2.2 現有保護區已無法滿足需求

為保護亞洲象,1958年,建立了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80年建立了南滾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但近30年間,野生亞洲象數量從約150頭,增長至目前約300頭。由于象群數量增加和不斷遷移,象群活動范圍與人類生活區域重疊,有三分之二的亞洲象常年活動在保護區外。西雙版納國家級保護區已無法滿足亞洲象棲息地的需求,常年活動于普洱的亞洲象占亞洲象總數的60%,亟待在普洱建立亞洲象保護區。

2.3 野生動物肇事保險賠付標準相對偏低

補償標準與實際損失差距大。目前,亞洲象在普洱市活動范圍越來越廣,肇事頻率越來越高,群眾損失難以全面補償到位。例如在經濟作物補償標準上,補償價約為市場均價的40%—50%。

2.4 預警監測體系不完善

亞洲象活動區域廣,無長期固定的棲息地,往往是跨鄉鎮、跨縣區、跨地州、甚至是跨國界的,亞洲象保護安防設施和長期監測投入較大,原有的紅外相機等監測方式已難以見效,而高成本的智能化預警系統設備沒有覆蓋亞洲象活動范圍。僅依賴監測觀察員每天穿梭在地貌復雜、道路不通的森林之中來追蹤大象行動軌跡和預測路線,不僅存在安全隱患,還無法保障全天候實時監測,容易出現誤判、漏判的情況。因此,野生亞洲象觀測、預警及工作經費是長期性的,每年都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當前預警監測體系不完善,在野生亞洲象重點活動區域尚未設立保護及監測站、點、所。同時,缺乏具有野生亞洲象保護專業知識的人員。

3.亞洲象保護和管理的建議

3.1 建立亞洲象國家公園

擴大亞洲象保護區范圍,是解決亞洲象生存空間不足,化解“人象沖突”最有效的途徑之一。按照黨中央關于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體系的精神,鑒于亞洲象活動區域北移和普洱市亞洲象種群數量逐步增多的情況,建議整合各類自然保護地和相關區域,在亞洲象經?;顒訁^域建立亞洲象國家公園,增強亞洲象棲息地的適宜性以及棲息地斑塊之間的連通性,可推動亞洲象棲息地的整體保護和生境優化,規范資源利用管理方式。

3.2 調整林區的產業結構和種植結構,修復改造棲息地

為了有效降低人象相遇發生人象沖突的概率,建議在人象沖突嚴重區域,把集體農地和經濟林贖買過來,采取膠林改造、退耕還林、生態農業等措施,并對受損、退化、碎片化的棲息地進行恢復、改造,使其逐步成為適宜亞洲象生存的自然環境。通過調整林區的種植結構,在經濟作物外圍種植亞洲象不喜愛食用的林木,這樣不僅阻止了亞洲象破壞莊稼,還起到了保護生態的作用。調整亞洲象肇事嚴重的重點村落和零星分散的農戶的產業結構,轉變就業方式。以轉變生產生活方式為基礎,群眾自主自愿,保護核心區域、生態節點、重要生態廊道,開展重點區域生態移民,進行合理搬遷安置,為亞洲象活動留出空間。依照近自然的理念,加強棲息地連通廊道建設,在亞洲象的棲息地之間建設亞洲象生態廊道,使原本隔離的棲息地相互連通,讓亞洲象的隔離種群之間有基因交流,從根本上降低局域小種群的滅絕風險。

3.3 健全完善亞洲象肇事賠付機制

野生動物肇事補償是推進野生動物保護,對于亞洲象更是緩解人象沖突的重要方式。建議研究制定亞洲象肇事發生損失勘查、評估和賠付的相關標準規范,通過國家級資金投入支持,充實投保資金,并有針對性、計劃性逐步增加投保額度,提高保險補償標準,減少野生亞洲象肇事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3.4 建立亞洲象安全防范和保護長效機制

建立亞洲象安全防范和保護長效機制,首先要保障資金的持續性。中央財政通過現有渠道加大資金支持用于完善安全防范基礎設施、生態移民、科研監測、棲息地保護、肇事補償等方面的投入。有效的物種保護來源于全面項目建設,建議增加實施亞洲象保護項目,補充、擴充亞洲象安防體系及食物源基地建設,提升改造現有防象設施。同時支持加強亞洲象預警監測及監測隊伍建設,以獎代補、獎懲結合,把生態保護的成果與項目資金的分配相掛鉤,以普洱為例,亞洲象分布多,生態環境良好,建議國家側重考慮和分配普洱市亞洲象保護相關項目資金,建立完善生態保護的補償體系,積極號召社區、村民廣泛參與亞洲象保護,積極吸引社會資金和國際資金參與亞洲象保護與管理。

3.5 建議集中亞洲象保護研究科研技術力量

從我國歷史上亞洲象分布的情況看,野生亞洲象原廣泛分布于黃河沿岸、成都平原等地,亞洲象遷徙尋找棲息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為因素,但專題研究的人員不多。應結合亞洲象分布情況,增加亞洲象保護管理機構,補充專業技術人員,為亞洲象保護提供人才支撐。通過深入研究分析亞洲象食源補充、亞洲象保護、人象安全防范、亞洲象棲息地建設等,切實提出能夠徹底解決人象沖突的長效之策,實現人象活動空間分離,切實保障群眾人身安全,營造人與野生動物和諧共生環境。增強公眾的民族自豪感、自然保護的認 同感和參與保護的自覺性。

3.6 強跨區域和跨境合作。

以“一帶一路”為契機,建立與周邊區域、國家的溝通聯系,開展聯合保護,以生態和物種保護促進經濟文化合作交流,同時在區域間建立生態廊道,實施跨境保護和監測、促進亞洲象種群的遺傳交流和種群恢復,讓執法方面合作有效遏制非法野生動物貿易。

猜你喜歡
亞洲象肇事棲息地
無限追蹤
森林深處的“象”往
北極新海冰制造項目
“一路象北”背后的歷史與科學
我出高考數學題(十八)
BEAN SCENES
走進四川大熊貓棲息地
何群:在辛勤耕耘中尋找夢想的棲息地
亞洲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