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殊時期數字文化館建設淺析

2022-11-23 17:51鄭敏
百花 2022年3期
關鍵詞:數字文化館特殊時期建設

鄭敏

關鍵詞:特殊時期;數字文化館;公共文化云;建設

一、引言

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席卷全球,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每個人的生活都在發生著變化,平凡的崗位上涌現出無數感人事跡和英雄壯舉,在這場危機中各行各業都在經歷一場生死考驗,唯有在危機中尋找機遇,才能渡過難關。同樣,全國文化館也都經歷了這場升級迭代,數字文化服務全面上線,可以說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全國數字文化館的公共文化服務能力都經歷了一場大檢閱,這也為各地文化館發展指明了方向。

二、寶雞市群眾藝術館數字化建設現狀與問題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從頂層設計到基層實踐,歷時近十年,發展勢頭極為迅猛?!皹嫿ìF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更高要求就定位在“現代”二字上,實現“現代化”的命題,創建“實體文化館、流動文化館、數字文化館”三位一體的文化館,成為傳統型文化館向現代型文化館更新升級的基本路徑,創建“數字化文化館”無疑是最具現代意義的文化館模式。2015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出要充分利用數字化互聯網技術,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的效能,目的在于通過文化和科技的融合,突破公共文化服務空間和時間的制約,讓群眾隨時隨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務。

那么當地文化館是否具備數字文化館的服務能力?是否滿足了當地人民群眾的需要?是否實現了數字化服務的全覆蓋?經過疫情特殊時期的考驗,文化館都總結出了自己的經驗和不足。多年來,寶雞市群眾藝術館數字化建設在不斷完善和推進,2005年建立官方網站,2006年設立信息網絡室,2020年寶雞市群眾藝術館整體搬遷至寶雞市文化藝術中心,成為全市文化藝術新標地。場館基礎設施日益健全,軟件設施也在不斷完善,微信公眾號的申請也使數字化服務更加便捷,在疫情常態化的“逼迫”下,數字化服務開始發揮作用,寶雞市群眾藝術館想盡一切辦法將群眾文化活動轉化為數字資源,在微信公眾號上進行推送,有展覽、微課堂、文藝演出等,種類繁多,但由于時間緊迫、專業技術缺乏、設備使用不完全等因素,仍無法保障數字化服務的時間性、持久性和穩定性。根據寶雞各縣區文化館網絡平臺調查統計(表1),全市各縣區共有文化館14家,有微信公眾號的13家,建立文化館網站的12家,未建立網站的有2家,只有4家文化館具備專業的管理人員,可對文化館網站和微信公眾號進行日常維護、編輯管理,其余都是本館的業務干部、辦公室人員或者臨聘人員暫時負責,普遍缺乏專業的計算機技術人才,導致網站缺乏日常維護和管理,網站信息更新不及時,公眾號編輯沒有新意,服務內容缺乏創新,本土文化未能挖掘,網站及公眾號的瀏覽量和點擊率都比較低,網絡平臺與群眾的互動性基本沒有,所以在疫情期間(特殊時期)文化館的工作舉步維艱。

總之,在數字文化館建設中,寶雞還處于摸索期,公共文化的數字化服務還未完全實現和展開。例如寶雞市群眾藝術館在疫情期間的網絡展覽和網絡短視頻教學,雖然豐富了文化館數字化服務的內容,但由于在此之前沒有數字文化資源的積累和專業技術,網絡展實際就是將作品拍成照片的圖片展,網絡微課堂也就是簡單的錄播,從數字化服務上沒有實現視頻直播、資源點播、VR體驗等互動功能,與數字文化館的建設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

三、數字化建設的提升方式

隨著各級政府充分認識到文化工作的重要性,文化建設不僅是“五位一體”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黨和國家致力倡導的“四個自信”之一。在此背景下,各級對文化領域的投入不斷加大,當前各級文化館在硬件設施上基本都具備了數字化服務的條件,但由于各文化館在數字化建設過程中各自為營,在資源積累、信息整合、技術保障、創意開發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隨著數字文化館建設的不斷深入,各類以文字、圖片、光盤等保存的文化影像資料,需要逐步轉化為數字資源,線下培訓要轉為線上培訓服務,線下展覽要轉換為線上VR展廳,且隨著數字化服務的加快,越來越多的數字技術有待完善,文化館面臨著數字化服務技術人才緊缺的局面,在崗專業人員的數字化服務技能的提升、計算機網課技術、網絡直播技術、云計算技術、大數據技術等專業知識,都對各類專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不及時“充電”,很多數字化服務工作都將無法順利開展。

因此,數字文化館建設不僅僅是硬件設施的完善和升級,還涉及多個學科的專業技術,對管理層和專業技術人員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管理層應從思想上重視數字文化館建設,要有與時俱進的意識,從數字文化館建設標準出發,落實各項服務指標。作為數字文化館的管理者,需要組織有針對性的培訓班和交流學習活動,邀請專業老師講解相關網絡知識和技能,充實其理論知識,與數字化建設比較完善的文化館進行對接取經,通過現場指導和學習建設經驗,開拓業務范圍,對數字文化館建設具有完整的多維度認識,能夠將理論知識同實踐相互結合,以便更好地完善數字化建設活動。

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大數據時代來臨,群眾的社會生活方式、公共文化環境都被信息技術徹底顛覆和改變,如果還停留在傳統文化服務模式下,必將遭到時代的淘汰,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已經超乎了人們的想象,網絡生活已經成為人們日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很多文化館應對不及,這正是因為在數字文化館建設中缺乏正確的認識,沒能緊跟時代的步伐,在互聯網建設方面未能重視起來。

其次,建立數字文化館的網絡平臺不只是形式工作,更需要投入足夠的財力、物力和人力。文化館網站、微信公眾號或者其他網絡平臺都是文化館的對外宣傳窗口,任何人都可以通過網絡平臺瀏覽當地文化的動態。目前寶雞地區的14家文化館中僅有4家擁有專業專職的管理員,大多數網站,微信公眾號里的信息陳舊,缺乏新意,網絡平臺沒有持續性的資源更新,導致群眾在文化館的網絡端口得不到想要的高品質文化服務,享受不到公共文化服務帶來的滿足感,這直接影響到文化館在群眾心中的地位。

數據庫建設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一個好的網站和公眾號必須做到有專人管理,只有專人管理才能把展覽、講座、培訓、表演、比賽等相關信息、視頻、圖片以最快速度傳輸到網站和微信平臺,實現數字化服務的時效性。只有專人管理,才能夠做好網站建設和平臺數據維護,各業務部室才能根據不同的后臺數據分析,了解群眾的喜好和關注點,研發具有針對性、時代性和實用性的互動服務內容。

再次,科學的利用“國家公共文化云”管理服務平臺,充分發揮“文化云”的技術優勢,將“文化云”融入數字文化館建設。調查中發現寶雞各縣區文化館注冊國家公共文化云系統的有9家,未注冊的有5家,注冊完成的文化館也沒有利用文化云平臺進行數字化資源上傳,基本不再關注,個人注冊文化云手機APP的意識還沒有,只是完成一項相關部門要求的任務,對國家公共文化云平臺的作用和使用方法并不清楚,還沒有將公共文化云平臺納入文化館數字化建設中去。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云是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導打造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總平臺、主陣地,旨在面向基層提高供給效率,打通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的“最后一公里”,實現公共文化服務“政府買單”與“群眾選菜”相結合,突出移動互聯網應用,面向基層群眾提供菜單式、點單式、預約式的一站式服務,提高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在基層的豐富性、便利性和可選擇性,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2017年11月29日,在中國文化館年會期間正式開通,國家公共文化云是以文化共享工程服務網絡和國家公共文化數字支撐平臺為基礎,統籌整合全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公共電子閱覽室建設計劃工程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總平臺、總樞紐、主陣地。平臺包括國家公共文化云網站、微信號和移動客戶端,其中手機客戶端具有看直播、享生活、學才藝、訂場館、讀好書、趕大集等特色服務內容。在文化云環境下,數字文化館不是單向的資源傳送,而是信息資源交互的平臺,公共文化云平臺充分利用現代化的傳播手段改進公共文化服務形式,實現了群眾需求與服務資源的有效對接,進一步改善了用戶體驗,優化服務架構,降低了運營成本,提高了文化服務群眾的能力。

四、結語

文化館實現數字化建設,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產物,數字文化館建設是一項長期而艱難的任務,需要多方面的支持與努力,國家從頂層設計到基層普及都為數字文化館建設做好了充分準備,我們一定要借助國家公共文化云平臺,發揮好文化館的職能作用,肩負起國家賦予我們的責任和擔當,勇于探索,不斷創新,努力完善和加強數字文化館建設,在瞬息萬變的網絡時代積極發揮公共文化資源惠民、為民的作用,只有從資源到服務都得到群眾的價值認可才不會被其他網絡平臺所替代,只有獲得核心競爭力的國家公共文化云才會在網絡世界走得更遠、飛得更高。

(寶雞市群眾藝術館)

猜你喜歡
數字文化館特殊時期建設
特殊時期對于尋釁滋事行為的理解
自貿區建設再出發
謝飛電影風格與社會文化背景分析
基于IUV的4G承載網的模擬建設
《人大建設》伴我成長
淺談初中數學教學重視學生直覺思維能力的培養
身處“特殊時期”可以喝酸奶嗎?
保障房建設更快了
數字文化館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作用探析
淺談文化館總分館制建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