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代花箋淺釋

2022-11-24 05:39徐曉涵易曉輝
中國造紙 2022年9期
關鍵詞:花紋紙張印花

徐曉涵 易曉輝

(1.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歷史學院,北京,102488;2.國家圖書館古籍保護科技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室,北京,100034)

紙是我國古代的偉大發明之一,紙張的廣泛使用為文化的發展和文明的傳承提供了重要載體。為獲得更好的書寫性能和美感,古人發明了花樣繁多的紙張加工技術,如上漿、施膠、捶打、砑光、填粉、涂布、染色、加蠟等。經過繁復加工的精美箋紙不僅在古時備受文人雅士追捧,時至今日仍是學者們研究紙史、藝術史和文化史的重要對象。

古代箋紙的工藝水平和藝術風格與當時社會發展狀態、文化風尚有直接關系。在紛繁復雜的古箋紙中,宋代花箋以形式典雅、風格內斂、制作精良而獨具一格。明人陳繼儒《妮古錄》卷二云:“宋顏方叔嘗制諸色箋,有杏紅露、桃紅、天水碧,俱砑花竹、麟羽、山林、人物,精妙如畫。亦有金縷五色描成者,士大夫甚珍之?!盵1]其時箋紙制作之豐富多樣可見一斑。除染色考究外,復雜精細的花紋更是不勝枚舉。這些精美的花箋繼承前朝高超的加工紙技術,融入宋人簡約內斂的審美風格,各類精美的花箋與宋人書畫相映生輝,成為中國古代加工紙史中的審美高峰。

國內學界對于宋代箋紙研究不多,2018年臺北故宮舉辦“宋代花箋特展”,通過技術手段呈現書畫上潛藏的精美紋飾,引發了人們對宋代花箋的關注。何炎泉[2]將該展覽涉及的花箋樣式做了系統整理,嘗試論述箋紙在書畫效果表達中的作用。劉仁慶[3]對宋代“砑花箋”的制作工藝做了簡要敘述,并將其分為“明花”與“暗花”兩種形態??傮w來看,過往的研究在花箋樣式、制作方法和文獻梳理上著墨較多,但在其種類劃分、特征差異研究以及對宋代花箋的獨特審美與當時的文化環境方面缺少深入研究。

本文通過分析和整理文獻史料,簡要梳理古代箋紙發展演進歷程,結合展覽中箋紙實物的外觀形貌,依照加工方式的不同對宋代花箋品種進行系統歸類,厘清各式花箋的名色與特征,著重針對過往研究中常將砑花箋與印花箋認為是同種箋紙不同風格的問題展開討論,并嘗試在宋代文化背景中探析花箋紙的藝術特征與宋代人審美偏好的關系。

1 箋紙的含義及流傳

1.1 箋紙的含義及類別

“箋”最初指狹條形小竹片,在造紙術出現之前,古人削竹為箋,用于書寫。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云:“箋,表識書也”[4],這里的“箋”是古書注釋的一種方法?!肮{”還可以指用于題詩、作畫、寫信的精美紙張,即詩箋和信箋。古代箋紙品種繁多,根據加工方法的不同可大致分為3類。

素箋:經過捶打、砑光等加工處理,無染色、花紋、圖案的箋紙;

色箋:經過染色加工,但無花紋、圖案的箋紙;花箋:經過不均勻染色、砑花、印花、描繪、噴濺、濕拓等方法形成具有特定花紋的箋紙。

1.2 箋紙的發展

早在南北朝時期,徐陵《玉臺新詠》就提到箋紙:“三臺妙札,龍伸蟲屈之書;五色花箋,河北膠東之紙?!盵5]此時染色箋紙的制作技術已較為成熟,且出現了不同顏色的花箋。唐代隨著造紙和紙張加工技術不斷發展,粉蠟、灑金銀等新技術廣泛應用,詩箋、小幅彩箋逐漸流行[6]。五代時,箋紙的花紋開始由自然隨機花紋轉向人工描繪、砑印的復雜圖案花紋[7]。宋元時期又將雕版印刷、繪畫等技術引入箋紙紋飾的制作,創制出許多著名的箋紙品種[8]。

至明清時,宮廷御制大量精美箋紙,宣德貢箋、梅花玉版箋、暗花羅紋箋等都是這一時期著名的箋紙品種。民間則流行各類信箋和箋譜,采用饾版、拱花等技藝刻印的《蘿軒變古箋譜》與《十竹齋箋譜》至今仍是水印箋譜的經典之作。民國時許多文化藝術名家如張大千、齊白石、溥心畬、徐悲鴻、魯迅、鄭振鐸等,都曾親自參與箋紙的設計,甚至創作,留下大量清雅的水印箋紙作品。

2 宋代花箋的發展背景與種類

2.1 宋代背景下花箋紙的發展

宋代城市經濟繁榮,統治者極力倡導“崇文抑武”的政策,科舉制度的完善讓更多的人獲得教育與爭取仕途的機會,為士大夫階層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條件。這些因素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宋代的社會形態,形成了獨特的文化氛圍。

宋代造紙技術全面成熟,紙質精細且種類多樣。造紙原料不斷拓展,竹紙登上文化用紙舞臺。技術的革新大大提高生產效率,新的加工方式層出不窮,涌現出許多深受文人墨客追捧與喜愛的名紙。紙張產量的提高及雕版印刷的興盛,更推進了宋代的文化昌盛。

箋紙作為題詩作畫、傳信寄情的重要載體,承接前朝傳統的同時,在宋代被賦予更加藝術的表現方式。在當時社會文化風尚的影響下,特別是理學之風倡導的極簡審美,讓宋代箋紙褪去了前朝的雍容華貴,素雅的砑花、印花成為當時箋紙樣式的主流。從2018年臺北故宮舉辦“宋代花箋特展”的展品來看,宋代花箋造型樸素、內斂典雅,并不追求過多的顏色和金銀裝飾,充分體現了宋代文人士大夫理性簡約的審美傾向。

2.2 宋代花箋種類及制作方法研究

在宋代箋紙中,各種花箋獨具特色。從文獻資料和留存實物來看,宋代花箋樣式眾多,精致典雅。史料中記載的主要有:砑花箋、印花箋、團花箋、春樹箋、金銀花箋、金鳳箋等。在傳世書畫作品當中印花箋與砑花箋略多見,紋飾精致,內斂不顯露,為作品增添了高雅的藝術情趣。根據花箋的紋樣狀態和制作工藝,可以大致將其分為4類:砑花類箋紙、印花類箋紙、金銀類箋紙和抄染類箋紙。

2.2.1 砑花類箋紙

又稱砑花箋,采用涂蠟砑光的方式將砑花版上的花紋圖案正相呈現在紙面上,紋樣清雅秀麗,若隱若現,是宋代文房常見的箋紙樣式之一。關于砑花箋的記載最早見于五代陶穀的《清異錄》,其中提到姚顗子侄善造一種“砑光小本”,其砑紙板以沉香木雕刻山水林木、折枝花果等[7]。宋代范成大《(紹定)吳郡志卷》中也記載:“吳中所造,名聞四方,以諸色粉和膠刷紙,隱以羅紋,然后砑花?!盵9]雖然沒有細說砑花的制作方法,但是“砑花”這一加工方式被證實在宋代使用。此外,一些羅紋箋、魚子箋、葵箋、流沙箋的后期加工中也常提到有“砑花”的工序。

關于砑花箋的制作方法,學者們眾說紛紜。有學者將“砑花”與“拱花”混為一談,認為“砑花”是用雕版擠壓紙張,使其出現凹凸花紋痕跡[3]。早在唐代《韓偓集繫年校注》中就曾指出:“砑光,用光石碾磨紙張、皮革、布帛等物,使緊密光亮?!盵10]可以看出“砑”紙是用砑石碾磨紙張。

還有學者認為,砑花箋是在陽刻反向凸起圖案的硬木板上,覆以柔韌性較強的空白箋紙,用光滑的石頭進行碾壓制成[11]。這種觀點忽略了制作砑花箋的重要工序——打蠟。據對清代及民國時期留存的一些砑花箋實物的觀察以及對安徽合肥十竹齋制作砑花箋紙工藝流程的考察,制作砑花箋的砑花版圖案為正相陽刻,砑花時將版片圖案朝上固定在臺案上,覆蓋上紙張,然后用川蠟在紙面輕輕打磨一遍,再以堅硬光滑的砑石在紙上磨砑,凸起紋樣的地方經過打磨,紙面會呈現出亮澤的蠟光,最終使版上的花紋在紙上呈現(見圖1)。

圖1 砑花箋制作示意圖Fig.1 Manufacturing schematic diagram of calendered paper

在《中國傳統工藝全集——造紙與印刷》中對砑花箋紙的制作過程也有較為詳細的描述:“首先將砑花版置于需要被砑花的紙張之下,在紙張上輕輕打蠟(只在砑花版的上方打磨),然后用砑石對紙張進行磨砑,直到砑花版上的圖案清晰地出現紙面上?!盵12]

明代項元汴在《蕉窗九錄》中載:“有白箋堅厚如板兩,而砑花如玉潔白?!盵13]這里的“如玉潔白”描述的就是砑花部位因砑磨使紙張光滑致密,有近似玉一樣的質感。臺北故宮“宋代花箋特展”中的《久留帖》(見圖2),據清代吳升《大觀錄》記載為砑花箋本[14]。從實物來看,其花紋處因打蠟砑光顏色略深,迎光則有透明感,這些都是打蠟砑磨所形成的特征。

圖2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蘇軾《久留帖》局部照片Fig.2 Partial photo of Su Shi’s Jiu Liu Tie collected by Taipei Palace Museum

結合文獻資料及古今砑花箋實物,總結砑花箋主要特征有:①花紋表面有用蠟痕跡,側向迎光觀察花紋有反光效果,光滑亮澤;②透光看時,花紋處則因砑實形成些許透明感;③正向順光觀察時,花紋一般不太明顯,部分表面有涂層的砑花箋因蠟質對涂層的浸潤效果,花紋顏色會略深于周邊(見圖2);④砑花時雕版位于紙張下方,故從紙張背面看花紋凹陷;⑤由于蠟的抗水性,花紋處的墨色會較四周略淡。

2.2.2 印花類花箋

印花箋,指花紋為印刷而成的箋紙。從流傳的實物來看,宋代印花箋都為單色印刷。因紋飾效果與砑花箋略有相似,常有學者把它統歸為砑花箋,事實上,印花箋的制作工藝與砑花箋明顯不同,紙面紋飾特征也有顯著差異。

較早的印花箋記載有明代《大唐秦王詞話》中“花箋云錦,印成舞鳳飛龍”與“松煤成寸玉,龍鳳印花箋”[15],結合雕版印刷技術出現的時間,一般認為印花箋可能在唐代就已出現。

印花箋的制作方法在高濂的《遵生八箋》中有詳細記載,所錄《造金銀印花箋法》:“用云母粉,同蒼術、生姜、燈草煮一日,用布包揉洗,又用絹包揉洗,愈揉愈細,以絕細為佳。收時以綿紙數層,置灰缸上,傾粉汁在上洇干。用五色箋,將各色花板平放,次用白芨調粉,刷上花板,覆紙印花紙上,不可重拓,欲其花起故耳,印成花如銷銀。若用姜黃煎汁,同白芨水調粉,刷板印之,花如銷金。二法亦多雅趣?!盵16]

從“刷上花板,覆紙印花紙上”可知印花箋的制作方法有別于砑花箋,而與雕版印刷類似,通過反相的印花版將粉漿轉移到紙面上,形成花紋。一些印花箋的花紋亦有反光效果,實為粉漿中添加云母之故,呈顆粒狀閃光。

臺北故宮“宋代花箋特展”中的花箋從花紋效果可分為兩類:一類花紋深于紙張;一類花紋淺于紙張。其中花紋顏色淺于紙張的多為印花箋,而花紋顏色深于紙張則可能為砑花箋,但也無法排除少數為印花箋的可能性。從外觀上看,二者的區別在于花紋的質地及反光效果:印花箋的粉漿層堆積在紙張表面,一般有凸起感,粉漿中的云母粉為顆粒狀閃光;而砑花箋的花紋為磨砑而成,有光滑的反光效果。上海博物館解玉琳等人對該館藏沈遼《動止帖》(見圖3)作了仔細觀察,認為紙面上的水波紋是用一種涂料,以印刷的方式涂印上去,水紋近白色,水紋處可見凸起的粉漿堆積,部分區域有脫落狀,符合印花箋的外觀特征[17]。

圖3 上海博物館藏沈遼《動止帖》局部照片Fig.3 Partial photo of Shen Liao’s Dong Zhi Tie collected by Shanghai Museum

從墨色效果來看,二者較相似,墨跡經過花紋的地方都會變淺,說明印花的粉漿與砑花的蠟質一樣,都有一定的抗水性,粉漿的抗水性可能由其中的膠質所引起。

臺北故宮展出的陸秀夫《致義山尺牘》據清代安歧在《墨緣匯觀錄》中描述為“牙色印花紙本”[18],可見明清人對印花箋也有一定的認識,并沒有將其歸為砑花箋。根據其花紋特征,展覽中的宋徽宗《池塘秋晚圖》、蘇軾《致至孝廷平郭君尺牘》、蔡襄《致通理當世屯田尺牘》等都應為印花箋。印花箋在后世一直不斷發展進步,從開始的單色印刷到隨后的套色印刷,再到印刷與拱花結合,方式多種多樣,逐漸演化為后來的木版水印信箋。

結合文獻資料及古今印花箋實物,總結印花箋主要特征有:①花紋通過雕版印刷在紙張上;②花紋處有粉漿堆積,一般略高于紙面,年代較久的花紋上還會出現折痕或者脫落的痕跡;③反光為顆粒狀閃光,多為云母等有反光效果的礦物粉末所致;④花紋顏色可以深于紙張也可以淺于紙張;⑤因為粉漿吸水性與紙張不同,花紋處的墨色會跟紙張有一定差異。

2.2.3 金銀類箋紙

金銀類箋紙是箋紙加工過程中使用金銀進行美化點綴,采用灑金、泥金、描金等方式提高紙張的觀賞性。如宋徽宗的《草書千字文》紙張上繪有手繪描金的祥云和龍紋。唐代文獻中有不少關于“金花箋”的記載,此類箋紙一般供皇家貴族使用或者用于賞賜。宋敏求《春明退朝錄》中記載的官誥之制:“后妃用銷金云龍羅紙,公主用銷金大鳳羅紙;親王、宰相、使相,用白背五色金花綾紙;樞密使、三師三公、前宰相至仆射、東宮三師、嗣王、郡王、節度使,用白背五色金花綾紙;參知政事、樞密副使、知院同知……用白背五色綾紙……”[19]可知金銀類箋紙非常珍貴。

隨著時代發展,人們對于金銀材料的運用越來越得心應手,灑金、切金、泥金等方法被用于箋紙的加工。灑金工藝較為簡單,即在紙面刷上稀膠液,將筒篩里放入幾顆黃豆與碎金箔,晃動筒篩,被擠碎的金箔便落于紙面;灑完后,將干紙或油紙覆蓋其上,用棕刷反復刷緊,使金箔碎與紙張粘接牢固。與灑金類似的還有切金工藝,使用專用的切金刀將金箔切成小塊,再根據需要粘在紙張上。泥金和描金則稍復雜,先將金箔混合膠水研磨為細泥狀,再涂于紙面或用筆蘸泥金描繪花紋。宋時泥金工藝水平已經非常成熟,張元干在《喜遷鶯慢》詞中寫道:“姓標紅紙,帖報泥金,喜信歸來俱捷?!盵20]可見當時泥金箋紙已較為常見。

2.2.4 抄染類箋紙

抄染類箋紙是指在紙張抄造或染色過程中形成特定紋理的一類箋紙。紙張發明之前,中國在紡織品染色技術上就有很高水平。魏晉時期,經過染色的黃紙、青紙已經成為重要的文書紙張[21]。唐宋時,紙張的染色技術非常成熟,涌現出很多著名的彩箋及不同種類的箋紙。

抄造、染色中呈現出花紋的方法有很多,如濕拓、噴濺等都能使紙張形成自然又富有韻律的花紋。從文獻資料及后人研究來看,此種類型的紙至少在唐代就已經出現。明代田藝衡《留青日札》記載:“杜子美詩有蔚藍天,段成式云藍紙,蓋言天色云色,皆如其藍也?!盵22]提到段成式造“天色云色”的云藍紙贈予溫庭筠。由于暫未發現云藍紙的實物傳世,無法得知其真實形貌。云藍紙特征與“天”與“云”脫不開關系,潘吉星在《中國造紙史》中猜測云藍紙的制作方法:抄紙時往本紙漿中加入事先染好的藍色紙漿,再將紙漿倒入簾中,輕輕蕩簾,形成波浪云狀的云藍紙。也有學者認為云藍紙可能類似日本的打云紙[22],先抄一張白紙,再在染色的另一紙槽中蕩上一點藍色紙漿即成。

與此類似的還有流沙箋。蘇易簡《文房四譜》記載了流沙箋的制造方法:將水槽中裝入清水,在水面滴上墨汁或顏料水,輕輕吹拂,使墨汁或顏料散開,也可以將其與皂莢、巴豆油結合,再將紙張攤開在水面上,垂直提起即成[23]。

抄造、染色時形成花紋的加工方式可能在唐代就已經成熟,宋代依舊延續生產,著名的有浙江海鹽金粟寺的金粟山藏經紙,染色樣式有古黃色、斑駁紋等。湖北省圖書館藏北宋金粟山藏經箋《大方廣佛華嚴經》,紙張表面有斑點狀紋理,類似如今的虎皮宣,可以推測此紙可能在染色時進行了特殊的處理使其形成斑紋。

抄染類箋紙最大的特點就是花紋與紙張融合,紙張平整光滑,并無出現凸凹或者顆粒感,與前面幾種類型的箋紙有明顯的不同。

3 宋代審美偏好與宋代花箋特征的關系

3.1 宋代的審美偏好

宋代作為中國美學發展過程中的重要轉折期,具有濃郁的理性精神。文人將個人情感寄托在文學、藝術創作中,形成了新的審美風尚。司馬光、陳公輔、陳舜俞等朝廷官員都大力提倡崇儉抑奢,宋代美學逐漸形成簡約、清雅的藝術風格[24]。這種風格影響宋代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許多手工制品和藝術品的審美偏好,典型的如宋代的瓷器、家具及書畫。宋代的文房用品顯然也受到這種藝術情趣和審美偏好的影響。從傳世宋代花箋的樣式來看,其紋飾內斂不張揚、若隱若現、清新素雅,花紋多為瓜果花草或平鋪狀的簡單花紋,一般為單色,線條流暢,精致細膩。在藝術特征上與當時盛行的花鳥團扇作品有異曲同工之妙。

3.2 宋代的審美偏好在其他文物中的體現

宋代花箋的審美風格在其他文物中表現十分明顯。以瓷器為例,宋代瓷器褪去唐代陶瓷的雍容華貴,呈現出清新雅致、簡約含蓄的特征。一般以單色瓷為主,器型簡約,質地如玉,雅致大方,體現了宋明理學所提倡的簡潔素雅之美。宋瓷所追求的釉色恬靜、胎質細膩、花紋含蓄與宋代花箋追求極致細膩的紙質、簡約優美的紋飾非常相似。

宋代瓷器的花紋常用刻花,在已干或者半干的胚體上刻畫深淺適宜的花紋,施釉燒成之后,刻深處顏色深、淺處顏色淺,花紋晶瑩剔透,有很強的立體感和靈動感。景德鎮的影青,定窯的刻花、劃花和印花,乃至龍泉窯、耀州窯都普遍采用這類裝飾風格(見圖4)。瓷器中的刻花風格與砑花箋、印花箋若隱若現的暗紋異曲同工,通常都不太顯眼,若隱若現,呈現出含蓄內斂、清新典雅的藝術風格。盡管今天已難以考證二者是否存在淵源,但相似的審美偏好還是提示箋紙風格與時代風尚的緊密關系,文人墨客在藝術創作中寄情于自然的美學思潮,使宋代的花箋、陶瓷受到了世風世俗、時代審美的渲染,形成獨特而鮮明的藝術特征,流傳至今。

圖4 故宮博物院藏宋代景德鎮青白釉刻花梅瓶和定瓷白釉刻花牡丹紋盤照片Fig.4 Photos of green and white glaze carved flower plum vase in Jingdezhen and the white glaze engraved peony pattern plate in Ding kiln(Song Dynasty)collected by Palace Museum

4 結語

宋代花箋種類繁多,加工方法精巧,是紙史長河中的一朵奇葩。不僅表達了制作者及使用者的巧思,也承載著宋代人簡約清雅的審美情趣。

根據制作方法的不同,可以將宋代花箋大致分為砑花箋、印花箋、金銀類箋紙和抄染類箋紙。這些精美典雅的箋紙大多簡約內斂、精美典雅,是宋代造紙技藝和書畫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宋代花箋藝術風格的形成與當時的審美風尚有直接關系,與陶瓷等其他工藝品的藝術風格或有明顯的淵源,是研究宋代文化和藝術的重要載體。

猜你喜歡
花紋紙張印花
一種適用于牽引車導向輪位的輪胎
印花派對
歡愉印花
近期國內市場紙張價格(2020年3月)
近期國內市場紙張價格(2020年1月)
輪胎花紋學問多
紙張黑白變
按屬性分類
撕紙張
印花游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