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析南寧市公園綠地現狀問題及發展策略

2022-11-25 09:02馮延鋒莫長斌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 2022年10期
關鍵詞:游園南寧市南寧

馮延鋒 莫長斌

南寧市古今園林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 廣西 南寧 530000

1 南寧市公園建設概況

黨的十九大后,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成為南寧城市綠地建設的行動指南,園林綠化經過多年建設,“城在林中,林在城中,樹植成林,花開成片”的生態宜居環境已經初步形成。至2020年底,南寧市建成區綠地率、綠化覆蓋率和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分別達到35.74%,41.42%和12.23平方米/人,綠地總面積11222.7公頃?;拘纬牲c、線、面相結合,綠化、美化、彩化、香化、果化與南亞熱帶風光交相輝映的城市園林綠化風貌。在公園建設方面,2020年,南寧市公園共計255個,公園綠地總面積4625.64公頃,其中綜合公園20個,面積1742.13公頃;專類公園13個,1077.3公頃;社區公園66個,面積1058.4公頃;游園276個,面積748.08公頃。公園綠地覆蓋了大部分建成區區域,為城市居民提供了優良的休閑游憩場所。

2 公園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2.1 公園綠地總量明顯不足

南寧市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根據《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標準》規定人均公園綠地面積應≥12㎡/人;目前南寧市公園綠地總面積4625.64公頃,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2.23㎡/人,略高于《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標準》,低于原規劃15.76㎡/人的要求。主要原因一是城區人口增長超出原規劃的300萬人口,二是原規劃公園綠地4735.65公頃,規劃期滿后缺口110.1公頃,部分規劃公園綠地不能落地。如:規劃綜合公園25個,目前實際只有20個[1]。

2.2 城郊綠地建設融合度不高

南寧城市外圍的生態綠化圈大環境建設不完善,城市近郊區的郊野公園、森林公園、濕地公園等大型區域綠地尚未被有效利用,如天堂嶺、牛灣、金雞山、大王灘等。城市生態廊道建設不完備,連接城郊的綠廊不足,郊野生態綠地與城區綠地之間、城區各綠地之間缺乏線性聯系,布局合理的綠化網絡系統還沒有完全形成,城郊綠色空間未能很好地融合。

2.3 合理的公園體系尚未形成

由大小、類型不同的公園綠地構建的綜合公園、社區公園、游園三級公園體系,對改善城市休憩環境有重要意義,是建設良好人居環境的重要保證。根據綠化普查數據,南寧市三級公園體系建設不完善[2]。

1)在公園綠地分布上,南寧市目前各城區間、以及新舊城區之間綠地布局不均衡,青秀區、五象新區、鳳嶺片區等新城區公園綠地分布較為均衡,服務半徑覆蓋率可達到80%以上,而白蒼嶺、北湖、南棉等老城區人口密度大、用地緊張,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較低,未能形成完善“500米服務半徑”格局。

2)在公園體系方面,青秀區和西鄉塘區集中了南寧市較多綜合公園及專類公園,如南湖公園、石門公園、青秀山、明月湖公園、相思湖公園、動物園、獅山公園、花卉公園等,而江南區、西鄉塘區、邕寧區綠地分布均衡度欠佳,綠地率、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等指標達標率低。武鳴城區及新興建設的大學城、東盟經開區目前還處于彌補綜合性公園綠地不足的階段,公園體系的形成尚需時日。

3)在專類公園建設中,體育休閑公園、鳳嶺兒童公園主要集中在青秀區,大型濱水公園如明月湖、相思湖、西明江、金沙湖等集中在西鄉塘區,江南區則只有綜合公園——江南公園、濱江休閑公園,專類公園基本還未建設。

4)社區公園、游園就近為居住區配套建設的公園綠地,全市數量明顯不足,成為公園體系構建中的短板。

2.4 公園特色營造單一

南寧市為提升“中國綠城”品牌形象,提升公園品質,在公園積極推進公園“一園一品”建設,主要從特色植物景觀及植物文化方面著手。如青秀山風景區的熱帶雨林、南湖公園名樹博覽園,金花茶公園的“茶花”、獅山公園的“竹”、石門森林公園“櫻花”以及南湖竹排江、民歌湖、相思湖、相思湖、青秀湖公園的水系綠化廊道景觀等,公園特色基本體現在植物造景上。作為具有一千多年歷史的古城,南寧的歷史、藝術、文化內涵豐富,如何凸顯南寧濃厚的地方特色,提升南寧的園林影響力,充分利用豐富獨特的自然、人文資源優勢,準確定位公園的文化主題,挖掘地域造園要素,塑造具桂南造園風格、風貌的建筑物、景觀小品以及特色各異的公園景觀等各方面,仍需要深入研究。

3 公園建設發展策略

目前,南寧市新的國土空間規劃和綠地系統規劃正在同步修編,通過對南寧綠地現狀以及綠地資源的分析研究,針對上述現狀分析存在的問題,對南寧市今后的公園建設,提出以下發展策略。

3.1 增綠擴綠策略

增加公園綠地總量,除了加強規劃綠地的建設力度外,首先要以規劃引領,按生態園林城市的標準,在總規層面即補足公園綠地。其次,調整綠地結構,將部分建設用地內的防護綠地轉變為公園綠地。第三是轉化用地性質,補充城市公園綠地不足。第四,利用好特別用途區[3]。

3.1.1 以規劃引領,確定城市綠地總量

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作為綠地系統專項規劃的基礎,關乎城市公園綠地總量、布局等要增加城市公園綠地總量,需從城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這一層級的規劃根源上確保城市綠地的總量合理。因此,在編制《南寧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中,需深度協調與《南寧市城市綠地系統專項規劃2021-2035》相應的內容銜接,合理確定城市綠地總體規模,合理布局結構性綠地,劃定結構性綠地的綠線,對各類用地提出綠地控制要求,這是關系城市綠地系統結構、空間布局及指標控制的核心關鍵因素,也是公園綠地總量得以保障的關鍵,為在綠地系統規劃中的下一步綠地分類規劃奠定基礎。

3.1.2 統籌綠地需求,科學劃分各類綠地

城市綠地分為公園綠地、防護綠地、廣場用地、附屬綠地四種類型。國家生態園林城市關于具有獨立用地性質的3大類綠地(公園綠地、防護綠地、廣場用地)的考核,也著重從人均公園綠地指標、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2個指標,對公園綠地的總量及均衡布局的科學合理進行判斷。因此在對城市綠地進行具體定性分類規劃中,在合理保留防護綠地及廣場用地的條件下,須統籌用地需求,在綠地總量不變的情況下,通過結構調整,盡可能傾斜公園綠地,確保公園綠地總量的提高。也可根據城市周邊用地發展的情況,適時將部分防護綠地轉變為公園綠地[4]。

3.1.3 轉化用地,補充城市公園綠地不足

通過調查發現,南寧市在城市發展建設中,存在大量的廢棄、閑置、未利用地塊以及邊死角征拆騰退土地,這些地塊面積小,數量多,分布在城市各個角落,在城市用地日益緊張的今天,這無疑是較大的浪費。通過控規調整,合理轉變這些地塊的用地性質,拓展城市綠化空間,新建、打造為游園綠地,補充完善城市公園體系,補充城市公園綠地不足,實現“出門見綠,300米見園”,同時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

3.1.4 巧借特別用途區區域綠地,發揮公園綠地的功能

在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用地構成體系中,劃分出較多的特別用途區,其主要以郊野公園、林地等形式存在,部分毗鄰建設用地的特別用途區,與城鎮關聯密切,經合理開發建設后可提供休閑游憩等類似公園綠地的功能,可在綠地系統規劃中予以特別關注,規劃為城市型公園,是增加公園綠地總量的有效方法。

3.1.5 多方籌集資金,加大已規未建公園綠地的建設力度

根據上一版綠地系統規劃,南寧規劃公園綠地中尚有110.1公頃未建設,這是造成2020年底公園綠地不足的原因之一,建議相關部門做好統籌規劃,多種途徑落實建設資金,如PPP模式等,引入社會資金,參與公園綠地的建設[5]。

3.2 城郊融合策略

城郊融合策略主要是利用已有的自然水系和帶狀綠地,通過綠廊建設,構建城郊、市區公園綠色空間網絡系統,實現城郊綠色空間和市區面狀公園的網絡聯系,最大化地發揮綠地的生態保護功能。綠廊建設包括城郊綠廊建設和城區綠廊建設。

1)城郊綠廊建設:基于“城郊區域協同”和“公園城市”理念,將建設用地外具有公園功能的綠地納入綠色開放空間總體框架中,推動城市公園綠地空間向城郊融合轉變。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南寧市中心城區外圍,有牛灣郊野公園、天堂嶺郊野公園、高峰嶺郊野公園、青秀山風景區、五象嶺森林公園、金雞山郊野公園等約二十處風景游憩綠地,形成城區外圍生態良好的郊野綠色環,在進行綠地系統規劃時,可通過河流、道路設置綠色廊道,構筑與城市公園連接的綠道網絡,形成城郊融合的綠地系統,從而優化城市綠地空間布局,達到生態環境格局的優良狀態。

2)城區綠廊建設:南寧市公園共計375個,各公園大多孤立封閉地分散于各個城區,缺少綠廊聯系,公園之間難以進行綠色游覽,也無法構建生態效益良好的生態網絡。根據南寧市水城規劃,南寧市過境水資源充沛的優勢,城區河流水系分布廣,通過流域治理,對城市河湖水體進行生態修復,留出和保護濱水綠地的寬度,形成濱水綠色廊道,從而增加城區綠廊數量。如邕江、西江河、香山河、武鳴河、竹排沖等,綠廊與城區各級公園綠地連結,可創造出一系列的濱水游憩空間,形成城區綠網系統[6]。

3.3 公園體系策略

公園體系策略就是依據《城市綠地規劃標準》,構建規模等級合理、布局均衡、品質優良、便捷可達、全民共享的綜合公園、社區公園、游園三級公園體系。在分類分級目標上,達到人均綜合公園面積不小于4㎡/人;人均社區公園面積不小于3㎡/人;人均游園面積不小于1㎡/人;人均專類公園面積不小于1~1.5㎡/人。

1)綜合公園:按照人均綜合公園面積≥4㎡/人的標準規劃建設,其中規?!?0公頃的綜合公園人均指標為≥1㎡/人;規模為20~50公頃的綜合公園人均指標為1~3㎡/人;規模為10~20公頃的綜合公園人均指標為1~3㎡/人。按標準要求,合理改造、提升、擴建老舊城市綜合公園,有序新建各級綜合公園。對人均綜合公園面積指標已經達標的青秀區,應以建設社區公園、游園等為主;其他城區,則應繼續新增建設城市綜合公園,補足人均城市綜合公園面積指標。

2)社區公園:按照人均社區公園面積≥3㎡/人的標準合理規劃建設,其中規模為5~10公頃的社區公園人均指標為≥2㎡/人;規模為1~5公頃的社區公園人均指標為≥1㎡/人。據統計,各城區社區公園的人均面積指標均未達標,應結合城市更新、舊城改造、老舊小區改造及城市新區開發建設等加強社區公園規劃建設,確保居民步行10分鐘就能到達最近的社區公園。

3)專類公園:按照人均專類公園面積≥1.5㎡/人的標準合理規劃建設兒童公園、植物園、體育公園、游樂公園、動物園等多種類型的專類公園。從全市看已達標,但布局不均衡,對于指標尚未達標城區,則應繼續新增建設專類公園,補齊人均專類公園面積指標,重點做精做優動物園、植物園等傳統項目,并結合地域文化、消費心理、市場需求等現實因素,致力打造創新型專類公園。

4)游園:按照人均游園面積≥1㎡/人的標準規劃。建設游園是提高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的重要抓手,從現狀分析來看,大部分城區游園面積數量較少,人均游園面積指標達不到標準要求。應從控規上落實控制要求,確保游園綠地指標,同時充分挖廢棄、閑置等地塊進行游園綠地建設,快速填補300米、500米服務半徑的盲區[7]。

3.4 特色營造策略

特色營造的主要目的是營造具有本土特色的城市公園。南寧公園繼承了嶺南園林派系的風格,并憑借特有地域文化,孕育了出具有“桂風壯韻”特點的本土山水園林,目前絕大部分的古典園林實體以歷史文化街區、文物保護單位、風景區或城市公園存在,保護和傳承本土園林特點,創新性地設計出新時代本土特色園林對提升南寧園林的影響力具有重要意義。

南寧是一座歷史文化古城,這里有明顯的丘陵地貌,有桿欄式建筑,有中原文化、駱越文化、民歌文化的交互融合,這些都是創造本土園林特色的源泉,如北京園博園中的邕園,體現的是南寧的水城文化,武漢園博園的錦園,體現的是南寧的壯錦文化,鄭州園博園的撩歌園體現的是南寧的歌文化,廣西園博園中的友園,體現的是南寧的那文化、飲食文化等。豐富的地域文化,為公園的特色營造提供了源源不盡的素材,在新公園建設及老舊公園更新中,選擇最能表現公園自身特色的文化形式和造園要素,力求營造有特色的園林景點。

4 結語

南寧市的公園經過幾十年的迅速發展,公園綠地建設取得了良好成效。在落實中國綠城升級戰略中,新的綠地系統規劃,應利用好郊野公園綠地,構建好城郊融合的綠地網絡,促進綠色生態效應的良好發揮。完善公園體系,應在規劃中確立,建設中落實,以指標為參照,增加城市公園綠地總量,提高公園綠地服務半徑,實現300米見綠,500米見園。公園品質的提升,應綜合考慮生態、文化、功能等多方面的需求,充分挖掘地域文化要素,秉承科學創新原則與策略,規劃設計體現南寧形象的公園綠地,為踐行新的發展理念、貫徹新時代生態文明與美麗廣西建設增添活力。

猜你喜歡
游園南寧市南寧
游園——暢媽手作
眷戀南寧
游園昆夢
秋姑娘來了
輕輕松松聊漢語——去南寧出差
感受南寧歷史,感受美麗南寧
第四屆“享受閱讀 快樂成長”閱讀表演秀邀請賽在南寧舉行
南寧市建設現代宜居宜商城市的思考
淺析南寧市農民增收的模式選擇
創新南寧市社會組織的管理模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