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高強度城鎮開發后城市綠地功能提升改造的更新設計

2022-11-25 14:06付方芳
關鍵詞:城市綠地綠地公園

付方芳

上海駿地景觀規劃設計有限公司 上海 201106

中國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就是要把傳統城市變成人們社會活動的集中地。一旦我們走出傳統城市,建立起與城市生活融合的新思維,將自然的系統形式和寶貴的生態多樣性集中在這些地方,并加強對自然環境的保護,將有助于適應和促進兩者之間的聯系。人類社會、城市和自然,從而為包括人體在內的整個城市自然環境系統的生存創造最適宜的生存條件,優化城市資源配置,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提高城市生活水平,增強社會凝聚力,吸引城市,促進城市現代化[1]。

2021年市領導調研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時指出,要堅持產城融合的思路和理念,建設一批高水平文體設施和城市公園,營造宜居宜業宜游的生活環境,讓更多人才選擇虹橋、扎根虹橋。而近年來,隨著虹橋商務區的開發開放進入第十個年頭,園區內的高強度建設逐漸進入尾聲?,F針對城鎮高強度開發后綠地存在的主要問題和解決措施來展開以下內容。

1 高強度城市開發后期城市綠地存在主要問題

上海虹橋新虹商務區進行高強度的開發之后,面向虹橋中央國際商務區核心區所有人群的空間需求及城市韌性要求,針對華翔、迎賓、天麓、云霞四大綠地現狀文體、商業設施和停車位缺失、管理用房使用率不高、景觀燈光效果不佳等問題,提出布局各具特色的市民休閑健身與運動場地、服務設施、商業設施、停車設施等設想,并組織開展四大綠地改造升級方案設計和制定相關舉措,補短板、強功能、提品質。

1.1 城市綠地功能不均

首先,綠化總量達標,新區公共綠地面積大,文體、商業、休閑功能用地卻嚴重不足。主要原因是虹橋設計建設周期長,市民對城市綠地的功能需求有了新的提升。其次,各片區單位的產業定位有了新的發展趨勢,產城融合的定義有了新的解讀。這主要體現在學校和事業單位的不再簡單的追求“綠地率”達標,而對綠地“賦能”在園區各單位片區間強度不一。

1.2 綠地系統不成體系,缺乏聯系性

虹橋片區因為有空港、高鐵站、地鐵、輕軌等高強度交通功能的存在,隨之而來立交橋、高架路、蓄車廠、下穿隧道等交通形態較低強度開發的城市空間密度更高。加之虹橋區域有著較為發達的水體系統,河網密布;道路和河流把土地分割較為嚴重,碎片化綠地較多。其次,骨干道路間距比市區大得多城市網格較大。最終導致綠地系統間的聯系性缺失、不成體系。

1.3 綠地內建筑閑置

轄區內綠地建設時,根據城市綠地的配建指標均建設有管理用房、茶室、廁所等功能建筑物。但由于高強度開發后使用率未能跟上,過快過早的配建了過量建筑導致閑置。經過十年的空置,建筑物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墻皮剝落、門窗變形、屋面漏水、官網堵塞等問題。

1.4 綠化栽植樹種過于單一

特別是綠地品種的不夠多樣化,更不用說樹種的收集和協調,高大樹木、小樹、開花灌木的有機結合,有土地覆蓋的灌木和植物,總體情況不以“三季開花、四季常綠”的概念為主。就生態系統多樣性而言,它也不利于病蟲害的預防和控制。

2 城市綠地更新的功能

本輪更新設計根據新的單元規劃四大綠地將調整為“社區公園”,綠地率可以降至65%左右,這就意味著將有15%左右的用地面積將置換出來用以設計各類功能:

2.1 社會功能

隨著國家對城市綠化事業關注度與投入度的增加.城市綠地面積不斷增加,除了增添了城市中的自然美,美化了城市景觀之外.還能夠為厭煩了快節奏城市生活的市民提供休憩與體閑。豐富居民日常生活、環節居民工作與學習的壓力、增強居民的身體素質與心理素質的“世外桃源”,同時能夠為人與人的溝通與交流、多樣化文體活動的開展提供了良好的平臺,進而密切了人與人、人與集體、人與社會之間的內在聯系,有效推動了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

2.2 經濟功能

城市綠地建設的完善,能夠改善城市環境.拉動城市的旅游消費,增加城市經濟收入。另外,優美的城市環境能夠促使周邊地產,包括居民樓、商業用地等等保值增值,增加政府財政收,這是城市綠地的突出經濟功能之一。

使用第三方出租場地或委托經營的方式,向社會各界有償開放部分活動功能場地,增加城市綠地的經濟收益用以滿足后期維護的開支。

2.3 文化功能

都市文明的表達有許多方式,城市改造綠地就是其中一個承載方式。城市改造綠地中蘊藏的特色文明影響了置身于這里的人。部分城市綠地能夠被推倒重建,但一直承載在這里的特定歷史人文與情節不能夠被重構。所以,改建更新前設計者對老城市綠地的人文特征加以深入研究,發掘城市綠地環境中蘊含的含義,以便合理引導改建設計的走向[2]。

城市更新綠地的改造更新中對于具有特色歷史文化的環境,通常以現代的技術手段來突出改造設計主體的歷史文化意義,歷史可以不是很悠久,但是具有特色的文化在改造更新中同樣很珍貴。

3 綠地改造策略

3.1 建立城市綠地智能管理系統

高強度的城市建設給綠地建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但同時也帶來了令人擔憂的問題,如大量閑置或陳舊設施,空氣污染嚴重,綠化養護不到位、夜間成為社會藏污納垢之地。面對功能提升需求和城市更新的雙重挑戰,城市管理者也越來越意識到城市綠地智能管理對于改變生活環境和提高城市綠地質量的獨特重要性。因此,在高度重視城市新建綠地的同時,改造提升一大批原有城市綠地、活化綠地全天候功能、建設智慧化城市綠地系統[3]。

為了回應國家現代都市建設的號召,以適應都市現代化建設的具體要求,使城市綠化規劃逐步步入科學化、規范化軌道上,以滿足未來都市發展的新要求,就亟需形成一個科學的城市綠地智能管理系統,并利用這套管理系統,把都市中各分散的綠地系統聯系起來,形成了一個有機整體,以進一步提升都市的生態環境建設與管理水平,加快其合理建設的步伐。

虹橋綠地的城市綠地智能管理系統,將運用一套科學的數據處理、分析系統,將城市片區中分散的綠地、公園、廣場、郊區林地、濕地中的各項有關數據集中處理,由此可分析出整個區域的綠化情況以及每一個具體綠地的各項指標,如氧氣的排放量和二氧化碳的吸入量、對二氧化硫的吸收能力、綠地率、人均公共綠地、園林城市綠地中植被的成分與結構等,以便制定城市綠地系統的整體規劃方案和在每一個地區的具體種植面積等事宜。城市綠地系統的建設和管理工作是城市規劃建設中的一個關鍵性工作,直接影響著城市的綠地品質和可持續功效發揮。這項工作正在通過“源宇宙”體系逐步數字化、可視化,成為整個上海綠地系統管理的先行試點。

城市綠地的智能管理未來還可在市行業政府設立中樞系統,與各地區政府園要所(局)、綠化辦、林業站及公園、風景區、濕地建立分支系統,對城市各分系統各項數據進行大規模調查,如綠地位置、周圍情況及綠地性質(如工廠綠化、居住區綠化、街道綠化、公園綠化等)、公共綠地面積、分布狀況、綠化覆蓋面以及綠地率、平均每公共綠地的占有量、現有樹木、平均每栽植樹種的總量、喬灌木的比例、垂直綠化的面積、地被植物及草坪的面積、土壤鹽堿度、孔隙度、主要病蟲害以及每一類(種)植物的各項指示,如單位面積、單位時間二氧化碳的吸入量及氧氣的排放量、對各種有害氣體的耐力指標及吸收量、耐旱力、耐鹽堿力等等,調查結果都將輸入智能管理系統,系統可通過分析確定出整個城市綠地系統的分布是否合理,以及每處綠地的樹種安排是否得當,如污染較重地區應增加多少抗污染樹種、草坪面積是否合理、是否應增加喬灌木的比例、較為干旱地區針闊葉樹所占比例應為多少才合理等等。每一處綠地的任何改變都將及時傳至中樞系統,中樞系統通過分析可將意見及時反饋至分支系統,從而將城市的綠地管理系統連接成為一個有機整體。

3.2 建立更便捷的鏈接系統

首先,依賴城市公共交通體系、非機動車和慢行系統的發展,在綠地與綠地或綠地與城市開發地塊之間建立便捷的可達性鏈接系統,方便人們到達。同時在地塊內或者綠地相近地塊內配建足夠數量的停車位等靜態交通系統。

其次,在地塊邊界與地塊內部完善可視化鏈接系統,清晰的標識標牌等指示信息。有條件的場地更可以在重點區域設計“精神堡壘”或“門戶地標”等構筑物,提高城市綠地的可識別性,以及入口方位的指引性。如迎賓綠地里的“虹橋之門”大型地標雕塑。

最后,為了實現城市綠地間的高效聯通、綠地內部的通暢步行,必要的橋梁、步道、棧道、園路等組成了功能性鏈接系統。在周圍景觀環境與線形的搭配設計上,當周圍景觀環境以草地或草地加樹木為主時設置直線型線形路徑,鋪裝設置為石板鋪裝,符合人們在視野相對開闊的環境中對石板鋪裝更為青睞的研究結果:在周圍景觀環境以草地或草地+樹木+灌木為主時設置S型曲線型線形,鋪裝設置為木板鋪裝為宜。設置路燈以保障行人行行路安全,途中可設置休息座椅。

3.3 增加市民運動、活動功能場地

上海體育總局與上海綠容局聯合提出,建立健全“體綠結合”工作機制,建立健全“體綠結合”工作機制,加強公園綠地內市民健身體育設施的日常管理、維護保養及更新調整,充分發揮公園綠地內市民健身體育設施的功能,滿足市民、游客在公園綠地內的體育健身需求。

城市綠地的具體設計,首先是人的因素。人們需要從人體活動的方面來探討人和自然環境的相互作用,于是我們就需要從它的體育活動方面入手。向人們開放城市綠地的,這種活動目的無非是放松和休閑。和鋼筋混凝土結構等固定單元比較,他們對綠地中的自然品質和環境質量都更敏感。所以,在建筑設計中你首先必須滿足的條件是提供人們一個在審美與視覺上的雙重感受。二是社會交往[4]。最常見的人為因素,主要是指人們在開放式綠地中的社會交往活動,如見面、游覽公園、閑聊、玩耍、野餐等,個人或團體活動,如見面、游覽公園、閑聊、打牌、野餐等,個人或團體活動,如合唱和舞蹈。在這些人類活動中,人類對活動領域的綠地面積更感興趣,所以,根據這一原因,在設計開放式綠地時,人們就必須著重規劃活動范圍。第三是土地使用的特定需要。

這重點針對于城市中的親子人群,因為當他們在假期有了更多的活動時間,而兒童對大自然的認知需要通過切身的體會得以了解,于是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都會去城市開放的綠地里和大自然親密接觸,但他們的活動卻不同于一般年輕人的健身活動[5]。因為他們所要求的,是一種富有優美藝術理念、親子教育屬性的環境。比如,親子互動活動、親子運動項目、寵物交流活動等。更豐富適合全年齡段的體育運動,為完善我國全民健身戰略、提高市民身體素質、培養青少年養成健康生活習慣都將起到巨大的作用。

3.4 完善功能需求,健全養護機制

為完善基礎設施建設,一方面,將采取調研四個綠地的需求、實地考察、采集問卷等方式,對其他地方、標識、指南、垃圾箱、照明系統等基本設備按照現實需求加以改進,從而使社區公園逐步適應了使用人群的生活基本需要。在完善功能需求同時,還將重視對觸摸等人體感覺系統的整體感受(視覺、聽覺、嗅覺和觸覺),使其形成為一種追求個性化的空間活動場所。另外,通過樹立宣傳口號和廣告牌,以增強場地的教育引導功能,并增強居民自發保護景觀環境和公共設施的意識[6]。另外,還要做好設施保護,健全公園保護管理機制,并呼吁親密用戶共同保護公園環境,以此增加客體的使用程度,形成共同維護共享發展的良性循環。而針對四個綠地不同公園的不同要求,我們都應該貫徹求同存異的基本原則。因此,針對有不同基本功能要求的公園,我們必須區分對某些基礎設施的干預程度。在街道拐角處的小花園中,人們可能減少了休閑座椅的位置,并將座椅和花壇結合,給行人和疏散者留下相對開闊的通道。而通過改善四個主要綠地系統的總體功能,人們也需要努力實現場地的個性化和可持續發展[7]。

4 結束語

高強度的城市建設將作為一個歷史階段逐步退出我國城市發展的主流形態,將來會有越來越多的城市綠地空間需要“更新”、“活化”。在這個過程中全面踐行“雙碳”戰略,避免大拆大建,全面推廣綠色建設,推進既有綠地節能改造,打造綠色生態城區升級版。優化道路網絡,發展綠色交通,建立完善慢行交通系統;營造尺度適中、環境宜人、功能多元的更具人性化的鏈接系統;動態監測城市運行安全風險,加強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增強城市綠地運行安全和生產保障系統;完善城市綠地功能匹配智慧城市建設的使命需求。以“公園+”推動全面功能融合,面向所有人群的空間需求,加強公園與體育、文化、旅游等各類功能的有機融合,通過功能的互補與聯動整體提升城市品質。

猜你喜歡
城市綠地綠地公園
我家門前的小公園
GIS技術在城市綠地可達性研究中的應用
基于長時序Landsat數據的城市綠地定量遙感監測研究
綠地全球商品貿易港售樓處
小學校園綠地景觀設計研究
在公園里玩
走進綠地
城市綠地規劃教學改革初探
一見如故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