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期胃癌放射診斷現狀及進展

2022-11-26 07:10牙祖鴻
今日健康 2022年7期
關鍵詞:鋇餐胃壁造影

牙祖鴻

柳州市柳江區人民醫院 廣西 柳州 545100

我國胃癌發病率占全惡性腫瘤的榜首,≥60歲的人群發病率高達97.38/10萬,且呈逐年上升趨勢發展,≥80歲的人群發病率達到峰值,207.9/10萬,其中較多患者在就診時已發展至中晚期,五年內生存率僅20%[1-2]。針對該病若給予早期診斷,五年生存率可提升至80~90%,甚至更高。早期胃癌主要是指癌組織局限于胃壁粘膜層或下層,可伴或不伴有淋巴結轉移。診斷早期胃癌包含兩個方面,即篩查早期胃癌、分析病灶質與量[3]?,F如今,臨床針對早期胃癌主要采取放射診斷,具有良好的臨床效果。鑒于此,本文就臨床針對早期胃癌放射診斷相關研究進行整合,綜述如下。

1 胃癌高危人群的定義與管理

臨床針對胃癌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通常認為,該病是因環境、飲食、遺傳等多因素協同作用而致的。針對早期胃癌的檢查,分為大規模人群的篩查和重點高危人群的監測。大規模篩查因條件、成本及人群接受度受到限制,尚不能常規開展,且其成效也具有一定爭議[4-5]。為此,針對高危人群的管理成為實際可行的措施。目前有相關研究顯示胃癌發生的高危因素包含鈉鹽與腌制食品、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胃癌家族史、膳食纖維攝入量、胃癌前病變等。(1)飲食因素:現有大量流行病學研究發現[6],胃癌高發區居民常攝入量大腌制或高鹽飲食,同時其新鮮蔬果攝入量較少。目前已證實,鈉鹽攝入與胃癌發病風險具有相關性。而新鮮蔬果中含有大量膳食纖維、維生素及β-胡蘿卜素等,能起到有效的抗氧化作用,有利于清除機體內的亞硝酸鹽,進而降低胃癌風險。(2)幽門螺桿菌感染:有相關研究顯示[7],相較于非幽門螺桿菌感染人群,感染人群出現胃癌的風險更高,且超過90%的胃癌患者有幽門螺桿菌感染史?,F如今,針對幽門螺桿菌造成胃癌的發病機制尚未明確,其可能是因細菌產生的毒力因子造成胃粘膜損傷,并引發一系列分子生物學改變有關,仍需臨床進一步探討。(3)胃癌家族史:胃癌發病有明顯家族聚集性。但同一家庭的成員往往有相似的環境因素,例如飲食習慣,且有可能同時感染油門螺旋等。為此,家族史作為胃癌的獨立危險因素仍需進一步進行探討?,F如今,有臨床學者從遺傳學角度進行分析,其提出組蛋白修飾、DNA甲基化、被編碼RNA等會影響基因表達,從而促使腫瘤的發生[8]。(4)癌前病變:胃癌的癌前病變主要包含腸上皮化生、萎縮性胃炎。慢性非萎縮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胃粘膜腸上皮化生-中重度異型增生-胃癌的進展模式是臨床上公認的腸型胃癌發生進程。各種致癌因素均可促使癌前病變的發生與發展,進一步增加胃癌風險。

2 早期胃癌放射診斷

2.1 上消化鋇餐造影

該診斷方式也可稱為氣鋇雙對比造影,是臨床上針對胃癌的傳統檢查措施,也是診斷早期胃癌的主要放射學診斷方式。胃癌主要是源自于胃粘膜上皮的惡性腫瘤,給予鋇餐造影,能有效顯示胃黏膜結構,同時可引入低密度氣體與高密度硫酸鋇雙重對比劑,有效提升裸眼敏感性,有助于發現病灶。楊威等人[9]研究顯示,針對早期胃癌患者應用上消化道鋇餐造影見擦汗,其具有良好的臨床應用前景,診斷敏感度高達93.54%、特異性為96.64%,可為臨床提供可靠的參考。此外,張練兵[10]研究發現,X線鋇餐造影診斷上消化道腫瘤仍會出現一定誤診、漏診狀況,主要是因胃底部是最易漏診的部位,若檢查過程中體位不準確,很難導致造影劑充盈,難以對全部部位進行探查。同時也可能因良性病變將惡性病變掩蓋,特別是萎縮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等?,F如今,我國上消化道鋇餐造影技術有一定的普及,但終是程度不高,因此其發展及應用效果不如國外,早期胃癌診斷率水平相對較差。同時,因內鏡技術的發展與普及,導致上消化道鋇餐造影術在我國臨床應用率明顯降低。但總體而言,使用內鏡技術檢出早期胃癌病灶后,再給予上消化道鋇餐造影,能獲得高質量、清洗的病灶形態圖,有助于臨床對病灶形態、病灶浸潤范圍、病灶深度、組織型等方面進行評估。

2.2 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

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omputedTomography,CT)通常不用于早期胃癌篩查,常用于胃癌確診的后進行術前分期及術后隨訪。CT診斷對動脈期進行掃描,可見胃壁包含三層結構,即黏膜層、粘膜下層及肌層與漿膜層,為此,能直觀的評估胃壁的浸潤狀況[11]。同時還能對胃癌患者病灶周圍臟器進行分析,例如是否存在淋巴結轉移、腹膜轉移或肝臟轉移等狀況?,F如今,隨著CT技術的迅猛發展,促使其掃描速度更快,層厚更薄,再加之動態增強掃描,以及多平面重建等,促使術前分期診斷結果準確性更高,能為臨床提供可靠的參考[12]。陳健等[13]研究顯示,對于早期胃癌患者應用多層螺旋CT開展術前診斷,黏膜內癌和黏膜下癌患者在pN分期上存在明顯差異,多層螺旋CT動態增強掃描能對早期胃癌術前TNM分期提供參考。鄭軍等人[14]研究顯示,64排螺旋CT增強掃描檢查胃上皮內瘤變和早期胃癌的ΔCT值具有明顯差異,且該檢查方式具有范圍大、掃描速度快、空間分辨率高等優勢,可為早期診斷與鑒別提供評估依據。符蕭泓等人[15]研究顯示,對于早期胃癌患者,在其血清信號傳導及轉錄激活因子1、Dickkopf-1檢測基礎上,應用螺旋CT檢查,能有效提升診斷準確率,彌補早期胃癌CT征象不足的狀況。胃CT內鏡仿真技術有了一定的發展,該技術能滿足早期胃癌分期與模擬內鏡下大致肉眼形態的觀察需求,特別是在一些微小與更早的病變中,經CT橫斷面圖片難以察覺,但通過仿真內鏡技術即可有效顯示。21世紀10年代起,寶石能譜CT逐漸應用于臨床,該方式能混合能量成為多能量成像,再加之不同物質有不同x線吸收特性,因此通過測量不同能量下X線吸收值,即可區分不同性質的組織。朱曉雷等人[16]研究顯示,早期胃癌診斷使用寶石能譜CT,可為胃癌前病變及早期胃癌的診斷提供定量診斷分析。

2.3 磁共振檢查

臨床針對磁共振檢查(MagneticResonance,MR)應用于早期胃癌診斷的相關研究尚少,其在對上腹部胃腸道檢查通常殘存在運動偽影,診斷價值不高。同時,從國外有關MR在胃癌診斷中的研究顯示,MR技術特別是快速掃描序列的出現,促使MR技術在胃癌術前評估中應用較廣泛。該技術具有良好的組織分辨率,能有效的對腫瘤T分期,也就是對胃壁浸潤深度進行準確的診斷,但是由于該類研究較少,還需進一步進行探討。同時,隨著分子影像學的迅速發展,促使MR對鉍劑對特異性分子探針性開放有了一定進展。

3 小結

現如今,胃癌仍是世界范圍內死亡率最高的惡性腫瘤,我國是胃癌的高發地區,強化胃癌的早期診斷率,是提升人民生活質量、降低社會經濟負擔的重要措施之一,同時也是有關國計民生的重點問題。但我國針對胃癌診斷仍處于探索階段。早期胃癌是臨床上較常見的疾病,發病于胃壁粘膜層或粘膜下層,可伴有或不伴有淋巴轉移。早期診斷該病與積極治療,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既往臨床針對早期胃癌篩查主要是對病灶質與量的評估,放射性診斷措施主要包含上消化道鋇餐造影、CT、MR等,均具有一定的優劣勢,仍需臨床進一步進行探討,從而在實際臨床應用尚靈活應用,給予最佳診斷方案。

猜你喜歡
鋇餐胃壁造影
超聲造影在周圍型肺腫塊穿刺活檢中作用
CT 掃描及X-線鋇餐在食管癌診斷中的價值研究
輸卵管造影疼不疼
雙能CT迭代重建技術聯合虛擬平掃對胃壁圖像質量及輻射劑量的影響
輸卵管造影疼不疼
老年食管癌患者放療前后的鋇餐比較分析
空腹
超聲造影在婦科疾病中的應用
胃真的會被撐大嗎
胃壁增厚的CT研究及應用價值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