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針刺聯合西藥治療結腸慢傳輸性便秘的臨床研究*

2022-12-09 10:54孫芳華楊忠華吳學良周紅方
中醫外治雜志 2022年5期
關鍵詞:大腸結腸針刺

孫芳華,楊忠華,吳學良,周紅方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中醫醫院 肛腸科,江蘇 蘇州 215221)

結腸慢傳輸性便秘(STC)是一種臨床常見病,屬于功能失調性便秘,多見于老年人和婦女,具體表現為排便困難、大便干燥、缺乏便意、排便次數減少等,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1]。據調查[2]:在功能性便秘中STC占45.5 %。外科手術治療STC創傷性較大,術后存在腹瀉、復發的可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故目前臨床對于STC仍舊以保守治療為主。隨著臨床對結腸STC不斷深入研究發現,相對于西醫而言,中醫在治療STC方面具有多靶點、多層次、整體性強等特點,應用前景廣闊。既往有研究表明,針刺在治療結腸STC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操作方便、效果顯著,且治療后不易復發[3]。本研究選用針刺治療結腸STC,并對療效進行比較,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8年4月~2020年4月確診為結腸STC患者66例,按照雙盲隨機抽樣法分為兩組,各33例。治療組33例,男19例,女14例;年齡26歲~70歲,平均(48.62±3.14)歲;病程1 a~6 a,平均(3.52±0.23)a;體重42 kg~80 kg,平均(61.52±3.67)kg。對照組33例,男17例,女16例;年齡28歲~69歲,平均(48.61±3.18)歲;病程2 a~5 a,平均(3.54±0.22)a;體重44 kg~79 kg,平均(61.55±3.62)kg。兩組性別、病程、體重、年齡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診斷標準

均滿足《中國慢性便秘專家共識意見(2019,廣州)》[4]中關于“結腸STC”診斷標準,且均經“結腸傳輸試驗”確診為“STC”,殘留標記數量>20 %(4粒),判定為傳輸功能減慢。

1.2.2 中醫診斷標準

均滿足《便秘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017)》[5]中“脾虛氣弱證分型標準”。根據臨床經驗及專家共識,擬定脾虛氣弱證的辨證標準。主癥:臨廁無力努掙,大便干結如羊屎,汗出氣短。

次癥:神疲懶言,便后乏力,舌淡紅,苔少;脈細弱。

1.3 納入標準

年齡在18周~80周歲;性別不限;病程在6個月以上;有可靠的聯系方式,方便長期隨訪;病歷資料齊全、完整;均已簽署與本項研究有關的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重大臟器功能障礙、衰竭者;合并急慢性感染性疾病者;處于哺乳期、妊娠期女性;合并腦血管疾病者;既往存在腸道手術史者;存在酒精、藥物濫用史者;合并重度貧血、營養不良者;研究前3個月接受過對癥治療或參與過其他研究者;合并惡性腫瘤者;存在針刺暈針史者。

2 治療方法

2.1 對照組

予以枸櫞酸莫沙必利片(生產廠家:廣東安諾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203264,規格:5 mg×36 #1盒),3次/d,10 mg/次,口服,共計治療4周。

2.2 治療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針刺治療,枸櫞酸莫沙必利片用法、用時、用量等均與對照組一致。取穴天樞、大腸俞、上巨虛、足三里、大橫(左側)、腹結(左)、支溝和八髎穴。針刺方法:天樞、大腸俞直刺2寸~2.5寸,得氣后施平補平瀉法。大橫、腹結(左)直刺2寸~2.5寸,得氣后行補法操作。上巨虛、足三里、支溝直刺1.5寸,得氣后施平補平瀉法。八髎穴3寸針入第1、2、3、4骶后孔2.5寸,強刺激,使針感放射至肛門。大腸俞、中髎配合使用電針,電針頻率為50 Hz,強度以患者能耐受為度。平刺捻轉進針0.1寸~0.5寸,直至出現針下緊滯感,每隔10 min行針1次,留針30 min,隔日針刺1次,1療程為3次。針刺期間如果出現暈針者,則立即停止針刺,盡數取出針灸針,松解衣扣,放低頭部,靜臥片刻,注意保暖,給飲溫水。共計治療4周。兩組均連續治療4周評價療效。

3 療效分析

3.1 觀察指標

3.1.1 排便癥狀積分

包括排便難度、排便性狀、排便速度、排便間隔時間、首次排便時間、便意積分。分值越低,癥狀越輕[6]。見表1。

表1 排便癥狀積分表

3.1.2 血清NPY、NO

抽取患者5 mL空腹靜脈血,以10 cm離心半徑、3 000 r/min離心速率離心處理10 min,分離血清,以ELISA(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神經肽Y(NPY)、一氧化氮(NO),血清NPY試劑由南京建成生物技術公司提供,NO檢測試劑由北方生物技術研究所提供,一切操作謹遵相關標準完成。

3.2 療效標準[7]

顯效:便秘癥狀消失,療效指數在≥90 %;有效:便秘癥狀明顯減輕,70 %≤療效指數<90 %;無效:便秘癥狀無變化、無好轉,療效指數<70 %。

3.3 統計學方法

3.4 治療結果

3.4.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3.4.2 兩組治療前后排便積分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排便積分比較分)

3.4.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NPY、NO比較(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NPY、NO比較

4 討 論

目前,臨床普遍認為STC的發生與卡哈爾間質細胞異常、消化道平滑肌異常、腸外神經支配異常、腸神經系統異常、精神因素等有極為密切的聯系[8]。Seon-YoungP[9]等學者認為,抑郁、焦慮等不良情緒也是引發STC的重要因素。目前,臨床治療STC的方法較多,包括手術療法、生物反饋、精神心理疏導、瀉藥治療以及生活方式干預等,但以上治療方法對于臨床癥狀的遠期緩解率較低,部分患者長期使用藥物容易出現依賴性,一旦停藥,病情易反復發作[10]。故尋求一種科學、有效、近遠期療效確切的治療方法是目前臨床高度關注的內容。

STC屬于中醫領域“大便難”等范疇,病變部位在大腸,但與腎、肝、脾、胃以及肺等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還與氣血津液、精神因素、飲食勞役等有關,屬于“陰證”“虛證”范疇[11]。有學者認為,血為氣之母、氣為血之帥,氣、血之間是一種相互作用的關系,氣血虧虛會引起大腸傳導無力,腸失潤燥,燥屎難以排出[13]。陰陽不足也會導致腸失濡潤、津液不通,進而出現便秘癥狀。中醫治療本病遵循“調節氣血、陰陽、臟腑”的原則。針灸作為一種傳統而有效的療法,在《靈樞》中早就有記載:大腸、小腸皆屬于胃;胃為水谷之海,腸為傳導之官,若胃腸積滯,耗傷津液,則大便干結難解。針刺相關穴位可以從整體上調節腸胃,通腑導滯等,從而促進大腸傳導功能恢復,進而緩解便秘等癥狀。另外,針刺具有經濟實惠、操作簡便、內外兼治、無明顯毒副作用、一穴多效等特點,與常規口服西藥比較,具有明顯的優勢,且患者易于接受。研究表明,針刺天樞、大腸俞、上巨虛、足三里、大橫(左側)、腹結(左)、支溝和八髎穴可以調節患者結腸、內括約肌、盆底肌、外括約肌等部位的自主神經纖維功能,控制肛門、直腸感覺纖維的傳入,加快腸蠕動,提高腸道周圍神經的敏感性,改善便秘癥狀[12]。在西醫治療的基礎上,給予針刺治療,中西醫結合,優勢互補,協同作用,可發揮瀉熱通便、調達臟腑、疏通經絡的作用,彌補了單純西藥治療的不足和缺陷。

NPY屬于胰多肽家族,也是腸神經系統抑制性遞質,廣泛存在于哺乳動物的外周神經系統、中樞神經系統,對性行為、情緒變化、生物節律性、動物攝食、體溫調節、激素分泌、心血管效應等均具有一定的影響[13]。NPY會通過抑制腸道液體電解質分泌、腸道平滑肌收縮等削弱胃腸功能,進而引發便秘。NO屬于腸神經系統中的抑制性神經遞質,參與了分泌功能調節、腸黏膜血流分布、腸道動力調節等,NO可以松弛腸道平滑肌,削弱腸道慢波,減少結腸環肌自發性鐘擺式節律收縮[14]。故如何降低腸神經遞質NPY、NO水平,在結腸STC治療中意義重大。

本研究結果顯示:臨床總有效率治療組明顯比對照組高,排便積分均低于對照組,血清NPY、NO水平治療組低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結腸STC患者采用針刺聯合西藥治療,可有效改善便秘癥狀,縮短排便時間,降低血清NPY、NO含量,臨床應用價值較高,值得進一步推廣。

猜你喜歡
大腸結腸針刺
微小RNA在先天性巨結腸中的研究進展
談針刺“針刺之要,氣至而有效”
提壺揭蓋法論治熱結腸腑所致咳嗽
大腸變懶了
大腸變懶 了
大腸鏡檢陰性慢性腹瀉與末端回腸病變的關系分析與探討
經肛門結腸拖出術治療先天性巨結腸護理體會
“瀉劑結腸”的研究進展
針刺聯合拔罐治療痤瘡50例
針刺結合聰耳息鳴湯治療耳鳴80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