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F-FDG PET/CT 診斷大動脈炎1例

2022-12-11 01:59孫雨樊冰張迪姜萍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風濕病科山東濟南250014
中國臨床醫學影像雜志 2022年9期
關鍵詞:主動脈弓活動性主動脈

孫雨,樊冰,張迪,姜萍(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風濕病科,山東 濟南 250014)

病例女,33歲,因反復發熱伴咳嗽2 月余就診,2020 年11 月患者無誘因出現持續發熱伴干嗽、乏力,體溫波動在37.0℃~38.2℃,無寒戰,外院胸部CT 示:①右肺中葉局限性炎癥,雙肺纖維灶;②雙側胸膜增厚;血常規、降鈣素原、PPD試驗、痰抗酸桿菌、腹部彩超等檢查均為(-),診斷為“肺炎”,先后予美洛西林鈉、左氧氟沙星、法羅培南等抗感染,療效不佳。既往體健,無風濕病家族史及特殊接觸史,以“發熱原因待查”收入院。

入院查體:體溫37.6℃,脈搏76 次/分,呼吸19 次/分,血壓106/55 mmHg。貧血貌,雙肺呼吸音粗,未聞及干濕啰音,雙側橈動脈搏動強度一致,心臟及其他查體未見明顯異常。

實驗室檢查及治療:血常規:中性粒細胞絕對值7.27×109/L、紅細胞計數3.11×1012/L、血紅蛋白78 g/L、血小板計數626×109/L、C 反應蛋白77.3 mg/L、血沉135 mm/h;呼吸道感染:乙型流感病毒IgM 抗體陽性,降鈣素原、巨細胞病毒、EB病毒、G 試驗、GM 試驗、優生系列、感染系列、血培養、痰培養、布氏桿菌、PPD 試驗均陰性;抗核抗體、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免疫球蛋白G4 亞型陰性;椎動脈、頸動脈、鎖骨下動脈彩超,心臟彩超未見異常;鼻咽、胸部CT:鼻咽未見明顯異常改變,符合支氣管炎表現,雙肺炎癥,少量心包積液;肝腎功、大小便、甲狀腺、淋巴結彩超及腫瘤等相關檢查無明顯異常;骨髓細胞學檢查、骨髓活檢及PCR 測序無明顯異常。治療上先后經驗性給予莫西沙星注射液、磷酸奧司他韋膠囊、注射用亞胺培南西司他丁鈉抗感染,患者仍持續發熱,出現雙上肢血壓不對稱,壓差>10 mmHg。

采用美國GE 公司生產的Discovery STE 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成像儀(PET/CT),顯影劑是GE trance 生產的18 氟脫氧葡萄糖(18F-FDG),放化純度>95%,使用劑量8.32 mCi,患者檢查前禁食8 h,血糖5.2 mmol/L,靜脈注射18F-FDG后,在安靜、溫暖的環境中休息50 min,排空膀胱后平臥于檢查床上。

掃描范圍自顱腦至股骨上段,CT 掃描管電壓、管電流、層厚分別為120 kV、4.0 mm,1.0螺距,0.5 s 的轉速;PET 掃描:采用VUC Point 重建技術進行圖像重建,并從圖像上獲取檢查部位的橫斷面、矢狀面和冠狀斷面的圖像。PET/CT 全身顯像示:升主動脈、主動脈弓及部分胸主動脈管壁略顯增厚并18F-FDG 代謝增高(圖1~6),考慮大動脈炎可能性大;心包積液;右肺中葉纖維灶;肝脾體積增大;18F-FDG PET/CT 全身檢查(顱腦至股骨上段)無其他明顯異常發現。

圖1 主動脈及弓部放射性分布不均勻增高。圖2 主動脈、主動脈弓及部分胸主動脈管壁放射性分布彌漫性不均勻升高。圖3,4 融合圖像,SUVmax 4.0。圖5 全身PET MIP 示升主動脈、主動脈弓、部分胸主動脈彌漫性不均勻攝取FDG,心肌、肝脾輕中度生理性攝取,肝臟SUVmax 2.9。圖6 主動脈弓部管壁增厚。

結合患者年齡、雙上肢壓差>10 mmHg 及PET/CT 結果明確診斷為大動脈炎。予激素聯合環磷酰胺治療后,病情緩解,每3 周隨訪一次,激素減量并加用中藥、嗎替麥考酚酯分散片,隨訪至2022 年1 月11日,病情穩定。

討論大動脈炎(Takayasu’s arteritist,TA)是指主動脈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進行性非特異性炎性疾病,病變多見于主動脈弓及其分支[1],歸類為系統性血管炎中的大血管炎(LVV)。TA 好發于40 歲以下女性,病因尚不明確,可能與感染引起的免疫損傷有關。TA 早期臨床表現無特異性,在局部癥狀或體征出現前可有發熱、乏力、肌痛、關節炎、惡心、體重減輕及結節紅斑等癥狀。實驗室檢查亦無特異性,如紅細胞沉降率、C 反應蛋白等炎癥指標異常。TA 早期活動時,血管尚未狹窄,常規影像學檢查難以發現及甄別病灶,但主動脈或其分支已有顯著炎性改變。另外,TA 無相關特異性生物學標志物,以致TA 早期診斷非常困難。TA 常用的診斷標準為1990 年ACR 制定的TA 的分類標準[2],常用的活動度評分標準為1994 年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評分,但相關研究[3]指出,1990 年ACR 分類標準在靈敏度、特異度、準確度和診斷效能方面較低。

診斷TA 常用的血管超聲、CT 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有賴于血管結構改變,對早期TA 敏感性差。18F-FDG PET/CT 結合PET 功能代謝顯像和CT 解剖結構成像的優點,應用的顯影劑18F-FDG 為代謝的示蹤物,是一種炎性顯像劑,在炎癥細胞中的攝取機制與惡性腫瘤類似,能夠顯示代謝異常的病灶并精確定位,全面反應血管炎性反應分布[4],故18F-FDG PET/CT 在TA 的診療中充分發揮了優勢。

18F-FDG PET/CT 有助于TA 早期診斷,在形態學改變前即可檢測出早期血管炎癥。Myles等[5]進行的一項18 例疑似TA 患者的28次18F-FDG PET 檢查提示,在TA 活動性血管炎的初始評估中,靈感度分別達到92%、特異度100%、陰性和陽性預測值分別為85%和100%,有利于TA 早期診斷及檢測活動性疾?。词乖诼宰兓校┎⒈O測治療的有效性。Fan等[6]納入22 例TA 患者的研究,其中5 例為不符合ACR標準及Ishikawa 標準,但經專家整合分析資料后診為TA 并符合NIH 活動標準的患者,均表現為18F-FDG 高攝取。張萍等[7]納入的15 例TA 患者,其中5 例不符合ACR 診斷標準,其PET/CT 顯像中的FDG 分布部位、ESR、CRP 水平與符合ACR 診斷標準的10 例TA 無明顯差異,但符合ACR 診斷標準的10 例患者的PET/CT 圖像顯示相關主動脈及其主要分支明顯狹窄。Elena等[8]發現PET/CT 可用于評估TA 患者局部炎癥和血管重塑,即使動脈管壁厚度<4 mm,18F-FDG 仍顯著攝取,示蹤劑攝取增高的程度與動脈管壁的厚度相關,與全身炎癥或NIH 標準無關。但值得注意的是,動脈移植物周圍會有顯著18F-FDG 攝取,故血管搭橋或支架術后是一個潛在的混雜因素,不能反應血管炎癥狀態及病情活動進展[9-10]。另外,使用糖皮質激素和免疫抑制劑可能降低18F-FDG PET的診斷準確性[11],所以為確保診斷效能,在激素或免疫抑制劑應用前或停用后再行18F-FDG PET 檢查。

18F-FDG PET/CT 有助于評估疾病活動度,預測疾病活動性。近年來,PET/CT 在TA 病人疾病活動性評估中的應用越來越多[8,12-13],對輕度炎癥的敏感性更高[12]。Tezuka等[11]報道18F-FDG PET/CT SUVmax 活動期明顯高于非活動期,復發期高于穩定期,在受試者工作特征(ROC)曲線比較中,SUVmax優于CRP 和ESR。PET/CT 使用PET 血管活動評分(PETVAS)在TA 臨床評估中,優于SUVmax、CRP 和ESR,被推薦為評估疾病活動性的方法[14]。Karapolat等[15]評估的22 例患者18F-FDG PET/CT 結果與TA 的臨床疾病狀態基本一致,其中1 例臨床穩定但PET/CT 顯示高活動性的患者在4 周后病情惡化。Kwon等[16]指出18F-FDG PET/CT 的血管攝取與臨床非活動性TA 患者的未來復發有關。此外,PET/CT 能夠顯示病變程度范圍,檢測到的血管區域數量更多,對主動脈分支受累范圍的檢測價值更高,在全面評估疾病程度方面亦具有優勢[17]。

18F-FDG PET/CT 敏感性高,在TA 早期診斷、評估和預測疾病活動性具有積極意義。TA 病理主要表現為血管壁全層炎癥細胞浸潤,動脈管壁新生血管形成,但是目前少有充分利用18F-FDG PET/CT 的解剖成像,以定量評估血管壁的水腫、厚度和狹窄程度的研究,故PET/CT 有望成為定量評估血管炎癥及狹窄程度的手段。目前PET/CT 檢查費用仍偏高,尚不能作為常規檢查、復查手段,既往相關研究所納入的樣本量有限,期待隨著臨床應用研究的深入,大樣本前瞻性研究能夠順利開展,并有望將PET/CT 納入TA 臨床診療指南。

猜你喜歡
主動脈弓活動性主動脈
胸主動脈阻斷聯合主動脈旁路循環技術建立大鼠脊髓缺血損傷模型
金屬活動性順序的應用
T-SPOT.TB在活動性肺結核治療效果的監測
主動脈球囊反搏應用于胃賁門癌手術1例
一體單分支支架治療主動脈弓部復雜病變
金屬活動性應用舉例
400例胎兒先天性心臟病的主動脈弓解剖分析
活動性與非活動性肺結核血小板參數、D-D檢測的臨床意義
應用超聲三血管氣管切面診斷胎兒主動脈弓異常
胎兒主動脈弓異常的超聲診斷和畸形特征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