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 “文明之路”

2022-12-15 09:06馬生福
青海國土經略 2022年2期
關鍵詞:狩獵青海文明

◆ 馬生福

文明,是人類歷史積累下來的有利于認識和適應客觀世界、符合人類精神追求、能被絕大多數人認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發明創造的總和。簡而言之,就是人與自然關系的反映。無論是縱向的狩獵文明、農耕文明、工業文明,還是橫向具體的華夏文明,青海似乎總是以一種蠻荒、缺失狀態示人。但當我們翻開歷史的長卷,追尋文明的痕跡,我們會發現,青海的“文明之路”從未缺失,依舊閃耀。

人類文明的發展,一方面受到氣候環境變化深刻影響,另一方面由于人類積極適應環境的變化,兩者相互作用對社會發展的表現形式產生深遠影響。獨特的地理、氣候、環境,融合的地域、民族、文化,讓青?!拔拿髦贰痹谌祟愇拿靼l展過程中特色鮮明。

敬畏——狩獵文明

狩獵文明時代,人與自然保持了一種原始的和諧關系,當時人類以采集狩獵為主,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形成了以利用原始技術取得基本生活資料的生存方式。狩獵文明時期人類對自然抱以敬畏的態度,此時期是人類文明的曙光,其特點是用最簡陋的工具通過狩獵獲得食物來源。

人類自古以來對青藏高原充滿了好奇與向往,何時登上青藏高原和如何適應高原環境,一直是古人類學界和青藏高原科學考察的重點。2018年底,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高星和副研究員張曉凌在尼阿底遺址(海拔4600米)的新發現將人類登上青藏高原的歷史推至3萬~4萬年前。2019年,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陳發虎院士和蘭州大學張東菊副教授在海拔3280米的青藏高原東北部甘肅省夏河縣白石崖溶洞發現的一件人類下頜骨化石經鑒定為丹尼索瓦人。這一研究成果將青藏高原史前人類最早活動時間,由距今4萬年推早至距今16萬年,整整向前推進了12萬年。

圖1 夏河丹尼索瓦人下頜骨化石

在距今約3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晚期,青海西部已有人類活動,在小柴旦湖、下大武、環青海湖、玉樹參雄尕塑等多地發現舊石器遺址,其中發現有石核、石葉,以及各類刮削器,還有哺乳動物碎骨、灰燼等,這些都是狩獵文明的遺跡。

狩獵文明時期,人類主要從事小范圍的狩獵采集行為,將外出狩獵采集的食物帶回洞穴或駐地進行消費,生存空間和資源都較為有限。由于采集工具、采集方式的落后,再加上認識世界的程度有限,人類對自然持以敬畏的態度。

依賴——農耕文明

隨著古人類生活的定居與發展,人類從食物的采集者成為了生產者,是人類歷史生產力的第一次飛躍,人類進入農耕文明。根據目前有關考古證據,中國最早的農耕文明遺址(史前粟)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約8000年。農業文明的生產力較原始社會有很大的提高,產生了以耕種與馴養技術為主的農業生產方式,形成了基本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以及以大家庭和村落為主的社會組織形式。

在青海,舊石器時代晚期已有采集農業的萌芽。在距今約6000年前,隨著仰韶文化西進到達青海最東部,在民和縣胡李家遺址還發現炭化的粟,充分說明當時已存在粟作原始農業,在其后的馬家窯文化發現較多的磨制石斧、刀、錛等農業生產工具, 說明農業生產規模日益擴大。

農耕文明時代最大的特點就是依賴自然,最典型的即“靠天吃飯”,生存資源的獲取極大依賴自然條件。后來隨著西漢屯田、唐代戍邊、明代遷入等各大中原王朝的不斷經略,認識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大大提高,開發范圍從河湟谷地最東部不斷向高原腹地拓展,河湟谷地成為人類開發的重點區域,東傳的粟作農業在該地區得到空前發展,奠定了河湟谷地在青海人類發展歷史中的地位。農耕文明中后期,人類開發區域涵蓋全省范圍,對動植物資源的開發、 利用更加深入和多樣化,開發能力達到空前,逐漸形成青海當代經濟社會發展的格局。

圖2 有世界第一碗面條之稱的喇家遺址面條

圖3 河湟沃野

征服——工業文明

工業社會,人類不再滿足基本的生存需要。而是不斷地追求更為豐富的物質與精神享受,資源的大規模消耗,造成了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導致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

青海工業化起步較晚,早先工業主要以鹽業、礦業為主。

其中茶卡鹽湖鹽業開采已有3000多年的開采史,早在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的西漢時期,當地羌族人就已經知道采鹽食用?!稘h書·地理志》記載:“金城郡臨羌西北至塞外,有西王母室、仙海、鹽池?!毕珊<唇袂嗪:?,鹽池就是茶卡鹽湖。其他如錫鐵山鉛鋅礦、大通煤礦、門源砂金礦等在新中國成立前均有不同程度的開發。

新中國成立后,青海工業發展進入了快車道,但隨之而來的環境問題也接踵而至,千湖消失的瑪多、滿目瘡痍的木里、黑云密布的電廠天氣,青海在享受經濟快速發展的紅利,也必然遭遇到發展的阿克琉斯之踵。

工業文明初期,人類妄想征服自然,沒有節制地攫取自然資源,但無數實踐證明,人類若要征服自然,必要經歷自然的報復。

圖4 工業發展之痛

和諧——生態文明

工業革命開始的200年來,人類社會發展經歷了發展史上最為顯著的進步。但隨之而來的是能源耗竭、資源減少和環境惡化,人類的生存與發展也遇到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無數事例證明人與自然關系決定著文明的演進,只有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才能走出工業文明所帶來的種種不利,步入以生態文明觀和可持續發展的社會中去。即從工業文明走向生態文明,這是文明發展的必然選擇,生態文明成為了文明演進史中的新階段。

從廣義上講,生態文明是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的客觀規律,改造世界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從狹義上講,生態文明則是人類文明的一個方面,即人類在處理與自然的關系時所達到的文明程度,是指人類社會與自然界和諧共處、良性互動的狀態。

青海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是歐亞大陸孕育大江大河最多的區域,被譽為“中華水塔”“全球氣候啟動區”,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中具有獨特和不可替代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對青海先后作出十幾次重要批示,大多都是針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明確指出保護好三江源、保護好“中華水塔”,確?!耙唤逅驏|流”是青海義不容辭又容不得絲毫閃失的重大責任??梢?,青海省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大勢中,具有特殊的區位和責任,青海必須全力建設全國生態文明先行區,通過實施生態立省戰略,切實擔負起對國家生態安全應盡的責任。

言至于此,唯有行穩致遠。新世紀以來,青海緊抓重大發展機遇,實施生態立省戰略,生態文明建設在全國范圍內卓有成效。從發展思想上將生態文明理念貫穿到經濟社會發展各個方面,堅持以生態保護優先理念協調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從行動實踐上說三江源地區、祁連山南麓、青海湖流域等重點工程治理區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已得到初步遏制,森林覆蓋率顯著提高,青海湖水域面積為17年來最大,濕地生態功能逐步提升,濕地面積躍居全國前列,水土流失現象得到局部改善,土地沙化和荒漠化減少; 流域供水能力不斷增強,三江源頭重現千湖美景,“中華水塔”更加豐沛堅固,長江、黃河、瀾滄江干流出省斷面均為 I、II 類優良水質。三江源地區、青海湖流域、祁連山地區、東部干旱山區、柴達木盆地五大生態圈建設規劃格局基本構成,以三江源草原草甸濕地生態功能區為屏障,以祁連山冰川與水源涵養生態帶、青海湖草原濕地生態帶為骨架的“一屏兩帶”的生態安全格局雛形基本呈現。同時,“綠色發展”已成為青海經濟和產業變革方向,多方參與的生態文化已經形成,制度建設和創新改革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有效保障,國家公園示范省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

和諧是生態文明的重要內涵,青海省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舉措連連,成就斐然,讓生態文明成為了文明演進史中又一璀璨的成果。

圖5 鄂陵湖湖草濕地造就的中華水塔

生態,關系人類社會發展、關乎人類未來發展,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人與自然的關系從原始狩獵文明、農業文明至工業文明依次經歷了“自然主宰的和諧”“整體相對的和諧”至“人類征服自然”的歷史演變。工業文明創造了巨大物質財富,同時生態環境遭到災難性破壞,生態平衡被打破,最終把人與自然推向了對立面,人類為此付出了慘痛代價。人們逐漸認識到人與自然是命運共同體,是一種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系,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成為了文明演進史中的新階段。

猜你喜歡
狩獵青海文明
請文明演繹
漫說文明
大美青海
青海:暢享冰清世界新“年味”
對不文明說“不”
青海行七首(錄二)
狩獵還是偷獵
恐龍是怎么狩獵的?
文明歌
秀逗原始人④狩獵驚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