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省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思考

2022-12-18 07:45楊劍超李秀山
氣象與減災研究 2022年3期
關鍵詞:人工天氣作業

謝 勇 , 楊劍超 , 李秀山

江西省氣象災害防御(人工影響天氣)指揮部辦公室, 江西 南昌 330096

0 引 言

2020年11月24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意見》,要求人工影響天氣高質量發展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徹新發展理念,準確把握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的基礎性、公益性定位,完善體制機制,強化能力建設,加快科技創新,提高作業水平,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為防災減災救災、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人民群眾安全福祉提供堅實保障。2021年9月8日,江西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進一步要求在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中“作示范、勇爭先”。為貫徹落實國務院、江西省委省政府關于推進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的部署,江西省氣象災害防御(人工影響天氣)指揮部辦公室對貴州、重慶、寧夏、甘肅、云南、福建6省(市)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開展了調研,調研采用現場座談、問卷等方式進行,涉及人工影響天氣組織體系、法規體系、業務體系、服務體系、科研體系、安全體系、經費保障機制等7個方面。文中基于調研資料,分析江西省人工影響天氣工作存在的短板和優勢,并提出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1 資料來源

通過調研貴州、重慶、寧夏、甘肅、云南、福建6個省(市)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現狀和未來發展規劃,同時深入學習我國人工影響天氣技術及應用進展情況(郭學良,2019),并結合江西省的情況,從七個方面進行歸納梳理,形成調研資料。

1.1 組織體系

表1給出了7省(市)人工影響天氣機構和人員設置。分析發現,調研的6省(市)均建立省、市、縣三級人工影響天氣領導小組(或協調會議制度),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氣象局,委托氣象部門管理。省級機構均為正處級單位,其中貴州和重慶兩地為地方參公管理單位,其余省份為全額撥款事業單位。大部分省(市)的人員編制為國編、地編混合使用,副高級工程師及以上職稱的比例比較高,正高級工程師至少有1人,其中貴陽最多有3人。福建省氣象局相對比較特殊,建立了人工影響天氣協調會議制度,辦公室掛靠在省氣象局減災處,并負責人工影響天氣管理。而人工影響天氣中心設在福建省氣象科學研究所,負責具體業務。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意見》,調研的6個省(市)均出臺了相關的貫徹落實文件和具體措施,進一步明確要發揮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領導小組的職能和作用,完善領導小組和辦公室的職責、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

表1 7省(市)人工影響天氣機構和人員設置

1.2 法規體系

調研的6個省(市)中有重慶、寧夏、甘肅、云南出臺了《人工影響天氣管理辦法》,貴州省出臺了《貴州省人工影響天氣條例》,福建省雖沒有相應《條例》或《管理辦法》,但出臺了《福建省人工影響天氣安全管理暫行辦法》。各省(市)根據條例或辦法,制定了許多業務規章,如重慶制定了《人工影響天氣作業事故調查規范》《人工影響天氣固定作業點建設技術規范》等。

1.3 業務體系

1.3.1 作業裝備

表2給出了7個省(市)人工影響天氣裝備設施情況。7個省(市)結合本地氣候和地形特征實際,分別建立人工影響天氣特種觀測體系、飛機作業裝備體系、地面作業高炮、火箭體系。其中,貴州、甘肅、云南冰雹氣象災害風險較大,因此裝備了大量的高炮,高炮設置在各作業點上,并且聘用當地作業炮手實施人工防雹作業。

表2 7省(市)人工影響天氣裝備設施情況

1.3.2 業務平臺

大部分省級平臺建立了云降水綜合分析(CPAS)系統,其中甘肅、福建自主研發了綜合業務平臺。業務上均實現了云和雷達參數反演、作業條件預報分析、作業條件監測預警、飛機作業方案設計、飛機作業指揮、地面作業指揮、作業效果分析功能。部分省還建立了地面作業空域申報系統,如寧夏、甘肅使用北京威勝通達科技有限公司的地面作業空域申報系統,通信專線從甘肅省氣象局接入空軍蘭州基地,通過氣象內網實現寧夏與甘肅兩省氣象局的網絡通信、數據傳輸的互聯互通;貴州、云南、重慶也分別開發地面作業空域申報系統,但云南比較特殊,需派作業人員到部隊空域管制中心值班,負責作業點空域申請的批復工作;福建沒有建立地面作業空域申報系統。

1.3.3 業務管理模式

各省(市)均建立三級管理、三級作業的業務管理模式。即省(市)級負責飛機作業組織實施以及指揮、地面作業指導,人工影響天氣安全管理,市、縣(區、市)級負責地面作業指揮、設備維護及安全管理,作業點負責地面作業實施及設備維護。

1.3.4 服務體系

各省(市)圍繞當地實際需求,常態化開展飛機增雨、高炮、火箭等作業。主要有生態保護、防雹減災、抗旱增雨、森林防火、庫塘增水等業務。

貴州建立具有貴州特色的冰雹上下游聯防機制,針對2020年45次冰雹天氣過程,下達作業指導產品299期,指令1 270條,開展了45次上下游聯防,實現了責任區、警戒區、監視區的實時互動和聯防作業,最大程度減輕了冰雹災害影響。貴州還創新建立了“FAST”冰雹災害防御機制,構建包括作業重點區、作業加強區和作業核心區在內的三級冰雹聯防體系,舉全省之力在2020年開展了“FAST”冰雹聯防作業457次(羅雄等,2021)。

重慶將東北、東南部地區為重點防雹作業區,中西部地區為重點增雨作業區,主城及周邊10區為藍天行動作業區。自2009年起,大力實施藍天行動人工增雨作業服務,開展飛機作業160架次,火箭作業1 021次。2018年7月,重慶市氣象局與環保局簽訂“加強大氣污染防治環境與氣象合作打贏藍天保衛戰”戰略合作協議,進一步深化藍天保衛戰合作。

云南重點在生態脆弱區、受污染水域、重要水源地等區域開展常態化人工增雨(雪)作業,受益國土面積約為2.14×105km2,受益森林面積約1.03×105km2。5年來,開展保護蒼山洱海、玉龍雪山為主的增雨(雪)工作,增加洱海蓄水超過1×108m3,玉龍雪山景區的積雪量約為麗江歷史同期的2.3倍。在防雹服務方面,全省16個州(市)、129個縣開展人工防雹作業,從業人員3 000余人。2017—2021年共實施人工防雹作業3.15萬次,每年保護農經作物面積約8.68×105hm2(其中烤煙面積2.65×105hm2),防雹保護面積增加到2.5×104km2以上。人工防雹防區內烤煙冰雹受災率在1.7%,防區外烤煙冰雹受災率在10%以上,防雹有效率達80%以上(達月珍和琚建華,2017)。

福建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服務領域包括抗旱增雨、增加水庫蓄水、凈化城市空氣、流域治污、降低森林火險的人工增雨作業,以及以保護煙葉種植為主要目的人工防雹作業?!笆濉睍r期以來,全省地面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共3 000多次,火箭作業量名列全國前茅。其中,人工防雹作業占主要部分,共作業2 063次,發射火箭彈1.54萬枚,保護煙葉等農作物面積5.8×104hm2(楊曉春,2020)。

1.3.5 科研體系

貴州省啟動國家(貴州)防雹外場試驗基地建設,并以此為依托威寧基地掛牌成立“中國氣象局—成都信息工程大學人工影響天氣聯合研究中心野外試驗基地”。建立外場基地人員輪值制度,實行首席專家負責制,連續開展冰雹外場試驗基地值班值守。建立月科研交流例會機制、科技人員定向培養機制和科研工具統籌機制。近年來,貴州省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參與國家級項目2個、承擔省部級項目2個、地廳級項目20個。在國內發表和交流論文115篇,出版專著4部,制定行業標準1項、地方標準2項,獲軟件著作權7項。

重慶市加強智慧人工影響天氣創新團隊建設。開展了云模式產品、新資料應用等關鍵技術的開發與研究,承擔各類科研項目14項,發表科技論文10余篇,軟件著作權1項。獲重慶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1次。

寧夏自治區一是建成河東飛機人工影響天氣基地,占地約2.5 hm2,建設了飛機增雨的指揮室、休息室,機組、飛機作業人員常年駐守在基地。后勤服務采用外包形式,食堂、保潔、安保等均由公司專業人員負責,基地有牲口、菜地、果園、魚塘等,基本滿足自給自足。二是建成寧夏六盤山地形云野外科學試驗基地。通過構建六盤山人工影響天氣專業探測網,參加國家級試驗研究項目,打造六盤山地形云品牌,并促進人工影響天氣作業隊伍向研究型業務的轉型。主辦“六盤山地形云研究高峰論壇”,面向全國成功舉辦大型“六盤山地形云云水資源開發利用學術交流會”7次。通過系列學術交流“宣介”推進,創制六盤山Logo、視頻演示、基地手冊、儀器布局、階段成果等,有條不紊地展現六盤山基地建設的推進。2021年寧夏還出臺了《六盤山地形云野外科學試驗基地發展規劃(2020—2025年)》,明確了六盤山地形云野外科學試驗基地的發展目標和任務(濮江平等,2021)。成立六盤山地形云人工增雨(雪)技術創新團隊,1人獲得博士學位,3人獲得碩士學位,4人順利通過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定向培養了一批優秀人才。

甘肅省一是在蘭州中川機場候機樓西側建成飛機增雨基地(蘭州國家作業飛機駐地(中川)專業保障設施),占地約3 300 m2,包括飛機作業指揮中心和西北區域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指揮系統硬件平臺?;毓ぷ魅藛T5人,機組及地面機務人員10人?;赜袑iT的機組休息室、作業人員的值班室等。二是建立甘肅祁連山地形云人工增雨試驗基地。依托《祁連山人工增雨(雪)體系工程》項目和《西北區域人工影響天氣能力建設工程》,初步建成作業條件自動監測體系,聯合蘭州大學組建“云水資源監測評估創新團隊”并啟動祁連山地形云外場試驗(張文煜等,2021)。三是為了積極配合甘肅省委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辦公室開展祁連山生態修復型無人機人工增雨(雪)試驗,先后承擔和完成國家級人工影響天氣科研項目6個、省部級項目5個、廳局級項目15個,先后獲得省部級人工影響天氣科研獎7個、廳局級科研獎7個、人工影響天氣實用專利3個、標準1個、軟件著作權10個。

1.3.6 安全體系

各省(市)均樹立“安全是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的生命線”的理念,制定省、市、縣人工影響天氣安全責任清單并嚴格執行,建立了多層級的安全檢查、以省級安全員為抓手的培訓和檢查、片警巡查炮站、人工影響天氣信息公安備案等機制。加強與公安、武裝部、工信委、民爆等相關單位的溝通協調,努力實現彈藥存儲運輸100%符合要求。同時建成作業實景監控系統、人工影響天氣物聯網智能管理系統,實現安全管理。

1.3.7 經費保障機制

各省均建立了以地方各級財政投入為主、中央財政專項補助為輔的財政保障機制。從調研的省份看,云南、貴州、重慶3省(市)財政投入都比較大,有的作業維持超過1億元(表3)。

表3 2019年各省人工影響天氣經費收支情況(單位:萬元)

2 調研結果分析

2.1 各省工作的特色和亮點

一是緊密對接生態文明建設需求,推進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由防災減災型向生態修復型拓展。圍繞有效降低生態保護和修復成本,實現人工影響天氣服務與生態文明建設的融入式發展。如云南開展保護蒼山洱海、玉龍雪山為主的增雨(雪)工作;福建圍繞“清新福建”需求,聯合有關部門開展改善空氣質量人工影響天氣試驗;重慶市氣象局與重慶市環境保護局簽訂“加強大氣污染防治環境與氣象合作打贏藍天保衛戰”戰略合作協議,進一步深化藍天保衛戰合作。

二是大力挖掘人工增雨(防雹)價值,持續助力美麗鄉村建設。聚焦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結合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和特色產業發展規劃,合理設計和調整地面增雨防雹作業站點布局,推進鄉村作業站點標準化建設。如云南省針對全省冰雹災害頻發的特點和烤煙保護的需求,全省有129個縣開展人工防雹作業,并設置了966個作業點,從業人員3 000余人。人工防雹作業有效保護作物生長,最大限度避免或減輕了災害損失,為高原特色農業保駕護航。

三是發展研究型業務,提升人工影響天氣科學作業水平。優化人工影響天氣實時業務,通過作業條件監測預報識別、催化模擬與作業效果預估、效果檢驗等關鍵技術研發,建立適當的作業時機、部位和劑量業務指標體系,提升五段業務的“三適當”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核心技術和業務產品釋用水平,推動作業實施向“定點、定時、定量”轉變。如云南對冰雹云特征、防雹作業技術、增雨作業技術和效果評估四大方面進行了分析研究,研發的作業技術指標已實現科技成果轉化,使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更科學、更高效、更客觀。貴州創新建立了“FAST”冰雹災害防御機制,構建包括作業重點區、作業加強區和作業核心區在內的三級冰雹聯防體系。

四是建立科研平臺,促進人才隊伍建設,夯實業務發展內生動力。積極推進具有區域特色的試驗示范基地建設,建立人工影響天氣專業探測網、試驗平臺、研究隊伍。以基地為依托,爭取獲批更多科研項目,引進高層次專家課題,成立創新團隊。如寧夏打造六盤山地形云野外科學試驗基地,通過幾年的努力,構建起六盤山人工影響天氣專業探測網,并參加國家級試驗研究項目,通過系列學術交流、宣介推進,有條不紊地展現六盤山基地建設的推進。福建打造古田人工增雨隨機試驗基地,聚焦南方積狀云、暖云人工增雨等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方法與作業效果等關鍵技術問題,開展人工增雨隨機化試驗。此外,甘肅打造了祁連山地形云人工增雨試驗基地,貴州打造了威寧防雹外場試驗基地。

五是以項目為牽引,推動省、市、縣三級財政的保障。根據地方經濟需求,省、市氣象部門從頂層設計,推動人工影響天氣服務項目省、市、縣三級財政的配套。形成省、市、縣級指揮中心工作經費、作業點工作經費、業務操作培訓費、人工影響天氣彈藥經費、彈藥儲運費、公眾責任險和人身意外傷害險等經費配套模式。如云南省本級財政一年保障經費2 400多萬元,包括全年租用2架增雨飛機(云12)費用1 000多萬元,飛機彈藥經費300多萬元,人員經費400多萬元,項目經費700多萬元。市、縣配套地面作業點人員工資、彈藥經費、彈藥儲運費、作業點工作經費、各類保險費等經費超過1億元。

通過調研對比,江西省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的多發展優勢為:在體制機制方面,省、市、縣三級均成立氣象災害防御(人工影響天氣)指揮部,指揮部辦公室設在氣象局,均成立地方編制的人影中心業務單位。在作業隊伍方面,全省已經建立一支飛機作業隊伍和96支標準化地面作業隊伍。在經費投入方面,各地貫徹落實《江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推進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要求落實經費保障均有大幅提高,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相關經費均列入財政預算。在外部環境方面,一是全國要建立東北、西北、中部、華北、西南、東南六大人工影響天氣區域中心,其中,江西為東南區域中心牽頭省份,牽頭規劃編制《東南區域人工影響天氣能力建設工程》。二是國家人工影響天氣工程要建設人工影響天氣防雹示范基地、京津冀重大活動人工影響天氣保障基地、廬山云霧物理試驗基地(“三基地”),其中江西是廬山基地所在地。三是全國首家人工影響天氣裝備生產上市公司江西新余國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江西境內。

2.2 江西省存在的短板弱項

人工影響天氣融入地方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認識和思考不夠深入。氣象部門傳統的業務優勢在天氣預報及氣候預測方面,做好優勢業務,氣象部門有做好的底氣和追求更好的內生動力,這也是法定職責必須為的體現。生態文明建設中人工影響天氣保障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而逐步發展起來的新需求,本身就需要一個理解和適應的過程,怎么做、如何做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開闊視野、統一認識,形成發展生態文明人工影響天氣保障的內生動力。

省、市、縣三級人工增雨防雹價值挖掘還不夠。國務院印發了《關于推進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江西省政府辦公廳也印發《關于推進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這充分說明黨和政府對加快人工影響天氣的方針政策十分明確,各方面對人工影響天氣工作充滿期待。在全球變暖背景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災害影響擴大,但防御能力相對薄弱農業、生態、環境、交通等對干早、冰雹、霧、高溫熱浪等災害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加大,而應對防范手段不多,迫切需要通過加強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減少農業損失。通過加強人工增雨作業,提高云水資源降水率,化解干早威脅,緩解水資源短缺,降低森林火險等級,改善城鄉大氣環境,增強生態自然恢復能力。

人工影響天氣研究型業務轉型緩慢。中國氣象局《人工影響天氣“耕云”行動計劃(2020—2022年)》提出,要以建立人工影響天氣研究型業務、趨利型服務、減災型保障為主攻方向,以提高科學作業、精準作業、安全作業能力為重點,實施人工影響天氣保障國家重大任務行動、現代化提升行動、安全提升行動等“三項行動”。江西省在發展研究型業務方面短板明顯,特別是應用技術研發不夠,指導基層以及基層本身需要大力提高科學精準作業水平。人工影響天氣科研平臺打造也還不夠,凝聚各方力量開展核心業務技術項目的研究與應用,科研成果轉化為基本業務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

人工影響天氣地方財政支持偏低。對比各省的地方投入,江西明顯比貴州、重慶、甘肅、云南偏低,特別是市、縣的投入。江西省人工影響天氣業務維持費共656.19萬元。設區市本級308.9萬元,其中最多是贛州116萬元,新余、撫州、鷹潭、南昌等4個市本級零投入。全省縣本級347.29萬元,其中最多的是撫州市東鄉區26.31萬元,有4個縣氣象局超過20萬元,16個為10—20萬元,8個為5—10萬元,有56個縣為零投入。這說明許多市、縣氣象局沒有高度重視人工影響天氣服務的問題。

科技支撐薄弱、人才短板明顯。人工影響天氣現代化的支撐引領不足,人工影響天氣提出的“適當的時間、適當的部位、適當的催化計量”,但通過智能解析指導具體作業業務的技術薄弱,特別是指導一線作業能力匱乏,導致人工影響天氣保障科技水平不高。人工影響天氣高層次領軍人才匱乏,人才隊伍規模、素質能力和結構分布與需求不相適應。

3 對策與建議

到2025年,要實現人工影響天氣業務現代化水平達到南方領先,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裝備水平達到全國領先的目標(江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2021),必需進一步提高認識,補短板、強弱項,采取有效措施,推進全省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

1) 多措并舉提高省、市、縣氣象部門對做好人工影響天氣服務工作的認識。

江西省氣象局要加強相關政策、文件等的宣傳和解讀,幫助基層單位領導和業務人員理解、掌握國家、地方和中國氣象局、江西省氣象局有關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的要求。讓大家進一步理解,人工影響天氣是黨和政府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保障人民群眾安全福祉的一項民生工程,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水資源安全、生態安全、國防安全的一項公益事業,是提高氣象防災減災能力、應對氣候變化能力、開發利用氣候資源能力的一項基礎工作,是大事、好事、善事,社會越發展越離不開人工影響天氣工作。大力加強人工影響天氣工作,將為科學防災減災抗災加上一把“安心鎖”,為糧食生產和生態環境建設注入新活力,為經濟社會發展乃至人類文明發展增添新動力。

2) 強化政府的支持和部門的大力協作。

提升人工影響天氣工作水平和服務效益,需要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統籌規劃、協作配合。人工影響天氣是一項公益性、基礎性、全局性工程,需要各級黨委、政府,以及軍、民、航等多方面的協作配合,絕非一己之力、一己之心可以完成。加強人工影響天氣工作,必須站在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充分認識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強化“政府主導、部門聯動、軍地聯合”的工作機制,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完善法規規范,力爭實現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的常態化、規?;?、集約化。同時,應積極做好人工影響天氣的科普工作,使其科學、公益的形象深入人心,形成全社會關心、理解、支持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的良好氛圍。

3) 加快人工影響天氣研究型業務轉型和科研平臺構建。

提升人工影響天氣工作水平和服務效益,必須堅持并依靠科技創新。人工影響天氣是人類科學把握客觀規律,開發、利用、改造自然的重要活動,先進的科學技術是其永不褪色的標志。增強人工影響天氣能力,省、市、縣三級必須加快研究型業務轉型,力爭在關鍵領域、關鍵環節取得突破,不斷豐富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的科技內涵,提升作業效果。省級要加快廬山云霧物理試驗基地建設,利用國家工程投入的契機,從人工影響天氣科研規劃、人工影響天氣特種觀測網建設以及解決實際業務需求出發,謀劃好科研平臺的構建和人工影響天氣創新團隊建設。

4) 以項目為抓手,推動全省人工影響天氣事業高質量發展。

項目建設是撬動全省人工影響天氣現代化發展的總開關,是牽動全省人工影響天氣事業發展全局的“牛鼻子”,抓住了項目建設這個關鍵,就抓住了服務保障、能力提升、科技創新的主要載體。高質量發展需要高質量的項目建設,高起點謀劃,高標準要求,高質量推進。氣象事業“十四五”規劃提出的四大工程之一“耕云工程”就是謀劃人工影響天氣高質量發展的“引擎”。市、縣氣象部門應圍繞“耕云工程”在量上尋求新突破。如火箭作業裝備更新、標準化固定作業點建設、地面催化裝備建設、標準化彈藥庫房建設、重點保障區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服務體系等等,有項目就有希望,有項目就有潛力,爭取推進高質量發展從量上不斷的擴大,為高質量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江西省氣象局也要從質上尋求新突破,如爭取東南區域人工影響天氣能力建設工程在江西省落地,爭取國家察打一體機動指揮作業站建設等,以質提效,不僅增強發展的后勁,而且使業務進一步完善,助推高質量發展加速。

5) 多舉措抓好人才隊伍建設。

一是要確立人才工作優先發展理念,努力做到人才資源優先開發、人才結構優先調整、人才投入優先保證。在每年招聘的時候針對擬用崗位設定相關專業,而不是僅限大氣科學專業。二是持續加大人才工作的投入力度,確保人才隊伍建設政策、措施的落實,切實形成重視人才、培養人才、科學使用人才的常態工作機制。三是加大學習培訓力度,促進能力提升。建立鼓勵學習機制和強迫學習機制,完善現有素質的需要,針對職工自身的短板,進行“補課型”鍛煉。四是要完善人才保障機制,保證人才的穩定。積極探索有利于調動各類人才積極性的獎懲制度,切實解決地編和編外技術人員的待遇缺乏必要保障制度,在職稱、崗位晉升等方面相比國編人員更為困難等問題。五是充分發揮好廬山云霧物理試驗基地、人工影響天氣創新團隊等的作用,以此為平臺和契機,解決內部專業人才特別是科技領軍人才和高層次人才缺乏問題。

4 結束語

文中通過對6省(市)人工影響天氣工作情況與江西省的對比,指出江西省人工影響天氣融入地方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認識和思考不夠深入,人工增雨防雹價值挖掘不夠,研究型業務轉型緩慢,地方財政支持偏低,科技支撐薄弱,人才短板明顯的問題,為了推進人工影響天氣高質量發展,提出要多措并舉提高認識和抓好人才隊伍建設,強化政府支持和部門協作,加快研究型業務轉型和科研平臺構建,以項目為抓手推動事業高質量發展對策建議。

猜你喜歡
人工天氣作業
人工3D脊髓能幫助癱瘓者重新行走?
天氣冷了,就容易抑郁嗎?
人工,天然,合成
人工“美顏”
誰是天氣之子
盛暑天氣,覓得書中一味涼
Weather(天氣)
作業
人工制冷
我想要自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