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間至味是清歡*
——齊白石繪畫中的家鄉之味

2022-12-19 11:34何可奕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
藝術品鑒 2022年32期
關鍵詞:白石絲瓜齊白石

何可奕(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

齊白石是中國近代最有影響力的國畫大師之一,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便是白石老人在繪畫創作中所顯現出的濃厚的“家鄉情結”。作品中質樸的平民風格及天真的鄉野之趣,使得齊白石的藝術雅俗共賞,被尋常百姓所熱愛。齊白石生于湖南湘潭縣杏子塢星斗塘的一戶普通農民之家,幼年便跟隨祖母上山砍柴、扶犁牧牛,閑時捕蟹釣蝦,得空念書作畫,過著半耕半讀的生活。農民的出身以及多年耕作于農野田間的經歷使得齊白石對家鄉風物情有獨鐘,尤其是在晚年,齊白石把對家鄉的深切思念寄托在畫面里,借家鄉之景、家鄉美食表達對質樸率意生活的向往,將平民鄉土真味引入傳統文人畫的創作中。杏子塢前的鮮菇蔬筍、星斗塘中的魚蝦小蟹都成為白石老人藝術創作的重要素材。他筆下的寒菌、竹筍、白菜等農副產品自古以來都是文人所回避的對象,但這些卻在齊白石筆下得到了完美的表現,體現著齊白石與傳統文人相去甚遠的藝術表現與美學追求。

齊白石寓居北京四十多年,雖然經歷了五出五歸的游歷,也結識了一批北京文化名流,但在深層的情感意識中,齊白石無時無刻不在懷念自己的故鄉,湘潭故里有著他熟悉的童年記憶與成長往事。離開家鄉的齊白石創作了很多詩句來表達對家鄉的思念,如《京師雜感一》一詩中道:“蘆荻蕭蕭斷角哀,京華曾苦望書來。一朝望得家書道,手把并刀半剪開?!薄安唤馔搪曅“㈤L,攜家北上太倉皇?;仡^有淚親還在,咬定蓮花是故鄉?!边@是齊白石漂泊在外的無奈,也是他真實戀鄉情懷的體現。本文在前人學者研究的基礎之上,綜合運用文獻研究法與圖像學研究法,力圖從白石老人豐富的繪畫題材及印文詩跋中探尋白石繪畫藝術的本質,為大眾還原一個真實而有溫度的白石老人。

一、從湖湘大地中走出去的藝術巨匠

齊白石在湖南生活了大半輩子,其一生的創作深受湖湘深厚的精神底蘊和文化傳統的影響。雖然家境清貧,但齊家人仍然很重視對小白石的培養,勤勞的齊母將稻草剩余谷粒換來的散錢為年幼的阿芝買來紙筆,并送他到外祖父周雨若的蒙館讀書認字。十四歲那年,由于阿芝體弱做不了田地里的重活,家人便送他去學木匠手藝。后來他在一個雇主家里無意翻閱到一本乾隆年間刻印的《芥子園畫譜》,勤奮好學的齊白石便開始臨摹書上的人物,自此便在內心種下了學習中國傳統繪畫的根苗。齊白石在二十七歲之前都過著鄉野粗樸的農民子弟生活,后得啟蒙恩師、湖南鄉賢胡沁園指導,跟著胡老先生學畫工筆花鳥草蟲,后拜清末湖南著名經學家、文學家王闿運為師。在王闿運大名的影響下,齊白石逐漸走進中國近現代精英文化圈層,結識了如黎培鑾、譚延闿、夏壽田、楊潛庵等大批湖湘知識精英,走上中國傳統文人繪畫的道路,從一位“王門木匠”成長為一代“王門大匠”。1917 年,年逾半百的齊白石歷經五出五歸之后,本想在湘潭老家安度晚年,無奈遭逢家鄉動亂,在好友樊山的督勸下,辭別父母妻兒后,攜著簡單行李動身北上,成為一名以賣畫謀生的“北漂人”。

幾十年的離鄉生活沒有磨滅齊白石對家鄉山川草木、人情風貌的記憶,湖湘文化深厚的歷史積淀不僅潛移默化地塑造著齊白石的內在性格,這種根深蒂固的家土情懷也深遠地影響著齊白石的繪畫追求,也是他頻繁將家鄉景物、美食等形象引入繪畫創作的重要原因。在湘潭鄉間生活的歲月里,齊白石精心耕耘屋前屋后的菜地、稻田,除開畫家的身份,他還是一枚妥妥的“吃貨”,尤其愛吃故鄉田地里栽種的大白菜。有相關記載描述,齊白石的妻子常常在家下廚用大鍋翻炒一大碗白菜,迎接拜師學藝后歸家的齊白石。湖湘地域文化環境為齊白石的創作培育了靈感萌發的土壤,他將百姓生活中最為普通的蔬果食物演化為一種文人的審美趣味,白菜、葫蘆、寒菌、竹筍、蝦蟹等極具湘潭本地特色的食物題材無不凝練著齊白石早年故鄉的生活回憶。齊白石一生恪守節儉質樸的品質,在北京生活年間仍保留著農民的生活習慣,骨子里一直沒有脫離農民品性,常借四季農事來寄托對家鄉的想念。

圖1 (左)齊白石 秋水鸕鶿圖 紙本水墨117×24cm 約30年代初期 北京畫院藏(圖片來源:齊白石畫冊全集)

圖2 (右)齊白石 牧牛圖 紙本水墨 36×52cm 1952年 私人收藏(圖片來源:齊白石畫冊全集)

齊白石的一生歷經坎坷,幼時受饑餓之苦,中年遇兵匪之亂,四十歲時開始游歷山河南北,描繪“胸中丘壑”。初到北京的齊白石以賣畫刻印為生,卻因木匠的出身而受盡京圈畫壇排擠,一些自命清高的文人看不起齊白石的作品,覺得他的詩畫俗氣粗野,難登大雅之堂,也經常明里暗里損害自尊。齊白石在逆境中一直堅守藝術初心,頻遇貴人,且一直以農民身份自矜自傲。齊白石客居北京后,藝術手法和風格逐漸成熟化,在傳統京派繪畫和西洋繪畫的影響交織下,開創了鮮明而獨特的齊派大寫意之風。從賣畫時的無人問津到藝術之名蜚聲中外,一介貧寒子弟通過對藝術的不懈追求與工匠般創新的精神,最終成為一代藝術巨擘。齊白石以其傳奇的一生向世人展現了湖湘文人的修養、學識及胸懷,生動地折射出湖湘人勤勉經世、自強不息的人格精神。

二、齊白石繪畫題材中的“鄉味”

齊白石與吳昌碩、黃賓虹、潘天壽齊名為“20 世紀傳統中國畫四大家”,但和其他三位大師相比,齊白石在美術史上又有著獨一無二的地位,筆者探其根源是齊白石的作品體現了更為濃厚的鄉土情懷。無論是花鳥蟲草,抑或是荷塘山水、鄉間屋舍,仿佛世間一切景色都可以被齊白石帶入畫中。在白石老人筆下,這些景色都被賦予了濃厚的生機,散發著濃郁的“鄉土真味”。

從齊白石的山水畫來分析,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到一位游子流露出的濃濃鄉愁。齊白石曾繪一幅《秋水鸕鶿圖》(見圖1),縱觀齊白石一生創作,曾多次以鸕鶿為符,秋水為譜,寄野趣逸興?!肚锼R鶿圖》采取三段式長條構圖,前景幾只鸕鶿在水中游動,神態不一,各顯靈動;中景則是幾株依依垂柳,用筆恣意風動;遠處坡岸描繪三兩屋舍,還有一老者拄拐過橋,朝家的方向走去。畫面題款曰:“堤上垂楊綠對門,朝朝相見有煙痕。寄言橋上還家者,羨汝斜陽江岸村?!鼻皟删淅L景,“煙痕”“橋”“還家”“斜陽”等字眼足以感受到一位“湘上老農”對秀美村景的向往和老者歸家的欽羨,直率地抒發了齊白石真切的故鄉情思。齊白石將柳樹、楊林、小橋等家鄉常見景象融入山水畫中,畫景與人情交織,詩畫相濟,畫面充盈著安閑逍遙而恬適溫暖的鄉土氣息?!度f竹山居》《借山吟館圖》等作品與《秋水鸕鶿圖》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在成片竹林或幾株垂柳的掩映中坐落著幾間人影蕭索的農家老屋,齊白石巧借畫筆,勾連想象,構建出日思夜想的故鄉家園。

不僅是山水題材,齊白石在人物畫中更直抒胸臆地傳達出了對家鄉及童年生活的深切懷念。1952 年,九十二歲高齡的齊白石創作了《牧牛圖》(見圖2),足以見得他真摯、深厚、熱烈的思鄉之心。齊白石牧牛題材并不多見,偶一為之,便有深意??钭R曰:“祖母聞鈴心始歡。璜幼時牧牛,身系一鈴,祖母聞鈴聲,遂不復倚門矣。也曾總角牧牛遠,兒孫照樣耕春雨,老對犁鋤汗滿顏?!碑嬅嬷幸荒镣舷抵粋€大鈴鐺,左手牽著一頭牛,老牛用重墨暈染,神色憨態可掬。牧童光著腳丫,極具鄉土氣息,畫面氛圍閑適溫馨。從創作的年代來看,這時白石老人的祖母已經去世四十多年,略讀題跋,盡顯哀傷。畫面靈感多源自兒時的生活體驗,故鄉的每一寸土地都藏著齊白石孩童時的記憶。垂垂老矣行將就木之時,對齊白石來說,也許最難忘懷的便是兒時與祖母相伴牧牛的場景,祖孫間的真摯感情令人動容,也凸顯出齊白石樸實善良的農民本性。

在眾多繪畫題材中,蔬果食物類作品無疑最能觸及齊白石對湖湘故土的深厚懷念。齊白石客居京華后,仍飽含深情地在畫面中描繪著白菜、寒菌、竹筍、蝦蟹等湖南本土美食,以食入畫,借食抒情。在齊白石畫白菜的現存作品中,首都博物館收藏的《白菜圖》大約作于20 世紀20 年代初期,正是齊白石初來北京之時。作者款識曰:“四十離鄉還復還,此根仰事喜加餐。老親含笑問余道,果否朱門肉似山。白石山翁并題?!碑嬛杏? 棵白菜,白菜體型肥碩,以淡墨暈染輪廓,以濃墨勾勒菜葉脈絡。因為是齊白石早期白菜作品,畫風還略顯稚拙。

齊白石六十歲時,在陳師曾的鼓舞下,實行衰年變法,自出新意,但不變的仍是內心那淳樸的鄉土情懷以及對農民發自肺腑的歌頌。變法后,齊白石畫白菜的方法略有變化,從齊白石1936 年創作的《白菜小雞》里可以看到,白菜體格較之前變小,且在畫面中添畫了螞蚱、蜻蜓、兔子、小雞等草蟲動物,畫面更具親切的生活氣息。

在菜蔬題材的繪畫中,白石老人也非常愛畫寒菌。寒菌味道鮮美,營養價值十分豐富,據說用寒菌煉制的菌油味道格外鮮香,常被百姓們用來炒制珍貴的菜肴,受到齊白石的喜愛。關于寒菌題材的作品,齊白石留下了不少佳作。如《冬筍松菌圖》,畫面采用長條構圖,繪有冬筍十幾只,有疏密長短之分,松菌若干,大小不一,正反倚側相互呼應。冬筍用赭石色暈染,而寒菌多以墨色直接描繪,形狀圓潤,用筆一氣呵成,顯現出自然真趣。在《野菌圖》中,齊白石用利落干凈的筆觸描繪山菌,筆墨雖簡練,但不乏閑情野趣,白石老人還發出了“山菌之味遠勝于北地蘑菇”的感嘆,可見齊白石認為家鄉美食是無可媲美的。約20 世紀20 年代,齊白石開始將絲瓜、葫蘆入畫。白石老人96 歲所作一幅《葫蘆》圖,畫面將葫蘆、藤葉進行纏繞組合,在沉厚古拙的筆墨中,糅合了濃濃的田園詩意與直率開闊的文人胸襟。齊白石最早畫絲瓜時,常以墨色渲染勾勒絲瓜脈絡,畫面顏色單一,絲瓜形態多為一長一短、一直一彎搭配。齊白石晚年絲瓜作品的數量逐漸增多,且畫面風格較之前有了很大的變化,畫面內容明顯更加豐富,絲瓜刻畫得也更為逼真。白石老人漸用明亮的藤黃色畫絲瓜葉,常用花青色或綠色來暈染絲瓜和肥厚的葉子,絲瓜細瘦,多為向下垂落,且多將草蟲鳥類入畫,畫面增添了幾許濃濃生氣,用筆恣意飽滿,墨色流動自然,絲瓜莖繁多而不凌亂,展現了白石老人獨創的大寫意畫風。絲瓜屬葫蘆科植物,自古便有福祿之意,且諧音“思念”和“牽掛”,也許齊白石畫絲瓜不僅是因為其承載著濃厚的田園風趣,還在絲瓜中寄托了一位異鄉游子的莼鱸之思。在北京生活年間,齊白石仍堅持不懈地描繪湖南家鄉的風物景象,家鄉田地里生長的食物帶有樸素的泥土風味,更承載著齊白石惦念的家鄉之味。齊白石幼時親歷蔬果栽種,晚年即使年歲已高,也堅持天不亮就去自家菜地里為栽種的絲瓜等蔬菜除草施肥,鐘情于民間泥土滋養的一蔬一菜,懷念在家鄉居住過的土墻瓦屋,還有那年少牧牛的種種往事。與家鄉有關的回憶都成為齊白石晚年最深沉的懷念,他化身為一位根植民間的藝術精靈,拾起世間最平凡之物,在質樸中尋找萬物的生趣,執畫筆刻畫著一方魂牽夢縈的故地。

三、齊白石印文、題跋中的“農人之心”

齊白石從小生活在極具民間習俗氛圍的湖南農村,對民俗文化和民間藝術風格極為通曉,習慣在與現實若即若離的觀照中探索農人最純真的本性,深厚的農人血緣情結滲透在他深層的藝術創作中。齊白石十六歲跟隨周之美學做過雕花木匠,三十二歲時才正式同黎鯨庵和黎鐵安等人學刻印,萌發對刻印的興趣后便發憤鉆研,堅持閉門刻印十多年,幼時學的木雕技藝加之深厚的書法功底使齊白石在刻印這條路上更加得心應手。據不完全統計,齊白石一生刻的印章多達六七千方,他刻的大多數印章為書畫自用,刻有“借山翁”“阿芝”“杏子塢老民”“寄萍老人齊白石”“湘上老農”“江南布衣”等名稱印。此外,齊白石還刻了許多懷念家鄉的閑文印,如“客久思鄉”“客久子孫疏”“忘白石家山難舍”“吾家衡岳山下”等。到了晚年,白石創作了更多直抒胸臆思念家鄉的印章,如“故鄉無此好天恩”“客中月光亦照家山”“思持年少漁竿”“也曾臥看牛山”“歸夢看池魚”等。湖南家鄉的草木人情成為齊白石刻印的創作源泉,從印文上足以感受到白石老人濃濃的戀家情懷。齊白石在藝術氛圍濃厚的京都定居后,經過數年的奮斗,也在京圈小有名氣,家庭經濟條件明顯改善,但白石翁還是從心底銘記自己是“中國長沙湘潭人也”,常常思念“故里山花此時開”。來京之后的齊白石遇到了人生的一些重大轉折,從眾多畫中的題跋來看,內容多為懷鄉之作。

齊白石在20 世紀20 年代初創作的《蘆雁圖》,題曰:“登高時近倍思鄉,飲酒簪花更斷腸。寄語南飛天上雁,心隨君侶到星塘?!敝仃柕歉弑臼敲耖g樂事,但對于齊白石來說,故鄉再難返,飲酒也排解不了心中的愁緒,于是他在題跋中隱喻希望南飛的雁把自己的心事帶回故里。

還有畫作《蝦》中的詩跋:“年少無愁便是仙,醉歸不忘暮春天。蝦盤座上鄉鄰酒,歡樂人間五百年?!睉涯罴亦l之意躍然字間。再如齊白石晚年之作《其樂何如》,齊白石以鄉間老農的視角,在畫面中描繪了板凳、竹籃、釣竿和兩條小魚,這些物象還原了歸園田居的生活場景,讓觀者感受到濃厚的鄉間之味。耄耋老人也許是回想起了童年時期釣魚的趣事,畫面落款曰:“借山吟館主者齊白石久客京華思鄉時也?!碑嬅骖}為《其樂何如,其樂何如?》其樂許是兒時鄉趣之夢也。

看盡世間風景,不如兩字家山。作為享譽國內外畫壇的藝術大家,齊白石也有著平凡人的憂愁與無奈,于是他將這些愁情直接寄托在吟文作畫、觀書賦詩與大量的印文詩跋中,以聊慰思念家鄉的情懷。

再如前文列舉白石老人山水畫、牧牛畫、蔬果畫上的題詩,一字一句正是老人內心真實的寫照,充滿了齊白石對年少故事、農家生活、家鄉親友的美好回憶。細細品味畫面中的題款,一顆淳樸的農人之心讓人慨然動容。

四、小結

齊白石繪畫藝術筆墨概括,意象悠遠,在繼承詩書畫“三絕”的傳統文人畫模式上更進一步,融詩書畫印“四全”于一體,豐富了中國畫的藝術張力與審美品格。他從民間緩緩走來,又將畢生創作深深扎根于鄉土生活,為中國傳統精英文人畫注入了平民性的審美趣味,用畫筆傳達著傳統鄉紳和職業畫家的世俗情懷,用敏銳的審美體驗彰顯著一位農夫的善良與淳厚。齊白石出身于“糠菜半年糧”的窮人家庭,作為長期漂泊在異鄉的畫家、詩人,齊白石始終割舍不下那段濃濃的家鄉情味,對鄉土的糧食作物格外熟悉與珍愛,在描繪與家鄉風味有關的景象中傾注了自己的真情實感,力圖向觀者展示湖湘故土的自然風趣與人文特色,那些記憶里的游魚飛鳥、池草家禽,充滿泥土味道的鄉野勞作與童趣樂事,成為白石老人心中最難以化解的鄉愁。在白石翁的作品里,讀者難以窺探到那華麗富貴的宮廷畫家意識自恃孤傲的文人意識,而多是平民百姓向往美好生活的農民意識。畫面中單純自然的農人之味源于白石老人對家鄉的深切懷念,正是流動著的溫暖鄉心,才讓齊白石的藝術作品成為后世難以企及的經典之作。

猜你喜歡
白石絲瓜齊白石
株洲市白石港河道治理探析
絲瓜
夏季佳蔬——絲瓜
雨浥紅蕖冉冉香
·齊白石
狡猾的絲瓜
齊白石買假畫
白石塔
紅磚白石五店市
絲瓜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