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漳州市風景名勝區的空間格局與可達性研究

2022-12-19 11:25朱麗霞
關鍵詞:名勝區漳州市格局

龍 軍 ,黃 倩 ,朱麗霞

(1.閩南師范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福建漳州,363000;2.土壤生態系統健康與調控福建省高校重點實驗室,福建福州,350002)

風景名勝區作為重要的文旅產業資源,在提供休閑場所和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還肩負著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任[1].風景名勝區用地的空間分布格局及其可達性對觀光旅游便捷性和旅客流量具有重要影響,《旅游景區質量等級管理辦法》和《旅游景區質量等級的劃分與評定》等國家標準均將交通設施條件作為5A 級風景區評定的第一要素[2-3].因此,開展風景名勝區的空間格局及其可達性研究有利于科學制定交通發展政策和促進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這對提高風景名勝區的旅游服務效能、推進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風景名勝區空間格局分析是對景觀單元類型、數目等結構組成及其空間分布進行定量化研究,是開展景觀時空演變分析和促進景觀功能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4].國外景觀格局分析始于1950 年代,主要以歐美為典型代表,大多從事景觀格局時空演變及其驅動機制、景觀格局與生態系統功能的關系、景觀格局模擬預測等方面研究[5-6].我國景觀格局研究自1989 年第一次景觀生態學會議步入正軌,重點研究景觀格局演變模擬與驅動因素、景觀格局優化與生態安全、景觀格局尺度效應等內容[7-9].國內外景觀格局分析主要以城市、流域、森林等為研究對象[10],研究方法包括基于Fragstats 軟件計算景觀指數、利用3S 技術及CA-Markov等計量分析模型模擬預測景觀格局動態變化[11-12].

可達性是表征交通運輸成本的評價指標,該含義的應用可追溯到古典區位論時期[13].較為明確的可達性概念是1959 年美國學者Hansen 和Walter 首次提出的,即交通網絡系統中各節點相互作用的機會大小[14].自19 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可達性分析逐漸成為研究熱點,各國學者對可達性內涵、特征和計算方法等進行了深入探討,但不同專業領域學者對可達性概念內涵的理解有所差異,主要體現在主觀層面(即心理可達性:由人的意愿產生的對某一空間區域的主觀選擇優先性)和客觀層面(即交通/通信網絡可達性:各點之間交通/交流的便捷性)[15-16].實踐應用方面,國外可達性分析主要涉及交通、時間、土地利用和個體等方面,計算指標有交通設施測算、空間區位測算、利用率空間測算和個人可達范圍測算等[17],具體研究內容包括區域道路交通網絡系統變化[18]、公共交通設施條件建設[19]、城市公園或綠地等[20-21].我國可達性研究主要集中于交通設施[22]、旅游資源[23]、公園綠地[24]、醫療設施[25]、教育資源[26]等公共服務設施領域.余汝藝等[27]基于村域尺度旅游資源配置效率與交通可達性的相關性分析結果表明,洛陽市鄉村旅游總體處于要素規模集聚為主的粗放發展階段,提高交通可達性對促進研究區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具有顯著效用;也有學者認為,自然及人文環境、區域路網結構差異和景區空間分布格局是旅游景點可達性的主要影響因素,加強城市邊緣郊區旅游景點及交通設施建設有利于進一步優化旅游景區空間可達性均衡發展[28].研究方法方面,目前常用的可達性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最小鄰近距離法[29]、費用加權距離法[30]、緩沖區分析方法[31]、引力模型法[32]和網絡分析法[33].

綜合來看,國內外景觀格局與可達性研究主要以小區域小尺度或單個景區/公園為研究對象,基于較大區域尺度的高精度數據庫開展空間格局及可達性定量分析的研究相對較少,所以較大區域尺度下的風景名勝區空間格局特征及可達性高低仍不清楚,且大區域內部的交通運輸網絡系統水平及其風景名勝設施條件本身差異較大,導致難以針對性制定相關政策以實現風景名勝區與交通基礎設施的無縫對接.漳州市地處閩南金三角南端,是閩南文化的主要發祥地之一,全市旅游資源十分豐富,2020年接待旅游人數3 200萬人次,旅游產業總收入420億元,但市域內風景名勝區空間格局及可達性高低尚缺乏定量化評估,這不利于持續推進區域旅游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鑒于此,本研究以漳州市1∶5 萬比例尺高精度風景名勝用地數據庫為基礎,利用ArcGIS v.10.8和Fragstats v.4.2軟件系統分析全市風景名勝區的空間分布格局,基于數學模型定量揭示市域風景名勝區可達性高低,研究結果可為漳州市合理制定交通建設政策和促進全域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1 研究區域與研究方法

1.1 研究區概況

漳州市位于福建省最南部,是閩南文化主要發祥地之一,現轄四區七縣(圖1a).漳州市屬亞熱帶氣候區,水熱資源充足,地勢由北西向東南傾斜,擁有福建省第一大平原-漳州平原.漳州市已初步形成公路、鐵路和水路的立體交通網絡(圖1b):兩條國道、三條高速公路、三條(高速)鐵路穿境而過,漳州港可直通東南亞國家.漳州市旅游資源豐富,海岸線長達680 km,擁有南靖土樓、東山島等著名景點,2020 年接待旅游人數3 200 萬人次,旅游產業總收入420 億元.1∶5 萬比例尺土地利用現狀數據庫的風景名勝區的用地圖斑3 779個,面積2 167.09 hm2(圖1c).

圖1 研究區行政區劃、道路交通及風景名勝區用地分布示意圖Fig.1 Distribution of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road traffic land and scenic spots in the study area

1.2 數據庫建立

本研究主要數據來源于漳州市各縣(區)土地利用現狀圖、數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及統計年鑒.利用ArcGIS v.10.8 軟件的“Select by attributes”命令,從土地利用現狀圖中提取“公路用地”“農村道路”“鐵路用地”和“港口碼頭用地”圖斑建立道路交通矢量數據庫(圖1b);提取“風景名勝用地及特殊用地”(剔除特殊用地)圖斑建立風景名勝區用地矢量數據庫(圖1c).利用ArcGIS v.10.8 的“Slope”工具,基于DEM 圖層(圖2a)生成坡度數據庫(圖2b),并以海拔和坡度為主要指標將漳州市劃分為三種主要地貌類型區:丘陵山地區、谷地盆地區和平原臺地區(圖2c)[34].

圖2 研究區地形地貌分布Fig.2 Topography and landform distribution in the study area

1.3 空間格局分析

利用ArcGIS v.10.8 軟件的“Spatial analysis”模塊對研究區風景名勝區用地圖斑進行海拔和坡度賦值,完成漳州市風景名勝區的地形分析.景觀指數可基于多層級、多尺度的要素配置進行空間格局特征的定量化描述[35].本研究利用景觀格局分析軟件Fragstats v.4.2 和數據處理系統軟件DPS v.19.05 主要計算斑塊個數(patch number-PN)、斑塊面積(patch size-PA)、最大斑塊指數(largest patch index-LPI)、平均斑塊面積(mean patch size-MPS)、面積加權平均斑塊分維數(area-weighted mean patch fractal dimension-AWMPFD)和景觀形狀指數(landscape shape index-LSI)等常規景觀指數[36-38].上述景觀指數可從三個層級(個體斑塊層級-3 779個、斑塊類型層級-不同縣(區)及地貌類型區、景觀整體層級-整個漳州市域)和四個尺度類別(面積-邊緣類別、形態類別、聚散度/鄰近度類別以及多樣性類別),定量化揭示研究區風景名勝區的斑塊形狀、規模、破碎程度等空間格局規律.

1.4 基于最小鄰近距離模型的可達性分析

為準確揭示風景區可達性在詳細尺度上的最便捷程度及其空間分布規律,本研究利用ArcGIS v.10.8 軟件的“Feature to point”工具將漳州市所有建制村抽象為點要素[31],并基于“Near”工具計算研究區建制村中心點(重心)到附近風景名勝區的最小距離,從而建立以建制村面積比例為權重的面積加權最小鄰近距離可達性測度模型,以實現漳州市及其不同縣(區)域風景名勝區的可達性定量分析[39].最小鄰近距離模型測得的距離越小,說明該區域風景名勝區的可達性越高.最小鄰近距離模型計算公式如下公式(1)[29]:

其中:Rj/ m,為研究區j到附近風景名勝區的平均可達性最小距離;n為研究區j包含的建制村數量;ai/ hm2,為研究區j內第i個建制村的面積;Min(D)/m,為研究區j內第i個建制村到附近風景名勝區的最小距離.

1.5 基于距離緩沖模型的可達性服務水平分析

道路交通網絡系統及其時間成本距離對風景名勝區可達性高低具有重要影響,道路交通網絡越發達、時間成本距離越小,風景名勝區可達性越高.為探究漳州市風景名勝區可達性與時間成本距離和道路交通網絡的關系,本研究利用ArcGIS v.10.8軟件的“Βuffer”工具對道路網進行以時間成本距離為半徑的緩沖分析,即建立距離緩沖模型,并借助“Spatial join”工具分析風景名勝區與道路緩沖區的空間位置關系,空間重疊的風景名勝區用地圖斑數和面積越大,表明該時間成本距離下風景名勝區可達性越高,反之亦然[22].

2 實驗結果與分析

2.1 風景名勝區空間格局特征分析

從整個漳州市風景名勝區用地空間分布來看(圖3),1∶5萬比例尺數據庫下全市風景名勝區用地圖斑3 779個,總面積2 167.09 hm2.不同地貌類型以平原臺地區的風景名勝區分布最廣,圖斑數和面積分別占全市風景名勝區用地總量的44.17%和49.60%;其次是丘陵山地區,圖斑和面積占比分別為34.22%和33.23%;谷地盆地區風景名勝區用地相對較少.該規律與研究區地形地貌特征基本吻合,漳州市擁有福建省第一大平原——漳州平原,平原地貌較便捷的交通條件可為漳州市文旅產業發展奠定良好基礎[34].Fragstats v.4.2 和DPS v.19.05 軟件統計景觀格局指數表明(表1),全市風景名勝區用地最大斑塊指數(LPI)僅0.03,平均斑塊面積(MPS)和面積加權平均斑塊分維數(AWMPFD)分別為0.57 hm2和0.02,表明漳州市風景名勝區用地最大斑塊優勢程度較低,斑塊整體較為破碎;景觀形狀指數(LSI)為1.16,風景名勝區斑塊總體表現為邊界曲折、形狀復雜,人類活動對景觀斑塊具有一定干擾[37].

圖3 研究區風景名勝區用地圖斑數量與面積統計Fig.3 Number and area of scenic spots in the study area

表1 研究區風景名勝區景觀格局指數Tab.1 Landscape pattern index of scenic spots in the study area

注:PN/個,為斑塊個數;PA/hm2,為斑塊面積;LPI為最大斑塊指數;MPS/hm2,為平均斑塊面積;AWMPFD為面積加權平均斑塊分維數;LSI為景觀形狀指數.

漳州市不同縣(區)域風景名勝區用地景觀空間格局差異較大.從斑塊規??偭縼砜?,斑塊個數(PN)以長泰區、云霄縣和薌城區較大,均高于500 個;斑塊面積(PA)以薌城區、東山縣、長泰區和云霄縣較大,分別達407.30、380.60、315.16和305.33 hm2,南靖縣、詔安縣和龍文區PA 均低于60.00 hm2,所占比例均低于3.00%;表明漳州市風景名勝區規模以薌城、東山、長泰和云霄等縣(區)域最大,文旅資源較為豐富,而南靖、詔安和龍文等縣(區)域風景名勝區的總體規模相對較小.從最大斑塊優勢程度來看,龍文區LPI達0.45,位居所有縣(區)域之首,表明龍文區風景名勝區用地最大斑塊的優勢程度最明顯.這主要是因為龍文區是1996 年經國務院批準設立的全市最“年輕”縣(區)域,設區以來進行了規模較大、相對集中的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從斑塊破碎程度來看,MPS較大的縣(區)域為龍文區(2.84 hm2)>東山縣(1.60 hm2)>詔安縣(1.23 hm2),相應的AWMPFD 均為0.01,表明這些縣(區)域風景名勝區的斑塊破碎程度較低,景觀連接性較好;華安縣和平和縣的MPS 最小,均低于0.20 hm2,其AWMPFD 均達0.05,風景名勝區的用地斑塊總體較為破碎[36].從斑塊形狀復雜程度來看,東山縣、龍文區、薌城區和龍海區LSI均高于1.20,風景名勝區的用地斑塊形狀較不規則,邊界曲折度較大,這可能與區域地形及人口因素有關[40-41].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表明,東山、龍文、薌城和龍海等縣(區)人口密度位居漳州市所有縣(區)前列,且這4個縣(區)域50%以上風景名勝區均分布于平原臺地地貌,人為影響較為強烈,斑塊形狀相對復雜.

2.2 基于最小鄰近距離模型的可達性分析

最小鄰近距離模型下研究區風景名勝區可達性如圖4 所示,整個漳州市的風景名勝區平均最小鄰近距離為1 031.81 m,可達性水平相對較高;市域不同縣(區)的風景名勝區平均最小鄰近距離有所差異,總體呈東山縣<薌城區<龍文區<漳浦縣<云霄縣<長泰區<龍海區<詔安縣<南靖縣<平和縣<華安縣.其中,以東山、薌城和龍文等縣(區)域風景名勝區可達性較高,平均最小鄰近距離均低于800 m;漳浦、云霄和長泰等縣(區)域平均最小鄰近距離介于900~1 100 m,風景名勝區可達性處于研究區域中等水平;龍海、詔安、平和、南靖和華安等縣(區)域風景名勝區可達性相對較差,平均最小鄰近距離1 100~1 500 m.最小鄰近距離模型揭示的可達性與研究區域范圍大小及其風景名勝區空間格局有關[39].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結果表明,東山、薌城和龍文等縣(區)域所轄面積位居漳州市所有縣(區)之末,相對較小的轄區面積在最小鄰近距離模型可達性測度中具有一定優勢,而華安縣和平和縣的MPS最小、AWMPFD最大,風景名勝區斑塊空間分布格局破碎,且這兩個縣的轄區面積也較大,所以最小鄰近距離模型揭示的風景名勝區可達性較低.

圖4 基于最小鄰近距離模型的研究區風景名勝區可達性Fig.4 Accessibility of scenic spots in the study area based on the minimum proximity distance model

2.3 基于距離緩沖模型的可達性分析

基于距離緩沖模型的漳州市風景名勝區可達性如圖5 所示.隨著緩沖半徑的增大,緩沖范圍內的風景名勝區用地面積和圖斑數均有所增加,表明可達性呈上升趨勢,但不同階段可達性上升速度差異很大.緩沖半徑介于50~500 m時,可達的風景名勝區用地面積和圖斑數均明顯上升,緩沖半徑50 m可達的風景名勝區用地面積和圖斑數分別為1 353.74 hm2和1 471 個,占全市風景名勝區用地總量的62.47%和38.93%,緩沖半徑500 m 可達的風景名勝區用地面積和圖斑數分別達2 040.44 hm2和3 025個,占全市風景名勝區用地總量的94.16%和80.05%,可達性提升了31.69%和41.12%.但緩沖半徑500 m 以上時,可達的風景名勝區用地數量增加幅度較小,說明漳州市大部分風景名勝區位于主干道500 m范圍之內,風景名勝區可達性總體較高,這與漳州市以平原臺地地形地貌為主有關[42].漳州市擁有福建省第一大平原,相對平坦的地勢區域路網結構發育較好,風景名勝區的整體可達性也較高.從不同緩沖半徑可達的風景名勝區用地數量所占比例來看(圖6),圖斑面積占比均高于圖斑數量占比,說明道路交通附近的風景名勝區用地圖斑平均面積較大,斑塊破碎度相對較低,其區位優勢與承載能力能帶來更多客流量,對促進文旅資源可持續利用具有重要作用[43].對比分析發現(表2),距離緩沖模型下不同縣(區)域風景名勝區可達性也有所差異,如華安、南靖和平和等縣緩沖半徑500 m可達的風景名勝區用地面積比例和圖斑數比例均明顯低于其他縣域.

圖5 基于距離緩沖模型的漳州市風景名勝區用地可達性Fig.5 Accessibility of scenic spots in Zhangzhou City based on the distance buffer model

圖6 緩沖范圍內的風景名勝區用地面積與圖斑數對比Fig.6 Comparison between the area and number of the scenic spots in the buffer zone

表2 距離緩沖模型下研究區不同縣域風景名勝區可達性Tab.2 Accessibility of scenic spots in different counties in the study area based on the distance buffer model

續表2

3 結論與建議

準確揭示風景名勝區的空間格局及其可達性對加強土地資源科學開發和促進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漳州市風景名勝區為研究對象,基于Fragstats v.4.2軟件和ArcGIS v.10.8平臺構建景觀格局指數和可達性測度模型,定量化研究區風景名勝區的空間格局特征及可達性高低.

3.1 結論

1)漳州市風景名勝區用地斑塊整體較為破碎、邊界曲折、形狀復雜:全市風景名勝區PN 和PA 分別3 779個和2 167.09 hm2,LPI僅0.03,MPS、AWMPFD和LSI分別為0.57 hm2、0.02和1.16.

2)漳州市風景名勝區可達性水平整體較高:全市風景名勝區平均最小鄰近距離為1 031.81 m,主干道緩沖半徑50 m和500 m范圍內可達的風景名勝區用地面積分別達62.47%和94.16%.

3)漳州市不同縣(區)域風景名勝區可達性差異較大,主要與區域面積、人口密度、地形地貌、交通網絡等因素有關:東山、薌城和龍文等平原縣(區)域面積較小、人口密度和道路密度較高,風景名勝區可達性相對較高;平和、華安和南靖等丘陵山地縣域轄區面積較大、人口密度和道路密度較低,風景名勝區可達性相對較低.

3.2 建議

為進一步提升漳州市風景名勝區的文旅服務效能、推進閩南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建議:1)基于漳州市風景名勝區的景觀格局特征及其可達性狀況,針對性制訂方案重點改善可達性較低縣(區)域的風景名勝區用地的交通網絡;2)以漳州市“十四五”構筑一體化綜合立體交通網絡為契機,充分把握自身資源稟賦優勢,大力推動市域各縣(區)公共交通的共建共享與融合聯動,如縣內公交、市域大巴等,促進全域道路交通與文旅產業的協同發展;3)以公共交通與旅游線路的共性空間為突破口,著力打造路景融合的精品陸路廊道,逐步形成便捷高效的“快進”旅游交通網絡和特色鮮明的“慢游”體驗交通網絡,最終構建起兼具交通、旅游、生態、環保、教育、健身和休閑等功能的綠色開敞空間.

猜你喜歡
名勝區漳州市格局
印 璽
上饒集中營名勝區
馬陵山風景名勝區紅色文化教育園
首創“巧婦貸”漳州市婦聯扎實推進“巾幗脫貧行動”
漳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格局
印 璽
聯手共建 努力打造大調解工作格局
某風景名勝區懸索吊橋檢測探討
小人物的大格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