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桑螵蛸炮制的歷史沿革考證

2022-12-20 12:12孫立艷竇志英
藥學研究 2022年11期
關鍵詞:螳螂本草輔料

孫立艷,竇志英

(1.天津生物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天津 300462;2.天津中醫藥大學,天津 300400)

桑螵蛸為螳螂科昆蟲大刀螂(TenoderasinensisSaussure)、小刀螂[Statiliamaculata(Thunberg)]或巨斧螳螂[Hierodulapatellifera(Serville)]的干燥卵鞘[1]。為臨床常用收澀藥,味甘、咸,性平。歸肝、腎經,具有固精縮尿,補腎助陽的功效。臨床常用于用于遺精滑精,遺尿尿頻,小便白濁等證的治療[1]。桑螵蛸的應用歷史較久遠,首載于《神農本草經》,其炮制方法可追溯到南齊龔慶宣的《劉涓子鬼遺方》[2],目前雖然有專門的桑螵蛸現代臨床應用研究,但是對于桑螵蛸炮制歷史沿革缺少系統全面的梳理,本文查閱了自南齊以來的59本醫藥典籍及本草著作,整理桑螵蛸不同歷史時期的采集加工及炮制方法(見表1),以期為桑螵蛸的進一步炮制研究提供參考。

1 桑螵蛸古代采集方法

桑螵蛸采集加工最早見于唐代《千金翼方》:“三月采蒸之”,指明了采集時間為“三月”,南北朝劉宋時代《雷公炮炙論》中記載:“凡采覓,須桑樹東畔枝上者”,雷斅認為應該采桑樹東側枝條上的桑螵蛸入藥,《本草綱目》曰:“勿用雜樹上生者” “三、四月采得”,李時珍認為桑螵蛸要三、四月份采集,且只能采集桑樹上的刀螂卵鞘方為有效。清代張仲巖在《修事指南》中指出:“三月采來” “凡使勿用雜樹上生者名螺螺,須覓桑樹東畔枝上采得”,可見,張仲巖和雷斅二者在桑螵蛸的采收時間和采收地點問題上觀點一致,且張氏認為雜樹生者稱為“螺螺”根本不能稱為“桑螵蛸”。

2 桑螵蛸傳統歷代炮制方法

2.1 凈制 南北朝劉宋時代雷斅《雷公炮炙論》中記載:“采得,去核子”,其中“去核子”意為去除桑螵蛸中間包裹的樹枝,去除非入藥部位,屬于飲片凈選范疇。后世《本草綱目》《炮炙大法》《修事指南》《本草乘雅半偈》等均載有“去核子”的凈選方法。

2.2 切制 桑螵蛸古代切制方法主要有“劈破” “切破”“搗”等。明代《證治準繩》首載“劈破”,其中“劈”為用刀或斧頭破開,屬于飲片切制?!镀諠健贰妒備洝肥蛰d“切破”法,古代各典籍中用“劈”和“切”的方法居多,且該法與現行版藥典規定的“用時剪碎”類似。

2.3 不加輔料制 桑螵蛸古代不加輔料制法主要有炙、炒、蒸、焙等。且有的炮制方法還注明炮制目的。

2.3.1 炙 古時“炙”在不同歷史時期含義略有差異,早期醫家認為“微火烤”為炙,后來又有“涂輔料再烤”的理解,如涂黃酒的酒炙、涂陳醋的醋炙、涂蜂蜜的蜜炙等。這與現代中藥炮制方法中“炙法”相似,只不過現代更強調先加液體輔料拌潤,再炒干,或藥物炒至一定程度后加液體輔料。南齊《劉涓子鬼遺方》中首次提出“炙”法,唐代《千金翼方》中記載:“當火炙,不爾令人瀉”,孫思邈認為桑螵蛸用火炙是為了消除“令人瀉”的副作用。宋代《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中首載:“炙”的火候,即“慢火炙及八分熟存性”。明代《證治準繩》強調“慢火炙黃”,宋《普濟本事方》記載:“慢火炙令香”,可見古人對桑螵蛸“炙法”的炮制程度“慢火炙黃,令香”是比較明確的,后《醫宗必讀》《經效產寶》《奇效良方》《醫學綱目》《醫學入門》《本草述》《本草輯要》《醫家四要》均收載此炮制方法。明代《普濟方》則強調“炙焦”,宋代《圣濟總錄》載“炙令焦黃”。明代《本草蒙筌》對“炙”的目的進一步闡明“復炙,免瀉大腸”,其中“復炙”為當中破開炙之,而“免瀉大腸”是指炙后可消除桑螵蛸生品致瀉的副作用。

2.3.2 炒 唐《外臺秘要》中首載“炒”法,后《經效產寶》《太平圣惠方》《圣濟總錄》《全生指迷方》《校注婦人良方》《濟生方》《瑞竹堂經驗方》《女科百問》《奇效良方》中亦載“炒”法。且《太平圣惠方》明確“微炒”,對炒法火候進行說明。

2.3.3 蒸 由于桑螵蛸為干燥卵鞘入藥,為防止螳螂孵化,故采集后多先采用“蒸”法,此法沿用至今。唐代《千金翼方》中首載:“三月采蒸之”,其后醫家多采用此法,均認為應“蒸后收之”。

2.3.4 焙 宋代《三因極一病證方論》首載“焙”法,即“瓦上焙燥”,既強調了焙的使用的工具為“瓦”,又強調了焙的炮制程度“燥”,也就是在瓦上將桑螵蛸焙干即可。后《本草新編》明確“微火焙干”,《奇效良方》《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醫學入門》等均收載“焙”法。

2.4 加輔料制 桑螵蛸古代加輔料制法主要有酒制、醋制、炮制、麩炒、鹽水炙等。

2.4.1 酒制 桑螵蛸“酒制”包括酒浸炒、酒浸、酒炒等法。宋《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明代《證治準繩》《醫宗必讀》收載“酒浸炒”,該法與《景岳全書》中記載桑螵蛸“酒炙”方法相同,均為藥物加黃酒浸潤后文火炒干。明代《普濟方》收載“酒浸”之法。清《類證治裁》及《本草匯纂》所載之“酒炒”與“酒浸炒”法相似。

2.4.2 醋制 古時“漿水”即“醋”,是將粟米煮熟后浸冷水中,約五日味酸,水變成乳白色漿狀,故曰漿水。南北朝《雷公炮炙論》中記載:“用沸漿水浸淘七遍......于瓷鍋內熬令干”,即用沸醋快速洗七遍,然后將帶醋液的桑螵蛸在瓷鍋內熬干。其“熬”指“令沸汁盡即止”。

此法明代《炮炙大法》《本草乘雅半偈》,清代《修事指南》中均有收載。明代《本草綱目》除“用沸漿水浸淘七遍”方法外,另有“以熱漿水浸一伏時,焙干”之法,“一伏時”古時指一晝夜,該法為用熱醋浸泡一晝夜后焙干。

2.4.3 炮制 宋代《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中首載桑螵蛸“柳木灰中炮令黃”,明代《本草綱目》《本草原始》,清代《修事指南》等均收載此法?!芭凇惫沤窈x差別較大,春秋戰國時期《五十二病方》中所載“炮”法,為“裹物而燒之”和現代煨法相似。漢唐宋時期“炮”的含義為“埋于灰火中令熟”,而現代的“炮”,是將藥物用熱河砂中高溫燙制,如炮姜等。因而,宋代所載“柳木灰炮”法為將桑螵蛸埋于柳木灰中令其緩慢變熟。柳枝本身亦是一味中藥,臨床具有祛風利濕;解毒消腫功效。唐代《外臺秘要》中記載:“天灶丹毒,赤從背起,柳木灰,水調涂之”,可見柳木灰本身具有解毒功效,古人用柳木灰炮桑螵蛸,可減緩致瀉的不良反應,另外“炮”法火力不強,有利于殺滅蟲卵保留藥效。

2.4.4 麩炒 宋代《圣濟總錄》中記載:“切破以麩炒令麩黑色為度”,該描述即明確了桑螵蛸炒前要“切破”,又指明所用輔料為“麥麩”,炮制程度為“麥麩黑色”。元代《衛生寶鑒》中“麩炒黑”亦指代此法。

2.4.5 鹽水炙 明代《普濟方》中首載“鹽水炙”,清代《醫方集解》《成方切用》載“鹽水炒”,這兩種炮制方法接近,均為加鹽水后加熱。此法與現代常用的“鹽桑螵蛸”的鹽炙法相似。食鹽本身具有軟堅散結、矯味等作用。桑螵蛸味甘、咸,用鹽炮制能引藥下行入腎,起到協同增效的作用。

3 結語

目前,我國螳螂的種類有五十余種,《中國藥典》2020年版規定了3種桑螵蛸的來源,分別是為大刀螂、小刀螂或巨斧螳螂的干燥卵鞘入藥。我國現行版藥典規定桑螵蛸采集時間是“深秋至次春收集”[1],這與古代“三、四月份采集”有所不同。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稱:“深秋乳子作房,粘著枝上,即螵蛸也.....卵至芒種節后一齊出”,也就是農歷九月螳螂開始產卵,到次年農歷五月,氣溫回升后,螳螂科昆蟲開始大量孵化出幼蟲,卵鞘(桑螵蛸)喪失藥效。另外,現行版藥典及全國中藥炮制規范[62]均未對這3種螳螂科昆蟲的生活環境有明確要求,而雷斅、李時珍、張仲巖等人皆認為桑樹上生活的螳螂卵鞘才稱為真正的“桑螵蛸”,陶隱居亦云:“以桑上者為好,是兼得桑皮之津氣”。筆者認為昆蟲食性有別,而致藥材藥性不同,遵古炮制應充分考慮螳螂生活的桑樹環境。筆者認為古人三、四月份采集桑螵蛸,此時天氣開始轉暖,卵鞘中的蟲卵處于復蘇狀態,最具有生機,該狀態入藥補腎助陽、固精縮尿的作用最強。目前桑螵蛸以人工野外采集為主,為確保其用藥質量和藥物資源,進一步明確桑螵蛸采集時間和采集地點具有研究意義[63]。

表1 桑螵蛸傳統炮制方法

表1(續)

桑螵蛸古代炮制方法很多,包括凈制(主要為“去核子”,即去除桑螵蛸中間包裹的樹枝,去除非入藥部位)、切制(劈破、切破等)、不加輔料制(炙、炒、蒸、焙等)、加輔料制(酒制、醋制、麩炒、鹽水炙等)。桑螵蛸的古法炮制中“去核子”方法沿用至今,與現行版《中國藥典》“凈制”方法一致,均為去除非入藥部位。古代切制方法包括劈和切,與現行“剪碎”方法相似。桑螵蛸古代炙、炒、熬、炮、蒸、焙等熱炮制法,主要是采集后為防止螳螂孵化殺死蟲卵,另外加熱炮制也可以消除桑螵蛸生品致瀉的副作用。沿用至今的主流炮制方法主要以蒸法為主,現行版《中國藥典》規定以“蒸透”為度。古法中鹽桑螵蛸也在部分省份沿用,例如吉林、江蘇、安徽、江西、山東、河南、四川、寧夏、重慶等地方炮制規范均明確鹽炙方法,即桑螵蛸凈制后加鹽水拌潤后文火炒干(100 kg桑螵蛸用食鹽2~2.5 kg)[64]。上海、浙江、山東等省炮制規范中均收載“炒桑螵蛸”方法,即文火炒至微具焦斑或微黃色,亦有麩炒法記載。重慶、四川省炮制規范收載“酒桑螵蛸”法,即凈桑螵蛸加適量黃酒悶潤后文火炒干[64]。古代文獻記載的醋制、焙法等今皆不再使用。

猜你喜歡
螳螂本草輔料
牽牛子的本草考證
本草,源于延續生命的渴求
本草,一場不動聲色的“雙面修行”
本草中華
螳螂
熱銷面料及輔料
螳螂
螳螂
流行輔料
熱銷面料及輔料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