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開展法治教育的途徑研究

2022-12-23 02:58黃欣然
教育信息化論壇 2022年16期
關鍵詞:現實生活法治道德

黃欣然

開展法治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希望通過教學活動的開展,幫助小學生了解生活當中的各類法律常識,了解各種違法犯罪行為的特征,從而使小學生在遵守社會規章秩序的同時,也能夠有效地保護自身。然而與普法教育的明顯區別在于,法治教育不僅要求學生熟悉法律知識,還要求學生將法律武器正確應用到現實生活當中。因此,教師需要采用更為專業的引導手段以及課程資源開展法治教育,如此才能夠有效提高小學生的法律意識,并確保其深入理解與法律常識相關的知識內容。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開展法治教育的現實意義

(一)提高小學生自我保護意識

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對社會的探索階段,由于缺乏生活經驗,并且對未知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理,小學生的這一特點在不知不覺中可能被不法分子所利用,進而做出有損社會和小學生自身安全的行為。法治教育的開展,便是希望結合現實生活中的大量真實案例,幫助學生解讀各種違法行為,并確保學生在遭遇類似情況時,能夠做出正確選擇來避免自身或周邊群體受到侵害。因此,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融入法治教育,可以有效幫助小學生提高自我保護意識,使其能夠正確理解并運用法律知識,進而確保小學生能夠積極健康地學習成長[1]。

(二)強化小學生自我約束能力

現實生活中,部分小學生由于家庭教育以及自身性格因素,經常會在集體生活中表現出偏激、暴躁乃至極端行為。部分家長與教師都將這一現象歸結于學生年齡尚小,并不會將其與所謂的“犯罪行為”掛鉤,因此沒有及時采取有效的干預手段對學生進行引導。但正是這樣的疏忽導致部分小學生在進入初中、高中之后,行為變得更加難以控制。而法治教育具有極強的規則性,對是非對錯有明顯的判斷標準。因此,法治教育的開展,能夠增強學生的規則意識,并逐漸培養學生的是非觀念,使其在現實生活中能夠更加理性地對各種行為或事件做出判斷,進而能夠有效增強小學生的自我約束能力,使其以正確的方式參與社會集體活動。

(三)豐富小學素質教育內涵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開設,能夠有效幫助學生形成規范性行為,使其在家庭或集體生活的過程中,正確遵守社會公序良俗,成為具有良好品德的優秀少年,因此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本身便帶有極為鮮明的素質教育色彩。而在這一過程中進一步突出課程的法治教育元素,能夠幫助學生在形成良好道德觀念的同時,也增強自身的理性思考能力,使其對事物的認知層次不再僅僅停留于感性思考層面,而是可以基于影響、利益、安全等方面進行綜合考量。因此,法治教育能夠夯實小學生的認知基礎,豐富素質教育的內涵。

二、法治教育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對法治教育的引入時機把握不準確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知識內容相對基礎,其教學內容主要是以小學生的家庭及校園生活為核心,培養小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并規范小學生的學習與生活行為。然而對于部分教師而言,卻很難在這些內容中找到法治教育的切入點,導致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法治教育的開展過于生硬,沒有很好地與教材內容結合在一起,從而導致法治教育的實施成果不盡如人意。針對這一情況,需要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加強對教材的解讀,并進一步貼近學生內心,了解其成長需求,如此才能夠在教學內容中捕捉到更加豐富的教育素材,將法治教育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進行有效對接[2]。

(二)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之間缺乏有效結合

在開展法治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常以教材知識為核心,使教學停留在講解書本上的法律理論知識的階段,未能夠很好地將知識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小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因此教師的這一講解方式會導致學生對相對復雜的法律知識無法吸收內化,并且,法治教育距離現實生活過遠,導致學生沒有對此形成足夠重視,造成法治教育工作效率低下,難以對小學生的思想意識產生實際影響。面對這一情況,教師需要積極改變教學觀念,在將法治教育融入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同時,也要讓法治教育向現實生活靠攏,以此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

(三)教學方法缺少創新思考

除了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距離過遠之外,部分教師的教學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習慣采用“以講為主”的教學手段來開展道德與法治課程,因此在為學生講解法治常識的過程中,知識呈現手法較為單一,并且課堂教學活動也以師生問答為主。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課堂學習氛圍沉悶枯燥,學生很難對法治知識提起學習興趣,長此以往甚至還會產生一些抵觸情緒,極大削弱了法治教育的影響力與持續性。

(四)課后缺乏教學實踐環節

由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不是主要學科,在教學工作中,教師常常會出現對學生課后實踐活動重視不足的問題。這一情況導致了法治教育與現實生活之間脫節嚴重,同時教師也無法針對學生的課后法治生活進行追蹤調查,不利于將法治理論知識有效轉化成學生的實際行為。因此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應適當為學生拓展課后實踐活動內容,引導學生在現實生活中主動學習并使用法治知識,如此才能夠進一步提高學生對法治知識的理解水平,并使其對所學知識進行及時鞏固與練習。

三、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開展法治教育的具體途徑

(一)深挖教材——找準法治教育切入點

在當前法治社會背景下,法律實際上存在于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教師在為學生講解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過程中,只要善于深入挖掘教材,并精心提煉,找準法治教育切入點,如此不僅能夠保證在課堂中順利引出有關法律常識的知識內容,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課堂拓展延伸的效果,使學生能夠借助法治窗口了解更多與社會、國家有關的知識信息,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3]。

例如,在統編版《道德與法治》小學一年級上冊第10課“吃飯有講究”當中,教學內容主要圍繞“健康飲食”與“餐桌禮儀”兩個方面來展開,看似與法治教育之間關聯不大,但實際上教師只要深入發掘,就可以從中尋找到很多法治教育的切入點。比如,教師可以在學生掌握課內知識后,進一步延伸教學視角——“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因此除了剛才課本上所講的內容之外,現實中還有很多我們不知道的餐桌禮儀”。由此教師可以引出與少數民族習俗等相關的知識內容。如此不僅能夠豐富課堂內容,還能夠培養低年級學生對法治知識的學習興趣,為其今后更進一步的法治知識學習奠定基礎。

(二)結合生活——巧借時事“接地氣”

法治意識的培養,首先強調學生擁有完備的知識體系。因此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需要重點把握兩點內容。

第一,小學生尚處于形象思維階段,對一些抽象性較強的理論知識缺乏獨立總結與提取的能力。因此,教師在講解法治內容時,應避免使用高度概括性的語言。

第二,小學生缺乏對現實生活的認知基礎,因此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會對與日常實際生活有關的知識產生濃厚興趣,并且會在不知不覺中,將知識在生活中的實用程度作為價值判斷標準。

根據以上兩點容,教師在對學生開展教學的過程中,應積極向現實生活靠攏,并基于學生的認知層次與生活經驗,將生活中的案例、素材作為載體,幫助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法律知識,并結合案例分析法律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具體作用[4]。

例如,在統編版《道德與法治》小學四年級下冊第4課“買東西的學問”教學中,教師便可以通過引入時事新聞的方式,為學生提供與消費維權有關的生活案例。如張先生在一家超市中購買了一瓶果汁,打開食用時感覺口味與原來的有差別,經過確認發現果汁已經過期兩個月。張先生帶著購物小票返回超市,要求對方退還貨款并給予10倍賠償。雙方多次協商未果,于是,張先生向市人民法院進行咨詢并提起民事訴訟。市人民法院受理這一案件后,辦案法官進行了庭前調解,促使張先生和超市方達成了和解協議,由超市退回張先生支付的貨款,并一次性支付賠償款1000元。

這樣的案例與小學生的現實生活往往有著直接聯系,并且體現出了與法律相同或相似的行為規范和指導作用。教師將之引用到課堂中,不僅能夠加強教學內容與法律知識之間的聯系,同時也能夠加深學生對法律知識的理解,從而讓法律知識在學生心中更“接地氣”。

(三)情境塑造——豐富課堂教學方式

在開展法治教育的過程中,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需要樹立以學生為教學主體的觀念,引入更加豐富的教學活動,以此帶給學生沉浸式的學習體驗。如此才能夠在有效激活學生內驅學習動力的同時,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其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夠主動關注并學習法治知識。除此之外,小學生通常熱衷于模仿,并喜歡展示自身的個性。因此,教師需要準確把握學生的這一學習特點,基于學生的現實需求為其提供更加廣闊的學習空間,使其能夠更好地參與課堂法治知識學習。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發展的不同目標,為學生選擇一些情節精彩且信息豐富的教學材料,以此為支架創設課堂學習情境,幫助學生更加投入地走進法治世界。

以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小學四年級下冊第3課“當沖突發生”一課的教學為例,本章知識內容除了強調學生要學會保護自己之外,還要使其掌握正確的方式來應對生活中的矛盾、沖突甚至是霸凌事件?;谶@一教學目標,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的過程中,可以采用情景演繹的教學方式,將班級學生分為四人小組,分別扮演“法官”“陪審員”“原告”“被告”,然后針對以下場景進行討論。

“小A在校園當中經常被人起外號,如‘毛毛蟲’‘小黑猴’等。在一次被同伴嘲笑時,小A自尊心受到嚴重傷害,于是拿起水杯打破了同伴的額頭?!?/p>

“同學小B性格較為內向,在學校中經常會被同學推搡、欺負,并被隨意拿走物品不歸還。一日在放學之后,幾個高年級的學生攔住小B,并要他將自己的零花錢拿出來,小B該如何處理這件事?”

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圍繞這兩個案例進行討論,思考案例中的每一位當事人應對沖突的舉動是否觸犯法律,正確的行為又是怎樣的,以此幫助學生加深對法治知識的理解,并有效提高學習效率。

(四)課后拓展——借助社會法律教育資源

無論是教材內容,還是教師的課堂講解,帶給學生的知識信息都相對有限,無法充分體現出法治學習的多元性與信息流動性。針對這一情況,教師需要主動拓展學生的課外學習空間,并積極引入更加豐富的法治知識,以此提高學生對法治知識的理解程度。例如,教師可以采用課后拓展的方式,邀請當地法務部門的工作人員走進校園,分享在工作中遇到的與小學生有關的案例,以此起到警醒或參考作用,使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夠時刻規避各類違法行為,并有效保護自身合法權益。

綜上所述,本文基于法治教育的現實意義與教學問題,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開展法治教育的具體措施提出了相關建議,強調教師要結合生活實際開展法治教育,并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以此促進學生法治意識的有效提高。

猜你喜歡
現實生活法治道德
送法進企“典”亮法治之路
頭上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律
人大戰“疫” 法治為要
跟蹤導練(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對道德虛無主義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須厲行法治
用道德驅散“新聞霧霾”
治理下的法治與法治下的治理
假期歸來
淺析現實生活中的橢圓應用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