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議程設置偏向:西方主流媒體對高溫山火報道的比較分析

2022-12-27 22:22陳冬艷王婕妤
新聞研究導刊 2022年23期
關鍵詞:議程設置國際傳播輿論引導

陳冬艷 王婕妤

摘要:文章以“歐洲干旱”“加州山火”“重慶高溫”三個自然災害事件為研究對象,結合“議程設置”理論,利用媒體數據庫抓取西方主流媒體相關報道和Twitter數據進行比較分析,發現同為自然災害,西方主流媒體的議程設置與中國媒體迥然不同,其引導海外受眾將自然災害造成的次生影響歸咎于政府處置不當,刻意散布謠言,唱衰中國經濟。中國外宣媒體的正面發聲,成為海外受眾了解事實真相的關鍵信息來源。

關鍵詞:議程設置;國際傳播;西方主流媒體;輿論引導;災害報道;媒介傳播分析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23-0053-04

2022年夏天,全球變暖等極端氣象災害引起媒體和公眾廣泛關注。在副熱帶高氣壓帶的籠罩下,“重慶高溫”事件引起路透社、美聯社、CNN、紐約時報等數十家西方主流媒體持續關注,并在Twitter上引發熱烈討論。

與此同時,歐洲部分地區也經歷了嚴重干旱,美國加州野火迫使數千名加州居民撤離,西方主流媒體對此進行了大量報道。同為高溫引發的自然災害,西方主流媒體在報道口徑上的差異值得關注。

根據“議程設置”理論,大眾傳播媒介具有為公眾設置“議事日程”的功能[1],媒體雖不能直接決定人們對某件事情的看法,卻能在信息提供和傳播過程中影響人們對事件的看法。美國傳播學者科恩指出,新聞媒介在告訴人們“怎么想”方面可能并不成功,但在告訴人們“想什么”方面則異常成功[2]。

新聞媒介在信息提供和傳播過程中的議程設置,往往決定了新聞的導向,新聞背后蘊藏的報道角度、新聞焦點、新聞取景框架、事實及信源的選擇等細節,均會構成對新聞的引導,從而深入影響人們看待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本文選取2022年夏天發生在中國、歐洲和美國的三個高溫災害事件的西方主流媒體報道案例,從報道數量、作者來源、情感傾向和報道角度進行比較分析,研究西方主流媒體在議程設置上的偏向。同時,通過分析“重慶高溫”話題在Twitter上的熱度趨勢和情感傾向,對我國外宣媒體在進行此類新聞報道時應該進行的議題設置和角度選擇給出建議。

利用Meltwater融文媒體數據庫抓取西方主流媒體發布的高溫山火報道,設定的關鍵詞為“重慶高溫”“歐洲干旱”“加州山火”多語種,監測范圍為中國以外的200多個國家和地區、90多種語言、30多萬個新聞媒體網站。三個事件發生的日期雖都集中在2022年夏天,但發生時間略有不同,故選定的監測時間略有不同。筆者審讀收集到的內容并剔除轉載和相關度低的內容后,對有效內容進行了深入分析(見圖1)。

調查結果顯示,西方主流媒體在報道“加州山火”和“歐洲干旱”時,數量明顯增多,關注度更高。

Meltwater數據庫共抓取到21700條關于“加州山火”的新聞報道,同比增加37%。其中,有21家西方主流媒體圍繞“加州山火”發布了96篇相關報道。報道篇數最多的媒體是??怂剐侣?,高達11篇,重點關注加州野火火勢、滅火救援和疏散居民等情況;其次是洛杉磯時報,對野火、熱浪、風暴等極端天氣報道篇數較多;衛報、美聯社和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對“加州山火”的關注頻度相當,詳細報道了火災造成的傷亡情況。

Meltwater數據庫共抓取到62734條關于“歐洲干旱”的新聞報道,同比增加448.4%。其中,有33家西方主流媒體發布了132篇相關報道。報道篇數最多的媒體是路透社,高達21篇,報道時間從7月持續到8月,報道內容包括歐洲干旱的客觀情況,干旱對農業、工業、運輸業的影響,干旱引發的火災等自然災害;美聯社、彭博社、衛報、英國廣播公司、獨立報、電訊報發布的相關報道均超過4篇。

Meltwater數據庫共抓取到12400條關于“重慶高溫”的新聞報道,是2021年同期的6.4倍。其中,有10家西方主流媒體發布了22篇相關報道。報道篇數最多的是路透社,共發布了6篇相關報道;美聯社和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各發布了3篇相關報道;紐約時報、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英國衛報、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臺、華盛頓郵報均有報道。

報道情感分析推導自Meltwater數據庫的自然語言算法,以整體情感調性的不同,劃分出正面、負面和中立三種傾向(見圖2)。

從報道內容看,西方主流媒體關于“歐洲干旱”的新聞報道,有72%為負面報道,內容包括干旱給各地生產生活帶來的消極影響和引發的次生災害;22%為中立報道,主要是客觀、中立地對干旱情況進行報道,用數據說明干旱的嚴重性;6%為正面報道,主要探討應對干旱的舉措,以及展現人們在應對自然災害時的勇氣和積極避險的行動。

這一情感傾向與西方主流媒體報道“加州山火”類似,65%的媒體在報道“加州山火”時表現出消極態度,呈現出恐懼、悲傷、憂慮等情感傾向,大量篇幅涉及野火對附近居民和社區的危害、加劇電力危機等;30%的媒體持中立態度,客觀報道山火、熱浪等極端天氣現象;僅5%的媒體以積極態度報道“加州山火”,主要報道救火隊員英勇無畏的精神和地方政府及時有力的搶險舉措。

從報道角度看,西方主流媒體對“加州山火”的敘述性報道多過分析性報道,主要是客觀陳述火災引發的一系列危害。所選取的報道事實多是極端天氣造成的負面影響,整體沒有脫離災難性報道的新聞框架,較客觀地報道了真實的災區現場、傷亡和救援狀況。

而針對“歐洲干旱”,西方主流媒體發布的描述性報道和解釋性報道較多,多為探究歐洲干旱的地域性差異和干旱對各地生產生活的破壞,分析引發干旱的原因,并探究此次干旱的后續影響。

西方主流媒體對“重慶高溫”事件的報道,有廣播節目、視頻新聞、圖片新聞。無論是哪種類型的報道,文章都或明或暗地進行了相同的議程設置——引導受眾將自然災害造成的次生影響歸咎于政府處置不當。

研究發現,與“歐洲干旱”和“加州山火”的客觀描述性報道不同,西方主流媒體對“重慶高溫”的報道,有95%為中立報道和負面報道,僅英國廣播公司發布了1篇正面報道,聚焦摩托車手在重慶滅山火中的積極作用。除此之外,西方主流媒體在設置議程時,均持續報道高溫帶來的負面影響。

一是惡意中傷中國經濟發展。多篇報道稱,連續高溫及限電措施對中國經濟影響大。意圖通過引用未經證實的信源,編造中國失業率高等謊言,向海外受眾傳輸中國經濟低迷的假象。

二是弱化中國政府積極保供應、保生產、保民生的作用。不少報道采用裸露的河床圖片作為新聞首頁,在標題中突出“河流斷流”“水電短缺”等來強化受眾對災害的負面印象,同時引導受眾將自然災害造成的次生影響歸咎于政府處置不當等方面。

相較于對“重慶高溫”負面影響的大肆報道,當重慶人民眾志成城撲滅山火時,西方主流媒體又集體噤聲。除英國廣播公司于9月5日發布了一篇有關摩托車手的報道,幾乎沒有其他媒體發聲。由此可見,西方主流媒體通過上述幾種手法設置議程,引導公眾議程發生偏差,使媒介現實與客觀現實之間發生巨大偏移。這種偏移如同給公眾戴上有色眼鏡,加深由媒體刻畫的對中國的刻板印象。

西方主流媒體有意無視中國人面對自然災害時的團結一心和家國情懷,試圖營造一種“即使你做到了也不光彩”的妖魔化氛圍,使海外受眾無法理性、客觀地看待中國的發展。

根據西方學者對美國輿論的研究發現,公眾意見與新聞媒介在非強制性議題上高度一致,尤其是外國事務方面[3]。

對于海外受眾而言,“重慶高溫”是非強制性議題,但由于西方主流媒體的超強度連續報道,事件的關注度大幅提升。作為海外社交平臺中“新聞”屬性最強的Twitter,表現尤為突出。

筆者利用Meltwater數據庫,對Twitter上“Chongqing drought”(重慶干旱)、“Chongqing heatwave”(重慶高溫)等關鍵詞進行檢索和監控,檢測時間為2021年8月1日至9月15日,檢測結果見圖3。

(一)熱度陡增14倍

檢測結果顯示,在檢測時間段內,Twitter上共有25727名用戶參與“重慶高溫”話題討論,發布推文(含轉推、引用、回復)共37767條,平均每天有45條討論,所有推文的展示量超過10.6億次,推文覆蓋的關注者超過2.68億人次,熱度較上月陡增14倍。

對37767條推文的文本進行詞頻分析發現,出現頻率前五的詞匯均為日文,翻譯后分別為“地鐵電力不足”“空調”“超級節電模式”“生化危機感”“電光板”。這意味著“重慶高溫”引起的電能不足連鎖反應,是日本網友在Twitter上關注的重點。

(二)日美網友關注度高

對Twitter上推文發布的地區進行統計發現,日本網友發布的推文數量排名第一,其次是美國、中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這意味著Twitter上“重慶高溫”話題受到全球廣泛關注。

(三)中國賬號發出正能量聲音

針對“重慶高溫”,發推數量排名靠前的主要有iChongqing、環球時報、中國日報、Bridging News、CGTN等。其中,iChongqing發布了26條熱文,環球時報、中國日報、Bridging News、CGTN、新華社共發布近80條熱文,累計覆蓋1980萬海外受眾,總互動量超過3萬次。

分析這些推文發現,中央外宣媒體和地方外宣媒體如iChongqing,自8月4日起持續報道“重慶高溫”事件,并于8月26日達到頂峰。各媒體全面、及時地向海外報道重慶應對山火、高溫等災情的情況,傳遞中國人在災害面前團結不屈、勇毅前行的精神。特別是重慶北碚山火撲滅的場景、居民夾道歡送云南消防員的短視頻和圖片,被包括華春瑩在內的諸多中國賬號轉發。此外,iChongqing、CGTN、Chinadaily等媒體還對西南大學美籍外教Frank上山撲火的故事進行了采訪報道,引起海外用戶廣泛關注。

(四)正面推文占比近六成

Meltwater數據庫的自然語言處理算法結果顯示,在37767條推文中,有15937條推文持中立態度,約占42.2%;有11330條推文持積極態度,約占17%;有10272條推文持消極態度,約占27.2%;有297條推文無評價,約占3%。

如果只選擇同期國際媒體在Twitter上發布的推文,負面推文的比例將上升至50%。好在相關推文引發的用戶評論并不積極,主要集中于對干旱可能導致的糧食短缺、全球減排的關注,并未出現大面積跟帖附和唱衰中國經濟的情況。

2022年罕見酷暑的媒介傳播和輿論引導,是近年來中西媒體在議程設置上對公眾議程引導的典型案例。西方主流媒體固守對中國的刻板印象,同為自然災害,針對中國和歐美報道的議程設置截然不同,借機散布謠言,唱衰中國經濟。中國外宣媒體主動發聲,特別是利用Twitter等海外社交媒體,及時、準確、生動地對外傳遞中國聲音,獲得了諸多海外受眾的理解與支持。這場中西媒體輿論對峙,為新聞工作者堅定做好國際傳播工作提供了幾點啟示。

一是環保話題逐漸成為強制性議題,媒介議程和公眾議程日益重疊。氣候變暖引發的災難成為媒體和公眾的共同議題,同一個地球的觀念是在國際傳播中能夠引起海外受眾共情的話題。此次“重慶高溫”事件吸引西方主流媒體的超常規持續關注報道,說明氣候問題是全人類共同的擔憂。戰高溫、滅山火,體現出來的中國人團結一心、守護家園的情懷,既是全人類共通的情感,也是國際傳播中值得講述的中國故事。

二是中國媒體要主動設置議程、主動發聲,引導海外輿論。隨著中國的崛起,西方政客和媒體對中國議程設置的“一邊倒”現象愈發顯著。路透社援引美國皮尤研究的最新調查顯示,62%的受訪美國民眾視中國為最大的敵人,且大多數美國人都支持對中國采取強硬立場。面對這樣的國際輿論環境,中國要及時在西方主導的海外輿論場上發出自己的聲音。中央外宣媒體和地方外宣媒體協力對“重慶高溫”等事件進行的客觀報道,一定程度引導了海外輿論,讓公眾看到中國人在應對自然災害時的團結一心,中國政府保民生、保生產的有力措施,中國經濟的強勁韌性。特別是重慶國際傳播中心對救災現場外籍志愿者故事的挖掘,通過CGTN和Chinadaily等中央媒體的傳播,有效拉近了與西方受眾的情感距離,通過外籍志愿者的講述,真實、生動地展現了中國人的家國情懷,以及中國人對綠色環境的珍惜與熱愛。

三是在自然災害面前,中國網民的發聲需更加理性。西方主流媒體發布的“重慶高溫”相關報道,大部分沒有經過現場采訪,信源多為微博、抖音等社交媒體平臺。雖然西方記者是戴著“有色眼鏡”去搜尋這些素材,但不可否認的是,一些中國網民的不理性發聲,為西方媒體炮制謠言提供了素材。在災害面前,幫忙不添亂應是底線,中國網民的發聲應更加理性。

參考文獻:

[1] 韓玉花.西方主流媒體涉華報道中的議題設置[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96-98.

[2] 本納德·科恩.傳播外交[M].普林斯頓: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1963:13.

[3] 馬克斯韋爾·麥庫姆斯.議程設置:大眾媒介與輿論[M]. 2版(中文).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103.

作者簡介 陳冬艷,碩士,主任編輯,研究方向:數字營銷、國際傳播。 王婕妤,碩士,記者,研究方向:國際傳播。

猜你喜歡
議程設置國際傳播輿論引導
“互聯網+”時代傳媒對媒介域“私有化”的應對
全球化與國際傳播:媒體與公民的世界性互動
促進漢語國際傳播的十項策略
網絡語言暴力現象及對策分析
法制節目策劃的再創新
新聞媒體堅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大數據、網絡輿論與國家治理
我國電視紀錄片國際傳播的路徑
新媒體語境下新華網國際傳播問題與對策分析
如何講好南海人文故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