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體時代省級黨報副刊的內容構建與突破探究

2022-12-27 08:26聶晶管歡
新聞研究導刊 2022年23期
關鍵詞:副刊日報黨報

聶晶 管歡

摘要:新媒體時代,省級黨報副刊面臨讀者流失、優秀作品來源減少、在融合進程中被邊緣化等困境,面臨發展難題。文章以重慶日報副刊為例,同時列舉其他省級黨報的做法,提出策劃重大選題、量身定制優質產品,發揮地域特色、增強本土化意識,充實線下活動、增強讀者黏性三點應對策略,助力新媒體時代省級黨報副刊發展。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省級黨報;黨報副刊;內容構建;地域特色

中圖分類號:G2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23-0066-03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重慶日報報業集團研究課題“融媒體時代黨報副刊的轉型與創新”之成果,合同編號:重課字2021第(005)號

1897年,上?!蹲至譁麍蟆烦霭娴摹断e報》,是在正張之外另出的附張,集中刊載詩詞、小品、樂府、傳奇等作品,是中國最早的報紙副刊。而黨報副刊,最早可追溯至20世紀30年代《紅色中華報》的《紅角》、20世紀40年代初《新華日報》的《團結》等。

近代文學與副刊交相輝映,副刊成為培養青年作家的陣地。時至今日,一些歷史悠久的知名報紙的副刊,仍然延續著新文化運動以來形成的副刊文化,始終堅持“護一方水土,養一方文脈”,致力于把副刊的文化性發揚光大。

著名報人趙超構曾言,“新聞是報紙的靈魂,副刊是報紙的面孔,報紙耐看不耐看主要在副刊”。他強調,作為一種精神產品,副刊在紙媒中所起的作用,是其他新聞版面無法達到的。所謂“新聞獲客,副刊留客”,正是這個道理。

重慶日報系重慶市委機關報,其副刊《兩江潮》創刊于20世紀70年代,迄今已有50多年歷史。作為重慶歷史最悠久的報紙副刊,《兩江潮》高揚時代性、文學性、地域性的旗幟,對重慶的地方文化建設和文學隊伍培養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隨著新媒體的發展,依托于傳統紙媒的副刊受到巨大沖擊,《兩江潮》面臨讀者流失、優秀作品來源減少、在融合進程中被邊緣化等困境。

一、新媒體時代省級黨報副刊內容構建面臨的困境

作為黨和政府重要信息的權威發布機構,黨報立足點高、公信力強、權威性強,其優勢體現在知識的科學性、思想的深刻性、形式的藝術性、語言的文學性,以及高水平的作者隊伍和高素質的讀者群體。但受新媒體發展的沖擊,黨報副刊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困境。

新媒體時代,省級黨報副刊在內容構建和生產中主要面臨三方面困境:一是受眾在信息傳播中的角色和閱讀方式發生顯著變化;二是黨報在副刊內容生產方面的優勢逐漸被消解,名家和優秀作者資源大量流失;三是黨報副刊在媒體融合進程中被邊緣化[1]。

(一)讀者流失明顯

黨報副刊主要刊載文學作品,需要讀者具備一定的文學素養,能夠靜下心來深入閱讀。但顯然,這種慢閱讀的要求與如今人們快節奏的生活不相匹配。相比之下,24小時不間斷的信息流推送,更能適應人們碎片化閱讀的需要[2],更能贏得人們青睞。

此外,隨著網絡社交媒體的快速發展,網絡文學呈現井噴狀態[3]。從傳播渠道來看,網絡閱讀可適應多場景瀏覽,獲取信息更加方便、快捷,并且具有即時性、互動性等特點;從內容來看,網絡文學在題材和形式上更加自由,更能緊跟時事,迎合讀者喜好。隨著以晉江文學城、起點小說網為代表的網絡文學網站的崛起,黨報副刊讀者被網絡文學平臺分流,尤其是在移動閱讀領域,大批讀者轉移至掌閱、微信讀書、QQ閱讀等手機客戶端。

(二)優秀作品來源減少

在市場化背景下,媒體平臺特別是新媒體平臺大量增加,黨報副刊作品因優秀作品來源減少導致的質量下降問題日益凸顯。

解放日報的《朝花》被稱為“文學的百花園”,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吸引了如茅盾、葉圣陶、巴金、郭沫若等一大批著名作家。但隨著近年來一些著名作家相繼離世,一些作家步入高齡后作品量減少,以及大部分中生代作家將目光投向新媒體平臺或自媒體大V號,不再把黨報副刊作為發表作品的首選,導致副刊的優秀作者、名家大家大幅減少,高質量作品數量隨之驟減,很大程度降低了副刊的關注度和影響力。

重慶日報副刊欄目《重報藝文志》的記者表示,如今約訪名家的難度越來越大。一方面,名家們往往更青睞自媒體、視頻網站、新興人物類雜志的訪談類節目,黨報副刊在受眾數量和傳播效果上均不再具有優勢,其吸引力和影響力明顯減弱。并且,黨報的嚴肅性和其所處的特殊地位,也一定程度制約了黨報副刊的發展。

另一方面,自媒體作為區別于傳統媒體的新生力量迅速發展,開始與主流媒體爭奪話語權。副刊作者不僅可以把作品發布在網絡文學平臺上,還可以直接創建個人賬號如微信公眾號、抖音號等,完成作品發布。這直接導致黨報副刊收到的優質來稿越來越少。

隨著人們的生活節奏不斷加快,閱讀時間越來越碎片化,黨報副刊在甄選稿件時必須考慮讀者的現實需要,充分認識到黨報副刊并非純粹的文藝刊物、文學期刊,刊發的文章不能只注重文學性,還應具有新聞性,應與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同步[4]。黨報副刊要在保持審美的同時,將文藝性和新聞性相結合。這對作品的篇幅、類型和形式等提出了更高要求[5]。身為副刊編輯,不能僅僅滿足于埋頭編稿,而要精準把握時代脈搏,關注社會熱點問題,以進一步增強讀者黏性。

總體而言,黨報副刊在內容構建與生產上面臨的困境,不僅僅是原有傳統文學作品的出走,還包括能夠跟上時代步伐、符合讀者需要、引起讀者共鳴的稿件的缺失。

(三)在媒體融合進程中被輕視

在媒體融合進程中,副刊和新聞的界限逐漸模糊。這種模糊首先從視覺呈現方面體現出來。過去,報紙副刊語言自成一體,舒朗、秀氣、雅致,與新聞版面有著明顯差別。而如今,在新聞客戶端中,兩者的頁面呈現效果幾近無差。從某種意義上看,副刊板塊的辨識度被嚴重削弱,其原本作為獨立門類的特征愈來愈模糊。此外,受“重時政新聞,輕文學副刊”觀念的影響,副刊及副刊編輯在媒體單位中往往被視為“偏份”。

副刊被邊緣化的后果是,從整體上影響了副刊編輯的隊伍建設,極不利于編輯素質和能力的提高[6]。同時,也使得傳統副刊作品的競爭力降低。與一般新聞類稿件相比,副刊稿件的文學性更強,閱讀門檻更高,且具有很強的整體性,因而對編輯的要求更高。這導致傳統副刊作品難以在網絡空間形成公共議題,難以產生討論度高的爆款作品[7]。

二、新媒體時代省級黨報副刊如何突破困境

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的日新月異,推動了新媒體的蓬勃發展,給省級黨報副刊帶來嚴峻挑戰。如何突破困境,成為其亟須探索的議題。下文梳理出三條策略,供業界參考。

(一)策劃重大選題,量身定制優質產品

黨報副刊要想從重重困境中突圍,不僅要緊跟文藝動向,還要量身打造符合新媒體潮流的文藝作品。

2022年,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作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慶祝重慶日報創刊70周年,重慶日報《兩江潮》策劃了“70年春華秋實——我與重慶日報”征文活動。

2022年5月,《兩江潮》與重慶市作協、重慶新華書店集團共同主辦“重慶文學公開課”活動,邀請作家暢談創作經驗,合力推動重慶文學新發展。并且,把每期活動制作成短視頻,在重慶日報全媒體矩陣中播出。

在文化新聞、重大事件報道方面,黨報副刊具有集約化優勢。2014—2020年,重慶日報接連策劃六次以“重走”命名的大型全媒體系列報道,且兩次榮獲中國新聞獎。這六次系列報道以當下視野、受眾視角、融媒體方式去燭照歷史、溯源文化、弘揚時代主題,在“重走”中實地尋訪、連接古今、感悟變革、見證輝煌。報道結束后,還策劃舉辦了“重慶最美十大古詩”評選活動、“重走古詩路思君下渝州——巴渝古詩詞傳承盛典”大型文藝晚會,參與創作《思君不見下渝州》大型情景國樂音樂會等。線上線下活動交織,形成多次傳播,有效地擴大了影響力?;诹蜗盗袌蟮赖某晒?,于2022年8月出版《行走的力量——重慶日報“重走”系列報道叢書》。

經驗是一步步摸索出來的。在2018年的“重走信仰之路 傳承紅色基因——追尋重慶紅色記憶”系列報道結束后,重慶日報采編團隊發現,整組報道沒有順應信息化時代的媒體傳播規律,缺乏真正意義上的融媒體產品,導致傳播效果、影響力大打折扣。于是,在2020年的“重走”系列報道中,及時整合內部資源,大力運用融媒體傳播手段。2020年7月6日—21日,在刊發13個整版報道的同時,同步推出40件包括海報、短視頻、H5等多種形式的融媒體產品,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重慶新聞閱評小組對該組報道予以高度評價,稱報道緊扣中心工作,站位高、視角新,有力推動了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

又如,四川日報自2018年7月起推出“古籍流芳——尋找四川圖書館鎮館之寶”大型文化系列報道,介紹四川圖書館珍貴的藏書和相關常識,喚起了受眾尤其是年輕受眾對于文化古籍的探求欲。

2022年6月和8月,重慶日報和四川日報分別啟動了“重慶日報文學獎”“四川日報文學獎”的評選活動,進一步彰顯了黨報的社會責任,發揮了優秀副刊作品的示范作用,極大地提升了省級黨報的新聞輿論“四力”。

(二)發揮地域特色,增強本土化意識

省級黨報副刊要樹立本土化意識,從地域文化中汲取靈感,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城市文化氣質,從而吸引更多本地讀者,助力文旅融合。

新媒體時代,面對重大新聞事件,省級黨報并不具備絕對傳播優勢。因為中央級主流媒體和部分垂直度高的新媒體,往往能更為高效地聚焦事件。各媒體競爭激烈,報道角度趨同度高,省級黨報副刊很難脫穎而出。對此,不如轉換思路,聚焦本土化的題材,著重關注發生在本區域內的泛文化新聞,依托讀者對家鄉的文化認同感來策劃文化產品,形成地方特色,在傳承文化血脈的同時,打造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黨報副刊。例如,《兩江潮》充分挖掘本土特色,策劃推出了《重讀“紅巖家書”》《重報藝文志》、“70年春華秋實——我與重慶日報”等專題和系列。

突出傳統地域文化,并非排斥新興潮流。相反,傳統地域文化與新形式相融合,能夠起到彰顯本土文化、擴大傳播力和影響力的效果。例如,四川日報報業集團川觀新聞客戶端榮獲第三十二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的融合報道《三星堆國寶大型蹦迪現場!3000年電音樂隊太上頭!》,就是主流媒體嘗試用年輕化方式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象級融合報道作品。該作品將三星堆文物原創手繪動畫與最新發掘現場視頻相結合,配以方言電音,融入賽博朋克特效,多元素融合形成反差萌,讓古蜀文物在互聯網上“活”了、火了。截至2021年3月底,作品全網曝光量超7億。

(三)充實線下活動,增強讀者黏性

距離和媒介會給讀者帶來不真實感,但親身傳播能調動所有的感官系統,激起更為豐富的身體反應,消解這種不真實感。美國當代著名傳播理論家杜翰姆·彼得斯認為,“對身體‘在場的追求未必會使你進入對方的心靈,然而它的確可以使你更便利地接觸對方身體”[8]。

新媒體時代,報刊與讀者的交流大多局限于線上的評論互動,產生的情感連接較弱。對省級黨報副刊而言,其讀者和作者通常來自同一地區,交流障礙和文化壁壘少,因而多舉辦線下活動能有效增強讀者黏性。

2022年,《兩江潮》先后組織作家赴梁平、南川采風,掛牌“重慶日報副刊創作實踐基地”,引導作家以梁平的非遺名家、南川金佛山等文旅標簽為素材進行文學創作。2022年6月啟動的重慶日報首屆文學獎,也是以作家采風活動啟幕,旨在以評獎帶動創作,以活動反哺副刊內容創作。

2022年1月,重慶日報副刊《共賞百本好書》專版舉辦“百本好書送你讀”薦書聯盟專家座談會,開辟了“全媒體產品+線下座談會”的立體傳播方式。2021年4月,承辦2021年重慶市“書香重慶”全民閱讀系列推薦活動的七項評選,體現了黨報的文化自覺與責任擔當。

總之,新媒體時代的黨報副刊,既要傳承傳統副刊的文化精髓,又要摒棄陳舊的運營模式,無論是發布形式還是文章內核,都要與時代接軌。要策劃開展多種多樣的線下文化活動,設置更多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議題,聚焦地域歷史文化與文化事業發展的關系,將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副刊文化報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與時俱進,砥礪創新,滿足不同讀者的文化需要。

三、結語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牢牢掌握黨對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全面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鞏固壯大奮進新時代的主流思想輿論”。新媒體時代,主流媒體應充分發揮價值引領作用。黨報副刊作為提升主流意識形態的重要輿論陣地,更應突破現有困境,在內容構建與生產方面緊跟時代發展步伐,產出更多貼近群眾生活、表達群眾心聲的精品力作。

參考文獻:

[1] 陳俊珺.黨報副刊當前的困境及發展對策[N].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21-05-25(004).

[2] 李聰,宗會明,肖磊.中國典型人口流出地區人口流動格局:以川渝地區為例[J].熱帶地理,2021,41(3):516-527.

[3] 謝商精.全媒體時代黨報副刊“互動模式”的實踐與探索:以懷化日報《雪峰》副刊為例[J].城市黨報研究,2018(9):44-46.

[4] 卓晉萍.讓地市黨報副刊更有吸引力:以《湄洲日報》為例[J].中國地市報人,2021(11):135-136.

[5] 梁沃.新媒體時代下提高黨報副刊影響力的途徑[J].新聞傳播,2022(15):80-82.

[6] 吳曉霞.新媒體時代黨報副刊的困境與出路[J].中國報業,2020(18):66-67.

[7] 陳俊珺.新媒體時代黨報副刊發展策略探析:以解放日報副刊為例[J].新聞戰線,2021(8):28-33.

[8] 杜翰姆·彼得斯.對空言說:傳播的觀念史[M].鄧建國,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7:386.

作者簡介 聶晶,本科,主任記者,研究方向:報紙副刊轉 型、媒體融合。 管歡,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融合新聞。

猜你喜歡
副刊日報黨報
65歲,《焦作日報》正青春
報紙副刊,還有新空間嗎
守正與出新——羊城晚報副刊的轉型之路
黨報專副刊怎樣撐起“半邊天”
辦好黨報內參的思考與探索
靈感日報
黨報創新文娛報道的實踐與思考
如何正確認識黨報副刊的作用
靈感日報
對《朝鮮日報》涉藏報道的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