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出鏡記者現場報道開場語的融入感

2022-12-27 14:42張濤
新聞研究導刊 2022年23期
關鍵詞:出鏡記者現場報道

摘要:伴隨著廣播電視事業及新媒體的蓬勃發展,出鏡記者現場報道承擔著越來越重要的信息傳遞任務,致力于更高效地為觀眾傳遞更多的一線信息,展現獨特的傳播魅力,觀眾對其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文章采用理論結合案例分析的方法,分析當前出鏡記者現場報道模式化現象。尤其是在開場語中,不少出鏡記者出現流于形式、套路化表達,語言過于呆板,沒有傳播現場客觀情況,甚至出現以“我”為中心展開報道的現象,難以使觀眾產生身臨其境的沉浸感。文章經研究得出結論:出鏡記者要完成一個合格、完整、精彩的現場報道,必須由一個好的開場語開始,開場語甚至對現場報道是否成功起到決定性作用。文章提出,出鏡記者現場報道的開場語應當摒棄套路化用語,走出以“我”為主的誤區,要有“融入感”,讓觀眾產生“帶入感”,旨在為研究出鏡記者現場報道開場語的客觀性、多樣性、生動性提供參考。

關鍵詞:出鏡記者;現場報道;開場語;方位介紹;融入感

中圖分類號:G2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23-0173-03

一、以“我”為主的誤區

很多節目中出鏡記者現場報道大致如下。

案例一:

觀眾朋友們大家好,我現在是在2020年XX國際公路自行車賽的起點,大家看在我身后參賽選手們已經集結在了這里,等候著比賽的正式開始。那么今天的比賽線路……

案例二:

大家好,我是XXX臺記者XXX。這里就是XX市XXX會議的主會場?,F在是早上的七點四十五分,距離大會的開幕還有一個小時十五分鐘。我們看到我身后的工作人員已經就位了,他們正在等候代表們的到來。在我身旁的同事們也在對攝像設備進行最后的調試,一會兒這里的會議有哪些內容……

案例三:

我現在所在的位置是深圳最繁華的商業區華強北商業區,您可以看到我的身后是一個非常大的超市,兩邊全部都是餐館和寫字樓,在我的右手邊就是非常著名的華強北商業街了。在這條街的兩邊都是商場和餐館,車流量和人流量都非常大,可能是五一節快到的原因,今天這里的車流量都要比平時多一些……

相信大家對于這樣的出鏡記者現場報道的開場白并不陌生,可以說是習以為常,甚至認為這已經成為“行業標準”。很多出鏡記者,一上來就是“這里是……”“我現在是在……”“我現在的位置是……”之類的表述。再者,就像以上三個真實案例當中的三位記者,緊接著就是“我身后……”“我的左手邊……”“我的右手邊……”“我的正前方……”這一系列的“套路表達”。這樣的表達方式,貌似能較快地將觀眾帶入現場,了解記者所在的位置。但需要探討的是,是不是每次出鏡報道的開場都需要這樣介紹?這樣的表達是不是規定動作?為什么很多出鏡記者都要以“我”為中心,展開報道?如果不這樣說,記者們又該怎么說?又能說些什么?

二、出鏡記者不能以“我”為中心

每當有新聞事件發生,不管是突發事件,還是重大新聞,不管是主題性報道,還是調查性采訪,不管是定點出鏡,還是移動報道,都需要出鏡記者在第一時間到達新聞現場。這種需要,既是記者職業本身的屬性,也是記者所屬媒體的責任擔當,亦是廣大觀眾對真相的期待所致。所以,當出鏡記者到達新聞現場的時候,第一時間應該想到的是如何把現場的真實情況傳遞給觀眾。也就是說,真實性是出鏡記者最基本的追求。這既符合新聞的本質屬性,也是出鏡記者最起碼的職業素養。

所以出鏡記者在開展現場報道時,首先要重視新聞事件本身,客觀描述現場情況,高效傳遞新聞信息,表達的是真實感受和新聞采訪結果?,F場報道客觀、真實是一個合格的出鏡記者應該堅守的原則。出鏡記者的出發點是新聞事件本身,而不應該也不能是記者本人,記者更不能以“我”為中心來進行現場報道。記者在采訪過程中是以雙重身份出現的,一個是個性的“我”,一個是職業的“我”。具體而言,“個性的我”要求記者在采訪過程中具備常人常態,喜怒哀樂,隨情而動;“職業的我”則要求記者的情感生發始終圍繞采訪主題,切不可恣意蔓延影響采訪進程和新聞判斷[1]。

以前文所展示的三個案例來分析,案例一的記者,選擇站在比賽出發起點的參賽人員前面,將真正的新聞核心人物放在了自己身后,不應該如此選擇出鏡位置;案例二和案例三的記者在選擇出鏡位置時雖然考慮到了現場環境,只是在表述時以自己所處的位置為中心,讓現場的其他人物和環境圍繞自己來展開介紹和報道,就不太妥當。

出現這樣的問題,主要源于出鏡記者沒有以新聞核心人物和事件為報道中心,而是把自己放在了攝像機鏡頭和新聞核心內容的中間,把真正應該展示給觀眾的信息擋在了身后。記者以為自己到了現場,就要先說話;以為自己在現場,就要站在新聞核心內容的前面;以為自己要完成出鏡報道的工作,就要讓正在發生的新聞給自己做背景。往小了說,這是記者不細致鉆研、反復斟酌,參照了大多同行的做法而為之。往大了說,這樣的出鏡報道,恰恰反映出有些出鏡記者習慣性地以自我為中心,到了新聞現場以完成工作為目的,以表現自我為樂趣,不顧及現場其他人的感受,不考慮新聞傳播的效果,不在乎報道內容的真實與精彩。

其實道理很簡單,新聞現場的建筑物、事件和人物,并不是“天然”就在出鏡記者的身前身后、左右手邊,而是因為記者選擇出鏡的位置“導致”它們出現在以記者為中心參照物的新的方位上。這個新的方位,是出鏡記者賦予的。

記者這樣的描述,對于沒有到新聞現場的觀眾來說,聽著報道看著畫面,能夠明白現場情況嗎?那些準備出發的參賽者、準備開會的工作人員、路口的超市……難道不應該有準確的定位和表述,才能更容易讓觀眾建立方位感嗎?觀眾需要清楚地知道這些新聞內容真實存在于什么地理位置,正在哪個方位上發生著、進行著、朝著哪個方向發展著怎樣的事件。

那么,要描述正在發生的新聞事件和關聯的人物、場景等內容應該怎么說呢?出鏡記者現場報道怎樣開場,才能既說明情況又能把方位表述清楚呢?不以“我”為中心,應該怎樣開展出鏡報道呢?

三、現場報道應該怎樣開場

對于現場報道的開場白,出鏡記者在介紹自己所處的位置和現場的時空時,有些話完全可以不說,或者不用放在開頭說,不用直接說,更不必非要說“在我身后……”,而完全可以采用很多別的表達方式,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首先,在很多新聞報道節目中,直播演播室主持人連線出鏡記者時,往往會提到“我們的記者XXX就在現場……”“讓我們來連線在……的記者XXX”等導入性話語。所以當出鏡記者做現場報道時,開場白中如果不是變化了位置,或者位置有更具體的細節,完全可以不必再介紹自己所處的位置。

案例四: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七一勛章”頒授儀式前央視記者出鏡報道

出鏡記者:正如你所說,這里將會舉行“七一勛章”獲得者的歡迎儀式,他們將會在這里下車步入人民大會堂,我們一起帶大家來看一下現場的情況。今年我們將會隆重地迎來中國共產黨的百年華誕,那么,在這樣一個重要的歷史性時刻,中共中央決定首次頒授“七一勛章”,意義非凡!我在現場最直觀的首先一個感受,那就是非常隆重的這種莊重和喜慶的氛圍。

在我對面的天安門廣場,為了迎接建黨百年而裝扮一新。而在我身后的歡迎儀式現場也呈現出了一個紅色的主基調。屆時在紅毯的兩側會站立共和國的禮兵,而在東門外的廣場上,也會非常氣勢壯觀地依次排開紅旗旗陣。

我們可以看到,在畫面當中,在臺階的下方,還有一些非??蓯鄣那嗌倌甏?,這些學生都是來自北京的各個高校和中小學,屆時他們會以最飽滿的熱情來迎接“七一勛章”的獲得者……那么我在現場還有一個細節發現,那就是現場的這些學生們的帶隊老師告訴我呢,屆時學生們的手中除了鮮花,還會拿著國旗、黨旗。而大學生黨員在胸前還會佩戴黨徽,其實這樣的細節也彰顯了紅色基因的賡續傳承……好,稍后我們將會迎來這些平凡而偉大的代表,讓我們共同迎接他們的到來吧。時間交還給演播室。

演播室主持人:謝謝來自人民大會堂東門外的嚴於信,歡迎儀式的現場已經準備就緒,等待著功勛黨員們的到來。

可以看出,這期直播節目中,演播室的主持人與在新聞一線的出鏡記者在報道的語言配合銜接上是很成熟的。演播室主持人在引出現場記者的時候,已經介紹過了現場記者所在的位置,現場記者直接接話報道內容就好。對于天安門廣場、人民大會堂的位置,大多數的觀眾是很了解的,而且從電視畫面中觀眾也能看到現場的情況。而觀眾更想聽到的是主持人介紹畫面之外的內容,那些畫面沒有呈現出來的信息。

而在案例四的報道中,央視記者也不能免俗地說到了“我對面的天安門廣場……”和“我身后的歡迎儀式現場……”,其實,對于這樣的描述,完全可以改成“歡迎儀式的現場就設在人民大會堂東門外……而在東門外的天安門廣場上……”,這樣更容易讓觀眾明白現場情況,進而更準確地了解位置關系。

甚至對于這段現場報道后邊的內容而言,這樣的位置介紹可以考慮去掉。觀眾最想聽新聞背后的細節,哪怕記者換一個方位和角度,只要畫面中有鋪著紅毯的臺階和青少年隊伍,就可以了。

另外,有些出鏡報道的開場完全不用介紹記者所處的位置,記者的身邊有什么,而要說的是現場有什么,記者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意味著什么等。

案例五:2011年東日本發生大地震央視記者董倩現場報道

這是一個并不大的漁村,人口5000人,其中有400個是漁民。漁船呢有55艘。其實你通過我們的鏡頭就可以看到這次的海嘯給這個地方帶來的是什么樣的沖擊……你看漁港幾乎已經全部被毀,漁船現在還是七零八落地躺在陸地上,還有遠處滿地都是撒滿的漁網,還有那個地方就是一個制冰廠,在平時這個魚打來以后呢,制冰廠馬上把冰送出去,然后這個魚迅速地被魚販子送到全國各地。但是這一切在海嘯到來之后全部都結束了,剛才我說的這些損失加起來達50億日元左右[2]。

在這段直播的現場報道中,記者并沒有介紹自己的位置,也沒有說漁船、漁網、制冰廠和自己的方位關系,只是帶著觀眾通過攝像機觀察現場的情況。因為記者的報道重點在后續的內容中,主要報道這次地震、海嘯、核污染事件給當地漁民的生活和經濟帶來的巨大影響。

曾有一位出鏡記者報道古城春節廟會,她站在古城主要的街道上說:“我現在就是在某某古城的中央大街上,在我身后已經有很多市民朋友在大年初一來到這里逛廟會、買年貨、品美食?!钡诋嬅嬷锌梢钥吹焦鋸R會的人來來往往,正不斷從記者身邊經過,來回交織,并沒有記者口中的前后之分。然而,記者慣用的“身后”這個詞,卻把現場熱鬧的人群與記者生硬地剝離開來。這個記者的報道缺乏真實的感受,記者將自己作為報道者和現場劃清界限,讓報道失去了現場感。

由此可見,出鏡記者現場報道并不是非要用介紹自己所在位置來做開場白,新聞現場的事物并不是一定要和記者發生坐標關聯。而且,如果要介紹記者所處的位置,也可以采用很多新穎、巧妙的方式方法。

案例六:2013年,G20峰會前央視記者現場報道

2013年,G20峰會在俄羅斯圣彼得堡舉行。央視記者做了一個探訪圣彼得堡的報道,其中有一個段落,記者走在涅瓦河畔,對岸是圣彼得堡著名的標志性建筑彼得要塞。在這樣的場景下,常見的報道開場或許是這樣:

“我現在所處的位置是涅瓦河畔,在我身后就是圣彼得堡最著名的彼得要塞。雖然隔著一條河,但還是能夠感受到彼得要塞的雄偉壯闊。當年彼得大帝就是從那里作為原點建設圣彼得堡……”[3]

這樣對不對?好像也沒有錯,甚至很多記者首先想到的就是這樣的表達。先交代地點、環境、方位關系,再介紹地點的意義,記者自己也置身于畫面中。但這樣的報道方式,彼得要塞只是在出鏡記者“身后”遙遙相望,記者并沒有真正融入現場。而記者是這樣報道的:

“這次的20國峰會為什么會在圣彼得堡召開呢?有一個一目了然的原因,那就是圣彼得堡乃是整個歐洲最漂亮的城市之一。你看在涅瓦河畔,(記者用手指,鏡頭隨之搖向河對岸)那就是彼得要塞,當年彼得大帝就是把這里作為原點來建設整個城市。他的原意要把這里建設成為北方的威尼斯,所以他從意大利、法國請來了最好的規劃師、設計師和建筑師,從這里來創造這個城市……”

記者沒有用“我現在是在……”和“我身后……”這樣顯性的方位詞作為開場語,而是選擇單刀直入。出鏡報道最重要的首先是與會議有關的信息,即使要介紹環境和位置,也是直接把自己放進現場,用“這里”來指代彼得要塞和圣彼得堡,再輔以“用手指”,既展示了自己所處的位置,又準確交代了彼得要塞與涅瓦河的地理位置,還引導觀眾在現場空間轉換視角,帶入感極強,交流感自然。這樣的方式,直接把記者、觀眾和現場融合在一起,突出的是新聞事件的內容解析,產生強烈的現場感,真正體現了記者出鏡的意義。

四、結語

誠然出鏡記者應該帶著腳力、眼力、筆力、腦力到達新聞現場,應該融入現場完成報道,傳遞真實信息,表達切身感受,但這并不是要以“我”為中心,把自己置于新聞事件和當事人之前,以自己為核心,以自己為重,更不能完全以自己為參照物和坐標,讓現場的事物和人物,都從記者所處的角度去介紹、報道、采訪??梢哉f,只有記者在現場報道開場語中不說“我現在是在……”和“我身后……”等套路性話語時,才能獲得更多有意義的發現,捕捉更多的細節,進而輸出更精彩生動的報道。

參考文獻:

[1] 劉靜,鄧秀軍.出鏡記者案例分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77.

[2] 宋曉陽.出鏡記者現場報道指南[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8:61-62.

[3] 詹晨琳.出鏡記者現場報道指南[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20:94-95,85-86.

作者簡介 張濤,本科,一級播音員主持人,太原廣播電視臺主持人管理部主任,研究方向:出鏡記者現場報道。

猜你喜歡
出鏡記者現場報道
廣播新聞現場報道的優勢和發展趨勢
對電視記者現場報道的技巧探析
電視新聞直播中出鏡記者素養提升路徑探究
淺談新媒體環境下電視臺出鏡記者如何做好新聞報道
電視民生新聞現場報道初探
突發事件現場報道出鏡記者的報道技巧
記者在突發事件中如何做好現場報道
電視新聞現場報道的傳播優勢與報道藝術
現場報道的用聲特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