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下中國荒野地的系統性保護策略

2023-01-02 06:40
中國園林 2022年8期
關鍵詞:保護地荒野價值

曹 越 楊 銳

1 荒野地的保護價值與潛在損失

我們正處于“人類世”之中,面臨“第六次物種大滅絕”的危機。特別是自工業化以來,隨著人口增長、人類活動的增強和擴展,生物多樣性和荒野地面臨危機[1]。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將“荒野地”(Wilderness Area)定義為“大面積的、保留原貌或被輕微改變的區域,保存著自然的特征和影響力,沒有永久的或明顯的人類聚居點,該區域被保護和管理,以保存其自然狀態”[2]。作為自然過程占主導的野性自然區域,荒野地具有生態、社會、文化、精神和經濟等多元價值,因此具有重要的保護價值[3]。根據IUCN《荒野保護區管理指南》提出的框架,荒野地具有內在價值,對于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維持生態系統服務至關重要,同時有助于維持文化和語言多樣性[4]。

1)在內在價值方面,荒野保護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非人類中心主義自然觀的基礎上,這種自然觀并不否認自然作為資源的價值,但是更加強調荒野地的價值并不依賴于為人類提供益處,而是其自身具有持續存在下去的權利,即荒野地具有內在價值。環境哲學家羅爾斯頓在其著作《哲學走向荒野》中對此有深刻的論述,他指出荒野是多種自然價值的根源[5]。

2)在生態價值方面,荒野地具有生物多樣性保護價值,同時提供多種生態系統服務。最新研究表明,在全球尺度上,荒野地內物種的滅絕風險不到非荒野地物種滅絕風險的一半[6]。由于荒野地是最接近原始自然狀態的區域,其中的物種組成具有完整性,因此可被視為生態系統的參考基線[7-8]。特別是那些對人類活動較為敏感的物種,荒野地對于保護其棲息地具有重要作用。此外,相比于未受干擾的荒野生境,人類主導的生態系統中生活著更多的人畜共患病宿主,全球土地利用變化正在增加人類與疾病潛在宿主的接觸機會,因此保護荒野地也是確保公共健康的一項根本性措施[9]。

3)在文化價值方面,荒野地是許多原住民居住的地區[10-11],原住民依賴荒野地而生存,形成了生態和文化之間的緊密關聯。因此,保護荒野地對于保護文化多樣性和語言多樣性而言非常重要。

綜上,荒野地具有重要的內在價值、生態價值和文化價值。然而,近年來全球荒野地快速消失,嚴重威脅到荒野價值的存續,以及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研究發現,1993—2009年,全球荒野地減少約330萬km2,占全球荒野地總面積的9.6%[12],其他類似研究也揭示了全球荒野地快速消失的事實[13-15]?;囊皳p失也造成了物種滅絕風險增加等生態問題[16]。此外,全球約1/3的自然保護地面臨人類活動的高強度壓力[17]。事實上,具有重要價值的荒野地仍然面臨著眾多威脅,包括城市和農業用地擴張、基礎設施建設、管理不當的旅游活動、偷獵盜獵、林業砍伐、采礦等[18]。因此現存荒野地仍然面臨著潛在損失,可能會在未來進一步加劇生物多樣性危機、氣候危機和公共健康危機。因此,亟須加強荒野保護。

2 “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為荒野保護帶來新契機

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進程為荒野保護提供了重要的新契機?!渡锒鄻有怨s》第15屆締約方大會(CBD COP15)將審查《2011—2020年生物多樣性戰略行動計劃》的進展,并最終確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Post-2020 Global Biodiversity Framework)。2021年7月,該框架的第一版草稿發布,包括背景、宗旨、與《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之間的關系、變革理論(theory of change)、2050年愿景和2030年使命、2050年長期目標和2030年里程碑、2030年行動目標等內容。其中2030年行動目標包括減少對生物多樣性的威脅等內容,行動目標1提出了“確保正在對全球所有陸地和海洋區域進行包括生物多樣性在內的綜合空間規劃,以應對土地和海洋利用的變化,保留現有的未受損害的荒野地區”[19]。綜上,在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中,保護和修復自然生態系統及荒野地是其關鍵內容,該框架強調了荒野保護對于保護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作用。

事實上,全球一些國家已經建立了荒野地保護機制。根據IUCN統計,共有71個國家和地區認定了荒野保護區,其中有48個國家通過法律認定了IUCN-Ⅰb類自然保護地,有23個國家通過行政手段建立了荒野區或自然保護地中的荒野分區[4]。此外,過去30年已經開展了全球、大洲、國家、地區、保護地等多種空間尺度的荒野制圖研究,為荒野地保護奠定了空間基礎[20]。面向未來,在研究全球自然保護地空間擴展的方案中,保護現存荒野地也成為重要因素和關鍵指標之一[21-22]。而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則將荒野保護的重要性進一步提升,對于全球特別是各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國開展相關研究和實踐具有指導意義。在此背景中,特別需要對國家層面荒野地保護的現狀問題、目標、策略和行動建議開展研究,以落實《生物多樣性公約》及“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相關內容。

中國是荒野景觀的大國,陸域荒野地總面積排名全球第六,被定義為“巨型荒野國家”之一[23-24]。國土尺度荒野制圖研究表明,中國荒野地總面積占我國陸域國土面積的42%[25-26]。同時,國土空間規劃、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等實踐為荒野保護帶來新契機。為促進中國荒野地的系統性保護實踐,下文分析了荒野地保護的現狀問題,并進一步提出中國荒野地保護的目標、系統性保護策略與行動建議[27]。

3 中國荒野地保護的現狀問題分析

3.1 問題一:荒野價值認知不足

對荒野概念和價值的認知是開展荒野地保護實踐的基礎,但目前國內對荒野概念和價值的認知相對不足[18],體現在:對荒野概念的理解存在偏差;認可“開發荒野”的短期經濟效益,卻忽略“保護荒野”的長期綜合效益;認可荒野保護的重要性,但對荒野價值的認識較為片面。

產生這一問題的根源包括:荒野是一個外來詞匯,引入中國的時間較短,因此接受程度仍然不高;荒野內涵具有復雜性,因此在荒野的定義和標準上較難達成共識;荒野價值具有綜合性,只有具有一定的知識積累和親身經歷才能認識到其價值。

3.2 問題二:荒野本底狀態不清

長期以來,中國荒野地的存量與空間分布信息是缺失的,中國究竟有多少荒野地、分布在哪里是尚未解決的問題,因此荒野地的保護狀態和保護空缺分析更加無從談起。相關研究給出了中國國土尺度荒野地圖,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這一問題[25]。但是荒野本底狀態不清的問題仍然沒有得到完全的解決,這體現在:目前僅查清了國土尺度的荒野地空間分布,給出了中國荒野地斑塊的數量和空間邊界,但是這一結果有待于在地區尺度的驗證;目前僅查清了荒野地的空間邊界,而沒有查清荒野地內自然狀況、文化狀況、管理狀況等其他重要信息。

產生這一問題的根源包括:荒野地調查需要成本與技術支撐,存在相當大的難度;尚未將荒野地作為自然保護地本底調查中的調查對象;對于自然保護地邊界之外的荒野地,由于沒有專門的管理機構,缺乏有效的調查機制。

3.3 問題三:荒野保護空缺明顯

對中國荒野地空間格局的研究表明,荒野地占中國國土總面積的42%,而在這些荒野地中只有23%被現有自然保護區覆蓋,即約3/4的現存荒野地處于自然保護區邊界之外[25]。盡管并非所有荒野地斑塊都應受到嚴格保護,但總體而言,我國荒野地的保護空缺仍然明顯。

產生這一問題的根源包括:我國自然保護地中荒野地保護的理念有待進一步加強;荒野地的系統性保護政策缺失;中國自然保護地仍然存在明顯的保護空缺;荒野地威脅因素持續存在。

3.4 問題四:荒野地破碎化嚴重

我國荒野地呈現破碎化現象,荒野地成為人工世界之中的孤島,缺乏必要的連通性以支持相應的生態系統過程和生態功能。特別是在我國東部地區,荒野地呈現面積小且高度破碎化的特征,荒野地往往只存在于不適宜人類聚居的區域,例如山地、坡地、氣候條件較為極端的區域[26]。從中國荒野地斑塊地圖看,我國超小型荒野地(面積小于10km2)超過7萬塊,斑塊數量占比高達81.57%,小型荒野地(面積為10~99km2)和中型荒野地(面積為100~999km2)的斑塊數量占比也分別達到11.83%和6.04%,這說明了我國荒野地破碎化的特征[25]。

產生這一問題的根源包括:人類活動不斷增強和人工設施不斷擴張,導致了荒野地減少和破碎化的現象;對荒野地連通性保護認識不足;荒野地連通性保護機制缺失。

3.5 問題五:荒野管理質量較低

我國自然保護地內荒野地管理質量有待提升,體現在荒野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制度等多個方面[18]。在荒野保護管理方面,存在對于人類活動、人工設施和土地利用管控不足的問題,可能導致荒野價值的損失;在荒野游憩管理方面,存在著政策簡化、一刀切的問題,例如嚴格禁止一切探險體驗活動,導致荒野地的游憩功能和自然教育價值不能充分發揮;另外,在荒野地內的游憩活動沒有受到精細的管控,導致對荒野地資源的破壞,也影響了荒野地游憩體驗的質量。

產生這一問題的根源包括:我國自然保護地尚未充分吸收借鑒IUCN《荒野保護區管理指南》的經驗,在荒野地保護和游憩管理方面存在著觀念不到位、技術不到位、制度不到位等問題;自然保護地的多元治理機制有待完善;部分自然保護地與荒野地的空間耦合性不足;保護地荒野教育缺失。

4 中國荒野地保護的目標

中國荒野地保護的總體目標(即理想狀態),是荒野地得到系統性和永久性的保護,確保具有較高保護價值的荒野地不受損害,從而有效維持其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同時,在有效保護和高質量管理的前提下,充分發揮荒野地的多元價值,為中國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必不可少的生態屏障[27]。為了達成這一總體目標,需要實現的子目標包括如下幾項。

1)子目標1:荒野地價值得到充分認識。社會對于荒野地的價值有充分的認識,理解荒野地提供的各類生態系統服務與人類的生存、生產、生活密切相關,并認識到荒野地對于提升人類福祉的重要意義。

2)子目標2:荒野地本底狀態得到充分研究?;囊暗氐目臻g邊界、本底狀態、保護價值得到充分的調查和研究。

3)子目標3:荒野地得到系統而有效的保護。通過將荒野地保護融入我國現行的自然保護與國土空間管理體制,使得荒野地得到系統而有效的保護。

4)子目標4:荒野地的生態連通性得到有效保護和恢復。提升荒野地的生態連通性,以確保物種運動和遷徙等生態過程的完整性。

5)子目標5:荒野地的管理質量和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得到提升。在有效保護和高質量管理的前提下,兼容傳統生計、科學研究、荒野游憩、自然教育等功能,增強人類與野性自然之間的精神聯系,使得人類社會從荒野地保護中充分受益。

5 中國荒野地的系統性保護策略與行動建議

綜合中國荒野地空間格局、荒野地保護的現狀問題,以及荒野地保護的目標,研究提出5項策略和12項行動建議。其中,5項策略包括主流化策略、普查策略、全域分級保護策略、連通策略和提質策略。12項行動建議包括:1)將荒野價值融入生態文明建設;2)普及荒野保護理念;3)研究制定中國荒野地認定和分類標準;4)建立中國荒野地空間數據庫;5)開展自然保護地中的荒野地專項調查;6)開展中國荒野地保護優先級評價;7)建立四層級荒野地保護機制;8)將自然保護地體系作為荒野地保護的核心機制;9)將國土空間規劃作為荒野地保護的拓展機制;10)建立區域荒野地保護網絡機制;11)研究制定《中國荒野地管理技術指南》;12)開展自然保護地中的荒野地管理試點[27]。

5.1 策略一:主流化策略

主流化策略是指促使各方認識到荒野地的重要價值,確立荒野地保護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要作用。相應的行動建議包括以下2項。

1)行動建議1:將荒野價值融入生態文明建設。將荒野價值融入生態文明建設,是將荒野地保護納入我國生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中。由于荒野保護是自然保護的重要內容之一,因此應將荒野保護系統融入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中,特別是融入碳達峰碳中和政策、生物多樣性保護政策的設計和落實中。

2)行動建議2:普及荒野保護理念。普及荒野保護理念,是指在社會公眾中,普及關于荒野概念及其保護意義的相關信息,使得更多公眾理解荒野地對于人類社會的重要價值,從而為荒野地保護實踐奠定基礎。

5.2 策略二:普查策略

普查策略是指對荒野地進行全面調查,以理清荒野地的本底狀態。相應的行動建議包括以下3項。

1)行動建議3:研究制定中國荒野地認定和分類標準。研究制定中國荒野地認定和分類標準,作為識別荒野地和建立荒野地空間數據庫的基礎。

2)行動建議4:建立中國荒野地空間數據庫。建立中國荒野地空間數據庫,是指建立一個系統、全面的關于荒野地空間信息及屬性信息的地理數據庫,列出中國荒野地清單與名錄,并查清荒野地的本底狀態。

3)行動建議5:開展自然保護地中的荒野地專項調查。開展自然保護地中的荒野地專項調查,是在建立中國荒野地空間數據庫的基礎上,以自然保護地為調查單位,對自然保護地內部的荒野地進行本底狀態調查。

5.3 策略三:全域分級保護策略

全域分級保護策略是指對荒野地進行全面保護與分級保護,區分荒野地保護的優先級別,并依托我國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和國土空間規劃機制進行荒野地保護和可持續利用,以彌補荒野地的保護空缺。相應的行動建議包括以下4項。

1)行動建議6:開展中國荒野地保護優先級評價。開展中國荒野地保護優先級評價,是在中國荒野地空間數據庫的基礎上,對荒野地的保護價值和威脅因素做出定量評價,從而進一步確定荒野地的保護優先級,給出每一個生態區中的“荒野地優先保護名錄”,將有限的保護資源投入到最需要保護的地方。

2)行動建議7:建立四層級荒野地保護機制。建立四層級荒野地保護機制,是指建立“自然保護地核心保護區-自然保護地一般控制區-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空間”的四層級荒野地保護機制。這一機制依托我國現有的空間規劃和自然保護體制,對荒野地進行分級保護,是基于我國國情的荒野地保護機制。

3)行動建議8:將自然保護地體系作為荒野地保護的核心機制。將自然保護地體系作為荒野地保護的核心機制,是指將保護價值最高和較高的荒野地納入自然保護地體系之中,對自然保護地內的荒野地實行嚴格的保護和科學的管理。

4)行動建議9:將國土空間規劃作為荒野地保護的拓展機制。將國土空間規劃作為荒野地保護的拓展機制,是指在國土空間規劃中對荒野地保護和可持續利用進行統籌考慮。特別是對于自然保護地邊界之外的荒野地,應該以其他形式開展保護。在生態空間之外,也需要加強農業空間、城市空間中的破碎化、小面積荒野地的生態保護和修復。

5.4 策略四:連通策略

連通策略是指促進荒野地的景觀連通性,以確保物種運動和遷徙等生態過程的完整性,降低荒野地破碎化的負面影響。相應的行動建議有以下1項。

行動建議10:建立區域尺度荒野地保護網絡機制。建立區域尺度荒野地保護網絡機制,是指保護和恢復荒野地的功能連通性,以保護生態過程及生態功能,滿足荒野依賴型物種在景觀尺度進行運動、遷徙和適應氣候變化的需求,從而消除或減少棲息地破碎化帶來的負面影響。

5.5 策略五:提質策略

提質策略即提高荒野地的管理質量,對荒野地內部及周邊的人類活動和人類影響進行管理,提升其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在保護好荒野地特征與價值的前提下,管理好訪客和當地社區對荒野地的可持續利用。相應的行動建議包括以下2項。

1)行動建議11:研究制定《中國荒野地管理技術指南》。參考IUCN《荒野保護區管理指南》,研究制定《中國荒野地管理技術指南》,從而在管理技術層面,加強對于荒野地的標準化管理。

2)行動建議12:開展自然保護地中的荒野地管理試點。開展自然保護地中的荒野地管理試點,是在《中國荒野地管理技術指南》的基礎上,以自然保護地為單位,開展荒野地保護、規劃、管理的實踐,以提升荒野地的生態系統功能與服務,并從試點中總結經驗教訓,為推廣荒野地保護奠定基礎。

6 結語

本文首先論述了荒野地的保護價值與潛在損失,分析了“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為荒野保護帶來的新契機。進而對中國荒野地保護做出了相應分析,包括如下幾方面。1)研究分析了中國荒野地保護中存在的五大關鍵問題,包括荒野價值認知不足、荒野本底狀態不清、荒野保護空缺明顯、荒野地破碎化嚴重、荒野地管理質量較低,并分析了產生上述問題的根源。2)根據中國荒野地的空間格局,以及荒野地保護的目標、存在的現狀問題,研究提出了中國荒野地的系統性保護策略。共提出五大策略,包括主流化策略、普查策略、全域分級保護策略、連通策略和提質策略。3)針對每一項策略,提出了相應的行動建議。共提出12項行動建議。

猜你喜歡
保護地荒野價值
濰坊市自然保護地現狀及整合優化對策
近50年自然保護地旅游研究進展與啟示
湖南省自然保護地空間分布特征及其重疊關系分析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荒野求生
荒野求生
荒野求生
一粒米的價值
“給”的價值
小黑羊的價值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