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外國家植物園體系構建及我國發展思路

2023-01-04 05:56王忠杰王美琳
自然保護地 2022年4期
關鍵詞:植物園植物國家

王忠杰 王美琳 劉 華 王 劍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風景園林和景觀研究分院, 北京 100044)

2021年10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上提出“本著統籌就地保護與遷地保護相結合的原則,啟動北京、廣州等國家植物園體系建設”。2021年12月28日,國務院正式批準設立北京國家植物園。2022年5月30日,國務院正式批準設立華南國家植物園,明確要求“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尊重自然、保護第一、惠益分享;堅持以植物遷地保護為重點,體現國家代表性和社會公益性;堅持對植物類群系統收集、完整保存、高水平研究、可持續利用,統籌發揮多種功能作用;堅持將植物知識和園林文化融合展示,講好中國植物故事,彰顯中華文化和生物多樣性魅力,強化自主創新,接軌國際標準,建設成中國特色、世界一流、萬物和諧的國家植物園[1]”。標志著我國植物園的建設與發展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將全面推動具有國家代表性、國際影響力的高水平植物園的建設與形成[2]。

國家植物園作為中國植物園的最高水平和代表,應承擔起保護全球生物多樣性、拯救全球瀕危植物、傳揚中國植物文化和園林文化的責任與使命。本文在系統分析國際上國家植物園體系和世界知名植物園建設經驗與發展水平的基礎上,梳理我國植物園的發展與建設情況,明確我國植物園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對我國國家植物園的體系構建與發展建設提出相關建議。

1 國際上國家植物園的發展情況

根據國際植物園保護聯盟(Botanic Gardens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BGCI)統計, 截至2019年,世界植物園數量已接近3 000 個,分布在148 個國家和地區。植物園的專業領域和功能內容更加綜合復雜,已成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自然教育的重要一環[3]。

對于國家植物園的發展與建設而言,由于氣候特征、國土規模、社會制度等多方面的影響,世界各國對于國家植物園的整體認知、建立方式等存在差異。目前南非是世界上相對明確提出建立國家植物園體系的國家之一,具有相對統一、成熟和完整的規劃和機制。

世界上大部分國家(如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新加坡、俄羅斯等)均建立了1~2 個國家植物園或國立樹木園,并未建立明確的國家植物園體系,而是集中國家的經濟、科研的核心力量,重點選取若干個植物園進行建設(表1)。高度重視全球植物資源的戰略收集與儲備,匯集引種、收集、科研、文化、教育等功能,形成了具有國家代表性和國際影響力的知名植物園,如英國邱園、新加坡植物園等。因此,在國家植物園體系構建方面重點對南非進行研究,并綜合選取了10 個世界知名植物園,分別針對植物收集、科研水平、科普教育、休閑游憩等方面進行分析與總結,為我國國家植物園的體系構建與建設提供借鑒。

表1 部分國家的國家植物園基本情況一覽Table 1 Basic information of National Botanical Gardens in several countries

1.1 南非國家植物園體系的建立

南非是生物多樣性極其豐富的世界國家之一,陸地面積為122 萬km2,共有9 個植被分區、9 個行政區。南非積極履行全球《生物多樣性公約》,在南非國立生物多樣性研究所的統籌組織與管理下,全國建立了11 個國家植物園,形成了以克科斯坦布什國家植物園為引領、基本覆蓋生物群落類型和行政區的國家植物園體系。

1.1.1 制定國家植物園體系發展計劃,形成梯隊式發展

2019年,南非國立生物多樣性研究所發布了《國家植物園發展戰略(2019-2030年)》,確立了國家植物園體系的發展計劃。全國目前共有20 余個植物園,屬于國家植物園的有11 個,同時篩選國家目前生物多樣性資源較好的現狀公園、動物園等,如德班植物園、大圣盧西亞濕地公園、東開普敦公園、夸祖魯-納塔爾省野生動物園等作為未來國家植物園的備選地,以實現資源的整合利用,并提出了國家植物園、城市植物園、儲備國家植物園的梯隊式發展方式。

1.1.2 統籌考慮生物群落類型及行政區,形成全覆蓋生態群落類型和行政區、臨近城市的空間布局

南非現有的11 個國家植物園覆蓋了7 個生物群落分區和8 個行政區。在《國家植物園發展戰略(2019-2030年)》的引領與要求下,要在各生物群落類型和各行政區中至少建立一個具有示范性的國家植物園。其中,將重點針對林波波省、西北省等正在建立或尚未建立國家植物園的省份進行增設,填補印度洋沿岸帶植被群落、荒漠植被群落的空白,保護區域范圍內具有地帶性特征和受到環境威脅的典型植被,進而構建生態群落類型和行政區全覆蓋的國家植物園體系[4]。同時,現有的11 個國家植物園基本位于城中或靠近8 個大型中心城市(表2),交通便捷可達,可提高國家植物園的利用率,為市民休閑游賞、科普學習提供便利,從而發揮更大的社會效益。

表2 南非國家植物園基本情況一覽Table 2 Basic information of National Botanical Gardens in South Africa

1.1.3 建立統一機構管理、多方支持參與的管理與保障機制

南非國家植物園是由南非政府成立的機構南非國立生物多樣性研究所統一管理[5],以其為核心樞紐協調國家級、省級相關管理部門,同時聯動社會組織、社區等開展深度合作,有序開展與自然教育相關的多元活動,保障國家植物園高效持續運行。

1.2 世界知名植物園研究

篩選世界上公認的知名植物園,分別就其基本情況、植物收集、科學研究、科普教育、休閑游憩等方面進行梳理與研究,并總結“世界一流、國際知名”植物園所具備的重要特征。知名植物園包括英國邱園、美國密蘇里植物園、美國紐約植物園、美國芝加哥植物園、悉尼皇家植物園、德國柏林大萊植物園、新加坡植物園、印尼茂物植物園、南非克科斯坦布什國家植物園、莫斯科總植物園等(表3)。

表3 世界知名植物園基本情況一覽Table 3 Basic information of world-renowned botanical gardens

續表3

1.2.1 全球領先的植物收集

引種保育、遷地保護、持續收集、保護和展示活體植物資源是植物園的核心任務。世界知名植物園在植物收集上,單個植物園活植物種類數量基本達到萬種以上,英國邱園為世界之最,達5 萬種;館藏標本數量基本為百萬個以上,儲存物種數量達千種以上,英國邱園館藏標本數量約850 萬種[6];并且均具備技術先進、空間充足的溫室、冷庫、標本館等優越基礎條件。

1.2.2 國際前沿的科研水平

領先的科學技術力量是世界知名植物園建設的必要條件。世界知名植物園高度重視植物科學研究與發展,在科研人員配備、學術論文發表與交流等方面,對于世界植物科學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例如,英國邱園科研人員配備約350 人,近5年發表的SCI 論文數為1597 篇,形成了植物和真菌分類、生物多樣性、分子系統學、進化生物學、生物保護的理論與實踐等全方位的研究方向,成為了世界植物學研究的神圣殿堂。

1.2.3 享譽世界的園林景觀

植物園作為城市公園的組成部分,是文化藝術和休閑游憩的重要承載地。世界知名植物園極其重視園林景觀、文化藝術和人性設施的設計與植入,體現地域園林的風景特色。例如,英國邱園以自然風景式的平面布局為主,注重對本土自然地理地貌和景觀風貌的保留和利用,賽恩透景線、中國塔-棕櫚屋透景線等軸線深遠、巧于因借,形成層次豐富的景觀構圖,草坪空間、疏林草地、自然林地等在園內相互交融,具有英國自然風景園的典型特征[7]。

1.2.4 豐富多彩的科普教育

在科學研究的基礎上,傳播植物科學知識、普及植物教育對于提升公眾的生態文明認知至關重要。世界知名植物園針對不同受眾策劃和組織了多元科普活動和特色活動,包括教育類、培訓類、體驗類、考察類、展覽類、文藝類等,打造了兒童早期教育、青年學習教育、成年園藝教育等精品課程,形成了花卉展覽、夏令營、冬令營、參觀圖書館、標本館等活動,以及植物學、生態學、園藝學課程,并針對不同年齡段設置了環保游戲、野外探險、農作物種植等一系列自然體驗活動。全面提升植物園的科普、教育、宣傳能力,引導市民尤其是青少年參與城市生態教育。

1.2.5 高效運營的管理機制

世界眾多知名植物園的管理機構分工明確、高效精簡,不同植物園根據自身的功能差異與特征安排人員配置。例如,長木花園是私人運營的植物園,需要在展覽、體驗活動以及園藝美化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招募大批志愿者參加園內義務工作;邱園、密蘇里植物園等是以科學研究著名的植物園,其科研職工占超過人員總數的一半。在高效管理的基礎上,相當比例的植物園擁有多渠道的資金來源,除主管部門和機構撥款外,公益捐款、創收和項目經費是植物園重要的收入渠道,培訓和租賃類活動也為提供了植物園大量創收[8]。

2 國內植物園發展情況

2.1 我國植物園的發展歷程

我國植物園的起源離不開古代皇家園林的建設與發展,皇家園林中豐富的植物景觀反映了中國疆域幅員遼闊的特征,也滿足了歷代帝王的獵奇心理。從歷史發展來看,漢代的上林苑作為我國植物園的發展雛形之一,引種了各地進貢的珍稀樹木花卉多達3 000 余種,部分植物在馴化后已成為今日關中地區的鄉土樹種[9]。唐代禁苑、明清南苑、清代圓明園等皇家苑囿承擔著大規模、多品種的植物收集與種植,園內收集多種“奇花異草”,對植物的遷地保護、引種馴化和收集保育具有重要功能。

發展至民國時期,我國于1929年建立了首個國立植物園-南京中山植物園,拉開了我國植物園建設的序幕。隨后建立了廬山植物園、熊岳樹木園、浙江大學植物園、北京西貝子花園等,逐步開展了植物的收集與研究工作。此時,我國植物園建設處于初步發展階段。

新中國成立以后,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全國各地拉開了植物園的建設的序幕,開始恢復并新建植物園36 處[10]。1956年,北京、杭州等城市分別開展了北京植物園、杭州植物園等城市植物園的規劃建設。1963年,建筑工程部在《關于城市園林綠化工作的若干規定》中明確將植物園界定為城市專用綠地的重要類型之一。

改革開放后,植物園建設空前崛起、蓬勃發展。由于國家將城市植物園建設納入城市生態、綠地的評價考核之中。各個城市尤其是省會城市積極推進植物園建設,先后建立了濟南植物園、成都植物園、石家莊植物園、太原植物園等,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現有建成植物園約300 余個,為豐富城市生態多樣性、綠化美化城市、傳播園林文化、滿足市民游憩等發揮了重要作用,起到了重要的自然科普教育功能。

2.2 我國植物園的發展現狀

按照中國植物園聯盟標準認定的我國現有植物園162 個[11]。中國植物園和樹木園按照行政隸屬關系運營管理,分別隸屬于科研部門、住建部門、林業部門、教育部門、企業私人以及港澳臺地區等。目前,我國植物園和樹木園基本屬于事業單位,針對20 個公開2020年度決算數據的植物園進行統計,超過90%的植物園財政撥款占比超過一半(表4)?,F已建立較大規模的員工隊伍,植物園員工總數超過1 萬人,其中科學研究、園林園藝、行政管理、科普教育、其他工作人員占比分別約1/4、1/4、1/10、3/20、1/4。我國植物園擁有知名植物專家100 人以上,國際知名的植物園專家8 人,并且國家級植物園學會、植物園學會(協會)任職專家眾多,已在國際植物園界與植物遷地保護領域具有一定的影響力[12]。

表4 中國20 個植物園2020年度財政撥款一覽Table 4 Financial appropriations for 20 botanical gardens in China in 2020

總體來看,我國植物園的發展與建設具有深厚的歷史與底蘊,中國園林作為世界園林之母是我國植物園的雛形,體現中國天人合一、人與天調的自然思想。改革開放后,隨著近幾十年來經濟和社會的迅速發展,我國植物園在野生植物遷地保護、植物科學研究等方面已初步實現與國際一流植物園接軌[13],通過建立“中-非聯合研究中心”“東南亞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等合作平臺,加強了我國與世界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的研究合作。

2.3 我國植物園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2.3.1 管理主體多頭,分類分級體系建設尚不完善

就中國植物園聯盟標準認定的162 個植物園管理主體統計來看,我國植物園存在管理主體多頭、分級分類體系不完善的現狀情況。由于管理主體不一(圖1),各部門建立植物園的目的有所差異,形成了植物科研、園林游憩與科研、林木引種培育、教學實驗、旅游觀光等差異化的主導功能與特征,整體上缺少統籌部署與系統分類分級,導致我國植物園的功能定位不一、規模與能力差異大,總體上未能得到有效發揮。

圖1 中國植物園隸屬關系統計Fig.1 Statistical chart of the affiliation of botanical gardens in China

2.3.2 空間分布不均,尚未覆蓋中國所有植被分區,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尚存空白

我國地域廣闊,是世界上地理地貌、氣候特征、植物品種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14],包含13 個植被分區。由于地域城市發展,現狀植物園主要分布于我國東部、中部地區,在寒溫帶闊葉林區、高寒荒漠區以及高寒草甸和草原區仍未建立具有典型植被分區特征的植物園,在生物多樣性豐富、植物資源價值突出的青藏高原寒帶、熱帶海島等關鍵地區尚未或較少建立植物園或異地收集保護基地,難以滿足生物多樣性保護、植物遷地保護的需求,對于高原、沙漠等地帶的植物收集、利用和科研等工作支撐作用不夠。

2.3.3 功能發揮不足,與國際先進水平植物園尚存差距

通過多重比較與綜合篩選,本文依據不同隸屬關系共選取了20 個國內相對知名的植物園進行調研與分析(表5)。我國植物園普遍與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植物園存在差距,具體表現在植物遷地保護能力不強、科研能力有待提升、科普功能發揮不充分等方面[10]。

表5 中國20 個植物園基本情況一覽Table 5 Basic information of 20 botanical gardens in China

據統計,美國在活體植物種類收集方面名列前茅,密蘇里植物園活體植物種類約3 萬種、圣安娜植物園約2.2 萬種,全美植物園收集保存的活植物種類約9 萬種[15];而我國現有知名植物園中,華南植物園活植物種類約1.7 萬種,西雙版納植物園活植物種類約1.3 萬種,北京植物園活植物種類約1 萬種。英國邱園、愛丁堡植物園、密蘇里植物園等綜合能力較強的植物園,其科研人員、科普人員分別占植物園總員工人數的1/2、1/4;而根據中國植物園聯盟(Chinese Union of Botanical Gardens,CUBG)的統計顯示,我國科研人員、科普人員的占比分別約為1/4、1/10。

3 我國國家植物園體系構建思路

針對我國植物園的現狀和主要問題,對標國際上國家植物園及知名植物園的發展經驗,本文就我國國家植物園體系建設的體系定位、布局原則、建設標準、保障措施等提出相關原則與建議。

3.1 發展思路

3.1.1 體系定位

針對我國植物園現狀發展情況,應統籌建立以國家植物園為引領、以城市植物園為主體、以其他植物園為補充的全國植物園體系,分級分類差異化明確和界定好國家植物園、城市植物園、其他植物園的標準、要求等相關內容。

其中,國家植物園應重點承載國家乃至世界植物的遷地保護、引種收集工作,構建世界植物資源的戰略儲備庫,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貢獻中國力量;推進植物科學的自主創新與研發,為世界植物科學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傳揚中國園林文化、推進生態教育,成為彰顯大國氣質的世界名園。

城市植物園應以改善城市生態、提升生物多樣性、儲備與研發城市綠化植物資源核心,全面發揮生態教育、休閑游憩、風景游賞等功能,成為引領市民幸福、美好生活的綠色載體。

其他植物園為隸屬于醫院、學校、養老等單位與機構的植物園,應根據療養、康復、教學等相關功能需求,強化特色發展。各類植物園之間相互支持、相互補充,形成有機統一的全國植物園體系。

3.1.2 布局原則

我國地域遼闊,是世界上地理地貌、氣候特征、植物品種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擁有13 個植被分區。國家植物園的布局應綜合考慮科學性、國際性、文化性、經濟性等因素??茖W考量國家氣候帶、植物區系、地理分區、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中國文化譜系、中國園林體系、城市發展等因素,并充分發揮現有植物園建設成果優勢,綜合實力較強、條件較為成熟的既有植物園進行建設,形成完善的國家植物園體系。在全面保護、收集、展示和利用中國本土植物資源的基礎上,輻射和引種同氣候帶、同生境的全球植物種類,作為全球植物資源的戰略儲備。

3.1.3 目標定位

國家植物園應以遷地保育為核心、研發利用為目標、科技創新為引領、中華文化為靈魂、科普教育為職責進行建設。重視植物多樣性保護,在遷地保護具有國家代表性的植物種類,并突出地帶性特有珍稀、瀕危植物的保護,科學合理地引種馴化相似生境條件下的世界植物種類,作為國家乃至世界植物資源的戰略儲備。

全面加強植物科學研究,借鑒國際經驗,加強自主創新,在植物生理學與生態學、遺傳改良與品質培育、植物多樣性保育研究等全學科領域達到國際前沿水平,為世界植物科學發展貢獻中國智慧。

充分傳承中國文化,弘揚中國植物文化、中國園林文化等,全面彰顯中國深厚的文化內涵、優秀的園林積淀、豐厚的植物資源。

全面進行科普教育宣傳,面向國內外植物科學家、廣大人民尤其是青少年建立國際交流、學術研討、生態教育、植物科普、休閑游憩的平臺與空間,為世界生態教育提供中國駐地。

3.1.4 保障措施

建立統籌推進國家植物園體系建設的工作機制,加強組織協調,明確各方職責,將國家植物園的發展、建設與管理納入國土空間規劃、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等重要規劃中;建立持續高效的創新人才引進、培養、評價、考核機制;建立“多方協同、共同投入”的多元化投資機制;搭建面向國際、引領國內的科研交流、學術交流、媒體推廣等平臺,做好全國植物園的建設保障工作。

3.2 構建方案

國家植物園體系的建設應堅持尊重科學、尊重自然、保護第一,以植物遷地保護為核心功能,以地理氣候、植被區劃、植物科學研究價值、植物區系覆蓋度等作為科學選址的基礎條件;同時考慮國家植物園在建設發展過程中所需的經濟、社會條件支撐,結合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經濟發達城市群進行戰略部署。

充分考慮我國地域文化、植物文化、中國園林等特征,將中國文化譜系和中國園林體系作為建設布局的重要考慮因素,實現植物的保育、展示與園林文化完美融合。

另外,要充分結合我國植物園百余年研究和建設的巨大成就,發揮現有植物園建設成果優勢,綜合實力較強、條件較為成熟的既有植物園進行建設。根據我國氣候帶豐富、地大物博的特點,確定相應需加強和新建的植物園,建立國家植物園,保護和展現國家植物資源。

因此,通過綜合考慮科學、經濟、文化等因素影響,根據我國地理區劃,以地理氣候、植物種類分布狀況、植物科學研究價值為基礎,統籌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在綜合實力較強、條件較為成熟的既有植物園建設成果中高度提煉九大國家植物園,構建“1+8”的國家植物園體系(表6)。

表6 國家植物園體系構建方案建議一覽Table 6 Sugges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botanical garden system

國家植物園體系建設是一項長期的、龐大的、復雜的系統工程,應統籌考慮現有植物園的引種保育、科學研究水平和游憩展示、科普宣傳能力,服務區域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全面做好頂層設計。

致謝:感謝韓炳越對本文的指導與修正!

猜你喜歡
植物園植物國家
植物園的“虎”明星
華南廣州 國家植物園揭牌
大暑傍晚的中山植物園
能過兩次新年的國家
哦,不怕,不怕
把國家“租”出去
將植物穿身上
奧運會起源于哪個國家?
植物罷工啦?
植物也瘋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