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湖西紅色文化傳承與發展創新研究*

2023-01-06 06:19
菏澤學院學報 2022年4期
關鍵詞:革命紅色文化

王 瑩

(菏澤市衛生健康事業發展中心,山東 菏澤 274000)

湖西紅色文化形成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艱苦卓絕的革命戰爭年代,是在馬克思主義思潮的影響下,融合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的思想創造,是立足于湖西革命老區地域文化特色而形成的文化形態。湖西紅色文化是寶貴的精神財富,是開展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的經典教材。

一、湖西紅色文化是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的寶貴資源

(一)湖西革命根據地的發展歷程

以山東省單縣為中心的湖西革命老區是中國共產黨創建的早期革命根據地,位于蘇魯豫皖四省結合部,因其在南四湖(南陽湖、獨山湖、昭陽湖、微山湖)以西,故稱湖西地區。

早在1921年底,湖西地區就有共產黨員在播撒革命火種。1937年11月,魯西南工委派工委委員孫衷文來單縣了解黨的活動情況,開展黨的工作。1937年12月底,魯西南工委遷駐單縣張寨 ,在單縣、金鄉開展工作,后來擴大到曹縣、成武、菏澤、鄆城、巨野、魚臺等十幾個縣。在魯西南工委的領導下,所屬各縣積極發展壯大黨的隊伍,發動群眾建立抗日武裝,開展抗日救亡運動,抗日烽火迅速燃遍魯西南大地。

1938年5月,魯西南工委改稱魯西南特委,仍駐單縣張寨。1938年7月,中共蘇魯豫皖邊區省委(后改為山東分局)決定,將徐(州)西北工委和魯西南特委合并,成立中共蘇魯豫特委,活動范圍擴展到蘇魯豫皖毗鄰的20多個縣。

1939年5月,中共山東分局決定,將蘇魯豫特委擴建為蘇魯豫區黨委,又名山東分局第五區黨委,亦稱湖西區黨委,下轄魯西南地委、湖邊地委、金嘉巨中心縣委、沛縣中心縣委、蕭縣中心縣委和單縣、豐縣、碭山三個直屬縣委,共計22個縣級單位。當時,除縣城和鐵路沿線附近為敵占區外,方圓近400公里的廣袤土地均為八路軍和地方抗日武裝縱橫馳騁的抗日根據地[1]。

1940年7月,成立湖西專區,最初隸屬于魯西區,1942年10月劃歸冀魯豫邊區,1944年8月改為冀魯豫第十一專區,1946年2月改稱冀魯豫湖西專區。1949年8月冀魯豫邊區政府撤銷并設平原省,湖西專區劃歸平原省。1952年11月,撤銷平原省,原屬山東的湖西專區及其所轄七縣重新劃入山東省。1953年7月,湖西專區撤銷[2]。

(二)湖西紅色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波瀾壯闊的湖西革命歷史是湖西紅色文化的來源。在抗日戰爭時期,湖西革命老區數十萬兒女參軍參戰,對敵作戰3 000余次,消滅日偽軍4.5萬余人,抗日武裝發展到近2萬人,民兵5.5萬人,為民族獨立作出了重大貢獻。在解放戰爭時期,湖西人民用血肉之軀筑起了一道道“銅墻鐵壁”,湖西大地走出了5個師的人民解放軍主力,湖西人民付出了2萬多名兒女鮮活的生命。在即將迎來全國解放的1949年,廣大湖西干部響應黨中央解放全中國的號召,由戰斗隊轉變為工作隊,1 000多名干部,拋家舍業,從菏澤晁八寨出發,千里跋涉,接管贛東北、云南、貴州,為解放大西南作出了重大貢獻[3]。湖西革命老區的軍民用行動踐行了對黨、對人民的絕對忠誠,為新中國的成立奉獻了他們的熱血和青春。湖西軍民英勇奮斗的英雄事跡、彪炳史冊的重大歷史事件以及感天動地的歷史人物都是湖西紅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山東省單縣為代表的湖西革命老區十分重視湖西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單縣縣委、縣政府積極梳理紅色文化資源,通過聯系紅色故事知情者、親歷者,實施“紅動湖西——尋找紅色記憶”工程。以“民心托起根據地”為主題,建設單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紅色湖西教育基地,重現馬良集抗日戰斗、生死支前、干部南下等歷史場景,直觀形象地展現了湖西波瀾壯闊的歷史。推出精品紅色旅游線路,對平原省革命歷史紀念館、湖西烈士陵園、張寨“小延安”等紅色景點進行升級改造。挖掘紅色文化資源,精心打造大型舞臺劇《紅色湖西》,講述湖西革命英烈的感人故事,展現波瀾壯闊的湖西抗戰史。通過挖掘整理紅色文化資源,使湖西紅色文化在新時代得到了新的詮釋和傳承[4]。

二、湖西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涵

湖西紅色文化起步較早、資源豐富、影響深遠,具有“愛黨愛國、敢于擔當、百折不撓、無私奉獻”的精神內涵,上承偉大建黨精神,匯聚于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之中,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愛黨愛國”是湖西人民堅定不移的政治立場,是湖西紅色文化的靈魂

湖西革命根據地一直是黨領導的紅色革命根據地,因邊區革命斗爭的需要而成立,因黨的領導而發展,隨黨的政策而調整。愛黨愛國是湖西人民深入骨髓的淳樸情感、是湖西人民一直秉承的行動自覺,具體表現為聽黨話、跟黨走。聽黨話就是黨叫干啥就干啥而不走樣變通,這是湖西人民經過血與火的戰爭洗禮而固化的政治品格;跟黨走就是以黨的方向為方向而不迷失沉淪,這是湖西人民經過不斷實踐的歷史積淀而形成的政治信仰。聽黨話、跟黨走充分體現了歷史發展進程中黨的主導作用和人民的主體作用的有機統一。湖西人民用“聽黨話、跟黨走”表明了堅定不移的政治立場,從1921年湖西地區有黨員活動,到1936年春建立辛羊區張寨黨支部,再到1937年11月魯西南工委進駐單縣張寨,湖西區黨組織不斷發展壯大??谷諔馉帟r期,黨員人數由抗戰初期的千人左右猛增到近萬人,開辟了湖西抗日根據地。在解放戰爭即將取得全國勝利的時刻,湖西區1 000多人積極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毅然決然向大西南進發,為建設新中國奉獻青春和熱血。

(二)“敢于擔當”是湖西人民矢志不移的豪邁情懷,是湖西紅色文化的主題

湖西區黨委是黨領導湖西人民為奪取革命勝利而率先成立的革命組織,承擔區域性革命斗爭、策應革命全局的神圣使命,也是湖西人民響應黨的號召、擔當時代使命的具體體現。自從湖西區1925年建立第一個黨支部后,越來越多的老區人民加入到革命隊伍中來,即使遇到困難,也矢志不移地堅持革命斗爭。1938年5月徐州失陷后,湖西革命根據地全面淪陷,湖西區黨組織積極響應上級號召,深入農村發動抗日武裝起義,民眾抗日救國積極性高漲。魯西南工委駐地單縣張寨村于1938年2月就舉辦了抗日青年訓練班,組建了自衛團,在全區第一個豎起了抗日武裝斗爭的旗幟。江蘇豐縣、沛縣,安徽蕭縣、碭山,河南虞城等地紛紛效仿,組建了自衛團,掀起了武裝斗爭的高潮。相較于全國其他抗日根據地多數是由八路軍或新四軍開辟,湖西抗日根據地的特別之處得以彰顯,湖西人民的擔當精神由此顯現。

(三)“百折不撓”是湖西人民接續奮斗的精神稟賦,是湖西紅色文化的脊髓

從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的鐵蹄踏進中國之日起,湖西人民就開始了抗擊外來侵略者的偉大斗爭。當時,湖西區的形勢非常復雜,劉少奇同志曾指出:“此地日、偽、頑、會、匪‘五鬼’鬧湖西,你們沒有被敵人擠垮趕走,這是很大的成績?!盵5]尤其在1947年7月以后的500天里,中原野戰軍和華北野戰軍主力,先后與國民黨十幾萬軍隊逐鹿湖西,湖西處處是戰場,天天有戰斗,發生大小戰斗1 500余次,平均每天3次以上,其戰斗頻繁和慘烈程度罕見。而當時,由于未從根本上否定湖西“肅托”事件,致使大批湖西干部長期帶著處分、背著“包袱”工作,很多人不能得到公平公正的對待。艱苦的條件阻擋不住湖西干部為黨和國家工作的腳步,艱苦的戰斗也從未動搖湖西人民守護家園、光復山河的信念。他們堅持抗戰、持久抗戰,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體現了湖西人民接續奮斗的精神稟賦和百折不撓的品格。

(四)“無私奉獻”是湖西人民至高無上的價值追求,是湖西紅色文化的核心

在湖西革命根據地非凡的奮斗歷程中,無私奉獻的精神無處不在。1938年張寨自衛團聯隊成立后,黨組織動員社會各界捐獻槍支,共產黨員左守善帶頭捐獻10余支,鐵匠宋之品起早貪黑打造40把鬼頭大刀,武裝了抗日自衛團??谷諔馉幤陂g,湖西軍民奮勇作戰,抗擊日偽軍14萬人。解放戰爭時期,湖西處于對敵斗爭的最前線,也是黃河以南敵我雙方角逐的主戰場,湖西區黨組織發動廣大軍民參軍支前,有力地支援了淮海、渡江戰役。在淮海戰役期間,湖西軍民組織送糧隊、擔架隊,男女老少磨面、碾米、做軍鞋支援前線。據不完全統計,僅單縣一地,就為解放軍運送小米400余萬斤,軍鞋1萬余雙,提供大小車8 000多輛,組織擔架3 300副……湖西人民的奉獻受到了劉伯承、陳毅等領導人的高度贊揚,陳毅同志評價說,冀魯豫人民在支前工作中,熱情很高,干勁很大,很值得欽佩[6]。

三、推進湖西紅色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對策

湖西紅色文化資源豐富,是激勵和引領廣大黨員干部、群眾、學生更好地弘揚革命精神、傳承紅色基因、發揚革命傳統的生動教材。但是,在湖西紅色文化傳承與發展過程中,也存在著宣介不足、深度挖掘不夠、專業人才缺乏以及創新發展滯后等問題,因此,需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讓紅色基因在新時代薪火相傳。

(一)創新傳播形式,拓展認同范圍

要發揮湖西紅色文化以史鑒今、資政育人的作用,就必須開展形式多樣、內容新穎、富有創意的宣傳推介活動。

1.充分挖掘革命文物和歷史資料內涵,分眾開展宣傳教育??梢赃\用現代科技手段,讓革命文物“發聲”,讓歷史資料“說話”,將宣傳形式由“填鴨式”轉變為“因人施策”,使“要我知”變“我要知”。在宣傳推介中,應針對不同群體的特點,分眾開展宣傳教育。針對黨員干部及大學生群體,可利用“七一”等重大節日,統一組織瞻仰革命遺址遺跡、革命博物館,參觀革命舊居舊址,突出紅色體驗;廣泛開展上黨課、重溫入黨誓詞、開展組織生活、撰寫感悟文章等系列活動。針對青少年群體,可采取圖文并茂的形式,設計符合青少年認知特點的教育活動,以動漫和小故事的方式增加紅色文化的趣味性,引導他們從小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針對老年人,可采取較為傳統的電視、廣播、報紙等方式,讓他們在休閑娛樂中自然而然地了解和接受紅色文化,在憶苦思甜中自覺為社會發展貢獻余熱。

2.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拓寬紅色文化傳播途徑。微信、微博、抖音和網站等新媒體平臺已經成為我們接受信息的新渠道,尤其受到眾多年輕人的喜愛和追捧,“一部智能手機了解天下大事”成為常態。新時代,在傳承發展湖西紅色文化過程中,利用新媒體傳播紅色文化成為一種必然。當地政府應該充分利用政府官網、廣播電視平臺,設置相關鏈接版塊,開設英雄人物譜、名人軼事、紅色湖西故事專欄等,方便群眾了解湖西紅色文化;整合縣域內黨員干部群眾關注較高的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等平臺,發揮黨史研究中心、黨校等部門優勢,將經典紅色故事進行規整編排,以圖片、聲音、影像等形式展示出來;改造升級紅色展館場所,通過聲光電等現代技術及新興媒體,將平面、直觀展示向半景、全景式轉變,多考慮增加一些體驗項目,以此提升紅色文化的吸引力和傳播力[7]。

3.精準開展文化文藝活動,提高參與熱情。當地政府可以利用重大節日、重要事件紀念日,開展湖西紅色文化專題講座、書畫展、演講比賽、書寫紅色湖西故事等文化活動;邀請專家學者對紅色文化傳承發展出謀劃策;邀請親歷者及先烈后人講述紅色湖西故事、優良家風等。通過開展一系列活動,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湖西紅色文化,提高黨員干部和群眾參與湖西紅色文化傳承發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營造賡續紅色血脈、傳承紅色基因的濃厚氛圍。

(二)加強資源整合,實現最大價值

湖西革命老區涉及蘇魯豫皖四省,革命事跡相對分散,隨著親歷者的陸續離世,他們的戰斗故事和英勇事跡可能會被淡化,因此加強湖西紅色資源的搶救性挖掘和整合尤為重要。

1.整合紅色資源,形成育人矩陣。按照“搶救第一、保護為主”的原則,當地政府應組織黨史、文物等部門定期對區域內革命遺址開展普查,分級建檔立卡,做出修繕保護方案。通過積極爭取上級專項資金,發動重點企業、愛心人士及先烈后人廣泛參與等方式,建立專項資金,組建工作專班,廣泛征集相關資源,搶救性保護大量珍貴文物。發揮好現有陳列館、烈士陵園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作用,通過開展紅歌比賽、集體重溫入黨誓詞、聽老黨員講過去的事情等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持續擴大湖西紅色文化的影響力。同時,應結合時代要求,建好紅色陣地。如單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紅色湖西教育基地,投資4 500萬元,占地15畝,展廳5 000平方米,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黨史學習教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吸引了本地及周邊省份10萬余人次前來參觀學習,有效擴大了湖西紅色文化的影響力。

2.集合多方力量,形成育人合力。在湖西紅色文化的傳承發展中,涉及城市應加強區域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溝通協作,做好湖西紅色文化的整體規劃,積極推進紅色記憶“有形化”建設,在開發利用方面共商共建共發展。對現有的紅色文化資源,相關部門應制定紅色旅游發展規劃,做出湖西紅色文化資源分布圖、全景圖、紅色旅游路線圖,打造精品展;可以以革命事件、英雄人物命名城市道路、廣場、紀念設施、鎮村等,將湖西紅色文化浸潤至城市建設的方方面面,共享紅色文化資源,共傳紅色基因。同時,應繼續舉辦“紅動湖西”紅色故事講解大賽,推出一批感人至深的湖西紅色故事,激勵新一代湖西人珍惜當下,奮勇前行。

3.緊扣時代脈搏,挖掘紅色資源。宣傳部門應聯合知名期刊社,邀請著名作家、詩人開展采風活動,繼續挖掘革命先輩的英勇事跡,創作反映湖西紅色文化的作品,編印紅色湖西印記口袋書。組建由烈士遺屬、老紅軍等組成的“紅色湖西志愿宣講小分隊”,走進機關、企業、學校、村居、醫院開展宣傳活動,讓紅色文化深入人心。策劃湖西紅色文化長廊和湖西紅色課堂,利用VR、AR和360度全息投影等新技術手段,模擬戰爭年代地道開會、開展游擊戰等系列場景,增強大眾的互動性和體驗感,打造全新的愛國主義教育平臺。

(三)加大扶持力度,形成專業人才隊伍

新時代湖西紅色文化的傳承發展離不開專業人才的支撐,紅色文化人才的綜合素質是反映湖西紅色文化的一扇“窗戶”,也是傳承發展湖西紅色文化的重要支撐。

1.積極培育專門人才,提高人才素養。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等方式,拓寬視野,活躍思路,加強自主培養。通過合理制定紅色文化中長期發展規劃,不僅要把區域內引進的高層次人才培養作為重點,還要有意識地發現和培養更多具有紅色文化愛好及發展潛力的黨員干部及專業研究者。尤其要注重青年人才的培養,支持青年人才挑起湖西紅色文化傳承發展的重任,建設一支高素質的人才隊伍。

2.柔性引進專門人才,優化人才結構。加強與駐地高校、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進一步完善人才引進政策,多渠道、多方式引進專業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一方面,對從事湖西紅色文化研究的項目加大扶持力度,在相關審批手續上繼續做“減法”,在項目質量上持續做“加法”,千方百計幫助提升研究項目的質量,促使其發揮最大效用。另一方面,對從事湖西紅色文化研究的相關專家、學者破除“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的評價標準,在工作、生活等方面提供支持,嘗試以聘請客座教授、顧問等形式提升其知名度和榮譽感,通過定期不定期開設講座或論壇,激勵專家、學者為傳承發展湖西紅色文化貢獻智慧和力量。

3.合理激勵專門人才,發揮人才活力。激發民間文化學者研究湖西紅色文化的積極性,給予民間文化學者相應的經費支持,鼓勵他們積極進行紅色文化研究創作,不斷豐富湖西紅色文化內涵。支持他們搜集整理湖西區不同歷史時期革命先烈、英雄模范、先進典型的感人事跡,組織開展系列征集活動,梳理湖西革命烈士圖譜,分時段研究湖西區革命歷程,進而形成清晰的脈絡體系。政府應適時舉辦湖西紅色文化研究成果研討會、紅色湖西大講堂等觀眾聽得懂、看得到的文化活動,邀請相關專家、學者參與其中,進一步營造濃厚的文化研究氛圍,著力提升研究水平。此外,政府可組織專家、學者對現有各個教育基地、景點的宣講解說材料進行專業撰寫和綜合審定,進一步提高湖西紅色文化宣傳的精準性和科學性。

(四)創優文化品牌,彰顯地方特色

創優湖西紅色文化品牌是多元化傳播湖西紅色文化之需,是湖西紅色文化與區域旅游融合發展、革命遺址保護與文化傳承、彰顯地方區域特色之需,更是傳承發展好湖西紅色文化,助推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之需。

1.發展紅色旅游。依托蘇魯豫邊區革命舊址單縣“小延安”張寨村、湖西革命烈士陵園、平原省湖西革命烈士紀念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紅色湖西教育基地等重點湖西紅色文化旅游資源,高起點謀劃旅游路線,完善相關基礎設施,積極融入民俗文化元素,增加互動性,讓游客在旅游中能聽到紅色湖西故事、看到紅色遺址舊址、開展紅色宣誓、體驗到當年的生活,使他們受到教育和觸動,激發他們堅定立足本職崗位、繼續奮勇前行的信心。在張寨村現有舊址的基礎上,可以建設紅色文化體驗園,如建設劉少奇故居、紅色食堂、魯西南紅色地道戰等特色旅游體驗項目;可以開發設計紅色研學精品路線,融合綠色生態旅游,以“紅”帶“綠”,以“綠”促“紅”,以夏令營、冬令營為主要形式,以中小學生為主要受眾,以張寨村為主要基地,開展革命前輩事跡講解、紅色體驗等研學旅游。

發展紅色旅游,還應充分利用互聯網、人工智能等建設智慧場館,通過做好智能講解、體驗互動和數字導覽等服務,更好地服務大眾旅游。如單縣紅色湖西教育基地的展廳,可以安置智能講解機器人,讓其與來訪的群眾進行智能溝通,回答游客提出的問題??梢岳谩盎瑒榆壍榔痢倍嗝襟w技術,實現數字化導覽??梢栽O置紅色文物智能解說二維碼,游客通過掃描二維碼,就能夠聽到智能解說。還可以增加沉浸式紅色文化體驗項目,利用AR、VR等技術將歌舞劇《紅色湖西》進行3D虛擬演繹,使不一樣的紅色歌劇進入紅色場館,使游客現場感受“冰天雪地中送軍糧上戰場”等場景。通過智慧場館建設,使游客在紅色旅游中感受革命精神,傳承紅色基因,以更加昂揚的工作熱情投身到社會主義建設中,使得紅色教育真正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2.開發紅色產業。依托眾多的湖西紅色文化景點和良好的生態環境,可以大力發展湖西紅色文化旅游產業,不斷提升湖西紅色文化品牌的影響力。通過將湖西紅色文化符號與現代科技、非物質文化遺產等融合,推出一批游客喜愛的文創產品,在菏澤國際牡丹花會、中國林產品交易會等大型展會中增設文創產品窗口,提升湖西紅色文化的知名度??梢酝ㄟ^打造湖西紅色文化微信公眾平臺,邀請相關企業、專家開發設計一些積極健康、簡單易學的小游戲或微視頻,打造并發展紅色產業,提高湖西紅色文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實現產業良性循環。

3.推動鄉村振興。湖西紅色文化所在的區域大多經濟文化相對落后,在國家大力推動鄉村振興的背景下,湖西紅色文化傳承發展應與鄉村振興有機融合,以紅色文化引領鄉村發展。如湖西紅色革命舊址江蘇省豐縣首羨鎮張后屯村,近年來依托紅色文化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鄉村生態產業,著力促進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目前已成為徐州市首批特色田園鄉村及江蘇省特色田園鄉村。山東省單縣朱集鎮以張寨村紅色革命舊址為載體,在“鄉村夜話”“孝善敬老餃子宴”等群眾喜愛的文化活動中宣傳湖西紅色文化,積極引導社會各界群眾參與新時代文明實踐,在湖西紅色文化的傳承發展中有效促進了鄉村振興。

湖西紅色文化來源于波瀾壯闊的湖西革命歷史,應充分發揮湖西紅色文化以史鑒今、資政育人的作用,教育激勵廣大人民群眾繼承和發揚革命先輩的優良傳統,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做紅色基因的繼承者、傳播者、守望者、踐行者,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猜你喜歡
革命紅色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紅色是什么
紅色在哪里?
誰遠誰近?
中國的出行革命
追憶紅色浪漫
粉紅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顏色革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