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阻訓練改善頸椎后路術后病人軸性癥狀的效果

2023-01-09 10:54馮倩茜隆海紅
護理研究 2022年23期
關鍵詞:后路頸椎頸部

馮倩茜,隆海紅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北京 100000

頸椎后路單開門椎管擴大成形術治療頸椎病和椎管狹窄多年來取得了滿意的臨床療效[1]。術后病人臨床療效改善明顯,病人的神經癥狀得到改善,但此種術式導致的術后軸性癥狀(axial symptoms,AS)給病人帶來了較大影響,影響了病人的生活質量,其發生率為52.0%~61.5%[2],給病人帶來巨大的痛苦,嚴重影響頸椎后路手術的綜合療效。軸性癥狀的概念由Kawaguchi等[3]于1999 年首次提出,是指頸椎術后病人長期出現肩背部及頸項部的慢性疼痛、肌肉痙攣、酸脹及僵硬感,甚至會導致頸椎活動受限,對病人術后恢復和工作生活造成了嚴重影響[4]。因此,對于此類病人術后的康復訓練顯得尤為重要。臨床常用的抗阻訓練是無氧運動的一種,也稱阻力運動或力量訓練,主要是通過身體克服阻力達到肌肉增長和力量增加的一系列運動過程[5-6]。頸肩部抗阻訓練是頸椎在保持中立位的狀態,進行椎旁肌肉的收縮、抗阻或牽拉訓練運動等[7]。目前,關于抗阻訓練對軸性癥狀的影響研究較少,本研究對50 例頸椎后路單開門椎管擴大成形術后病人進行早期系統抗阻訓練及護理干預,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選取2019 年1 月—2019 年12 月在我院骨科行頸椎后路單開門椎管擴大成形術病人100 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癥狀符合《實用骨科學》[8]中脊髓型頸椎病診斷標準,經X 線光片、CT 及MRI 證實有3 個及以上脊髓節段病變,且病變范圍為頸3~頸7;②進行頸椎后路單開門手術治療病人;③具有良好的理解與溝通能力;④病人簽署知情同意書,可配合治療及康復鍛煉。排除標準:①有智力障礙及精神疾患病史,無法正常溝通;②癌癥晚期或合并影響病人生命的重大疾??;③出現術后癱瘓或肌力下降、神經損傷等嚴重并發癥。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干預組各50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病人一般資料比較

1.2 干預方法 對照組病人按照頸椎后路手術術后護理常規為病人進行護理及功能鍛煉。干預組病人術后3 d 在對照組常規護理基礎上,由護士指導佩戴頸托開始進行頸部肌肉不同方向的等長收縮訓練,頸部肌肉收縮10 s、休息10 s 為1 次,重復10 次,每日5 組,無不適,次日增加2 組;術后第4 天開展肩部布魯格式訓練,每日5 組,每組5 次;術后第5 天開始項背肌的功能鍛煉,即貼墻站立,雙腳分開與肩同寬,抬頭挺胸,下頜微收頸椎中立位,呼氣時開展牽伸訓練,呼氣時放松,每次10 s,每組5 次,每日5 組,無不適,次日增加2 組,循序漸進。

1.3 評估方法 兩組病人均在術后1 周、1 個月、3 個月進行頸部不適程度及軸性癥狀評估,并在術后3 個月評估病人軸性癥狀發生率。①一般資料調查表:自行設計,包括年齡、性別、文化程度、職業、病史和病人住院手術信息。②視覺模擬評分法(VAS):用于評價頸部不適程度。不適程度采用0~10 分表示,0 分為無不適,10 分為非常不適,由病人根據目前頸部的不適程度選擇適宜的數字表示并記錄。③頸椎軸性癥狀評分表[9]:包括頸后部疼痛、頸后部僵硬、肩部疼痛、肩部僵硬4 項,分為無、偶爾發生且輕微、持續發生偶爾嚴重、持續存在并且嚴重4 個程度,分別計3 分、2 分、1分、0 分,評分越高軸性癥狀越輕。④軸性癥狀發生率:術后隨訪對病人癥狀進行評估,符合Takeuchi 等[10]提出的軸性癥狀診斷標準,對應癥狀持續1 個月以上則診斷為頸椎軸性癥狀,并將相關癥狀加以記錄并計算發病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定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定性資料用例數(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病人VAS 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病人VAS 評分比較(±s) 單位:分

表2 兩組病人VAS 評分比較(±s) 單位:分

組別對照組干預組P例數50 50術后1 周6.38±1.34 5.93±1.89 0.068術后1 個月3.42±0.59 1.35±0.48<0.05術后3 個月0.58±0.27 0.18±0.16<0.05

2.2 兩組病人頸椎軸性癥狀評分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病人頸椎軸性癥狀評分比較(±s) 單位:分

表3 兩組病人頸椎軸性癥狀評分比較(±s) 單位:分

組別對照組干預組t 值P例數50 50術后1 周2.78±0.98 3.45±1.03-3.332<0.05術后1 個月7.63±1.42 9.16±0.65-6.928<0.05術后3 個月9.93±2.72 10.78±1.14-2.038<0.05

2.3 兩組病人軸性癥狀發生率比較 對照組隨訪術后3 個月有13 例病人存在明確軸性癥狀,發生率26%(13/50);干預組術后3 個月有4 例仍存在軸性癥狀,發生率8%(4/50)。與對照組相比,干預組軸性癥狀發生率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418,P<0.05)。

3 討論

3.1 早期抗阻訓練可減輕頸椎后路手術病人頸部不適癥狀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組病人術后1 個月及3個月VAS 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頸椎后路手術良好的臨床療效已經得到了肯定,但頸椎后路術后由于肌肉及韌帶復合體的破壞,會導致頸椎后柱結構分擔及傳遞載荷功能大部分喪失,集中局部結構的力學失衡,從而出現頸部疼痛等不適癥狀[11-13]。早期進行系統抗阻訓練是在不增加術后傷口的牽拉疼痛基礎上,對頸部肌肉進行放松以及持續的收縮訓練,是對肌肉的等長訓練。通過早期抗阻訓練可以有效延長頸部肌肉攣縮的結締組織,從而讓處于紊亂狀態的膠原纖維在牽引力的情況下沿頸椎的縱軸重新排列,進行再塑造,進而減輕肌肉等軟組織的損傷,可以明顯緩解頸部不適感[14]。術后病人在專業護士的指導下進行專項康復訓練也有助于病人康復進程的推進及信心的建立,有利于病人的整體功能康復。

3.2 早期抗阻訓練可以降低軸性癥狀發生率,減少軸性癥狀的發生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組病人術后3個月軸性癥狀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頸椎術后導致的早期疼痛與軸性癥狀不同,軸性癥狀主要表現為頸背部肌肉疼痛、痙攣,其疼痛范圍廣,持續時間長,可達數年甚至10 余年,通常位于頸后、肩胛部,也可延伸至耳后、枕骨下[15]。軸性癥狀帶給病人的痛苦是巨大的,恢復是漫長的,而術后頸部長時間的制動則會導致頸部肌肉萎縮,甚至出現局部肌肉炎癥反應和肌肉粘連,進而出現筋膜炎,更易導致軸性癥狀發生。因此,對于頸椎術后的病人,保證手術療效的同時,盡早在護理人員的指導下進行抗阻訓練活動,有助于術后頸部肌肉功能的早期恢復,預防頸椎術后肌肉粘連,防止肌肉萎縮,能有效緩解頸部不適癥狀,降低軸性癥狀的發生率。

3.3 早期抗阻訓練可以改善頸椎后路手術病人的軸性癥狀,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 頸椎后部肌肉有主導性支撐作用,而術后肌肉組織損傷失衡且需制動,應盡快恢復肌肉組織功能進行康復鍛煉,而對于頸后伸肌群功能鍛煉最為有效的為項背肌訓練,它對于頸椎的穩定及頸后伸肌群的功能恢復尤為重要[16]。研究表明,軸性癥狀發生的主要原因在于頸椎后路手術中頸椎后部后伸肌群的剝離損傷,導致了頸椎正常的后伸機制受損,屈肌保留完好,導致了屈伸肌力的失衡,出現了一系列癥狀[17]。對于頸椎后路手術的病人,其后方結構破壞,頸椎的穩定性受到影響,為了維持穩定性,一般術后行頸托固定,能夠有效保護病人的頸椎,然而,長時間的頸托固定也會限制頸椎活動度,導致頸后肌群彈性降低,出現粘連、萎縮,甚至會導致關節囊攣縮以及筋膜炎,進而導致頸椎失衡,久而久之發生軸性癥狀并進一步加重軸性癥狀。術后早期進行系統的抗阻訓練及肌肉的等長收縮等訓練,保證了頸后肌群可以盡早地獲得鍛煉。同時維持早期頸椎的穩定性,防止術后頸椎不穩的發生,從而降低后伸肌群瘢痕粘連的發生率,更好地恢復頸后肌群的彈性,恢復頸椎力學平衡及肌肉組織功能,對軸性癥狀的恢復有明顯的促進作用[18]。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組病人術后1 周、術后1 個月及術后3 個月軸性癥狀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謴推谌コi托后等張肌肉收縮及屈伸鍛煉也可改善頸椎的僵直狀態,恢復協調性及穩定性。

4 小結

綜上所述,在護理人員的專業康復指導下早期進行系統的抗阻訓練,不但能緩解頸部的不適癥狀,降低頸椎后路術后軸性癥狀的發病率,還可以促進軸性癥狀的恢復,有效改善癥狀,從而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及手術效果。與此同時,應提高病人的依從性,強化康復訓練細節,保證護理質量及病人的安全。本研究由于樣本量較小,且觀察時間較短,調查項目有限,對于病人遠期的康復效果需進一步研究探討。

猜你喜歡
后路頸椎頸部
頸椎為什么易發病
居家運動——頸部練習(初級篇)
居家運動——頸部練習(中級篇)
養護頸椎,守住健康
改良頸部重要外敷方法
頸部腫塊256例臨床診治分析
肘后路結合多種固定治療肱骨遠端冠狀面骨折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頸椎
失眠可能與頸椎有關
蠶寶寶流浪記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