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校園文化環境建設的困境與對策研究

2023-01-25 02:55鞏立超
產業與科技論壇 2022年22期
關鍵詞:大學校園校園文化育人

□鞏立超

高校校園文化環境是辦學特色、學風與校風的集中彰顯,且具有至關重要的育人功能。作為潛移默化式的教育方法,校園文化借助環境營造實現育人目的,提升教育質量與成效。校園文化環境主要包含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兩大部分,展現了高校的審美情趣與價值取向。特別是進入新時期以來,加強與完善高校校園文化環境建設,構筑適宜大學生全面發展的文化氛圍,對培育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所需的現代化人才意義深遠。

一、大學校園文化環境的內涵

大學校園文化環境作為價值、理念基礎上的環境形式,指的是大學校園中由所有主體共同營造而成的精神環境與物質環境的總和[1]。其中,大學校園文化環境的物質環境能夠為師生提供學習、休閑、娛樂等場地,精神環境則能夠借助各種硬件資源與軟件資源對師生的精神境界形成正向影響,因而大學校園文化環境建設的根本在于發揮其育人功能。

大學校園文化環境作為一種隱性教育,具有主導性、思想性、可塑性、開放性、多元性等特征,旨在塑造師生正確的主導價值觀。從文化視域看,大學校園文化環境主要包括:一是物質文化環境,如文化基礎設施、綠化美化、建筑設備等;二是精神文化環境,如道德觀、價值觀、思想觀、審美觀等觀念類文化,以及文化素養、專業素養、道德素養等素養類文化等;三是制度文化環境,如規章制度、組織機構、管理體制等;四是網絡文化環境,如校園思想政治教育網、校園論壇、校園公眾號等。

二、大學校園文化環境建設的現實困境

(一)大學校園物質文化環境缺乏科學規劃。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快速提升,在教育領域中的資金投入也大幅增加。在此背景下,不少大學強化了校園環境改造力度,如校園基礎設施改建、重建、完善等,有效推進了我國大學校園物質文化環境的進步[2]。然而,盡管當前諸多大學校園的基礎設施顯著改善,但整體規劃缺乏科學性,導致大學校園物質文化環境存在景觀同類化、基礎設施建設薄弱等問題,其作用發揮也受到一定局限。

(二)大學校園精神文化環境教育相對乏力。校園精神文化環境是發揮大學校園育人功能的重中之重。但綜合實際發展,諸多大學在建設校園精神文化環境方面都存在重物質環境、輕精神環境建設的問題,盲目擴大學校規模,進一步弱化了校園精神文化環境的教育功能,導致一系列校園不良現象的滋生。例如,校園不良風氣日趨增多,包括享樂主義、功利主義、實用主義、拜金主義等;外來文化的負面影響,全球一體化帶來的各種外來文化,對當今大學生的文化信仰產生了一定沖擊,而夾雜在外來文化中的各種不良價值觀更是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信仰、道德追求等形成威脅;校園文化活動缺乏教育性,老套的、脫離學生實際的、單調的校園文化活動,降低了活動本身價值之外,也影響了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主動性。

(三)校園制度文化環境建設不夠完善。一方面,大學校園制度制定較為滯后。雖然大多數高校都設置有校園制度,但針對該制度的修訂、完善與創新工作少之又少,導致現有校園制度老舊問題十分普遍,與新時代社會發展相脫節,作用發揮也就大打折扣[3]。另一方面,大學校園制度的貫徹落實力度薄弱。制度流于形式化、表面化等問題在當前大學校園中比較常見,停滯于理論層面的校園制度,由于缺乏強有力的實踐推進,其難以形成有效的制度文化環境,育人作用也微乎其微。

(四)校園網絡文化環境建設較為薄弱。校園網絡文化環境是隨時代發展誕生的全新校園環境形態,也是對傳統校園文化環境的一項重要補充,在網絡空間教育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功能。然而,盡管絕大部分大學都能意識到校園網絡文化環境建設的必要性,但在基礎設施配備和網絡文化教育方面還存在較大的差異,部分大學由于資金、教學規劃等原因能夠投入到校園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資金有限,因而校園網絡建設相對不足;部分大學雖然建設有較為健全的校園網絡基礎設施,但由于對其功能啟動缺乏足夠重視,校園網絡文化環境的教育作用發揮十分有限。

三、加強大學校園文化環境建設的策略

(一)整體規劃大學校園物質文化環境。建設大學校園物質文化環境前,必須做到合理規劃與整體協調。校園物質文化環境建設的要素構成,要整體和諧統一,布局合理,統籌當下需求與長遠需求,最大限度滿足大學教學發展的需要。一方面凸顯大學校園人文景觀建設。重視人文景觀建設,將學校歷史文化與教學特色融入其中[4]。例如,建設圖書館、榮譽長廊、音樂藝演廳等場所,發揮人文景觀的思想政治育人功能;建設花園、涼亭、蓮湖、雕塑等景觀,培塑大學生的審美情趣。另一方面,完善大學校園文化環境基礎設施配備,為校園文化育人和校園文化活動開展提供保障。比如,科技館、體育館、文化館、教學樓等基礎設施建造設計,應充分體現學校的自身特色,營造濃厚的學術氣息、藝術氣息等;也可以設計慶祝學校成立紀念日的紀念冊、紀念標語、文化衫等,深化對大學生的思想文化觸動,提升其綜合素養。

(二)積極營建大學校園精神文化環境。優良的校園精神文化環境,有助于大學生形成更加健康、向上的精神追求。一是建設風清氣正的教風環境。學校應強化對師資隊伍的思想政治素養培訓力度,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武裝教師群體;培養大學教師高尚的思想品德素養,起到率先示范、積極引導的作用;持續提升大學教師的專業能力,及時更新教師隊伍的知識結構,夯實專業技能。二是建設奮發有為的學風環境。通過加大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力度、發揮教師示范帶動作用、健全制度規范等,完善校園精神文化環境建設,形成奮進向上、積極有為、理想崇高的學風。三是創新校園文化活動。大學應鼓勵舉辦健康的、正能量的校園文化活動,并能夠充分利用新媒體、信息網絡等技術,不斷創新校園文化活動的載體、模式與內容等,尤其要將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內化其中,切實增強校園文化活動的教育性、趣味性與創新性,幫助大學生了解與學習更多的課外知識與技能,潤物細無聲地使其樹立正確的“三觀”,培塑其較高的精神素養。

(三)建立健全大學校園制度文化環境。完善的制度體系是建設校園文化環境的基礎與前提,也是激發校園文化環境價值與意義最大化的重要保證。一是科學制定大學校園制度。堅持民主原則,由師生共同參與校園管理制度的制定事宜,使其契合各方利益訴求;形成完整統一的科學制度體系,各個規章部分應相互促進、互相配合,且能夠有效規范與處理師生聚焦的問題等,尤其要將人本思想注入到制度文化體系中,體現人文關懷,促使學生能夠自主接受校園制度的約束,并積極主動改進與提升自身的思想言行,從外而內發揮校園制度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5]。二是保證制度的可操作性。切實在實踐過程中發揮其管理約束作用,促使大學生的思想行為建設有依有據;重視制度的公信力,杜絕任何形式主義,制度執行要落到實處,切合大學生的日常學習與生活。三是完善制度監督機制與反饋機制。比如,學??梢試L試開設公開欄、交流會、校內廣播等線下渠道,以及微信公眾號、微博、校園網等線上渠道,全方位監督制度的實施情況,并收集充分的反饋信息作為參考,為及時補充、修改、革新制度提供“證據”支撐,持續優化與完善校園制度。

(四)合理構建校園網絡文化環境。網絡已成為當今大學生日常生活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校園網絡文化環境成為必然。目前,我國高校幾乎均設有馬克思主義學院網站或思想政治教育專題網站,為進一步凈化、管理與引導校園網絡空間,還需要從以下幾方面予以強化:一是強化校園網絡建設力度。加大校園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擴展校園網絡的覆蓋面積,確保在校大學生都能獲取校園網絡信息;結合學校教學實際打造特色化的校園網絡教育平臺,優化整合校內優秀文章期刊、時政熱點、先進理論、主流價值觀等內容發布到該平臺上,同時可以開設校園微信公眾號、微博賬號等,為學生討論交流提供渠道與平臺,便于學校更高效更及時地掌握學生的整體思想動態,進而開展針對性的教育活動;注重校園網絡安全建設,組建專業的網絡監管隊伍,預防負面信息傳播,掌握網絡空間的輿論主動權,為學生打造純凈健康的網絡環境。二是創建校園網絡師資隊伍。在互聯網時代,大學師資隊伍的必備技能之一就是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既能夠熟練運用網絡技術開展教育教學活動;同時,大學教師還應具備敏銳的網絡安全問題觀察與發現能力,針對學生在網絡空間的不良苗頭,及時予以引導與教育,充分發揮網絡文化環境的育人功能。

四、結語

綜上所述,21世紀作為知識經濟時代,人才是第一資源。大學是高素質人才的培育基地,肩負為國家培養輸送合格人才的歷史使命。其中,大學校園作為大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培育青年人才的主要陣地,創造奮發向上、朝氣蓬勃的校園空間,不僅是新時代社會發展所需,而且是我國現代化教育體制改革的關鍵目標,更是將人的全面發展落實到位的必要路徑之一。

猜你喜歡
大學校園校園文化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維審視
育人鑄魂守初心 賡續前行譜新篇
家校社協同育人 共贏美好未來
高密度大學校園規劃指標與形態研究
對農村初中合作型校園文化建設的思考
黨建工作與校園文化創新探究
新媒體語境下大學校園文化創新路徑研究
大學生黨支部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及實現途徑
安徽省巢湖市老年大學校園文化 碩果飄香
大學校園改造更新規劃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