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劉故里農耕文明溯源及其農業生態適應性變遷

2023-02-02 08:51林慧龍遲佳萌任繼周
科學經濟社會 2023年6期
關鍵詞:慶陽農耕草地

林慧龍 遲佳萌 賈 佳 任繼周

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雖歷經危難波折但歷史綿延幾千年而不曾中斷,與源遠流長的農業起源有著密切的聯系,華夏農耕文化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①任繼周:《論華夏農耕文化發展過程及其重農思想的演替》,《中國農史》2005年第2期,第53-59頁。。農業的起源與變遷同自然資源、地理環境、氣候變化和文化傳統等息息相關。甘肅東部,素有“隴東糧倉”之稱的慶陽,處涇河之南,關山東麓,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20 萬年前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7 000多年前就有了早期農耕,是中華民族早期農耕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

一、中華農耕文明溯源

周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根,慶陽則是周文化的源頭?!妒酚洝ぶ鼙炯o》云:“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務,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間?!雹偎抉R遷:《史記·周本紀》,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112頁。不窯率族人遷徙到戎狄(今甘肅慶陽一帶)后,教民稼穡,開挖窯洞,修建城池,飼養畜禽,訓牛耕地,開創了我國農耕文化的先河。不窋后代秉承先王德行,不斷向南開拓。到公劉時代,地域已擴大到慶陽大部、平涼東部和咸陽西北部一帶,部族活動中心也遷至今董志塬。

公劉,周先祖不窋孫,鞠陶子,生于豳(今慶陽),先周都落著名首領?!渡袝ご髠鳌吩疲骸肮?,爵;劉,名也?!雹诠珓?,陸德明《經典釋文》引《尚書·大傳》云:“公,爵;劉,名也?!焙笫蓝嗪隙Q之曰公劉。見《公劉鑒賞》,https://so.gushiwen.cn/shangxi_384.aspx?!妒酚洝ぶ鼙炯o》載:“公劉雖在戎狄之間,復修后稷之業,務耕種,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資,居者有畜積,民賴其慶。百姓懷之,多徙而保歸焉。周道之興自此始,故詩人歌樂思其德?!雹鬯抉R遷:《史記·周本紀》,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112頁。公劉是先周劃時代的重要人物,他率領周人向南開拓?!稘h書·地理志》載:“公劉處豳”④班固:《漢書·地理志》,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1311頁。,地城相當于今慶陽大部、平涼東部、咸陽西北部?!对娊洝す珓ⅰ份^《史記》的記述更細,全詩六章六十句,從六個方面贊美公劉的偉大業績:一是籌備遷徙。公劉敦篤厚道,團結部眾,勤奮勞作,封疆劃界,整沽田地,儲積谷物,備好干糧,盛備威儀,開始向南擴張。二是相土而居。公劉率部眾登山履原,到豳地后,觀測地形,民心順暢。三是陟岡觀景。選擇靠山有水的南岡營建都邑,建立新邦。四是君宗部眾。定居京師,歡宴部眾,祭祀祖先,擁戴公劉做君長。五是度原徹田。公劉在寬廣的平原山川,在明水源陰陽,帶領軍民“徹田為糧”。六是建居安眾。渡渭取材,選擇地基,營建住宅,部民眾多,皇澗兩岸都住滿。營建都邑宮室是周人有城邑之始,改變了“陶復陶穴”的居住方式;“君之宗之”是宗法制度的萌芽;“取厲取鍛”說明已能鍛造金屬兵器農具;“其軍三單”“徹田為糧”,采取寓兵于農方法,墾田種糧。豳地成為周人發祥的新基地,對周人發展壯大有劃時代的意義。至其子慶節時,在豳地建立邦國,是周人建國之始。此后才有太王古公直父徒岐、文王作酆、武王治鎬,為周朝奠定根基。

今寧縣縣城廟嘴坪相傳為公劉邑,西峰溫泉高家坳有公劉廟,俗稱“老公廟”。清代韓觀琦《重修公劉廟碑記》記載每年農歷三月十八舉行盛大祭祀廟會,陜西長武、彬縣等地百姓持臘前來祭奠⑤《重修公劉廟碑記》曰:“宏化南原,去縣治八十里有公劉廟焉。里名周都,良有以也,不知創于何代?憶自慶節遷邠,土人思其德,立廟以祀,理宜然也?;涀圆恢媸?,來居于此?!币姟饵S土高原上的周文化——公劉》,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8814963972229666。。2002年,公劉廟被中國民俗學會命名為“華夏公劉第一廟”。

周祖農耕文化發樣地慶陽,人杰地靈,名人輩出。在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里收錄的《七月》《公劉》等八篇都是當時慶陽勞動人民創作吟唱的優秀詩作,這些詩歌所反映的歷法、農事、祭祀等活動與慶陽民俗文化包蘊的遠古成分密不可分,共同記錄了先周農耕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其中《詩經》中提到周人對祖先的尊稱為“老公”①《詩經·豳風·七月》:“獻豕從老公?!边@里是周人對祖先的尊稱。見周振甫《詩經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3 年版,第209-214頁。,公劉廟在歷史上成為周族后裔敬祀祖先的活動場所和朝拜圣地,也是中國農耕文化的源頭地。公劉祭典的時間在農歷三月十八日。古有亡書而無亡言,民間言傳為公劉誕辰。整個活動明顯地保留著先周時代的十二蠟祭內容,即賽社、賽神、高禖、燔柴等古老遺風。從古至今多年來對公劉的祭典儀式沒有終止過,每年參與人次達10多萬。這種歷史久、規模大、人數多的祭典儀式有著見證地方農耕文化及古農事活動的活化石價值。它的意義在于這種活動只發生在公劉故里,形成的民俗習慣之所以經世不衰,其原因就在于以農為本的漢民族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應當首推公劉農耕文化之功,在歷史上對推動農業生產的發展和漢民族精神凝聚力的形成有著不可磨滅的意義。

農業生產的發展離不開家畜的飼養和繁殖。周人到北豳后,開始養豬,將野豬逐漸訓化為家畜?!对娊洝め亠L·七月》有“言私其獄;獻豕于公”②周振甫:《詩經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版,第209-214頁。之說,由于公劉提倡家家戶戶養豬,后來養豬就成了家的象征。農業的發展,促使養牛、養驢、養羊事業的發展。至今,慶陽驢、早勝牛名揚省內外。養羊幾乎是北部人民的家庭主業。每年冬初殺羔羊、祭山神、慶豐收的活動,自古延續至今。

二、公劉故里農業生態適應變遷的過程

中國農業系統發展歷史可以分為草地農業系統和耕地農業系統,兩種農業系統交替演變相互影響,主要分為四個階段:周代以前以草地農業為主,是耕地農業萌芽期;春秋戰國時期以草地農業為主,是耕地農業的成長期;漢代耕地農業成熟,草地農業進入衰退期;直至近代草地農業極度衰微,耕地農業進入盛極而衰期③任繼周:《中國草地農業系統與耕地農業系統的歷史嬗替——〈中國農業系統發展史〉序言》,《中國農史》2013年第1期,第3-8頁。。這種農耕文化圈與畜牧文化圈的嬗替也促使了農牧交錯帶的形成。農牧交錯帶是農業(種植業)和牧業(天然草地畜牧業)交錯分布的地帶或區域,在種植業向草原深入擴展的邊緣地帶,都會形成農牧交錯帶④胥剛、任繼周、馮琦勝、崔霞:《黃土高原農業溯源》,《草業科學》2015年第10期,第1695-1701頁。。我國農牧交錯帶西北段東段主要是自寧夏沿古長城向西經甘肅隴東、隴中、隴西止于甘肅與青海交界處,是黃土高原西段半干旱農區向北過渡到內蒙古高原的干旱荒漠草原區的過渡⑤陳建華、魏百剛、蘇大學:《農牧交錯帶可持續發展戰略與對策》,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年版,第2-35頁。。

慶陽地處農牧交錯帶,新時期下面臨著“三農”問題的嚴峻考驗。農業方面:農業生產基礎薄弱且投入力度相對不足,生產經營模式單一,農業發展水平不高;農村方面: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落后,農村大量勞動力向外轉移,農村空心化現象嚴重;農民方面:農業技術缺乏,農民靠天吃飯,增收難度較大,總體生活水平不高。但近年來農業產業結構發生了悄然變化⑥李建軍、任繼周:《美麗鄉村建設的倫理基礎和新道德》,《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4期,第8-13頁。。

近五年來慶陽居民價格消費指數從3.1%降至1.1%,呈逐年下降趨勢,居民消費水平提高,隨著食物消費升級換代,對農產品在質量與服務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圖1)。近六年來慶陽小麥種植面積從154.96 萬畝降至122.63 萬畝,整體呈下降趨勢,在總種植面積中所占比例低于20%,呈萎縮之勢(圖1)。通過深入慶陽當地訪談了解到小麥等傳統農作物可獲收益?。ó€均收益僅約200元),呈現出廣種薄收的態勢,小農經營很難抵抗風險,而飼養肉牛的收益卻高達4 000元/頭,可以為農戶帶來可觀的收入①慶陽市統計局:《慶陽年鑒》,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版,第45-55頁。。

圖1 慶陽市居民價格消費指數(左)與小麥種植面積動態(右)

慶陽草食性家畜牛、羊出欄量從2010 年開始一直處于上升狀態,耗糧型家畜豬出欄量在2015年出現回落。2010 年到2016 年牛出欄量從14.07萬頭增長至18.02 萬頭,年均增幅為4.24%,羊出欄量從61.19 萬只增長至86.97 萬只,年均增幅為6.08%,草食性家畜出欄量增長迅猛,農業結構逐步調整為發展壯大以肉羊、肉牛養殖為主的草食畜牧業(圖2)。

圖2 慶陽牲畜出欄量

三、新時期公劉故里農業現代化的主要特征和趨勢

華夏文化歷來由若干文化板塊構成,農耕文化與草原文化同屬華夏農業文化,作為華夏文化的兩翼,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視②任繼周:《草原文化是華夏文化的活潑元素》,《草業學報》2010年第1期,第1-5頁。。但是,草原文化與農耕文化的交融撞擊過程中,面臨農耕文化的強大壓力。我國草原文化與農耕文化相比,幾個方面處于劣勢③任繼周、侯扶江、胥剛:《草原文化基因傳承淺論》,《中國農史》2011年第4期,第15-19頁。:一是農耕文化具有較大的生存基質,其所占據人口體量(文化傳播者)遠大于草原文化;二是農耕文化較草原文化晚出,以其后發優勢,汲取了草原文化的精華,往往比草原文化有更多科技內涵;三是農耕文化在特定的歷史時期、一定地區內顯示了更好的社會效益①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 21 世紀》(第 7 版)(修訂版),吳象嬰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1-45頁。。

周祖時期身處平坦廣大的董志塬,現今67%已經變成溝壑,慶陽的耕地農業難以為繼,周祖的文化根基不得不發生改變。目前,飼料危機威脅我國食物安全,如將口糧和家畜的飼料分開來計算,我國口糧早已滿足,而飼料則嚴重不足②任繼周、常生華:《以草地農業系統確保糧食安全》,《中國草地學報》2009年第5期,第3-5頁。。國內動物性食品消耗一路攀升,畜產品告急,人均糧食消耗卻逐年減少。從這種發展趨勢來看,飼料缺口將越來越大,這個缺口需要牧草(含飼用植物)來填補③任繼周:《農業結構必須適應食物結構的轉型》,《科技導報》2014年第3期,第1-3頁。。為了適應我國食物結構的升級換代,“耕地農業”應逐步改變為世界行之有效的“草地農業”④任繼周:《中國農業史的起點與農業對草地農業系統的回歸——有關我國農業起源的淺議》,《中國農史》2004年第3期,第3-7頁。。草地農業是利用草類供給家畜飼養和土地管理的農業系統。美國農業正發生著一場悄無聲息的革命,形成一套現代化草地農業模式:作物和家畜生產緊密相聯,許多小規模多樣性的家庭農場已經聯合形成大規模集約化的奶?!魑镛r場或家畜飼養場,提出把發展草地農業作為美國農業的未來之路⑤Walter F.Wedin, Steven L.Fales, Grassland: Quietness and Strength for a New American Agriculture. Madison:ASA-CSSA-SSSA, 2009, pp.1-15.。草地農業在滿足社會基本農產品需求(例如糧食)的同時,生產足夠的飼料,創造較高產值⑥任繼周:《藏糧于草施行草地農業系統》,《草業學報》2022年第1期,第1-3頁。。它功能全、分支多、產業鏈長,強調因地制宜、賡續農耕文明傳統、促進農業綠色低碳化發展和實現農民共同富裕等,可容納較多的科技含量和就業崗位,兼顧生態和生產,糧食和飼料,是建設現代農業的正確道路⑦任繼周、林慧龍、未麗:《草地農業是甘肅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草地學報》2009年第4期,第405-412頁。。草地農業系統必將以新的姿態,即現代草地農業系統,再次走上歷史前臺⑧任繼周、侯扶江、胥剛:《草原文化的保持和傳承》,《草業學報》2010年第12期,第5-10頁。。這不是歷史的倒退回歸,而是順應時代的螺旋式上升!

四、結語

華夏民族的生存和發展與其相應的農業系統相始終。中國幅員遼闊,生態區域多樣,歷史積淀深厚,農業系統自然繁縟多樣,含蘊了豐富的信息和啟示⑨任繼周:《中國草地農業系統與耕地農業系統的歷史嬗替——〈中國農業系統發展史〉序言》,第3-8頁。。慶陽是漢唐的京畿之地、大宋的邊關要塞,同時也是中國農耕文化的起源地之一。農事、祭祀等活動與慶陽民俗文化包蘊的遠古成分密不可分,共同記錄了先周文化的形成與發展。中國的農業與華夏民族一樣,創造了光輝篇章,是中國長久繁榮昌盛,處于世界前列的基礎,但是歷史進入現代時期以后,中國農業與國運同遭困厄⑩田松:《還土地尊嚴——從土地倫理和生態倫理視角看農業倫理》,《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 年第4期,第114-117頁。。當今的慶陽同樣面臨著嚴峻的三農問題,亟須解決。食物升級換代、傳統作物經濟效益低、生態環境屢遭破壞等等原因導致傳統的“耕—?!蹦J介_始自發調整轉型。中國農業系統發展歷史主要為草地農業系統和耕地農業系統交互影響及其興衰演替,慶陽運轉達數千年而不敗的耕地農業自組織機制,在新時代下被逐漸減弱,農業系統失衡,種種弊端迅速顯現①任繼周:《中國草地農業系統與耕地農業系統的歷史嬗替——〈中國農業系統發展史〉序言》,第3-8頁。。草地農業相對于農耕農業,具有保持土壤肥力,節約化肥、水熱資源及增加收益多方面的內在優勢②任繼周:《“地”的農業倫理學詮釋》,《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6期,第10-18頁。,農耕文化向草地農業文化演替已成歷史的必然,也是周祖時期的農業文化的歷史回歸,而這種文化的回歸正是耕地農業系統向現代草地農業系統變革的必要條件③任繼周、胥剛:《傳統農耕文化在黃土高原上的困境與機遇》,《草業科學》2010年第3期,第3-8頁。④林慧龍:《草地農業:從結構性描述到精確化發展芻議》,《草業科學》2007年第6期,第55-61頁。。

猜你喜歡
慶陽農耕草地
農耕初體驗
農耕舊事十二韻
Our Best Friend
燕昱 慶陽北石窟 油畫作品
草地上的事
立足農耕 特色強校
慶陽香包:一針一線皆故事
Laughing song
甘肅慶陽西峰區:吃上“產業飯”摘掉“貧困帽”
草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