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題材紀錄片(2012—2022)國家形象塑造的敘事維度研究

2023-02-03 06:43
安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紀錄片國家文化

邵 娣

(安徽廣播影視職業技術學院 新聞傳播學院,安徽 合肥 230011)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1]。國家形象是指一個國家在國際新聞流動中所形成的形象,或者說是指以一國在他國新聞媒介的新聞和言論報道中所呈現的形象[2]。紀錄片作為一種影像語言在國際傳播中承擔著文化交流和傳播的任務。2011 年以來,中國紀錄片啟動產業化進程,國際化推進迅速,無論是本土制作還是中外合作,中國題材紀錄片中真實的“中國故事”表達是向國際社會展現中國發展、中國形象、中國精神的重要敘事策略。

1 紀錄片“國家形象”塑造的現狀

1.1 發展現狀

19 世紀末,外國攝影師已經開始拍攝記錄中國社會現狀的紀錄片,以“他者”的視角建構和傳播中國形象。1938 年,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成立了延安電影團,拍攝了中國人自己的完整紀錄片,打破了他者的“疑視”。時至今日,中國題材紀錄片在推動國家形象塑造和國際傳播方面還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中,“紀錄片與國家形象”這一概念關系主要指中國題材的紀錄片(包括合拍片)在向國際社會傳播過程中表現中國發展、中國文化、中國精神,從而衍生出的國家形象。

隨著時代的發展,紀錄片塑造和傳播中國形象的現實背景正在發生巨大變化。一方面,隨著全球化的發展,中國經濟一路攀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從中國制造、中國速度到中國智造、中國力量,處處體現中國現代化的進程正在飛速發展,構建國家形象的現實基礎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另一方面,國際形式錯綜復雜,受到文化壁壘、意識形態、內容表現、傳播路徑等要素的制約,中國文化輸出依然處于國際弱勢地位。面對內外部因素的變化,中國政府實施了“文化走出去工程”,在國際社會講好中國故事,塑造國家形象,需要從紀錄片的敘事方面進行提升和研究。

1.2 研究現狀

早在2005 年,景秀明在著作《紀錄的魔方:紀錄片敘事藝術研究》一書中就從敘事理念和敘事形式兩個方面對紀錄片進行敘事研究。截止到2023 年12 月,筆者主題詞設置為“紀錄片國家形象”,在《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進行檢索,共檢索到相關文獻651 篇。通過梳理,發現關于紀錄片塑造國家形象的研究主要集中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從題材(自然生態、人文歷史、社會現實、美食、體育、公益等)、媒體(央視、探索頻道、BBC、NHK 等)、主體(自塑、他塑、合塑)、國別(中國、美國、英國)等為分類依據,從特定案例紀錄片中的國家形象呈現,探究其敘事和傳播策略。如姚孟米、王長城(2023)以美食類紀錄片《早餐中國》為例,認為紀錄片通過中國的飲食文化及民俗風情,打造了“早餐中國”美食文化名片,進一步彰顯了中國魅力。第二,結合相關理論和本體研究,對紀實影像與國家形象進行關系性研究,闡釋紀錄片參與國家形象塑造的功能及合理性。如黃瑜文(2022)以紀錄片《中國》為例,認為國家形象建構策略可以采用全知視角敘事,輔以內視角進行情感表達、形象塑造。第三,結合國家發展變遷,厘清時代發展中紀錄片塑造的中國形象譜系。如楊晟(2017)從“他者”視角出發,探究中國從建國初期到文革時期不同歷史階段外國人在華拍攝紀錄片的生產機制和中國形象建構。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紀錄片與國家形象”的研究中,國內學者的關注度較高,但大部分都是從單部紀錄片的角度進行“個案研究”,缺乏從宏觀的角度進行思考。因此本文以2013-2023 年《紀錄片藍皮書——中國紀錄片發展報告》中列舉的中國題材紀錄片類型和優秀紀錄片,并結合中國紀錄片網每年評選的優秀紀錄片作為研究案例,以案例研究的方式探究國家形象塑造的敘事維度,并以建構主義和敘事學理論為依據,探索中國題材紀錄片國際化進軍之路中國家形象塑造的敘事策略。

2 “國家形象”塑造的敘事理念

從2014 年開始,中國紀錄片的突出向度就是國際化發展,中國紀錄片人嗅到了國際化氣息,通過作為故事文本敘事理念的改變,在題材上更加細化以符合當下文化的語境,在話語權的掌握上日益占有主導地位。在文化表現上,以主流文化為主,釋放文化吸引力,良好的敘事理念和文化語境的構建為中國紀錄片的國際發展提供了機遇。

2.1 豐富紀錄片的題材類型

隨著國際化進程的加速,我國紀錄片越來越符合當下時代的大眾精神需求、差異化的價值觀和審美趣味。中國紀錄片在傳統的自然地理、社會現實、歷史人文三大題材類型上進一步拓展至科技工業、體育運動、鄉村振興、公益題材等領域(如表1 所示)。從題材選擇上由大變小、由硬到軟的轉變,可以看出中國紀錄片的國際傳播主題已從人文符號、自然獵奇、珍稀動物向歷史文化、百姓生活、保護地球等逐步內化、轉移,深入實現人性的溝通、文化的交融[3]。

表1 2012-2022年中國題材的類型變化

2.2 構建中國式的話語體系

早期在國際上講述“中國故事”并有一定影響力的紀錄片大多是由外國所拍,如2012年至2015年英國BBC 推出的《全球變化最快的地方》(2012)、《車輪上的中國》(2012)、《中國的秘密》(2015),韓國KBS 推出的《超級中國》(2015)等。這些站在“他者”敘事角度的紀錄片對中國的現實社會反映和認知并不全面和客觀,甚至還有意渲染中國威脅論。

在國際傳播中,話語權取決于國家的文化影響力與市場驅動力。隨著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的提升,中外合制紀錄片是中國題材紀錄片國際傳播的重要方式。從合作話語權層面來看,中方主導性日益凸顯,如紀錄片《神奇的中國》(2015)、《華彩中國》(2016)合作中,在影片策劃、內容制作、傳播方式、版權分享等方面中方都更有主動權[4]。絲路聯盟IP 系列紀錄片(2016),合作形式也已從直接傳播推進至國際聯合制作這一“共同話題”的層面。中國紀錄片通過與國際知名創作機構合作,借助以投資、資源換取話語權等方式從文化、歷史、地理凝聚中國發展,詮釋正面、積極的中國形象,在國際紀錄片的傳播領域逐步掌握更為重要的話語權,構建了“全球視野、世界眼光、國際表達、本土價值”的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

2.3 呈現主流的文化形態

紀錄片已成為國家之間投射文化價值、釋放文化吸引力、建構身份認同關系的橋梁。近五年來,主流文化紀錄片國際傳播成為一種趨勢。見證歷史發展,塑造中國形象,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呈飛速發展之勢,尤其是重大節慶之際[5],諸多媒體平臺推出了呼應主旋律的紀錄片。除了官方媒體以外,民間新媒體傳播平臺也加入宣傳賽道。如優酷出品的《最美中國》(2016),深圳衛視、優酷、第一財經、云集將來聯合出品的《激蕩中國》(2019),五洲傳播中心、優酷網和國家地理頻道聯合出品的《做客中國——遇見美好生活》(2019)等紀錄片。這些紀錄片嘗試從中國的視角和人類的立場深度解讀中國的文化和歷史,為全球觀眾提供了全新的文化體驗和思想交流,向全世界展現了中國“四海一家”的國家意志和“和而不同”的國家情懷。

3 “國家形象”塑造的敘事方式

任何敘事作品都離不開“講故事”,中國紀錄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創造深層交互的共享語境,擴散傳播效果,讓國際社會看到中國重要的過去、現在,并思考其未來是創作者一直探索的命題。

3.1 從“本土”到“國際”的敘事內容構建

從上個世紀50年代起長達30多年的時間里,中國紀錄片的敘事方式一直采用“解說詞+畫面”的說教模式。隨著紀錄片的發展,創作者逐漸發現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性,故事構建是紀錄片影像敘事的重要環節。從上個世紀我國紀錄片在國際傳播實踐來看,很多紀錄片講述的故事本土化特征明顯,液化了在國際社會中傳播受到的制約因素。突出中國特色并在故事敘事中淡化意識形態色彩,尋找共情的關注點,是新時代中國紀錄片國際傳播找尋的突破口[6]。

中國紀錄片要向國際社會講好“中國故事”,應該站在“他者”的角度,增強敘事內容的共情性。應從人的本真、自然的淳樸、信仰的堅持、社會的變遷、情感的共情等最原始的角度發現和記錄,把握中西方文化的融合點,平衡多重價值觀。在故事內容選題上注重題材本身的國際關注度,在內容表達上尋找情感共振點,主動展示融入世界的意識和姿態,從而與世界接軌。如紀錄片《人類溯源(第一季)》(2017),從人類發展史上的四個轉折點揭示人類起源的秘密,闡述了“人類共同體”的理念,讓國內外觀眾深受觸動,引起情感共鳴和深思。

3.2 從“宏大”向“個體”的敘事視角轉換

小切口反映大世界。新時代以來中國紀錄片從早期的國家發展、社會變遷的“宏大”視角逐步向日?;?、生活化的“個體”敘事角度進行轉變。從個體的視角書寫百態人生的悲歡離合,從多元價值的語境中消除文化溝壑產生的對抗式解碼。還原被宏大敘事角度所遮蔽的個體真實性,最大限度的消除宏觀敘事帶來的意識形態沖突[7]。

紀錄電影《變化中的中國·生活因你而火熱》(2019)從國際化的視角以6 個不同背景、不同職業的年輕人追逐夢想的感人故事為主線,多維度、立體化地呈現了新時代中國的發展。作品從“個體”的角度表現背后的社會群像,上映不到2 個月就取得了600 多萬元的票房成績,次年同名紀錄片又在美國探索頻道播出。主旋律紀錄片《世界上最大的生日慶典》(2019)在敘事結構上突破了以往紀錄片追求宏大的敘事、嚴肅刻板的解說,從社會小切口下手,關注政治背景下的小人物,用細膩溫和的視聽手法表現各行各業真誠感人的人物故事。這也是創作者在敘事手法上本土故事國際化表達的一種轉變,是意識形態宣講和流量效益結合的結果。

3.3 從“類型”到“多元”的視聽元素呈現

在國際傳播中,紀錄片從類型化、公式化的電視視聽語言表現逐漸向電影藝術靠攏,融入多元化的視聽元素,并且形成新的美學形式,由紀實美學向技術美學、戲劇美學融合。航拍攝影被大量地運用在紀錄片拍攝中,如央視拍攝的系列紀錄片《航拍中國》(2017),既有氣勢磅礴的航拍大全景展示,又有登堂入室的細節描繪,極大地提升了影片的視覺效果和敘事能力?!队绊懯澜绲闹袊参铩罚?019)采用高速攝影、延時攝影、水下攝影、定格動畫等多種攝影技巧,從雪山全景到種子發芽、綻放花朵的微觀描繪,滿足了觀眾的視覺和心理感受,影片視聽語言接近國際標準,富有視覺沖擊力。紀錄片《超級工程》(2012)利用CG 動畫合成技術和航拍、水下攝影等手段展現工程的宏大、壯觀的氣勢?!缎强疹A夏》(2020)使用3D 動畫技術,生動逼真地還原了華夏的歷史遺址。

技術美學的提升促進了戲劇美學的發展,突出了紀錄片的故事性和娛樂性。筆者看來,紀實美學的“真實”與戲劇美學的“虛構”并沒有絕對的分野,一切敘述文本都是敘事與建構,區別僅在建構的動機、方法與形式的不同,使中國紀錄片呈現多種美學特征交織發展的格局。

4 “國家形象”塑造的敘事歸旨

桎梏中國紀錄片國際傳播的最大阻礙就是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在中國題材紀錄片中,以中國人自己的歷史、文化的發展視角塑造中國形象為“自塑”,西方人用其國家的政治、文化、行為的標準來塑造中國形象就是“他塑”。從建構主義理論看,國家形象并非塑造的結果,不完全受制于一國主體單方面的主觀意志,而是彼此交往互動、共同協商同意產生的[1]。因此,無論是“自塑”、“他塑”還是“合塑”,中國題材紀錄片的國際傳播從重視紀錄片文本實體到國家關系建構,尋找兩者之間的關聯點,是中國紀錄片面向世界塑造中國形象的重要路徑轉向。

4.1 本土化精神向人類價值位移

中國紀錄片的國際傳播意味不僅要展示中國文化價值觀,同時還要接受世界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檢視,最大限度的消除文化沖突[7],文化差異帶來的文化沖突歸根到底是價值觀的沖突。中國紀錄片在講述中國故事的時候若不能把中國精神和價值轉向人類共同價值,將會導致“自我”陳述(自塑)與“他者”想象(他塑)之間的語境差異。

在美國國家地理頻道播出的中國紀錄片《巢里巢外》(2017),利用擬人的手法拍攝我國大連地區黃嘴白鷺的家庭故事,將人文價值和自然環保融為一體。騰訊視頻與五洲傳播中心、新加坡IFAMedia 共同出品的紀錄片《敦煌:生而傳奇》(2021),采用劇情演繹的方式,通過聚焦個人價值的敘事,帶領觀眾認識這座蘊藏人類文化基因的殿堂。紀錄片通過聚焦人類共同命運,展現中國擔當,表現生存與生活、生命與死亡、自然與永恒等人類共同話題的思考與探究,內容上凸顯國際化色彩,更容易促進不同文化形態的溝通與融合。這些都充分體現中國面對東西方文明沖突時的開放和包容態度,也是多元共生的文化環境下中西方紀錄片題材的共同視角。

4.2 打造中國品牌提升文化影響力

2012 年5 月,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以美食與鄉愁為主題,以跳躍式的結構與電影化的視覺形式在國內外喚起一輪收視狂潮,形成現象級傳播?!渡嗉狻菲放频暮诵膬r值和市場潛力在第二季充分釋放,并促進了中國紀錄片產業化進程,從此,中國紀錄片品牌意識被逐步喚醒?!讹L味人間》系列(2018-2022)是紀錄片品牌全鏈條運營的成功標志,《風味原產地·潮汕》(2019)被美國Netflix購買版權在全球播出。品牌將賦予中國文化傳播更強大的力量,中國紀錄片國際影響力的提升離不開中國特色、中國品牌的加持。

國際化發展是中國紀錄片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要不斷融合中國美學與中國文化,培育多元而又整體的中國紀錄片品牌[8]。紀錄片的品牌化發展需要母本作品的強滲透性和高延展性,這主要體現在敘事內容的相關性和敘事風格的相似性方面。中國題材紀錄片要想長存發展,必須跨越國界,打造紀錄片品牌,傳播中國文化,與國際品牌深度交流合作,圍繞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生活、歷史文化和自然地理等現實,展示生動立體、自信自強、豐富多彩、紛繁復雜的中國形象。

5 結語

人類生活離不開跨文化傳播,紀錄片是中國與國際“對話”的重要載體,通過真實的影像可以最大化地保留和傳播中華文化和民族價值觀。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們要有中華本位,也要有普世思維;要有國家高度,也要有人本情懷;要有國際視野,也要有原生呈現[9]。

中國題材紀錄片的國家形象塑造在敘事上還需處理好以下關系:一是紀實表現與藝術真實的關系,以紀錄片為載體,將美學意識、人文思想、價值理念轉化為真實的影像。如果只有精美的畫面、鏗鏘的聲音包裹著貧乏的思想與浮夸的情感,紀錄片將變成一種簡陋的、機械的傳播工具。二是國家價值與個體真實的關系,作為意識形態的載體,紀錄片必須彰顯中國精神和國家價值。紀錄片跨文化傳播面對的受眾大部分對中國知之甚少,他們希望看到真實生活,獲得觸感,引起共鳴。以小見大,從細節還原真實,在國際傳播中表現真實人性和情感才更容易產生共情[7]。三是本土化與國際化的關系,中外融合已成為中國紀錄片國際傳播的主旋律。在此基礎上,中國紀錄片依托國際平臺傳遞中國本土故事,打造中國特色品牌,實現不同價值體系的動態平衡,建立“以我為主”國際雙向傳播的重要發展路徑。

未來,中國紀錄片的國際化傳播還要以更加開放的國際視野構建對外傳播的話語體系,堅定文化自信,強化民族特色,走出一條有風格、有特色、有氣派的中國紀錄片發展道路。以此為目標,中國題材紀錄片的國際化發展之路任重而道遠。

猜你喜歡
紀錄片國家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紀錄片之頁
紀錄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紀錄片之頁
誰遠誰近?
能過兩次新年的國家
把國家“租”出去
奧運會起源于哪個國家?
論紀錄片中的“真實再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