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音樂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的策略探析

2023-02-07 00:55張思憶
中小學電教 2023年11期
關鍵詞:信息技術音樂課堂

張思憶

(連云港市海寧小學,江蘇 連云港 222000)

音樂作為藝術類學科,需要借助信息技術向學生展示各類音樂作品,以此提升學生的音樂演唱、演奏技巧和曲目鑒賞能力,從而滿足新課標關于培養核心素養的要求。然而,由于當前部分教師對信息技術的認識和應用尚停留在表面,未能真正發揮信息化教學對音樂課堂的作用,影響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基于此,教師應在新課標的指引下,結合學生的實際學情,努力探索將信息技術與小學音樂課堂相結合的具體策略,讓信息化教學成為培養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的有力手段。

一、運用信息技術豐富音樂資源

課程資源是開展學科教學的基礎,資源的數量與質量直接關系學生的學習成效。在傳統的音樂課堂中,教師習慣圍繞教材開展教學活動,很少為學生補充課外的音樂教學資源。然而,由于教材的篇幅有限,如果僅以教材中的音樂資源開展課堂教學活動則容易使學科學習出現碎片化的問題。例如,教材中的許多曲目是節選的,如果教師在教學結束后不組織學生欣賞完整的曲目作品,會使學生對該曲目的認知停留在節選的片段上,從而影響學習效果。又如,部分單元以戲曲、民樂等音樂領域為主題,但單元中僅包含四五首音樂作品,使學生對該音樂領域的學習淺嘗輒止,難以形成系統性的認知。

因此,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實際需求,通過信息技術查找、收集與課堂相關的音樂素材,將其靈活補充于課堂教學中,以此豐富音樂教學資源,為培養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奠定基礎。

以《音樂》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西湖美》歌曲教學為例,該單元教學主題為“唱大戲”,單元曲目都蘊含著一定的戲曲元素,旨在讓學生通過演唱、欣賞歌曲初步了解中國戲曲藝術。其中《西湖美》是一首蘊含越劇元素的歌曲作品,考慮到五年級學生不熟悉越劇藝術形式,在學習演唱《西湖美》時容易忽視其中的戲曲特色,教師可運用信息技術收集與越劇相關且適合五年級學生學習了解的教學資源,引導他們做好課前預習準備。首先,考慮到五年級學生已接觸過中國古典文學《紅樓夢》,了解了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教師可選擇收集越劇《紅樓夢》《梁山伯與祝英臺》中的相關唱段,結合越劇的基本信息制作豐富有趣的微課視頻,并將視頻發布到班級群中。

接著,在正式授課前,教師可組織學生自主下載微課視頻,以了解越劇的起源、發展情況與藝術特點,并通過欣賞《紅樓夢》《梁山伯與祝英臺》唱段感受越劇的藝術特色。在此過程中,教師還可結合音樂學情拋出相關的探究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如教師可提出“越劇和京劇都是中國傳統戲劇,那么兩類戲劇的區別在哪里?”等問題,促使學生更深入地了解、明晰越劇的藝術特色。在完成教學準備后,教師可組織開展歌曲《西湖美》教學活動,在課堂上讓學生討論歌曲是如何體現越劇特色的,并讓他們模仿越劇唱腔演唱歌曲。此時由于學生已具備一定的越劇基礎,能夠較好地完成課堂學習任務,使《西湖美》歌曲教學獲得更好的效果。

二、運用信息技術創設生動情境

音樂的誕生與傳播必定依托于特定的生活情境,表達特定的內心情感。然而由于小學生的閱歷有限,在學習歌曲的過程中常存在難以體驗的創作意圖、難以體會演唱者的演唱情感等問題,使歌曲學習停留在演唱技術層面,不利于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

在傳統的音樂課堂上,教師僅能憑借教材中的圖片引導學生想象歌曲表達場景,或口頭講述歌曲背后的故事幫助學生了解歌曲的創作背景,而這樣的教學方式通常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影響后續的教學效果。但通過運用信息技術,教師可有效發揮多媒體的作用,以音樂、視頻、圖片相結合的方式營造立體生動的學習環境,從而促使學生更好地沉浸于音樂藝術中。

(一)創設自然情境

以《音樂》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樂曲《草原放牧》教學為例,該歌曲為欣賞曲目,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在悠揚的音樂旋律中想象草原遼闊的景象與牧民小姐妹放牧時的歡快場景??紤]到班級中大部分學生沒有去過草原,也不了解牧民的放牧生活,教師可在欣賞音樂前為學生創設以“大草原”為主題的自然情境:首先,教師可讓學生閉上眼,為他們播放風聲、鳥鳴聲、馬蹄聲和馬嘶聲、羊群此起彼伏的叫聲等自然音效,讓他們在腦海中想象大草原的景象,并詢問學生在音樂中“看”到了什么,讓他們彼此分享體驗。接著,教師可為學生播放內蒙古大草原的旅游宣傳短片,讓他們直觀感受草原壯美的風景。最后,當學生對大草原景象有了一定的認知后,教師再為學生播放樂曲《草原放牧》,請他們說一說樂曲中的A 主題與B 主題分別使他們想到了草原中怎樣的場景。在情境教學的引導下,學生能夠通過對比感受到兩個主題是如何通過節奏、音調與演奏技巧的變化表達出不同的草原場景,從而實現欣賞課程的教學目標。

(二)創設情感情境

以《音樂》一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演唱歌曲《新年好》教學為例,為了使學生在歌曲演唱過程中表達出過新年的歡樂情感,教師可借助信息技術喚起學生對新年的美好回憶。首先,教師向學生提出“小朋友們,你們喜歡過年嗎?過年時哪些事情最讓你感到開心呢?”的問題,引導學生說出“收紅包”“放鞭炮”“吃零食”等答案,讓學生沉浸在過年的氣氛里。接著,教師可通過多媒體為學生播放如《恭喜發財》《好運來》等新年期間的流行歌曲,或是帶領學生回顧春節聯歡晚會的拜年視頻,在教室中營造濃厚的過年氣氛。之后,教師可結合情境對學生說:“小朋友們,我們現在準備過年啦!此時的你是不是有很多祝福想對親朋好友說呢?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新年好》這首歌吧!”在氣氛的烘托之下,學生自然能將快樂、喜悅的心情通過歌曲表達出來,以此提升學生的音樂表現能力。

三、運用信息技術優化教學設計

當前,許多小學教師已有了將信息技術運用于音樂課堂的意識,但由于應用過程中采取的策略或方式不當,致使信息技術存在“濫用”或“隨意使用”的問題。例如,部分教師在設計音樂教學時,存在依據自身掌握的信息技術手段和素材決定教學內容的情況,使課堂變成了技術應用的平臺,出現技術越位、本末倒置的問題;部分教師為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在課堂上過度使用音樂、動畫、視頻等多媒體素材,導致學生在觀看素材的過程中過于關注視頻特效而忽視素材中的教學內容,使學生注意力不集中,降低了課堂教學效果;還有部分教師在應用信息技術過程中,本質上仍沿用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僅將講授知識點的過程轉化為多媒體的表達形式,導致信息技術教學失去其應有的價值。

基于此,教師在應用信息技術的過程中應重視音樂教學的設計工作,確保信息技術能夠被科學、合理地應用于音樂課堂中。

以《音樂》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少年先鋒隊隊歌》教學設計為例,在正式授課前,教師可先通過信息技術,如運用微課或動畫視頻等形式向學生介紹該曲目的創作背景,初步了解少先隊的成立背景,“共產主義”的含義,等等,確保學生明白歌詞中“共產主義接班人”的真正內涵。之后,教師可借助多媒體組織學生欣賞《少年先鋒隊隊歌》的歌曲演唱。

為給學生學習歌曲做示范,教師可選擇能引起學生共鳴的歌曲作品。如挑選小學生合唱比賽的歌曲演唱視頻,或選擇電視節目中小學生的演唱節目,以此向班級學生展示歌曲演唱視頻時的精神風貌。之后,教師可針對歌曲的節奏、音調、旋律等方面開展演唱教學,著重講解歌曲中的難點部分。如開頭“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以高音起調,對于小學生而言具有一定的演唱難度,教師須指導學生把握好高音“哆”的發音,之后以堅定的語氣唱出“我們”二字。在完成演唱技術教學后,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合唱練習。

在此過程中,教師使用手機等設備將學生的練習視頻錄制下來,在完成演唱后通過屏幕播放,和學生一起對比之前的視頻以發現自身的不足,引導學生對如何提升《少年先鋒隊隊歌》演唱效果進行思考,從而促使學生不斷成長,提升課堂教學的整體質量。

四、運用信息技術組織實踐活動

新課標中提出小學音樂課程應重視藝術體驗,要求教師調動學生參與音樂活動的熱情,引導他們在表現、創造等過程中形成良好的音樂審美能力,重視音樂課程的實踐導向,讓學生在藝術實踐活動中不斷提高音樂素養。為滿足新課標的要求,教師應充分運用信息技術在課堂中組織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實踐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讓學生在多樣化的音樂實踐中感受、欣賞、表現、創造出音樂藝術的美感,以此實現培養核心素養的目標。在組織音樂實踐活動過程中,教師應重視活動的趣味性、教育性和生活性,促使活動內容更能觸動學生的心靈,引發學生情感共鳴。此外,教師還應重視總結活動,幫助學生獲得經驗,引導學生將短期的活動體驗遷移成為長期的音樂感受,以此提高音樂教學的實際成效。

以《音樂》三年級下冊第七單元《采山》歌曲實踐活動組織為例,考慮到該歌曲體現了小朋友在山中游玩采摘的悠閑、歡快的場景,教師可將“舞蹈動作創編”作為該歌曲的實踐主題。在完成歌曲教學后,教師可如下引導學生:

師:同學們,在《采山》這首歌中,小朋友們在山中做了什么呢?

生:采蘑菇、采木耳、采花、采果、唱歌……

師:大家覺得怎樣的動作可以體現小朋友們的行動呢?

生:(小組討論)。

師:大家的想法都非常棒!老師這兒也有幾個動作范例,讓我們一起來體會一下吧!

接著,教師通過多媒體視頻向學生展示相關的舞蹈動作,并鼓勵學生在范例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引導學生通過舞蹈動作表達自己對歌曲的理解。最后,教師在課堂上播放歌曲伴奏,組織學生一邊演唱歌曲,一邊伴隨著歌詞與節奏的變化進行舞蹈。在此過程中,教師應細心觀察是否還有學生尚未理解歌曲的情感特點,幫助有問題的學生答疑解惑,確保班級成員充分參與到實踐活動中。在舞蹈結束后,教師還可邀請學生分享自己的創作思路和活動體驗,以此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

五、運用信息技術拓展授課模式

傳統的小學音樂模式下,學生主要是聆聽教師的理論講授和樂曲示范學習音樂知識,知識的傳播呈現出教師向學生單向流動的特點。但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下,音樂教學模式打破時空限制,呈現多樣化的特征。信息化教學不僅拓寬了音樂課堂的教學渠道,還為教師提供更多元的教學選擇。以下以《音樂》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靜夜思》歌曲教學為例,簡要介紹了幾種音樂授課新模式:

(1)翻轉課堂。翻轉課堂指的是將課堂教學與課后練習活動進行翻轉的教學模式,旨在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課堂互動機會。如教師可結合課程教學要求,提前制作歌曲《靜夜思》的教學視頻,在視頻中指導歌曲的演唱技巧,示范歌曲的演唱方式,并要求學生根據視頻內容自主學習歌曲。待正式授課時,教師便可將注意力集中在糾正學生演唱技巧上,并邀請他們分享自主學習的收獲和感悟,組織學生參與《靜夜思》歌曲實踐活動,以此利用課堂教學時間與學生進行充分的互動交流。

(2)智慧課堂。智慧課堂通常指在教學中使用智能教學設備的授課模式,如互動平板、智慧白板、多媒體演示等??紤]到班級學生的音樂水平不一,對《靜夜思》的學習進度也有所不同,教師可將《靜夜思》歌曲的教學資料導入學生的學習平板中,輔助他們學習歌曲。當學生在演唱中遇到困難時,可直接點擊平板中歌曲對應的內容,并使用耳機收聽范例演唱,這樣的學習方式使學生不必反復拖動歌曲進度條,也不必等待教師逐句示范,極大地提升了音樂課堂的教學效率。

(3)電子作業。音樂的藝術特性決定了學生難以通過書面的形式向教師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因此,教師可組織學生通過線上電子作業練習歌曲。如在學習歌曲《靜夜思》后,學生可在課后使用手機等設備錄制演唱視頻,統一發送到電子學習平臺上供教師批閱;而教師的反饋內容也可及時通過平臺反饋給學生,幫助學生不斷改進演唱技巧。此外,班級成員還可在平臺上分享自己的演唱作品,或觀看他人的演唱曲目。因此,教師可利用小學生喜歡展示的心理激發其完成作業的積極性。

綜上所述,將信息技術運用于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既符合信息化時代的發展趨勢,又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因此,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教師應重視信息技術對音樂教學的意義,從整合教學資源、創設教學情境、優化教學設計、組織教學活動、擴展教學模式等方面積極探索信息技術的運用策略,在新課標的指引下不斷提高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遷移經驗,最終促使學生提升審美能力、表現能力、創新能力和理解能力等音樂核心素養。

猜你喜歡
信息技術音樂課堂
甜蜜的烘焙課堂
新一代信息技術征稿啟示
美在課堂花開
新一代信息技術征稿啟示
新一代信息技術征稿啟示
信息技術在幼兒教育中的有效應用
翻轉課堂的作用及實踐應用
最好的課堂在路上
音樂
音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