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建筑低碳運行應用案例分析

2023-02-19 07:28陳立征孫景文
電力需求側管理 2023年1期
關鍵詞:儲能用電發電

陳立征,孫景文,彭 偉

(1. 山東建筑大學 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濟南 250101;2. 山東省智能建筑技術重點實驗室,濟南 250101;3. 國網山東省電力公司 電力科學研究院,濟南 250003)

0 引言

自19世紀30年代發電機發明以來,逐漸形成了由發電、輸電、配電、用電組成的傳統電網結構[1]。在此基礎上,以通信信息平臺為支撐,以智能控制為手段,覆蓋電網各環節,提出了“堅強智能電網”概念[2],繼而實現以遠距離輸電線路為網架,以輸送清潔能源為主導,在全球范圍內的“堅強智能電網”、“全球能源互聯”愿景及建議方案[3]。2020年國家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提出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 年前達到峰值,爭取在2060 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4]。

作為電網的重要參與者,隨著電網形態的變化,傳統建筑也在逐步演變為智慧建筑,并在新型電網架構中發揮重要作用[5]。在傳統電網中,建筑是典型的用電負荷,通過消耗電能,為居住者提供住所以及居住環境。建筑內用電負荷種類繁多,兩類較大比重用電類型為照明和空調負荷。為實現碳中和目標,智慧建筑研究和應用涵蓋辦公、建筑、通信、消防、信息管理各方面的自動化[6],在消耗電能為人類提供舒適環境的同時還涉及自動控制的智能化[7—8]。隨著碳排放量的增多,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也逐漸融入到建筑中,尤其是光電、風電等微型綠色發電模式。為提高電能質量,解決電能的即發即用問題,在未來智慧建筑中,儲能的應用也將改變傳統電網格局,提供更安全、高效的電能利用模式[9]。

隨著電網形態的變化與建筑的智能化發展,2者的關系也一直在發生變化。建筑由傳統電網中的消費者,逐漸轉變為產消者,與電網的交互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是建筑的固定負荷屬性變為可調節負荷,負荷調節的目標不再只是滿足住戶需求,更應包括友好、節能,負荷調節的約束條件根據不同時段電網不同特征而變化,實現削峰填谷、負荷友好;二是建筑的負荷屬性之外增加了能源屬性,從傳統的能源消耗變成了能源的產消,既可以充當建筑能源的自給,又可以為電網提供額外能源。

近幾十年間,智慧建筑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在電網中的作用也發生了變化。但對于智慧建筑參與電網的框架和運行模式仍然缺乏系統性、明確的論述。本文從智能的內涵、智能技術等對智慧建筑進行了分析與總結,研究了智慧建筑參與電網的方式,提出了智慧建筑在不同負荷需求時期的供電模式。

1 智慧建筑

1.1 智慧建筑定義

傳統建筑立足于解決人們的居住屬性,隨著各領域技術的發展與人們對居住需求的提高,智慧建筑成為建筑行業新的發展方向。自1984 年美國首次提出智慧建筑概念至今,對于智慧建筑的定義、特征等都有了更明確的認識[10]。行業內達成共識,認為智慧建筑以建筑為主體,融合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控制技術等,建立信息設施系統、建筑設備管理系統、信息化應用系統、公共安全系統等,為人們提供安全、高效、便捷、健康的工作與生活環境,并實現節能與環保[11]。

1.2 建筑智能內涵

(1)能源智能

在傳統電網中,建筑作為能源需求側,具備純負荷屬性,而在未來電網結構中,建筑既是需求側,又是供給側。除了有來自遠方的傳統集中式化石能源供電,在建筑側中還配置風電、光電等可再生能源發電裝置,以及微型儲能、電動車充電樁移動式儲能等設備。智慧建筑在能源方面,呈現的是化石、風、光等多類型能源協同供電,儲能協調等特征,能夠實現清潔能源的逐步替代,在穩定供能基礎上實現能源比例智能優化。

(2)感知智能

智慧建筑對建筑內各系統變量的感知一定是智能的,包括能源、負荷、溫度、亮度等狀態量。各系統終端配置的傳感器等感知模塊能夠實時跟蹤監測整個建筑的動態變化,并通過即時、可靠的通信系統,實現數據的共享,為智能控制提供數據支撐。感知智能主要包括系統狀態的感知與感知數據的傳輸,是實現其他功能的基礎與依據。

(3)通信智能

智慧建筑內的自動化系統都要建立在通信網絡系統基礎上。在建筑內,通信主要是對語音、數據、圖像等實現傳輸;在建筑外,實現與外部系統的網絡互聯與傳輸,比如通信網絡,因特網等,從而保證高效、可靠的信息傳遞。

(4)控制智能

建筑智能化最直觀的體現即控制的智能,基于建筑硬件的能源智能和軟件的感知智能,從而實現滿足需求的智能化控制??刂剖墙ㄖ崿F智能的手段,相較于傳統的控制手段,智能控制能夠針對更復雜的感知變量,通過更完善的控制策略,完成預期任務,并實現針對更復雜對象的控制決策。

2 智慧建筑與電網拓撲結構

2.1 傳統建模智能化的拓撲變化

與傳統建筑相比,智慧建筑的結構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首先,相較于之前的不可控純負荷,智慧建筑的負荷變得智能可控,體現在智能家居等設施中。比如,建筑中的照明系統,可以隨時間與電網負荷的變化,實現亮度與明滅的自動調控,空調系統可以隨室外環境溫度的變化與電網負荷壓力的變化,實現人體舒適度范圍內的自動控制等。

其次,除了充當電網負荷,智慧建筑配置的分布式可再生能源也能作為電能提供者,為建筑本身,甚至為電網提供能源。隨著風能和太陽能在電網中的滲透率顯著提高,建筑自身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既解決了遠距離電能的輸送,又提供了清潔能源。

除了發電與負荷之外,智慧建筑還配備儲能裝置,用來應對可再生能源發電不足場景。儲能的種類繁多,智慧建筑配置的主要有兩類:一是蓄電池等形式的固定電池儲能,用來存儲用電低谷期的多余電能;二是移動式儲能,即電動汽車,通過智能充電樁,電能汽車的電量能夠在滿足交通出行的前提下,實現對電網電量的調控,以及充當電網緊張故障時的儲備電源。智慧建筑結構組成如圖1所示。

圖1 智慧建筑結構組成Fig.1 Smart building component

2.2 傳統電網智能化的拓撲變化

傳統電網由源、網、荷部分組成,分別起到發電、傳輸、用電的作用。隨著傳統建筑向智慧建筑的轉變,自給發電、自備儲能、自調負荷等各類元素在電網中滲透比例逐漸提高,傳統電網結構也會發生以下改變。

(1)不可再生能源發電比例縮減

隨著智慧建筑配置的自給分布式新能源(風、光等)發電以及儲能(室內固定式、汽車移動式)的參與,建筑用電對電網的需求縮減,尤其是不可再生能源發電電量。因此,傳統發電廠中不可再生能源發電比例會逐漸減小。

(2)輸電∕配電架構優化

與傳統電網中高占比集中式發電相匹配的輸配電網也會隨之優化。集中式發電比例下降必然帶來輸電網絡的簡化,與此同時,智慧建筑由單一負荷消費型向產消復合型的轉變也會帶來配電網進一步復雜與優化,從而滿足電網向負荷供電,以及負荷向電網回饋電能的需求。

(3)供需關系發生轉變

一方面,傳統電網中的集中式供電逐步被智慧建筑中分布式供電替代;另一方面,智慧建筑由傳統電網中的需求側轉變為供需側。傳統電網是根據負荷側波動調整發電側出力;而智能電網中,由于風、光的參與,發電側也具有波動性,因此導致電網拓撲結構發生明顯變化,新的供電模式應該相應提出。

3 智慧建筑與電網的能量交互

不同于傳統建筑在電網中的單一消費者角色,因為具備了分布式發電、微網傳輸以及自動控制等功能,智慧建筑參與電網的方式也發生了明顯改變,逐漸轉變成混合型產消者,參與電網的原理根據不同組成部分特性分別如下。

3.1 分布式可再生能源

智慧建筑能源的主要來源為光伏發電、風力發電。由于建設方便、占地小等因素,光伏發電和風力發電可以在建筑周圍實現應用,這兩類能源具有強間歇性、不確定性等特征。

(1)光伏發電特性

不同于傳統能源發電模式,光能主要影響因素是光照,光能特性曲線如圖2 所示。光電出力隨著光照變化具有鮮明的時域特征,晝夜特性明顯,波動較大,尤其在陰天或者光照不足時,光伏發電整體會出力較小。

圖2 光電出力波動曲線Fig.2 Photoelectric output fluctuation curve

(2)風力發電特性

風力發電出力對風速的依賴性很強,靈敏度高,波動大。風力發電的主要影響因素是風向與風速,相較于光照強度,風的變化更具隨機性。風、光等分布式能源參與電網主要通過兩個途徑:一是就地消納,即提供建筑本身負荷需求,替代傳統化石能源的遠距離輸電,實現方法為直接供能和儲能備用;二是充當電源,通過微網,對外供能,實現就近負荷的自給自足。

3.2 可控負荷

智慧建筑中的用電負荷也具有智能特征,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可觀,即負荷的需求以及狀態可以通過傳感和通信實現感知和傳輸;二是可控,即負荷可以通過智能控制實現設定目標的優化。

基于上述智慧建筑的負荷智能特性,在電網中,智慧建筑不再是固定負荷,而是可觀可控的智能負荷。因此,對于建筑內的負荷,可以通過智能感知和智能控制實現調節,而智慧建筑中的負荷可以通過自動調節,實現削峰填谷。對于一些可調節負荷,比如樓宇中照明、空調等,在用電高峰期,可以在滿足建筑需求基礎上,進行適度范圍內暫時的調節,在不同時段,實現不同優先度調節目標的方案。

3.3 復合儲能

未來智慧建筑考慮儲能功能的實現,主要通過兩種方式:一是蓄電池等固定式儲能模塊;二是通過智能充電樁接入電動汽車實現移動式儲能[12]。

智慧建筑中的儲能模塊參與電網主要有以下作用:一是存儲過剩能量,當負荷側需求量較小時,先儲存起來,滿足負荷需求過大時的需要,實現削峰填谷;二是存儲可再生能源低質量能量,轉化為穩定可控能源,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改善電能質量,提高供電可靠性;三是通過電動汽車,實現統一調度,即負荷需求小時電網向汽車充電,需求大時汽車向電網放電。

4 智慧建筑的供電模式

基于以上智慧建筑不同情況下在電網中參與方式,根據智慧建筑中能源出力比例的不同,具有下列供電模式。

(1)自給供電(P1>P2)

自給供電模式如圖3所示。

圖3 智慧建筑自給供電Fig.3 Smart building self-supplied power supply

當智慧建筑自身發電較充足,電能首先用來滿足建筑內用電負荷的需要,其它多余電量通過建筑內微型儲能裝置以及電動汽車移動式儲能實現存儲。此時能源充足,用電負荷維持高性能狀態運行。

(2)儲能供電(P1<P2且P3>0)儲能供電模式如圖4所示。

圖4 智慧建筑儲能參與供電Fig.4 Smart building energy storage participating in the power supply

當智慧建筑發電有限,無法完全滿足用電負荷需求時,優先調度建筑內的儲能單元,通過儲能補充,滿足用電負荷需求。

(3)電網供電(P1<P2且P3=0)

當智慧建筑發電有限,且儲能被完全消耗時,需要通過外部電網供電,如圖5所示。

圖5 智慧建筑與電網并行供電Fig.5 Parallel power supply between smart building and power grid

5 智慧建筑參與電網應用案例

本文以山東建筑大學被動式裝配樓所在的智慧園區建設為例,展示智慧建筑與電網協同架構。

5.1 案例模型

智慧建筑與電網協同實質是功率的交互,因此在研究中不同模塊分別采用相應的功率模型。

(1)光伏發電模型

光伏發電功率主要受光照和溫度影響,基于以下模型實現

式中:PPV為光伏輸出功率;nPV為光伏單元數量;PS為額定輸出功率;k為功率溫度系數;TC為實際溫度;TS為標況溫度;GC為實際太陽輻射度;GS為標準條件太陽輻射度。

(2)風力發電模型

風電出力主要受到風速,尤其是葉尖風速影響,采用以下模型

式中:PWIND為風電出力;PE為額定功率;vr、ve、vc分別為切入、額定、切出風速。

(3)儲能模型

儲能的狀態與充放電之間存在關系,采用以下模型描述。

式中:Psave、Pdischarge、Pesave分別為儲能充電效率、放電效率以及額定容量;T0為初始時刻;SOC(t)為儲能t時刻的電量。

(4)負荷模型

負荷Pload根據建筑內的用電負荷各類及占比,比如照明、空調等,分別采用不同的功率模型。對于呈現周期性規律的負荷,可以采用跟蹤建筑歷史數據的24 h功率曲線描述。

(5)智慧建筑能量模型

智能建筑參與電網也要遵循能量守恒,即

式中:PSOC為儲能充放電功率;PGrid為智慧建筑與電網的交互功率。

5.2 案例介紹

山東建筑大學智慧建筑與電網協同分為兩部分,首先是依托教學實驗綜合樓的建筑內智能感知與智能控制,旨在降低能耗,提供電能利用率;其次是校園內1 MW 光伏工程的鋪設,能夠提高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通過以下幾個模塊共同實現智慧建筑內部的耗能優化以及外部的可再生能源接入。

(1)被動式+裝配式超低能耗智慧建筑

裝有智能設備的智慧建筑如圖6所示。

圖6 山東建筑大學智慧建筑Fig.6 Smart building of Shandong Jianzhu University

山東建筑大學教學實驗綜合樓是國內首個鋼結構裝配式+被動式建筑,遵循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基本原則,采用地源熱泵以及高隔熱保溫的圍護結構體系實現建筑物的節能減排。

(2)建筑內智能測量模塊

智慧建筑內的智能測量模塊如圖7所示。

圖7 智慧建筑內測量模塊Fig.7 Measurement module of smart building

在智慧建筑內部布置了豐富的傳感器,能夠通過物聯節點采集室內溫度、濕度、二氧化碳濃度、PM2.5 濃度、照度等環境參數的值。另外通過智能插座實現對電網各采用的跟蹤,包括電壓、電流、功率的實時測量,電能、功率、用電時間的實時計量,監控界面如圖8所示。

圖8 智慧建筑用電量監控軟件界面Fig.8 Power monitoring software interface of smart building

(3)建筑內智能控制模塊

基于智能監測結果,案例實現了以節能為目標的優化控制,模塊包括空調、照明等系統。以照明為例,如圖9所示,能根據室內光照自動調節燈的照度,從而高效節能,實現時段控制以及用電管理等功能。

圖9 智慧建筑照明控制Fig.9 Lighting control of smart building

(4)建筑外可再生能源發電模塊

在園區內,利用學生公寓、辦公樓和圖書館等樓頂面積,通過5 428塊電池板,完成了1 MW“光伏建筑一體化”示范工程,平均年上網電量120萬kWh,主要用于滿足所在建筑內部與配套工程區域內的辦公、照明等部分日常用電,在假期用電低谷,還能將余電輸送到配電網,供其他負載使用,示范工程如圖10所示。

圖10 1 MW“光伏建筑一體化”示范工程Fig.10 1 MW“photovoltaic building integration”demonstration project

(5)智能建筑能效分析

通過建筑內的智能感知測量模塊,能夠實現對能耗的實時跟蹤,能耗分析工具如圖11所示?;诒粍邮匠湍芎脑O計,該建筑能夠實現建筑節能率約為92%,其中分區、定時、感應的節能控制策略能夠降低30%以上照明能耗。通過光伏接入等,實現100%就地消納與零碳建筑目標。光伏25年運營期理論減少1 萬tce,減排二氧化碳約3 萬t,為雙碳實現提供較好的解決方案。

圖11 能耗分析工具界面Fig.11 Energy analysis software interface

6 結束語

為應對未來能源與環境發展需求,實現碳中和目標,本文從能源、控制、感知等方面明確了智慧建筑概念,提出了智慧建筑與電網的能量交互以及不同場景下的供電模式,最后結合山東建筑大學智慧建筑示范工程,提出了可行的解決方案與實施路徑。未來仍有以下工作需要進一步開展。

(1)智慧建筑硬件發展

目前智慧建筑停留在概念理論較多,實現參與電網的用電調節首先需要實現智慧建筑的能源、感知、通信以及控制智能?;谥腔劢ㄖ目稍偕茉匆约皬秃闲蛢δ軐崿F建筑角色的轉變,利用感知信息實現對數據的跟蹤,才能實現主動智能調控。

(2)智慧建筑參與電網策略研究

由于智慧建筑的多屬性特征,其參與電網的具體策略以及對電網的影響需要理論研究結合實驗支撐,建立考慮智慧建筑接入的電網運行框架,制定各態勢下電網運行策略。D

猜你喜歡
儲能用電發電
“發電”
相變儲能材料的應用
檸檬亦能發電?
相變儲能材料研究進展
用煤用電用氣保障工作的通知
安全用電知識多
為生活用電加“保險”
用電安全要注意
儲能技術在電力系統中的應用
儲能真要起飛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