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人民美好生活的幸福向度及其實現保障

2023-02-20 10:07王成云路雪蓮
關鍵詞:群眾時代生活

王成云,路雪蓮

(1.華中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2.南開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天津 300380)

人民幸福是一個動態的、歷史的發展過程。新時代,人民幸福被賦予了美好生活的時代內涵。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強調要“鼓勵共同奮斗創造美好生活,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標志著實現美好生活已成為黨和人民群眾重要的時代任務,同時也表明逐漸擺脫貧困的中國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時代愿望。作為人民幸福的時代表現,人民美好生活的定義是多維的,不僅僅指單向度對物質層面的追求,更是涵蓋了精神層面的全面發展。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厘清人民美好生活的幸福內涵和價值意蘊,有助于為人民群眾實現美好生活愿望提供全方位保障。

一、新時代人民美好生活的時代內涵

“美好生活”這一概念本身具有動態性和發展性特征,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甚至是不同個體之間具有不同的具體內涵。黨的十九大和二十大報告對新時代建設美好生活作出了重要的方向性指引,同時也要求黨將人民的美好生活作為“為人民謀幸?!钡膴^斗目標。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廣大人民群眾的需求也越來越多元化,幸福生活的范疇也變得更為多層次化、多元化、多樣化。具體而言,人民幸福美好生活聚焦在——人民對于充裕的物質生活、民主的政治環境、安全的社會環境、豐盈的精神世界以及宜人的生態環境的不斷追求。

(一)物質生活的“充?!?/h3>

美好生活的構建需要一定的物質基礎。美好生活不是空中樓閣,也不是鏡花水月,需要我們通過實實在在地勞動實現豐裕的物質生活。物質資料是人類發展的基礎,人類自古以來就一直朝向豐盈的物質生活努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為人民過上更加美好生活而矢志奮斗?!盵1]人民生活需要以發展作為基礎,要讓廣大人民群眾真真切切享受到發展的成果,美好生活的追求就不能是烏托邦式的追求,而是在深刻把握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基礎之上,通過不斷發展來解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各種問題。要想建立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社會和諧的社會主義社會,沒有穩定健康的經濟發展顯然是不行的。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已經進入了新時代,原來以溫飽為標準的物質生活已經很難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于美好生活的現實需要,人民群眾在繼續追求物質數量增加的同時,更呈現出對高質量、高水平物質生活的追求。因此,必須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深化改革開放,解決好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更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從而為廣大人民群眾幸福美好生活奠定更加充裕的物質基礎,才能在保障人民群眾豐衣足食的基礎之上不斷推進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二)政治環境的“民主”

民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的重要目標,也是美好生活與政治生活的最佳契合點。政治環境的民主,不僅能夠為廣大人民群眾參與政治生活創造有利的外部條件,同時也有利于中國共產黨做出科學、正確的戰略決策,更好地帶領廣大人民群眾走向共同富裕?;仡欬h的歷史,實現政治民主始終是我們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是維護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盵2]只有在民主的環境才能夠容納不同的政見,才能夠為民生政策的制定提供交流互動的平臺,才能夠保證社會的彈性,為社會主義發展提供能量和動力。民主政治環境對人民群眾的表達意愿有直接影響,只有在民主的環境下,廣大人民群眾才能夠說真話、講真情,政府才能夠聽到人民的心聲,才能夠根據廣大人民群眾對于美好生活的訴求,構建未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藍圖,才能真正讓“人民當家作主”不是一句空話,讓各項為民政策落地生根。因此,在新時代一定要積極營造民主的政治生活環境,使民主真正落實到中國老百姓的現實生活之中,從而為實現二○三五年人民生活更加美好的政治遠景添磚加瓦,注入新的動力。

(三)社會環境的“安全”

中國人民“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3]。妥善處理社會生活中的各類矛盾,讓人們擁有一個安定祥和的社會環境,對于增強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實現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各項遠景目標具有重要意義。保障社會的安全與穩定,體現了主觀與客觀的有機統一,反映了個體與整體之間的辯證關系。新時代,面對社會發展中暴露出的諸多問題,想要營造安全穩定的社會環境就必須首先建設平安社會。平安環境不僅是廣大人民群眾對于社會生活環境的現實訴求,也是社會發展的基本需要,人民幸福與社會發展都離不開社會的平安穩定。當前,要構建平安穩定的社會環境就必須加大對社會治理的創新力度,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通過體制創新與機制創新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將各種潛在的社會問題和矛盾解決在萌芽狀態,讓廣大人民群眾擁有更加安全穩定的生活環境。

(四)精神世界的“豐盈”

美好生活光有物質基礎顯然是不完整的,是片面的,它必然是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共同發展的和諧狀態。新時代,只有滿足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讓廣大人民群眾感到內心充實,他們才能夠有獲得感、幸福感和滿足感,黨領導人民建設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有血有肉,才能夠更好地滿足我國人民多元化的美好生活追求。廣大人民群眾在滿足物質生活的基礎之上,對精神世界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們在推進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既要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于物質美好生活的追求,也要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于精神世界的美好追求。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精神與物質屬于兩大支柱,要按照“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基本原則,在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物質充盈的基礎之上,實現人民群眾的精神世界豐盈。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把最好的精神食糧奉獻給人民”[3]。當前面對廣大人民群眾對于美好生活在精神世界提出的新期望,我們黨必須堅持不懈地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更加豐富的精神糧食,解決好在精神文化建設中的不均衡、不充分問題,從而創造出精神世界更加豐盈的美好生活。

(五)生態環境的“宜人”

“天藍、地綠、水清”是廣大人民群眾對于理想生態的美好希冀,也是廣大人民群眾建設美好家園的現實訴求。新時代,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追求已經從低層次向高層次邁進,涉及到的領域已經從原來單一的物質領域向多元領域轉變,廣大人民群眾希望擁有更干凈的水、更清新的空氣、更藍的天空,享受到更豐盈的、高質量的生態產品,享受到更優美的生態環境。生產力的快速發展是一把雙刃劍,它在推動社會實現巨大變革的同時,也會帶來一系列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改革開放之后,雖然我國經濟高速發展,但在發展過程中也積累了諸多環境問題,如大氣污染問題、水環境污染問題、土地荒漠化和沙災問題等,這些毒瘤一樣的環境問題嚴重拉低了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成為了限制廣大人民群眾追求美好生活的現實桎梏。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我們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必須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建設理念,要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將廣大人民群眾對于美好生態的追求作為解決民生問題的主要方向,為老百姓守得住青山綠水,實現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人民美好生活的實現是建立在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前提之下,新時代一定要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導下構建起美麗、宜人的生態環境,為創建美好生活、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保駕護航。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標志著中國人民逐漸擺脫貧困,對物質文化“量”的需求得以滿足,同時也指明了廣大人民群眾對幸福生活的定義已經超越了物質文化“量”的需求,在維度上變得更為多元化,不僅希望在精神層面得到滿足,同時也需要進一步豐富倫理道德內涵。滿足人民多方面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我們黨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面對新矛盾、新挑戰、新問題,必須準確把握人民美好生活的幸福內涵,為實現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遠景目標提供重要指導。

二、新時代人民美好生活的幸福向度

本質上看,人民美好生活并不是孤立發展的,其幸福向度是同一性和特殊性的統一。一方面,人民美好生活與國家、社會和民族的繁榮興盛是緊密聯系的,個體的美好生活以國家的發展和壯大為基礎,全國人民處于命運共同體之中。另一方面,人民美好生活的追求也具有個性化特征,是個人全面發展的必經過程,個體對于幸福的理解不同,感受幸福的能力不同,因而其追求的美好生活也會存在一定差異。因此,可以從民族興盛、社會發展以及人的全面發展三個層面具體把握美好生活的幸福向度。

(一)追求幸福美好生活是民族興盛的靈魂

人民群眾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民族興盛的內在靈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讓全體中國人民過上好日子。新時代美好生活是馬克思筆下揚棄 “物的依賴性”向 “自由個性”[4]轉化過程中所必然經歷的生活樣式,美好生活是人類的更高追求,也是構成人們現實世界的重要意義,理應成為人民群眾追求的生活方式。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廣大人民群眾享受到了社會發展的諸多成果,人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得到增強,為人民群眾追求美好生活創造了有利條件。如康德所言:“人是目的,而不只能是手段?!盵5]而在新的時代,美好生活就是人民追求的目的,脫離了美好生活的愿景人民群眾就會失去希望,國家奮斗也將失去方向,甚至喪失民族興盛的靈魂,從這個層面來講,追求美好生活既是廣大人民群眾的現實需求,也是民族興盛的靈魂。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我們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6]。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既是中國共產黨的本質使然,也回答了新時代“為了誰”這一核心命題。中國共產黨作為人民的政黨,每個國家的人民都有資格享受國家提供的福利,有權利追求自己的美好生活。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目標就是要實現民族興盛,就是要讓全國各族人民都有自己實現美好生活的權利,并為之創造有利條件。從國家范圍看,實現美好生活并不是少數人的權利,只有多數人都過上了美好生活,我們的民族復興才有希望,民族強盛才會獲得強大動力。從人類歷史發展愿景看,中國人民追求的美好生活也是世界人民追求的美好生活,因此,應該以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發展理念,進一步豐富人類美好生活的向度和內涵,將美好生活作為世界先進民族的真正意涵,將美好生活上升到“為世界謀大同”的人類發展高度,進而在世界范圍內實現全體人民和全人類的美好生活。

(二)追求幸福美好生活是社會發展進步的體現

從社會發展進程看,人民群眾是社會發展的力量源泉,也是社會發展的創造者。因此,社會發展進步的進程也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進程。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進行了基本判定,指出資本主義社會的進步在于提升了社會成員的生活水平,但資本主義卻無法真正地實現人民美好生活。而且資本主義只是讓社會少部分人的生活質量得到改善,絕大多數的人民群眾的生活卻依舊一貧如洗、悲慘痛苦。共產主義則不然,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進步在于真正提升了生活的美好程度,能夠實現人們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愿景,使廣大的人民群眾都能享受到社會發展的成果。社會主義之所以優于資本主義,就在于社會主義并不像資本主義般以謀求個人私利為目標,而是始終將人民美好生活作為真正奮斗目標,通過與人民群眾的共同努力,讓人民群眾過上自己期盼的美好生活。從個體追求層面看,美好生活是具體的、現實的。我們所追求的美好生活不是空洞的想象,也沒有停留在理論層面,畫餅充饑式的美好生活必將被人民群眾所拋棄。我們要實現的美好生活是基于社會現實情況所奮斗追求的美好生活。進入新時代,盡管我國社會發展已經取得了全方位的歷史性進步,但是當前經濟社會發展還存在不平衡和不充分問題,供給結構還存在矛盾,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影響了人們的生活質量,民生領域還存在諸多短板,這些客觀因素制約了人們美好生活的實現。解決好我國社會發展中的各種問題無疑成了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現實需求,為此各級黨委和政府應該將解決發展不平衡和不充分問題作為當前頭等大事,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人民美好生活的基本方向,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深化改革,力求為滿足美好生活提供扎實的現實基礎。同時也要關注其他領域的社會問題,加強社會引導、完善政策法規,努力解決好影響人民美好生活的各種社會問題,為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必要的客觀條件。

(三)追求幸福美好生活是人全面發展的途徑

人民群眾是美好生活的出發點和歸宿點,美好生活既是人民群眾追求的奮斗目標,同時美好生活也是在人民群眾的實踐中創造出來的,只有通過人的本質力量才能夠創造出符合人民群眾需求的美好世界。而實踐活動的最終完成又受到實踐主體自然能力和精神能力的制約,所以在創造美好生活和美好世界的過程中人民群眾的整體素質和能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的快速發展,我國人民群眾的綜合實踐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尤其是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國家加速推進了國民教育,進一步提升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能力和素養,這對于人民群眾創造美好生活顯然是有利的。同時美好生活能夠引導人,激發人的潛能,實現人的發展。而人的需求又是人全面發展的基本內容,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需求理所當然地成為了人全面發展的現實前提,人的全面發展也成為了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最終歸宿。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理念,始終尊重人民群眾的多樣化需求,在此基礎之上構建了人民實現美好生活的現實方案,并以此作為依據不斷的引導廣大人民群眾提升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自我,通過與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努力最終過上有品質的生活[7]。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具有社會歷史性,它不可避免地受到社會條件的制約,因此其內在要求在不同階段和不同境遇下有不同的側重點,“美”與“好”屬于價值范疇,人民群眾追求的美好生活不僅是物質層面的享受,同時也包含了對精神和德性層面的訴求,人類自身就具備獨特的追求真、善、美的原始需求和利他行為,這也讓人類從動物進化成為人,可以說人類對美好生活的價值追求對于人類發展至關重要。正是在人類不斷追求美好生活的過程中,各種需求得到滿足,自然能力和精神能力也得以突破和發展,人實現全面發展的目標才逐漸達成。

綜上,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與民族興盛、社會進步以及人的全面發展具有內在統一性。美好生活愿望的實現離不開人民的積極參與和努力創造,追求美好生活的過程實際上也是享受“幸?!钡倪^程。為了更好地推動人民群眾美好生活向更高層次發展,國家通過精神文明建設,為人民群眾營造了良好的社會風尚,并通過積極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發揮立德樹人作用,讓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追求變得更為豐富,提升廣大人民群眾的道德境界,進而更好地發揮了人民群眾的創造性作用。

三、新時代人民美好生活的實現保障

個人美好生活的滿足需要與國家的繁榮富強和民族復興作為前提條件,因此在人民美好生活的實現上,既要關注個體的全面發展,也要注重國家的繁榮昌盛。將美好生活需求的時代意義和國家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聯系在一起,正確地看待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之間的關系,既要從國家層面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歷史使命,也要從人民群眾對于美好生活需求角度出發,持續發展經濟,加大體制機制創新力度,通過環境保障、道路保障、組織保障、政策保障、行動保障等多重保障,為人民美好生活的實現創造有利條件。

(一)組織保障: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也是實現人民美好生活的組織保障。人民美好生活愿望實現的前提是祖國的繁榮昌盛,而祖國的繁榮昌盛則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只有明確誰來領導這一核心問題才能夠找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心骨?;仡欀袊憠验煹母锩?、建設、改革的偉大歷史,中國共產黨始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也是不斷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組織核心。歷史經驗證明,只有中國共產黨能救中國,只有中國共產黨能發展中國,也只有中國共產黨能夠實現民族復興和人民美好生活的遠景目標。特別是在新的歷史時期,中國發展的內外部環境變得更為復雜,要想繼續深化改革開放,進而實現民族復興和人民幸福就必須依靠黨的全面有力領導,就必須保持對新時代美好生活目標的堅強定力,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之下毫不動搖地執行黨對美好生活的各項部署。各級黨委和政府更應該結合本地實際,全面推進美好生活建設,不折不扣地落實黨中央的各項政策,在黨的正確領導之下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轉化成為現實。中國共產黨是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的黨,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首位,始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當作奮斗目標,在努力實現“兩個一百年”戰略目標的關鍵階段,只有始終不渝地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才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基本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才能實現十九屆五中全會關于人民生活更加美好的愿景。

(二)道路保障: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走什么樣的道路是路線和方向問題,只有找到正確的道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才不會迷失方向,才能更快更好地實現人民向往的幸福美好生活。毋庸置疑,這條道路就是讓中華民族實現“富起來”,讓廣大中國人民走向小康生活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歷史已經證明了這條道路的正確性和科學性。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了新時代,面對艱巨、復雜的時代挑戰,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道路上要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偏向、不脫軌,并在實踐過程中始終將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作為中國共產黨的最終追求。從歷史角度看,正是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始終堅持以經濟為中心,不斷深化改革開放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就。新時代繼續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必將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必將滿足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從理論層面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符合馬克思主義理論要求,是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深刻總結和科學把握,是實現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正確道路,同樣也是新時代人民美好生活建設的必經之路。從實踐角度看,經過多年奮斗中國共產黨在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建設上已經積累了豐富經驗,同時也在實踐過程中檢驗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性,證明了它是通向美好生活的正確道路。在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日益增多的國內外環境面前,始終保持道路上的正確性和堅定性是必要的,我們一定要時刻保持道路自信,始終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人民實現美好生活的愿望提供正確的道路保障。

(三)政策保障:時刻彰顯社會公平公正

當前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追求越來越多元化,除了獲得基本的物質滿足,也希望社會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勞動人民,讓人民的權利得到充分保障。為了創造公平公正的社會發展環境,要從如下方面進行優化:一是要對政治體制加以完善,將民主作為政治體制改革創新的核心,讓人民在生活中享受到更為民主的社會環境[8];二是要繼續深入推進依法治國,構建更為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將依法治國與國家治理有機結合,從制度上確保社會的公平正義,從法律層面真正地落實人民當家作主制度,為人民真正地享有權利提供法律保障;三是要繼續鞏固愛國統一戰線,在新的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環境變得更為復雜,需要解決的問題、矛盾和沖突也越來越多樣化,這就更需要繼續鞏固愛國統一戰線,將各階層各方面的人才都凝聚起來,形成巨大合力,為實現新時代的美好生活創造有利條件;四是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對美好生活進行理論探討的同時,還應該將美好生活作為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完成的重要工作內容,并將其納入領導干部考核體系之中,進一步強化硬性約束和評價,對美好生活實現步驟進行細化,通過動態化管理在實踐層面將美好生活與民生工程落實到位,讓廣大人民群眾提升獲得感,提升對社會的認同感。此外,還要進一步豐富民主內容,廣泛征求廣大人民群眾對于民主的具體意見,拓寬廣大人民群眾參與民主的形式和渠道,讓廣大人民群眾真正享受社會主義民主。

(四)行動保障:積極投身于勞動實踐

空談誤國,實干興邦。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科學闡述了勞動實踐創造了人和人類社會,指明了新時代中國人民創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徑只能是勞動實踐。每一個社會個體既是美好生活的享受者,也是美好生活的創造者,幸福只有通過奮斗獲得才顯得彌足珍貴,越是美好的生活就越需要新時代每一個奮斗者通過實干來獲得。所有的夢想都是通過行動來實現的,一切美好的東西都需要我們不斷努力去追求,努力奮斗是實現美好生活的力量源泉。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從斗爭實踐中懂得,中國社會發展,中華民族振興,中國人民幸福,必須依靠自己的英勇奮斗來實現,沒有人會恩賜給我們一個光明的中國?!盵9]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人民的幸福美好生活都是靠自己辛勤的勞動實踐實實在在地創造出來的。在新的歷史時期,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應該將美好生活作為自身的奮斗目標,同時也必須要認識到具體勞動實踐的重要性,在目標指引下通過誠實的勞動。同時每個人也應該樹立正確的美好生活理念,練就一身本領,并根據具體情況及時地調整自身的知識結構和實踐能力,主動投身到偉大的實踐勞動之中,將個人的力量匯集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奮斗進程之中,既實現了自己的美好生活愿望,也為整個社會實現美好生活貢獻了自己的涓涓細流。

(五)環境保障:努力營造“美好的世界”

人民美好生活的實現需要以和諧的大環境作為現實基礎。當今世界是一個世界人民密切聯系的時代,是一個世界各國互相影響的時代,任何個人和國家都不能脫離世界這個大環境而獨立存在,同時世界環境的變動也將對每個國家及其民眾的生活產生重大影響。正如十九大報告所指出,當前我國還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具體國情并沒有發生變化,部分地區發展還相對落后,而且在加強與世界聯系的同時也遭到了個別國家的抵制。但是中華民族歷來都是追求和平的民族,當前世界在發展進程中還充滿著諸多不確定因素和不穩定因素,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下更增加了中國實現現代化目標的難度。面對動蕩不安的世界環境,共同創建一個和諧穩定、平穩發展的世界大環境成為我國實現民族復興和人民美好生活的關鍵所在。在這樣的現實背景下,中國的發展應該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則,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整體建設思路,用對話來替代強權政治,力求在各個國家的共同努力之下,建立一個持久和平的世界,從而能夠通過協商方式來解決爭端問題,同舟共濟地促進國際貿易和投資自由化,推動經濟全球化向開放包容的方向發展。中國將與世界各國一道堅持合作共贏的基本態度,在共同努力之下,創造一個美好的世界,從而為實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和諧、美好的環境保障。

總之,在新的歷史時期,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追求變得更為多元化,同時美好生活需求也不是一成不變的,總是在根據時代發展和自身情況的改變不斷地發生著變化。要想實現人民美好生活的追求就要對美好生活需求的新內涵加以理解和闡述,在此基礎之上,將美好生活作為黨和政府的主要工作方向,既要通過法律制度保障人民群眾享受公平公正的待遇,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權利能夠得益于實現,同時也要積極鼓勵廣大人民群眾參與到社會實踐之中,通過人民群眾共同的努力建設屬于我們的幸福美好生活。

猜你喜歡
群眾時代生活
多讓群眾咧嘴笑
情牽群眾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眾來求助”等十六則
為群眾美好生活執著追求
e時代
e時代
生活感悟
e時代
無厘頭生活
瘋狂讓你的生活更出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