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建“一帶一路”促進全球減貧:內在聯系與有效路徑

2023-02-24 21:48萬喆
人民論壇·學術前沿 2023年2期
關鍵詞:共建減貧高質量發展

【摘要】減貧是人類社會的共同使命,消除貧困是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首要目標,發展則是解決經濟社會問題的關鍵。習近平主席指出,把“一帶一路”建成“減貧之路”“增長之路”,強調“一帶一路”建設的發展導向。共建“一帶一路”在近10年的實踐過程中,通過國際合作平臺凸顯了強大的減貧功能,將中國減貧學與共建國家及地區的實際相結合,探索減貧新路徑,為全球減貧作出了突出貢獻。在未來共建“一帶一路”推動全球減貧路徑的選擇上,要著眼“兩個大局”,統籌好發展和安全、政府和市場、輸血和造血、官方和民間、重點和全面等關系,在共建“一帶一路”促進全球減貧方面積極有為,穩妥推進。

【關鍵詞】共建“一帶一路”? 減貧? 高質量發展? 路徑建議

【中圖分類號】F125?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3.02.012

減貧是人類社會的共同使命,也是世界各國的發展目標。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確定的17項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中,前兩項就是消除貧窮和消除饑餓。2021年4月20日,習近平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2021年年會開幕式上發表主旨演講,指出把“一帶一路”建成“減貧之路”“增長之路”;2021年9月21日,習近平主席在第76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提出了全球發展倡議。兩個重要論述將減貧功能融入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和全球發展的頂層設計中。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中國愿加大對全球發展合作的資源投入,致力于縮小南北差距,堅定支持和幫助廣大發展中國家加快發展”[1],這為未來五年乃至更長時間共建“一帶一路”促進減貧提供了方向指引。在新征程上,共建“一帶一路”在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將更加突出減貧的優先方向,也必將為全球減貧和全球發展作出更多貢獻。

共建“一帶一路”和減貧的內在聯系

共建“一帶一路”發展導向具備精準減貧功能。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脫貧攻堅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實現了全面脫貧,打破西方“涓滴效應”理論的局限性,創造性發展了中國減貧學,主要核心內容是:錨定共同富裕目標、依托精準手段,構建政府、市場和社會協同發力的“益貧市場”機制,解放貧困者的生產力,不僅使其成為分配的受益者,更轉變為增長的貢獻者,推動社會更加均衡、更加公平的發展。[2]習近平主席自2013年首倡“一帶一路”以來,就旗幟鮮明將促進共同發展作為“一帶一路”的導向。截至2022年12月,在共建“一帶一路”的150個國家(含中國)中,115個國家屬于發展中國家,占77%;高收入國家僅35個,占23%;其中還有24個國家屬于低收入國家,人均GDP不足1000美元[3]。因此,大多數共建國家都將減貧作為經濟發展的首要任務。共建“一帶一路”減貧功能直接表現為改善國家及地區的發展條件,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創造就業,增加財政收入和勞動者收入,改善居民生活條件,提振民眾精神狀態。世界銀行研究報告指出,預計到2030年,共建“一帶一路”將使全球760萬人擺脫極端貧困、3200萬人擺脫中度貧困。[4]

減貧是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優先方向。在第三次“一帶一路”建設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生工程是快速提升共建國家民眾獲得感的重要途徑,要加強統籌謀劃,形成更多接地氣、聚人心的合作成果”[5]?!盎菝裆笔枪步ā耙粠б宦贰备哔|量發展的優先方向,而減貧則是惠民生最直接的體現。聯合國報告顯示,全球極端貧困人口從2019年的8.12億上升至2021年的8.89億,出現了全球性返貧的苗頭。[6]其中大多數返貧人口處于“一帶一路”沿線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南亞國家,全球可持續發展面臨重大挑戰?;诠步ā耙粠б宦贰备哔|量發展惠民生的優先方向以及全球返貧人口的急劇增加,減貧作為最大的民生工程,成為當前多數共建國家最急迫最現實的優先任務。

共建“一帶一路”強調減貧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中國脫貧攻堅戰之所以能取得全面勝利,關鍵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為破解全球發展難題、最終消除人類貧困提供了中國式解決方案?!耙粠б宦贰背h提出之初,明確將減貧目標放在發展合作領域的突出重要位置,將“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上升至“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把“一帶一路”建成“減貧之路”“增長之路”,既是“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理念在共建“一帶一路”國際合作中的體現,也是對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減貧目標的有效落實,與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高度契合。

共建“一帶一路”促進減貧功能研究

“一帶一路”農業合作為促進減貧筑底板。糧食安全一直是發展的底線,也是減貧的頭等大事。一是建立“一帶一路”農業合作機制?!耙粠б宦贰背h實施以來,始終將與共建國家和地區進行農業合作作為重點方向。例如,在聯合國認定最不發達國家之一的東帝汶推廣中國的雜交水稻已經超過2000公頃,每公頃產量由2010年的3.5噸提升至目前的5~7噸,[7]有效減少了極端貧困和饑餓人口。二是對“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及地區的農業援助有效提升了區域糧食安全保障能力。在“一帶一路”沿線搭建的農業合作交流平臺促進了沿線農業合作和對外農業援助,在農業技術、農業物資等方面提供的大量支持,直接促進了共建國家和地區農業生產抗自然災害能力和穩產高產能力。對“一帶一路”沿線的投資帶動了地區就業和脫貧,增強了區域貧困人口獲取糧食和應對糧食危機的能力。美國麥肯錫公司和霍普金斯大學研究團隊的研究報告都表明,中國在非洲的企業85%以上的雇員實現了本地化,有效帶動了當地人口脫貧,直接增強了共建國家和地區貧困人口應對糧食危機的能力。[8]

“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為促進減貧打基礎。發展經濟學研究顯示,基礎設施建設和減貧之間具有很強關聯性?;A設施建設具有很強的經濟包容性,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及地區的減貧事業具有積極作用。世界銀行研究結果表明,“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將使公路運輸邊際成本降低25%,海上運輸邊際成本降低5%,最終帶來全球實際收入增長0.7%。以“一帶一路”重點項目肯尼亞蒙內鐵路為例,鐵路每年可為肯尼亞GDP增長拉動1.5個百分點,項目建設期間創造了約4.6萬個工作崗位,累計培訓當地員工1.8萬人,直接為肯尼亞減貧作出了重要貢獻。若從沿這條鐵路線形成的經濟區、小城鎮以及以此而推進的東部非洲經濟一體化發展來看,其長期的減貧效果將更為顯著。[9]

“一帶一路”貿易暢通為促進減貧添動力。貿易研究顯示,國際貿易能夠在最不發達國家減輕貧困方面發揮強大作用,進出口有利于持續的經濟增長進程、生產能力的開發以及就業機會增加?!耙粠б宦贰背h在提出之初,就把貿易暢通作為“五通”之一。中國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及地區在貿易方面具有較強的互補性,形成了互利共贏的局面,2021年,我國與共建國家貨物貿易額達11.6萬億元,創八年來新高,同比增長23.6%,占我國外貿總額的比重達到29.7%。[10]“一帶一路”貿易暢通充分挖掘出共建國家及地區的貿易潛力,重構全球公平公正的全球貿易體系,改變西方發達國家主導、發展中國家“話語權”缺失的貿易分工,在加速推進共建國家及地區融入全球化貿易分工的同時,直接帶動共建國家及地區經濟增長,推動減貧取得顯著成效。

“一帶一路”合作項目為促進減貧增就業。就業減貧是最直接、最有效且能激活貧困人口內生動力的減貧方式。共建“一帶一路”通過產業投資、基礎設施建設,推動當地融入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為項目所在地創造了大量公共就業崗位。一是基礎設施建設創造大量就業機會。從中老鐵路案例看,2021年12月,中老鐵路建成通車,讓老撾從一個“陸鎖國”一躍而成為“陸聯國”。相關調查顯示,中老鐵路的建成通車明顯改善了沿線地區的公共基礎設施,一方面為居民出外就業提供了更為便利的條件,另一方面對當地產業和產品的流通產生了積極的影響,直接推動當地減貧事業發展。二是境外經貿合作園區推動共建國家及地區工業化,吸納當地大量就業。從經濟史看,工業化能吸收大量從農業轉移出來的剩余勞動力,增加當地人民收入,推動城市化,大規模減少貧困人口。商務部2022年3月的數據顯示,我國企業建設的境外經貿合作區,截至2021年末累計向東道國上交稅費66億美元,為當地創造39.2萬個就業崗位,有力推動了當地減貧事業發展。[11]

“一帶一路”教育文化合作為促進減貧提供可持續發展動力。根據國際經濟發展規律,工業化是不發達國家發展的必由之路,而工業化需要職業教育的普及提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及地區的人口結構偏向年輕化,年輕人主觀上有較為強烈的職業發展訴求,但部分國家及地區的職業教育發展水平較低,需要更多職業培訓項目。以非洲為例,非洲是一個年輕的大陸,非洲有13億人口,其中15歲以下的人口占比達40%,30歲以下的人口占比高達70%。撒哈拉以南非洲擁有全世界最年輕的人口結構,但也擁有世界最高的失業率及最低的教育普及率。[12]2021年11月,習近平主席以視頻方式出席中非合作論壇第八屆部長級會議開幕式,發表主旨演講,提出中國將繼續同非洲國家合作設立“魯班工坊”,鼓勵在非中國企業為當地提供不少于80萬個就業崗位。[13]一批涉及鐵路、自動化、機械、新能源的“魯班工坊”在非洲落地生根,培訓技術技能人才,落實中非“實施能力建設行動”,支撐和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為減貧提供了人才保障。

共建“一帶一路”促進全球減貧的有效路徑

統籌發展和安全的關系。堅持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總鑰匙,我們應堅定不移將減貧作為共建“一帶一路”的優先任務,加大對全球發展合作的資源投入,支持和幫助共建國家及地區加快發展。同時,要統籌發展和安全的關系,量力而為,穩妥推進。堅持正確的義利觀,認識到“一帶一路”減貧合作與我國脫貧攻堅性質不同、前置條件不同,厘清共建國家及地區減貧的主體責任;在共建國家及地區堅持“先試點、后推廣”循序漸進的減貧策略[14],穩中求進,切實扎牢風險防控網絡。

統籌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充分發揮有效市場、有為政府作用,使其相互促進、相互補充。一是要打好對外發展援助這張牌。避免將市場化項目和對外援助相混淆,切實將共建“一帶一路”的減貧功能和發展援助有機結合,發揮好發展援助對全球減貧的最大效益。二是要發揮好企業的減貧社會責任。強調“一帶一路”建設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遵循商業規則、政府推動、企業為主體的指導性原則,企業要注重切實履行減貧社會責任,提高重大項目建設運營的用工本地化水平。三是要發揮好政府管理部門的指導責任。指導和監督企業在服務當地社會減貧方面履行社會責任,避免在當地無序經營對國家形象造成負面影響。

統籌“輸血”和“造血”的關系。部分“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及地區受經濟發展落后以及發展潛力局限,很難依靠自身力量擺脫貧困,國際援助和外國投資“輸血”在經濟社會發展的起步階段十分必要。未來要在共建“一帶一路”減貧合作中精準“輸血”的同時,更加突出提升“造血”功能,針對部分共建國家及地區基礎設施滯后、人才不足、資金短缺三大發展瓶頸,通過“一帶一路”框架下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合作、金融合作等渠道,幫助共建國家及地區增強自身發展能力,更好融入全球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此外,要重視教育在扶貧“造血”中的基礎關鍵作用,大力加強“一帶一路”職業教育合作,通過“扶智”彌補共建國家及地區工業化過程中職業技術人才的巨大缺口。

統籌官方和民間的關系。一是發揮好非政府組織在國際減貧合作中的作用。民間非政府組織具有凝民心、聚民力的獨特優勢,在共建“一帶一路”減貧全球合作中,我國“走出去”的企業和社會組織要協同配合,分工合作,各顯其能、形成強大合力。在減貧合作中通過與當地民眾的有效溝通傳遞來自中國的友好信息。二是發揮智庫在國際減貧合作中的作用。鼓勵智庫走出去,通過智庫國際交流,促進多元主體參與全球減貧,凝聚共識、促進合作,推動中國減貧與發展經驗的國際化分享,為共建國家及地區減貧提供路徑規劃支持。

統籌重點和全面的關系。開展共建“一帶一路”全球減貧合作,要統籌好重點和全面的關系,在兼顧面的基礎上,更加突出重點:一是突出周邊重點區域合作。當前,地處東南亞、南亞等我國周邊的國家發展問題尤為突出,極度貧困人口增加,社會不滿情緒累積,經濟問題容易逐步向政治問題傳導。這些由民生、貧困和發展問題引發的安全形勢動蕩在一定程度上會威脅我國周邊安全。在推動共建“一帶一路”減貧國際合作中,要重點突出周邊區域的合作,維護好周邊環境的安全穩定。二是突出重點優先合作項目。共建“一帶一路”全球減貧合作要將民生和“小而美”項目作為優先項目,將民生放在首位,以醫、水、電、路、網等領域民生工程提升共建國家及地區民眾獲得感,形成更多接地氣、聚人心的合作成果。三是突出重點新興合作領域。要充分利用高科技、新平臺、新業態、供應鏈新模式,在綠色經濟、數字經濟等新興領域,培育合作新增長點。對中國在脫貧攻堅中形成的“電商扶貧”模式進行總結,開展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及地區的平行經驗交流。通過“數字絲綢之路”建設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加大投入完善共建國家及地區數字基礎設施,開辦職業教育培訓,提升當地居民運用電商發展農產品貿易的技能,重點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地區的農產品流通。

注釋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62頁。

[2]新華社中國減貧學課題組編:《中國減貧學:政治經濟學視野下的中國減貧理論與實踐》,北京:人民出版社、新華出版社,2021年,第2頁。

[3][14]胡必亮、張怡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從思想到行動》,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年,第258、180頁。

[4]肖新新:《合力建設遠離貧困、共同發展的美好世界(命運與共·全球發展倡議系列綜述)》,《人民日報》,2022年4月6日,第3版。

[5]《習近平在第三次“一帶一路”建設座談會上強調 以高標準可持續惠民生為目標 繼續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人民日報》,2021年11月20日,第1版。

[6]王珊寧、吳倩:《聯合國報告:新冠疫情使全球8.8億多人去年陷入極端貧困》,2022年4月13日,http://news.haiwainet.cn/n/2022/0413/c3541093-32389427.html。

[7]林徽東:《獨家丨專訪商務部研究院齊冠鈞:如何加強“一帶一路”農業合作?》,2021年3月12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4027610770351871&wfr=spider&for=pc。

[8]李春頂、李董林:《提升“一帶一路”農業合作水平,攜手抵御糧食危機》,2022年6月7日,https://www.iprcc.org.cn/article/48Kxeo9Maib。

[9]胡必亮、張怡玲:《減貧之路:“一帶一路”的繁榮之道》,2021年12月30日,http://www.rmhb.com.cn/zt/ydyl/202112/t20211230_800271529.html。

[10]劉穎、張道峰、徐寧寧:《商務部:2021年我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貨物貿易額創八年來新高》,2022年1月26日,https://www.yidaiyilu.gov.cn/xwzx/gnxw/217958.htm。

[11]《國家統計局:“一帶一路”建設成果豐碩 多邊金融合作支撐作用顯現》,2022年10月9日,https://m.gmw.cn/baijia/2022-10/09/1303168136.html。

[12]《“一帶一路”與中非合作:精準對接與高質量發展》,2019年7月5日,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i/dxfw/gzzd/201907/20190702879177.shtml。

[13]習近平:《同舟共濟,繼往開來,攜手構建新時代中非命運共同體——在中非合作論壇第八屆部長級會議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人民日報》,2021年11月30日,第2版。

責 編∕李思琪

萬喆,北京師范大學一帶一路學院研究員、正高級經濟師。研究方向為“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宏觀經濟、企業戰略、金融、國際經貿。主要著作有《金融與國家安全》(合著)、《中國金融與全球治理》(合著)、《歷史視角看三次分配與共同富?!罚ㄕ撐模?。

猜你喜歡
共建減貧高質量發展
福建省農村金融減貧的路徑研究
理解發展和減貧
開啟新時代民航強國建設新征程
高職圖書館與系部合作共建文獻資源新模式
關于減貧的可持續性問題的探討
發展方式轉變與減貧關系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