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往文化構建:校園交往危機及化解

2023-02-26 11:37馬穎
教書育人·校長參考 2023年10期
關鍵詞:交往校園文化

馬穎

[摘 要]當前,校園里存在著不同程度的交往危機,包括人與人、人與物、人與制度,阻礙著學校的育人目標的實現。校園文化建設目的是強化學校的育人功能,讓校園里的人與人、人與物的交往趨于和諧,為學生成長營造良好的文化環境。沖突產生的根本原因是交流不暢,因此,無論是校園欺凌還是師生沖突,均是校園交往危機突出表現,校園交往文化生成可以克服這些危機。良好的交往文化具有自主、民主、濡化的特點。校園交往文化建設的策略有:健全制度維護交往,培養集體鼓勵交往。

[關鍵詞]交往;交往危機;校園文化;交往文化

近年來,校園欺凌現象廣受關注。當然,我們可以肯定校園欺凌并非來自教師的挑唆,是學生群體交往過程中的矛盾爆發,是學生交往危機的表現。但是,學校教育的缺失是不容逃避的。有學者從學校文化與同伴交往的角度提出,學校交往文化應建設兒童本位的生活文化,打造知情并重的學習文化,塑造平等尊重的人格文化。將交往納入校園文化建設維度,是探求建設校園內的交往文化來解決校園沖突的新思路。教育是人與人之間借助特定媒介的交往活動。通過交往文化的建立,培養學校人與人共享或認同的行為、規范、禮儀及制度,讓校園里的人與人、人與物的交往趨于和諧,真正發揮育人的功能。

一、校園交往危機的表征

交往是指人們之間的相互往來、相互作用,作為人類的基本實踐活動方式,有著不同的存在形態。校園里的交往行為主要存在于教師與教師、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其中,最容易爆發矛盾與沖突的是學生之間與師生之間。雖然說交往危機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對話與合作成為社會交往主流形態的背景下,所有的交往危機都來自溝通不暢。我國的學校管理以科層制為主要特征。在校長和教師為主體、學生為客體的背景下,校園里的沖突危機主要出現在人與人,以及人與以人為代言的制度與物之間。人與物和人與制度的交往則是交往的特殊存在形態。

(一)人與人之間的矛盾與沖突

校園里的人際交往主要發生在教師與教師、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從元教育理論的角度看,師生之間的交往應該是平等的,但在現實活動中,教師是交往的主體,掌握了交往的話語權,上課,布置作業,檢查作業,常規管理,無不體現出教師的主導地位。一個人的思想、道德、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受到他的年齡、知識、經歷、思維方式決定,其看問題的角度和解決問題的方式也不盡相同。學生也是獨立的具有自己行為的特質個體。因此,師生交往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產生矛盾與沖突,有礙于師生良好交往關系的形成。

校園里教師之間的交往關系直接決定一所學校的穩定性,缺乏良好交往關系的學校對教師的常規管理容易引起沖突,教師職稱評定是矛盾沖突的高發區。教師把這樣的矛盾沖突放在全體學生面前,如果沒有合適的引導,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

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2018年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我國每年有31.21%的13~15 歲的學童遭受著校園欺凌。校園欺凌和校園暴力對學生的傷害都是終身的,而且難以修復。但是,學生之間的打打鬧鬧也不能都被認定為欺凌行為,并以此為理由限制學生的正常交往。例如,小學生可能并不認為把女生推倒是欺凌行為,是男生欺負女生,現實中,也有女生把男生推倒的現象。上大學以后,學生們才會發現把弱者傷害到無力招架以致屈辱中會發現自己的行為給他人帶來的痛苦。受到性格特點、身體條件以及家庭背景的影響,中小學生對人際交往的認知不同,沖突難免發生。所以,教師首先要教給學生的是交往的技巧,或者交往的度,正確引導學生之間的交往行為。

(二)人與制度之間冷漠與疏離

在任何一本教育管理學書籍中,都強調建立規章制度都是學校管理規范化的前提條件。因此,學校管理的過程就是制度落實過程。問題是,制度不會說話,制度的落實過程需要人去代言。因此,與其說是一所學校的管理是通過制度運轉來實現,不如說是一群管理人員在拿著制度去檢查教師和學生的行為是否符合制度要求。教育管理者一旦出現政策意圖領會不深、管理制度落實不嚴,必然會給教師的工作和學生的學習帶來傷害。校園里人與制度的關系就是人與人——教師、學生與教育管理者之間的交往。一旦發生沖突,管理者一般都會把制度作為擋箭牌——制度就是這樣的,沒有辦法。此時,人與制度的冷漠與疏離被人與人之間的冷漠所遮蔽。交往是人際行為,是人類特有的活動行為。教育管理者的履職過程也是與被管理者的交往過程,其一句冷冰冰的“制度如此”立即將人際交往阻隔,讓被管理者原來面對的有溫度的人轉變為沒有溫度的甚至沒有形象的管理制度。而自己在交往中隱身。

這種現象的出現,原因是教育管理者自身以“單級統治”為核心的官本位思想,希望使用自己行政權力,用制度或規范來統治下級。這樣的管理思路在很大程度上是行不通的,因為人與制度的關系本質上還是人與人的關系,“單極統治”會受到師生或明或暗的抵制。人與制度之間出現的冷漠與疏離的交往危機使得校園里缺乏人文氣氛?;蛘哒f在最應該有人氣的地方因為交往不暢而沒有了人氣。師生們身在校園卻又是離開的,人們多半是在那兒而他們卻又是從那兒離開的。

二、交往文化與交往危機

校園文化建設是每一位教育者耳熟能詳的語句。當前校園里各類文化層出不窮,校園里的教育教學行為如果不點綴上“某某文化”似乎顯得沒文化。其實質卻是增加了幾個來歷不明的名詞,大有“內涵不夠名詞來湊”的嫌疑。學生交往文化作為學校文化的一部分,是與學校主流文化相對而言的,是學生群體從兒童世界過渡到成人世界的階段性產物。學校內其他形式的交往也有著文化的意蘊。在建設現代學校治理體系、推動學校內涵與特色發展的政策背景下,文化立校、文化育人成為學校發展與變革的重要價值取向。因此,本文僅僅是用“交往文化”一詞來指稱校園里的交往環境與氛圍,并非一個全新的概念。人際交往受到文化背景的影響,校園中的交往危機需要交往文化來化解。即以構建文化的方法把缺少交往文化的校園“文化”化,通過交往文化建設來豐富校園文化建設的內涵。

(一)交往文化及其特點

文化是人類的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產品總和。教育作為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跟教育的關系自然是十分密切的。有一些學者如德國的包爾生和斯普蘭格認為教育即文化,或教育即高度的文化。另外,文化教育學者把“文化”概念作為教育學的核心概念,從對文化的反思、批判和重構入手,深刻地闡述了文化與教育、文化與人的發展關系,提供塑造完整人格的教育策略。文化不僅存在著地域差異,由于人的生活背景和學習經歷存在差異,每個人對文化的認知也不相同。交往是人類的基本生存和活動方式,從人類誕生的那一刻開始,交往隨著文明出現了。因此,人類社會的交往不僅是永恒存在著的,也需要人們運用實踐智慧不斷提升交往水平。一個交往文化發達的社會才是一個幸福社會,一個和平的社會。

人類文明的表現形式有物質和精神兩種樣態。不同人與民族之間的交往是主體與主體之間的碰撞與融合,交往水平體現著文明程度。個體和族群在交往的活動中生成和發展著主體性。個體和族群社會地位不在其自身中體現,而是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實現。因此,交往文化也是人類社會的存在方式之一。具體到校園之中,校園交往文化應該具有如下特質:

1.自主的交往。教師和學生都是具有獨立人格的個體,其交往也應該是自主、自發、自為的。交往過程中,和誰交往,為什么交往,如何交往,應由交往雙方共同決定而非外在強加的。交往雙方可以有明確的目的、方法和策略。交往者對交往意義的理解也是在交往過程中逐步深入,最終形成穩定的交往圈子和交往文化。

2.民主的交往。民主不僅是一種政府的組織形式,它首先是一種聯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種共同交流經驗的方式。雖然說學生的第一任老師是家長,但是,其進入學校以后才算是真正踏入了社會。學生與家長和老師之間的交往還是存在著本質差別。就生活方式來說,學生在校期間更加符合“聯合生活”。既然是聯合,也可以不聯合,而家庭生活是利益相關體之間以不可分割的方式存在。在校園里的交往中,更加強調每個人在行為時必須考慮到別人的利益,只有這樣的行為才對交往有意義。

3.濡化的交往。濡化的意思是滋潤化育。教師群體與學生群體進入校園的目標既有重疊也有區隔,所以矛盾在所難免。濡化的交往從方向上說是交互的,從過程上說是潛移默化的。無論是否愿意,校園里人與人的交往都是客觀存在的。只有濡化的交往才會對師生產生持久影響,交往的文化特質自然地進入人的意識并彌散至其所有的實踐活動。

(二)交往危機化解讓學校教育更有意義

校園里的文化氛圍影響著學校中發生的每一件事,師生們的耳濡目染在其靈魂的深處留下了難以消除的烙印。正如姚老師指控學校職稱評定不公事件,此事將教師之間的矛盾公之于眾,必然會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產生不可預測的影響。雖然是職稱評定引起的危機,我們不妨將之稱為交往危機,是教師之間、教師與學校領導層之間的交往危機。這個危機不解除,對學生的影響不會消失。而且,隨著事情拖得越久,負面影響也會更加持久。難以想象,在這樣的校園里如何進行校園文化建設。

校園文化是學校師生通過教育與教學活動所創造和形成的精神財富、文化氛圍以及承載這些精神財富、文化氛圍活動形式和物質形態。雖然表述有所不同,大多數學者趨向于將校園文化從宏觀上分為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具體說來,校園文化表現于學校師生共同享有交往作用的價值觀、道德觀、行為方式、校風傳統、人際關系、集體輿論及各種認同意識。交往危機的存在使得一所學校校園文化分崩離析。校園里所有的人際關系都將受到毀滅性打擊。校園是教育的場所,教育即交往,教育過程即師生交往的過程。有學者考證,教育起源于人類的交往活動,是人類交往的一種特殊形式??梢哉f,是因為有了交往才有了學校的存在,交往也就成了學校存在的意義。

三、校園交往文化構建策略

嚴格說來,真正的校園文化是經過全校師生員工(甚至幾代人)的長期的不懈努力后自然地顯現出來的,而不是幾個人經過一番思考后短時間內就可以“打造”的。這也是人們對層出不窮的校園文化詬病的原因。我們提出的校園交往文化建設也不是要建設什么新的校園文化,更不是為了誰建設什么,而是要豐富校園文化內涵,號召全體師生共同建設和諧幸福的校園精神環境,為學生健康成長和教師安心工作營造條件。

(一)健全制度維護交往

制度作為校園文化的內在機制,是學??茖W管理、嚴明紀律、規范行為的重要保障。師生行為規范、教學評比檢查、學校后勤管理都需要制度的約束。但是,學校生活規則不純粹是一套懲罰制度,其教育價值更為重要。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對學校的辦學目標和常規管理方面都有相關明確的規范,學校在辦學過程中一定要加強對上級文件的學習,堅決貫徹上級文件精神。當然,學校也可以根據需要制定符合校情、學情的校紀校規。我們認為,應該從兩個方面理解制度對交往的維護,一是校紀校規制定的過程應該是學校管理層與全體教師廣泛交往的過程,在討論、磋商、協調中實現交往;二是制度的落實過程必須建立在深入交往的基礎上進行,即制度約束雙方交往的限度。

教師對學生的常規管理也不能一味地采用堵或禁的方式,教育者要轉變思想觀念,從管理學生走向服務學生,在管理中互動,互動即交往??梢酝晟茖W生民主自治組織,經常召開一些與學生面對面交流的對話會,教師主動做出平等交往的榜樣,學生之間也會形成正確交往的習慣。學生之間發生的校園欺凌事件大多起源于交往不暢:學生沒有及時將情況報告教師,學生之間缺乏正確的溝通方式。因此,通過學校管理制度的確立,有利于師生之間交往文化的建立。

(二)培育集體鼓勵交往

校園中最易發生沖突的是師生交往與同伴交往。一方面,同是交往的主體,教師與學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另一方面,由于不同的角色定位,文化背景,年齡差異,身體發育,交往目的、表現、話語權各不相同,很容易產生矛盾沖突。如,教師職稱評定中,受名額限制,必然有人被排除在外,名額之爭就是沖突的爆發點。此時,除了職稱評定的程序正義之外,教師群體平時的交往文化對矛盾的解決起到了決定性作用。試想一下,如果教師之間平時缺乏交往,雖然同在一個辦公室,幾乎沒有什么深度交流,一旦碰到利益之爭,難以進行深入的對話與協商。所以,學校交往文化的構建關鍵在平時,教師集體構建,團隊文化建設,都是解決校園沖突的前提條件。和教師集體建設相同,學生集體建設也是解決學生之間矛盾沖突的必要前提。一個良好氛圍的班集體中,學生之間已經建立了互幫互助的行為習慣,學生之間即便偶爾出現打打鬧鬧,也不會上升到校園欺凌的程度。況且,學會采用合適的方式處理生活中的非欺凌沖突有利于他們的成長,是同學之間交往的一部分。解決矛盾沖突的過程就是成長過程。而欺凌又是另一個層面的問題,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的及時介入。

校園文化運用嚴格而富有人性的規章制度、校紀校規、道德行為規范等硬性指標抑制學校所有成員的不良行為,并將其引導、轉變到正確的軌道?;诮煌男@文化建設,目的是要用交往的內在精神來改造、重建校園里的人際關系;教師通過創造積極的師生關系,使學生獲得人際關系的積極體驗,引導學生的主體性人格的生成與確立,教會學生處理生活中的矛盾沖突,從而建立起師生共同交往協作的交往環境氛圍,將矛盾消解在溝通與交流中。

參考文獻:

[1]趙爽.在學校交往文化的構建中引導兒童同伴關系良性發展[J].中國德育,2019(11):14-18.

[2]劉黎明.在交往中建構個體——教育交往審思[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2(6):22-27.

[3]張倩等.校園欺凌的綜合治理何以實現[J].教育研究,2020(11):70-82.

[4]海德格爾.形而上學導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5]李艷軍.農村初中寄宿制學校學生交往文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2.

[6]徐志勇,趙志紅.象征性教育政策執行的案例研究[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06)153-163.

[7]劉良華.教育哲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8]唐瑩.元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9]和學新,儲君.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校園文化建設[J].教育科學研究,2018(02):54-58.

(責任編輯:朱福昌)

猜你喜歡
交往校園文化
黨建工作與校園文化創新探究
少數民族大學生交流、交往、交融途徑的思考
論高校體育教學中交往框架的構建
校園文化建設淺談
突圍與重構——小學科學課堂中師生交往的真效性實踐探究
多渠道提高幼兒的語言交往能力
創建校園文化的意義探究
以老區精神打造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建設的思考與探索
親子依戀對孩子身心發展影響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