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貴池地區富硒土壤地球化學特征及開發利用潛力

2023-02-28 07:29梁勝躍徐明鉆劉建東賀淑燕黃辰辰
地質學刊 2023年4期
關鍵詞:有益表層土壤

梁勝躍, 徐明鉆, 劉建東, 陳 峰, 賀淑燕, 黃辰辰

(江蘇省地質勘查技術院,江蘇南京210049)

0 引 言

安徽貴池地區屬于長江中下游的江淮流域,地處長三角一體化和長江經濟帶戰略交會區,礦產資源豐富,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資源稟賦好,長期以來為中國東部地區發展提供了大量資源,但也付出了環境代價。多目標地球化學調查54項指標測定結果(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2011)顯示,我國沿江地區存在Se元素異常,這些Se異常在小比例尺地球化學圖上仍有顯示(程志中等,2014)。貴池地區擁有較大的富硒土地資源潛力,此次土壤地球化學測量結果顯示貴池地區Se含量普遍較高。然而,土壤中Se含量高只是成為富硒土地的基礎條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2016;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2019),還應滿足相應的酸堿環境下有害重金屬元素含量不超標等必備條件。

為進一步了解貴池地區是否存在達到富硒標準的土地資源和物質來源,基于貴池地區土壤地球化學測量結果,探討土壤富硒特征,分析沖積平原和丘陵兩類地貌區的富硒物質來源,以及制約該區富硒土地資源開發的重金屬元素等指標的地球化學分布特征和超標情況,在此基礎上初步圈定富硒土地資源和其他有益元素富集范圍。

隨著對土壤與生命健康關系的深入研究(陶春軍等,2014;劉子寧等,2017;張鋮等,2018;郭炳躍等,2019;李朋飛等,2019;廖啟林等,2019;徐祖陽等,2022),將會有更多的地球化學指標納入富硒土地評定的限制條件,甚至形成更多富集有益元素的特色土地標準,因此對其他有益元素的富集特征也進行了分析,為當地開發富硒等特色土地資源提供參考,進一步拓展富硒土地評價思路。

1 研究區自然地理

研究區地處安徽池州西南部,面積約160 km2,位于長江中下游東岸,是暖溫帶與亞熱帶的過渡地帶,屬于亞熱季風性濕潤氣候區。區內水系發育,局部有湖泊、池塘分布,秋浦河由南向北貫穿研究區,對區內農業灌溉、航運防洪、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影響顯著。區內地形起伏較大,海拔高度在8~410 m之間,主要由丘陵、平原、崗地、河流及山間洼地等地貌組成。按照地球化學景觀區分類方法(謝學錦等,2009;郭志娟等,2015),大致以秋浦河為界,研究區東側為濕潤—半濕潤中低山丘陵區,西側為沖積平原區。

研究區構造位置處于揚子陸塊北緣,屬揚子陸塊下揚子前陸帶與江南隆起帶之間的過渡區,巖漿活動、大型礦集區的形成主要受長江斷裂帶控制(常印佛等,1991)。東部發育NE、NW向次級斷裂,受吳田—洞里章背斜和涓橋向斜作用,地層多呈NE向展布(楊曉勇等,2016);地質單元主要有沉積碎屑巖類、泥質巖類、碳酸鹽巖類、硅質巖類、侵入巖類、第四紀松散堆積物6種,其中第四系地質單元分為上更新統下蜀組(Qp3x)、全新統蕪湖組(Qhwal)。燕山期中細?;◢弾r主要分布于研究區東部邊緣地帶(圖1)。

圖1 研究區地質概況及試驗位置分布圖1-第四紀粉砂、黏土;2-白堊紀宣南組砂礫巖;3-三疊紀殷坑組泥灰巖、頁巖;4-二疊紀含燧石結核灰巖、瀝青質灰巖、硅質灰巖;5-石炭紀純質灰巖;6-泥盆紀五通組石英砂巖、泥巖;7-志留紀砂巖、粉砂巖、泥巖;8-中細?;◢弾r體;9-斷層;10-水系、水體;11-施工鉆孔;12-收集鉆孔;13-高硒異常區;14-深層土壤高硒點;15-深層土壤非高硒點Fig. 1 Geological profile and test location distribution of the study area

區內尚無在產金屬礦山分布,總體屬于池州銅金鐵鉬鉛鋅銀銻成礦區(簡稱池州成礦區),礦化類型有矽卡巖型、斑巖型、熱液型、風化淋濾型,周圍分布有銅山銅金礦、小河王金礦、唐田金礦、拋刀嶺金硫礦、烏石銅金礦等10余座金屬礦山(翟裕生等,1992;杜建國等,2003;姚孝德等,2013)。

多端柔性直流配電網是指在同一直流網架下,含有2個以上電壓源換流器VSC(Voltage Source Converter)的直流配電系統。其最顯著的特點是能夠實現多電源供電、多落點受電,線路損耗小、供電質量高、輸送容量大、不會出現電磁環網等特點,在風電等新能源并網、構筑城市直流配電網等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1-4]。

區內土壤厚度差異較大,西部平原地區土壤覆蓋總體較厚(20~40 m),秋浦河以東丘陵地區土壤覆蓋相對較薄(0~20 m)。壤性主要為水稻土、石灰巖土、紅壤、潮土4種。農業種植類型多樣,西部平原區以種植雙季稻、小麥和玉米等農作物為主,耕作方式以水田為主,丘陵區以茶葉、毛竹和其他經濟林木為主(薛懷友等,2016)。

2 研究方法

2.1 調查方法與分析測試

以土壤地球化學測量為主,結合以往地質鉆孔資料分析等。土壤地球化學測量采用格子采樣法,深層土壤平均每4 km2采1個樣,表層土壤平均每1 km2采1個樣,采樣方法參考多目標區域地球化學調查規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2014),共采集土壤樣品208件(含重復樣8件)。采集樣品在野外自然風干后,過0.85 mm(20目)尼龍篩,取篩下土壤。樣品測試指標共54種,測試方法及質量控制良好,測試結果均合格(梁勝躍等,2022)。用于佐證深部巖性、農業活動等有關地質資料,主要依據土壤地球化學調查野外原始記錄,依托項目的鉆孔編錄及測試結果等,部分地段深部基巖信息參考了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云鉆孔資料等(圖1)。

2.2 地球化學數據處理

土壤中的54個地球化學指標蘊含著大量的地球化學信息,為聚焦研究區關鍵信息,參考以往地球化學指標優選方法(梁勝躍等,2012,2017,2022),優選出Se、Ge、I、N等17項敏感地球化學指標(表1)。為便于討論,將這些指標總體上分為2類:① 有益元素Se、N、S、F、I、Ge等,含量較高或者適量,有益于農作物生長和人類健康(李生秀,1999;劉勤等2001;韓張雄等,2017);② 有害元素Cd、Hg、Zn、As、Pb、Ni、Ba、Cu、Sb、Cr等,大部分屬于我國農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的重金屬指標,其中Sb、Ba等被有些西方國家列入土壤污染管控指標(CCME,1999;VROM,2000)。

表1 研究區土壤元素分布參數統計結果

17項指標中,Se、N、S、F、I、Ge等有益元素在雙層(表層與深層)土壤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富集,其中Se、Ge、I在雙層土壤中的富集率接近或>60%,且平均含量均高于江淮地區背景值或基準值;Cd、Hg、Zn、As、Pb、Cu、Cr等有害元素不同程度地超出篩選值,其中Cd超標率尤為突出,且在表層土壤中的超標率高于深層土壤。綜上,研究區呈現出有益元素富集和有害元素超標并存的特征,主導有益元素是Se、Ge和I,土壤重金屬元素超標最明顯的是Cd。

2.3 聚類與因子分析

為了解元素Se與其他指標的相關性,判斷Se元素的來源和影響因素,對17項指標的土壤測試數據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聚類與因子分析等統計分析。首先,對原始數據進行KMO數據檢驗,結果顯示表層土壤和深層土壤數據分別為0.757、0.581,后者<0.6不適合進行因子分析,故僅對表層土壤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因子分析得出各指標間的相關系數矩陣,按照相關系數從低到高劃分為相關性極弱(-0.3~0.3)、弱(0.3~0.5,-0.5~-0.3)、相關性好(0.5~0.7)、強(0.7~0.8)、非常強(>0.8)5個層級(圖2)。結果顯示,部分元素間存在較強的相關性,其中相關性非常強的元素有As與Sb、As與Zn、F與Ba、F與Ni,Se與其他指標均表現為相關性弱或極弱。

圖2 表層土壤17項指標相關系數矩陣圖Fig. 2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matrix of 17 indicators in topsoil

基于特征值>1的方法,提取主原始總方差。其中,第1主因子特征值為7.137,方差貢獻率占比達42.0%,為最主要的因子;第2—第5主因子方差貢獻率在6.7%~10.0%之間,5個因子累計方差貢獻率達到74%,即總體74%的信息可以用這5個因子來解釋。

表2 正交旋轉后的主成分矩陣

① 第1主因子中載荷較高的元素有As、Ba、F、Ge、Ni、Sb、Zn,且它們的相關系數較高,推測在研究區內這7個元素的成因或空間分布特征相近。② 第2主因子載荷較高的指標是Cd、Pb、pH值,該因子主要代表了Cd污染分布特征、Pb地球化學分布特征和土壤酸堿環境特征,表明研究區內表層土壤中的Cd含量與Pb、pH值變化關系密切。③ 第3主因子載荷較高的元素是N、S,兩個元素相關系數較高,因它們在復合肥中較為常見(侯曉娟等,2010;張衛峰等,2013;王家寶等,2021),推測該因子可能與區內農業施肥活動有關。④ 第4主因子載荷較高的是I、Se,這兩個元素是典型的對人體有益元素,若能在空間上同時富集則有利于土壤質量的提升。⑤ 第5主因子的載荷較高的元素只有Hg,表明研究區內的Hg可能在來源或遷移富集方向上與上述其他元素均有所不同,屬于“另類”。

3 土壤元素分布特征

表層土壤質量直接影響著人類生命健康,Zn、Ni、Cr在研究區表層土壤中并無超標點,不予考慮。選擇Se、I、Cd、As等14項可能影響富硒土地資源潛力的指標,采用Geochem Studio系統(高艷芳等,2019),制作表層土壤地球化學圖(圖3)。為便于研究地球化學分布特征,將有益元素地球化學圖歸類置于圖3b,有害元素地球化學分布圖歸類置于圖3c,將研究區土壤酸堿性、土壤類型、土地利用類型等要素圖作為地球化學圖的解譯參考圖一并成圖(圖3a)。

圖3 研究區表層土壤元素地球化學對比(a-1)土壤酸堿性;(a-2)土壤類型;(a-3)土地利用類型;(b)有益元素分布圖;(c)有害元素分布圖Fig. 3 Geochemical comparison of surface soil elements in the study area(a-1) Map of soil alkalinity and acidity;(a-2) soil type; (a-3) land use type; (b) Distribution map of beneficial elements; (c) Distribution map of harmful elements

圖3顯示:① 有害元素在區內西部的高含量分布總體上與秋浦河在空間上具有較高一致性,在中東部地區局部存在Cd、Hg、Pb等有害元素的高含量區(圖3c);有害元素在農田、城鎮等人類活動干預較重的區域含量相對較高,在林地等人類活動較弱的地區相對較低(圖3a-3),偏堿性土壤與有害元素高含量區重疊率較高(圖3a-1)。②有益元素中,F、N高含量區主要分布在秋浦河西側農田內(圖3b),該地段土壤類型有水稻土和潮土(圖3a-2);Se、I、S的高含量區主要分布在研究區東部山區的林地和零散農田中,土壤類型主要為水稻土,其次為紅壤,秋浦河下游兩側地段也存在部分高Se區,土壤類型主要為水稻土(圖3a、b);Ge的高含量區主要分布在研究區東西兩側邊界地區,與紅壤的重疊率相對較高(圖3a、b)。

宏觀來看,區內秋浦河沿線各類元素的含量均相對較高,其中,有害元素在秋浦河上下游沿線地區含量均較高,有益元素在秋浦河下游沿線地區含量相對較高。東部丘陵地區以有益元素高含量區為主,有害元素高含量區呈零散分布。

4 富硒土地資源潛力及問題討論

4.1 土壤有益有害元素空間分布

依據現行土地質量評價和富硒土地劃分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2016),區內僅深層土壤中有1件樣品缺Se,雙層土壤中均無過剩Se點位;僅考慮Se含量和pH值范圍,研究區達到富硒含量的表層土壤點位樣品有122件,深層土壤點位樣品為18件。結合研究區Se含量分布范圍,參考現行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2016;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2019),將Se含量(μg/g)值分為邊緣Se(0.125,0.175]、弱適量Se(0.175,0.3]、強適量Se(0.3,0.4]、高Se(>0.4),據此制作土壤Se含量分級圖(圖4a)。

圖4 研究區富硒土地評價示意圖Fig. 4 Schematic diagram of selenium-rich land evaluation in the study area(a) Soil Se content classification map; (b) Virtual chemical partition map of harmful elements(Cd, As, Hg, Cu and Pb); (c) Virtual chemical partition map of beneficial elements (I, F, N, S and Ge); (d) Integrated evaluation map

研究區表層土壤中,Cd、As、Hg、Cu、Pb 5個重金屬元素存在超標現象(表1),其中Cd為超標點位最多的重金屬元素。為掌握研究區表層土壤有害元素超標的空間分布,同時避免單個元素機械疊加導致的超標面積誤差,將5個重金屬元素的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① 定義各點位原始測試數據與研究區對應的平均值的比值為襯值,將5個超標元素的襯值相加得出累加值;② 將表層土壤點位按測試結果分為超標土壤點(至少1個元素超標)和非超標土壤點,以凸顯有害元素超標的效應,將非超標點位中累加值>5.0的進行限高并調整為4.9,將超標點位中累加值<5.0的進行托底并調整為5.0;③ 將調整后的有害元素累加值作為虛擬綜合超標數據,結合土壤點位空間坐標數據,采用Surfer軟件制作等值線圖,其中累加值≥5.0的區域設置為彩色,累加值<5.0的區域設置為白色,形成有害元素的虛擬化學分區圖(圖4b)。

研究區表層土壤中,除Se以外還有5種有益元素I、F、N、S、Ge(簡稱“其他有益元素”)富集(表1),為掌握其他有益元素的空間分布情況,需要結合相關標準,對表層土壤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① 將達到該元素富集或富集區間標準的點位賦值2,否則賦值為1;② 將賦值結果累乘,如果結果為1則該點其他有益元素沒有達標,>2則表明該土壤點位至少有1個達標,結果表明每個土壤點位均有其他有益元素達標;③ 結合土壤點位空間坐標數據,采用Surfer軟件制作等值線圖,將≥2的區域進行分級,形成其他有益元素虛擬化學分區圖(圖4c)。

綜上,研究區土壤達到富硒含量標準的點位中,表層土壤占76%,深層土壤占45%,其他有益元素表層土壤中達標率總體較高(表1)??臻g上,研究區秋浦河以東的丘陵地帶表層土壤富硒基礎較好(圖4a);其他有益元素空間互補性較強,實現研究區100%覆蓋,疊加2個以上其他有益元素達標的區域約占93%(圖4c);部分地區有害元素超標,其中Cd為主要超標元素,點位超標率約為48%,主要分布于西部平原地區和秋浦河沿岸(圖3c、圖4b),其他有害元素(As、Cu、Hg、Pb)僅個別樣品為超標,疊加2個及以上超標元素的區域低于3%(圖4b)。

4.2 富硒土地資源分析

僅從富硒含量是否達到富硒標準角度分析,富硒等級分布情況如圖4a。調查結果顯示:研究區存在7處Cd、Hg等重金屬元素超標地段(圖4b),此類區域有一定的生態風險;此外還存在多種有益元素富集或達標情況(圖4c),這類區域是特色土壤的潛力區。為更加直觀地展示土壤富硒特征、其他有益元素分布情況與富集特征、重金屬元素超標等空間分布情況,大致圈定富硒土地資源,對圖4a、b、c進行空間耦合,形成綜合評價圖(圖4d)。面積分析顯示:無生態風險的達到富硒含量標準值的區域(圖4d中高Se區)約為61.4 km2,無生態風險有3種以上其他有益元素共存的區域約為45.8 km2,既富硒又無生態風險并疊加3種以上有益元素的優質高Se區(7處)面積約40 km2,這些區域是富硒土地資源和特色土壤資源開發的重點區。此外,在無生態風險的區域內,還有面積約22 km2的區域Se含量在0.3~0.4 mg/kg之間,但pH值不能同時滿足《天然富硒土地劃定與標識》(試行)(DD 2019-10)要求,通過調節pH值也能達到富硒土地資源標準,是需要關注的富硒潛力區。

將研究區表層土壤高Se異常區和深層土壤高Se點位與地質情況結合(圖1),發現表層土壤高Se異常區總體分為兩部分,即東部涓橋鎮—李沖—聯合村一帶的低山丘陵區、西北部秋浦河下游平原區。

東部涓橋鎮—李沖—聯合村一帶巖性主要有二疊紀含燧石結核灰巖、瀝青質灰巖、硅質灰巖和石炭紀純質灰巖等,其次是志留紀砂巖、粉砂巖、泥巖等,衛星影像顯示該區域是四面環山的低緩丘陵地帶,推測土壤為研究區基巖風化形成,圖1顯示該高Se異常區內深層土壤部分點位也達到了高Se標準,因此判斷二疊紀灰巖是研究區Se的主要物源。此外,根據圖1分析,志留紀砂巖、泥巖分布區的表層土壤和深層土壤也不同程度地出現高Se情況,推測志留紀砂巖和泥巖也可能是物源之一。

西北部秋浦河下游平原高Se異常區,巖性大致以秋浦河為界分為2種(圖1):西側為深層土壤,為達到高Se標準的第四紀粉砂黏土;東側亦為深層土壤,為達不到高Se標準的白堊紀宣南組砂礫巖。因秋浦河西側地區屬于沖積平原區,成壤物質主要為從秋浦河上游搬運而來的巖石風化物、沉積物等,因此判斷該強富硒區上游存在Se含量較高的物源,同時在成壤過程中因特定的表生環境又發生了Se的表生富集。

綜上,研究區土壤存在較好的富硒基礎,剔除重金屬元素超標的生態風險區,高Se土壤資源為61.4 km2,其中疊加Ge、I等多種有益元素的優質高Se特色土壤資源為45.8 km2。研究區內東部存在灰巖等Se的高背景地質體,是東部原生土壤高Se的主要物質來源;秋浦河上游流域內可能存在Se高背景的物源,通過河流或沖洪積作用搬運至研究區西部形成土壤,是西部土壤高Se的主要成因。此外,研究區在濕潤氣候的宏觀條件下局部呈偏堿性環境,可能有利于土壤Se表生地球化學富集,是研究區表層土壤局部強富硒的關鍵因素。

4.3 富硒土地資源開發利用前景

依據《天然富硒土地劃定與標識》(試行)(DD 2019-10),研究區達到一般富硒標準的表層土壤達61.4 km2,主要集中在東部涓橋鎮—李沖—聯合村一帶的低山丘陵區,其次是秋浦河下游東安天生湖附近的平原地區。若能進一步開展灌溉水和土壤肥力調查,有望將一般富硒土壤提升為無公害或綠色富硒土地。

衛星地圖顯示,東部涓橋鎮—李沖—聯合村一帶的富硒區位于2條北東向山脈之間地勢相對較低的低山丘陵區。檢索中國地質云發現,該地區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施工了5個非金屬礦類勘查鉆孔,資料顯示鉆孔頂部巖性均為灰巖,厚度均>50 m,部分鉆孔灰巖厚度>100 m,為研究區土壤的主要物質來源,也是該區富硒土壤的關鍵物源。衛星資料顯示,該區土地利用類型以林地和農田為主,其次為石灰巖采礦和住宅用地。綜合分析,該區域富硒灰巖資源豐富,能夠為當地開發富硒土壤提供較好的物質基礎。

西北部秋浦河下游富硒區,衛星地圖顯示該區為地表水豐富的平原地區,檢索中國地質云未發現鉆孔資料。結合深層土壤采樣原始數據可知該區土壤深度均>2 m,研究區北部第四系鉆孔資料(薛懷友等,2016)顯示,該區土壤0~10 m主要為蕪湖組黏土類,10~15 m為下蜀組含粉砂黏土,深部為青戈江組中-粗砂及砂質礫等。據Se元素地球化學圖(圖4a)判斷,研究區北部邊界的Se高含量區、異常區并未圈閉,因此推測該強富硒區極有可能延伸至研究區邊界北部外圍。衛星數據顯示該強富硒區土地利用類型主要為農田(以水田為主),具有開發富硒土壤等特色農業的天然條件。

4.4 土壤Cd超標原因及應對討論

研究區西部長江沖積平原區大面積Cd超標,這與長江流域Cd地球化學背景值高甚至大面積超標的現狀一致(成杭新等,2008;趙傳冬等,2008;奚小環等,2021);研究區東部低山丘陵區存在局部Cd超標和個別點位As、Hg、Cu、Pb超標現象,其中As、Pb超標點位于采石場內,Cu、Hg可能反映了礦化信息(梁勝躍等,2022)。土壤中這些重金屬元素的超標現象對研究區富硒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造成了直接不利影響。

以往的研究成果(韓春梅等,2005;楊忠芳等,2005;李福燕等,2009;孫慧等,2016;劉道榮等,2020)表明,pH是影響Cd的穩定性和生物有效性最為關鍵的因素:酸性環境使Cd多呈穩定離子狀態,有利于其遷移,堿性環境則有利于其沉淀富集;酸性地區Cd的離子態更容易被植物吸收,堿性環境則相反;pH也會影響土壤中As、Hg、Cu、Pb的生物有效性。據此判斷,在研究區西部這種水網發育的土壤開放環境中,酸性地區更利于Cd遷移或流失,致使Cd含量總體降低,堿性地區則相反,這可能是影響研究區西部地區Cd地球化學分布特征的重要機制。

地球化學數據顯示,研究區內Cd與pH值相關系數較高(圖2),且兩者為聚類分析中第2主因子的主要因子(表2),對照圖3可以發現土壤pH值高(偏堿性)的地區Cd含量也高,其他有害元素也存在類似的特點,表明研究區具備通過調節pH值實現降低Cd等重金屬元素進入農作物的條件。

4.5 綜合利用討論

研究區開發富硒土地資源的最大制約因素是Cd元素的超標,有研究(宋明義等,2012;霍文敏等,2019;唐世琪等,2020)表明Se與Cd有較強的拮抗作用,Se在人體內對Cd有解毒作用,且堿性土壤中作物對Se的吸收能力高于Cd,不同農作物對Cd等有害元素的吸收能力也不同。研究區東部的富硒灰巖資源是開發富硒土壤最大的有利條件,利用研究區灰巖富硒的特點,一方面可以為土壤提供Se源,進而提升富硒土壤品質;另一方面,利用灰巖作為原料,有助于研制土壤酸堿度調節劑并結合農作物優選,提高農作物對Se的吸收率,同時降低Cd吸收率,提升富硒土壤對人體健康的積極作用。

研究區東部重金屬等有害元素總體生態風險較低,還存在相當規模的富Se、Ge、I等優質土壤資源,開發富集多種有益元素的特色土壤資源潛力巨大。至于局部地區的有害元素超標現象,可以參照西部地區的防控建議措施。

5 結 論

(1)貴池地區土壤Se、I、F、N、S、Ge等有益元素含量普遍較高,指示當地開發富Se、Ge、I等特色土地資源的基礎條件優越。

(2)研究區土壤存在Cd、As、Cu、Hg、Pb等有害元素超標現象,其中Cd超標率達48%,是研究區內主要有害元素,存在一定的生態風險。因子分析結果顯示Se與Cd、As等有害元素相關性低,表明他們成因不同,空間分布差異較大,為當地開發富硒土地資源等提供了便利。

(3)研究區東部富硒土壤的主要物質來源是二疊紀灰巖,其周圍分布大面積的優質富硒土壤資源。研究區西部平原地區Se來源于秋浦河上游,且發生了較強的表生富集作用。無論是灰巖富硒還是土壤表生Se富集,都是生產富硒農產品的物質基礎。

(4)研究區土壤中Cd與pH存在較強的相關性,表現為堿性土壤中Cd含量高、酸性土壤中Cd含量低的特點,人類活動影響較大的區域Cd等有害元素含量相對偏高,這在研究區西部尤為明顯,表明在自然成壤過程中pH值影響了Cd元素的遷移方向,人類活動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土壤生態風險。

(5)研究區灰巖資源豐富,且大多相對富硒,是未來開發富硒土地資源的重要物質基礎,同時也可作為當地修復土壤重金屬污染、降低生態風險的關鍵材料。

猜你喜歡
有益表層土壤
獨處有益
烘焙有益心理健康
半潛式平臺表層卡套管處理與認識
土壤
做有趣有益的游戲
水體表層沉積物對磷的吸收及釋放研究進展
靈感的土壤
識破那些優美“擺拍”——鏟除“四風”的土壤
靈感的土壤
靜坐有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