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視角下阿爾山林區旅游資源開發調查分析

2023-03-06 06:19王魯浩
旅游縱覽 2023年1期
關鍵詞:阿爾山林區林業

王魯浩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山東濟南 250399)

引言

阿爾山位于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西北部、大興安嶺中段,轄伊爾施、白狼、五岔溝3個鎮。阿爾山是典型的林業城市,林地面積457 413.33 hm2,森林覆蓋率達62.10%,木材總蓄積量4174萬m3,人工造林面積86 666.67 hm2,植物群落屬于寒溫帶針闊葉混交林帶,興安落葉松為主要樹種,還有白樺、山楊、柳樹、樟子松等。20世紀50年代,阿爾山形成了以國有林業生產為主的林業經濟,轄區范圍內現有阿爾山林業局、白狼林業局、五岔溝林業局。

一、阿爾山林區歷史沿革及特征

(一)攫取式采伐的林區開端

19世紀末,俄日帝國主義勢力相繼入侵東北和內蒙古東部地區,大興安嶺大面積森林遭遇攫取式采伐。20世紀初,沙俄與清政府簽訂《合辦東省鐵路公司合同章程》及續訂合同《黑龍江鐵路公司伐木合同》《吉林木植合同》等,使俄方獲得了鐵路兩側林木的采伐權。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日本帝國勢力參與大興安嶺林業掠奪,逐漸成為侵占東北木業的霸主。日俄除攫取修建鐵路所用的數量龐大的枕木外,還涉及林化、造紙、膠合板等林木制造業,通過不平等的免稅政策將珍貴木材輸出[1]。從鴉片戰爭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100多年時間里,大興安嶺森林總面積減少了15%,總蓄積減少了17%;1912—1931年被掠奪森林資源達1000萬m3以上。帝國主義對林業資源的掠奪深入大小興安嶺林區腹地,阿爾山林區未能幸免。侵略采伐林木不但數量大,而且砍伐方式粗暴奢侈。五岔溝林業局的老林業工人講述:“通過林場留下的樹樁高度就能判斷出是日本人采伐的還是我們自己采伐的,我們工人采伐都是彎著腰緊貼樹根砍;而日本人砍過的樹樁都接近半人多高,他們不心疼木材,站著砍省勁?!?/p>

(二)人口遷移促成的林業新俗

阿爾山人口具有顯著的移民特征。近代阿爾山人口大規模遷入有兩次:第一次約在20世紀30年代遷入,多是被迫為日本侵略者采伐木材的民工,在此形成小規模定居點;第二次是20世紀60年代的移民浪潮,這一時期正是內地省區人口無序地向內蒙古流動的高峰時期,人們得知內蒙古自治區境內的大興安嶺一帶地廣人稀、土肥水沃、自然資源豐富便舉家遷移[2]。

內蒙古東部村落自清代以來就有漢族人口陸續遷入,本身就具有蒙漢雜居的格局和農牧交錯的農業特征,加之多次遷移,使阿爾山形成多民族混居的特征,人口以漢族為主,另有蒙古族、達斡爾族、滿族、回族等10余個少數民族,呈現以漢族為主、多民族融合的文化特征。阿爾山憑借大興安嶺自然及土地資源優勢吸引周邊地區人口匯聚于此,為林業發展提供了人力保證,多元融合的文化特征為林業發展提供了和諧的人文環境。明水河鎮西口村是典型的由移民形成的村落,調查過程中大部分村民都講述了自己或父輩的移民經歷,移民主要來自兩個地區:一是科右前旗,以索倫鎮為中心,這部分人口來自半農半牧的蒙古族聚居區;二是從吉林白城、雙遼等地遷入的漢族人口。移民人口在此開墾務農,成為林業工人,投入林業建設,移民大多簡化籍貫地習俗,逐漸形成以林俗文化為特征的新村俗。

(三)艱苦創業時期形成的林業精神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木材成為國家急需的生產資料,在這一背景下阿爾山林業局、五岔溝林業局相繼成立,對大興安嶺進行集中采伐。隨著國家以造林和合理利用森林相結合、恢復擴大林業資源的林業總方針的確定,內蒙古自治區確定了采育結合、永續利用的林業建設目標。1964年,阿爾山成立了營林隊伍,1967年造林4000 hm2,成活率達90%以上。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是阿爾山境內林業發展的高峰期,林業成為阿爾山的支柱產業,占全市國有經濟的80%,林業人口占到總人口的80%以上,可以說阿爾山民眾的工作、生活、社會關系、民俗文化、人文精神都圍繞林業發生。

集體大生產時期林業工人沿襲原始的作業方式,付出了巨大的人力成本。冬季采伐最為艱苦,工人需在林場駐扎作業,一周下山一次。帳篷內點火爐取暖,但腳下仍舊是冰雪覆蓋,工人們回憶:“胸膛前烤火暖和,后背卻吹著透骨的寒風?!蔽宀頊狭謽I局的兩支女子采伐隊亦是如此。由于長期站立在雪中作業,不少老林業工人患有關節炎、類風濕等職業病。20世紀80年代前缺少機械工具,采伐多使用彎把鋸、二人奪,打枝椏用斧子,用畜力或借助冰雪集材,人工裝運,最后由火車運輸。這種傳統采伐方式持續至20世紀80年代才更新為機械作業。正是在這種惡劣的勞動環境和落后的采伐方式下,阿爾山的林業工人才形成了艱苦奮斗、堅韌不拔、勇于奉獻的林業精神。

(四)天保工程實施后林區面臨的困境

2000年,天然林保護工程(以下簡稱天保工程)正式實施,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全部納入天保工程一期,木材產量逐年調減。阿爾山面臨森林資源危機、企業經濟危困、職工生活危難的“三?!崩Ь砙3]。2011年,阿爾山市被納入大興安嶺南麓山區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成為國家級貧困縣。2012年,阿爾山全面禁伐,由森工主伐型林場轉為生態保護型管護區,經濟情況進一步惡化,林業工人近一半下崗,收入大幅度減少,工人收入及再就業問題突顯,林區經濟社會轉型面臨嚴峻挑戰。

要實現國有林區的可持續發展需進行林區經濟結構調整,從林業經濟轉向林區經濟,阿爾山積極探索林區二次創業新模式[4]。為解決林區職工生存困境,阿爾山政府充分挖掘林業資源優勢,將經濟重心由林業轉至旅游業。政府同時抓住阿爾山地處草原與森林過渡帶的自然優勢,率先開啟了森林資源管護承包制試點改革,鼓勵林戶創辦家庭生態林場。家庭生態林場是將林區劃分后分別承包給家庭,家庭在承包的林區內具有一定的自由度,可以植造新林,政府給予相應補貼,也可以進行林下養殖、采集、種植,還可以在承包的生態林場內開展“林家樂”。這種以內部市場化運作的形式使林戶獲取一定的經濟收益,帶動了林戶創收的積極性,也使林業生態有了改觀。

二、阿爾山林區旅游資源開發現狀

(一)林區旅游助力經濟增長

生態優勢是林區的顯著特質,發展生態林區旅游是協調林區生態保護和解決林業工人就業之間矛盾的有效方法。阿爾山林區旅游業逐漸取代林業成為支柱產業,現全市60%以上的人口從事旅游相關行業,旅游生產總值約占全市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的60%~70%,帶動了林業工人再就業[5]。阿爾山生態林區旅游主要有兩個發展方向,一是開發林區既有的自然旅游景觀資源,二是在林區內通過人工養殖、文化開發等方式打造次生生態景觀。阿爾山已探明50個具有旅游開發價值的自然景點,阿爾山國家森林公園已是較為成熟的旅游景區,包含火山熔巖地貌、原始森林、河流湖泊等景觀;好森溝國家森林公園位于五岔溝林業局好森溝林場施業區,是國家級地質公園,山峰、礦泉、動植物資源豐富。

相比自然景觀,人工打造的生態林區旅游具有可塑性強、靈活可適、廣泛帶動就業的優勢。白狼鎮鹿村是目前阿爾山較具代表性的次生林業生態旅游區,當地政府通過小額貸款的方式扶持當地居民進行梅花鹿養殖和種鹿選育,居民喂養一只鹿每年可獲得800元分紅。游客購票進入鹿村休閑、觀光,而優良鹿種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此外居民還可通過林家樂、小商品經營、林下特產銷售等方式獲得收益,林場工人的收入得到明顯改善。

(二)“森林+泉群”的康養特色

森林康養依托于森林資源,是以保健、養生、養老等改善身心健康活動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動。森林康養是林區旅游的深化,是我國新興林區產業[6]。阿爾山具備得天獨厚的康養優勢,市境內不但具有豐富的森林資源,還擁有天然優質的泉群資源,這使得阿爾山獨具“森林+泉群”雙重優勢。

阿爾山飲用礦泉水純凈甘甜,呈弱堿性,富含有益礦物質和微量元素,有利于身體健康。溫泉群主要集中于阿爾山療養院,賦存于斷裂帶的地下水在地熱作用與礦化作用下形成1.5~48.5℃水溫不等的泉眼,冷泉水以 Ca·Na-HCO3·SO4、Na·Ca-HCO3型為主,溫泉型以Na-HCO3型水為主。通過浸泡溫泉驅除疾病是蒙醫外治的重要方法,早在14世紀元人就掌握此治療方法,“阿爾山”是蒙語“哈倫·阿爾山”的簡稱,意為“熱的圣水”,因此蒙醫稱這種療法為“阿爾山療法”。阿爾山療養院溫泉于1850年被一喇嘛醫生發現,牧民認為此泉具有神奇的功效,紛紛來此處療養。每年6月至9月是溫泉療養旺季,療養院內有保健醫生和療養員,為游客體檢、制訂療養方案。不過,目前阿爾山溫泉的知名度僅在內蒙古東部牧區傳播廣泛,還需在服務水準、硬件配備、擴大宣傳等方面進一步提高。

(三)林俗文化與林業精神的開發傳播

阿爾山的林俗文化與林業精神主要在集體大生產時期形成,是阿爾山旅游開發過程中不可忽視的文化資源。林俗文化是人們在從事林業生產過程中形成或衍生的特有的信仰、禮儀、慣習、技術、口頭文學、藝術、生活與娛樂方式等,承載了我國林業漫長而艱苦的發展歷程,包含林業工人優秀的精神品格。無論林俗文化逐漸消失還是仍舊在生活中被延續,其都應當被記錄、傳播,并使林業精神在現代生活中被傳承發揚。

阿爾山市在白狼鎮三道溝村開展了以林俗文化為核心的林俗休閑村莊建設工程,將三道溝村更名為“林俗村”,村內50棟房屋院落改造為林俗主題民宿。民宿還原了20世紀60年代的民居樣貌,房屋和院落展示林業工人的生活物品及生產工具,可供游客體驗。村中的林俗文化博物館以實物和圖片展示大興安嶺地區林業發展歷程,使游客了解林業精神。整個村落構成一個完整有機的林俗文化展示場所,游客可在村內沉浸式地體驗林俗文化。林俗村以林俗旅游帶動村內100余戶居民就業,人均可支配收入1萬余元。

三、阿爾山林區旅游發展方向探索

(一)發展全域全季旅游

構建現代林區旅游特色小鎮可實現鄉村振興和林業工人生活就業的協調發展[7]。以小鎮旅游為起點的鄉村旅游應當以全域旅游的視野構建旅游產品[8]。就阿爾山地區而言,廣義上的全域旅游將阿爾山置于內蒙古東部地理范圍內,已是興安盟“阿爾山-海拉爾-滿洲里”旅游圈和大興安嶺旅游圈不可缺失的一環,以森林公園為主要游玩項目;狹義上的全域旅游應當在阿爾山市境內打造風格迥異的旅游小鎮,注重特色小鎮之間的差異性和關聯性,滿足近途游客賞玩需求。目前,白狼鎮成為較成熟的旅游小鎮,明水河鎮西口村旅游籌建方興未艾,陸續嘗試了“西口十八碗”、豐收節、藝術介入鄉村等旅游生長點,仍在進一步挖掘小鎮特色。

受高緯度寒冷氣候的影響,阿爾山冰雪期長達7個月,因此傳統旅游的旺季在夏、秋兩季。為了解決春季、冬季游客少的問題,阿爾山政府通過發展特色旅游的方式帶動全年旅游發展。例如,每年12月至次年2月為阿爾山冰雪節,吸引游客來此欣賞冰雪之美、參與冰雪之樂;春季的杜鵑節以杜鵑湖畔花朵盛開的美景為契機帶動旅游和消費;夏季的圣水節依托溫泉資源,展現蒙古族敬水文化,獨具地方特色。旅游特色節日分布在不同村鎮,依靠舉辦旅游節日延長了阿爾山旅游的有效時長。要進一步延伸全季、全域旅游特色,將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結合,凸顯林區四季特征?!叭蚵糜?全季旅游”將從空間和時間維度高效利用阿爾山林區旅游資源,進一步實現鄉村振興,帶動林區經濟發展。

(二)深度發掘林俗文化

雖然林俗村已成為阿爾山的林俗文化傳播中心,但也出現發展不均衡的問題,林俗文化僅在林俗村顯著體現,在整個城市旅游中缺少整體性規劃和線性關聯。較高水平的林區旅游應當是集自然資源、林場所文化、農產品采摘、農家樂體驗、農產品加工展覽于一體的具有濃厚林區特色的旅游產業[9]。在這一鏈條中,林俗文化與林業精神是林業旅游的支點。但就現狀而言,重視經濟效益、輕視文化因素是國有林區生態旅游開發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這使得各林區景點缺乏特色,流于同質化,降低了游客的游玩體驗,不利于林區旅游的持續發展[10]。

考察發現,阿爾山林俗文化尚缺乏系統性研究,具體性普查、整體性歸納和相關風俗物品收集工作亟待開展。當地可在專業民俗文化研究者的協助下,以村落或林場為單位對村社文化與林業文化進行充分考察,考察內容應涉及村落及林場變遷史、村民(居民)社會關系、傳統文化資源、林業遺產等,應對林業勞作、農牧生活進行重點而廣泛地調查,進而梳理出阿爾山林俗文化及特殊性。調查過程應注意對一手資料的搜集整理,一手資料既要包含“有形”的可供直接展覽呈現的物品,如林業生產工具、生活物品、民居建筑等,也應包含“無形”的文學資料,如勞動號子、山神傳說、地方口傳故事、勞動生產過程中形成的技術口訣等。

(三)以林區特色手工藝帶動村民就業

手工技藝具有易培訓易掌握、生產加工規模小、地方特色顯著、成本低易推廣等特點,既可延伸和拉動旅游、農業、貿易發展,也可使鄉村持續迸發文化活力。林區手工藝以林俗文化內涵為出發點,依托林區物產和自然資源進行手工藝加工,是生態高效、具有循環經濟價值的綠色產業,也是鄉村振興中富有農村特色的文化產業。

阿爾山重點扶持的手工技藝是樹皮畫,以當地產白樺樹皮為主要材料,通過分色、剪形、揭離、粘貼等技藝組合成平面圖案或半立體的工藝品、衍生品。政府通過舉辦樹皮畫培訓班,使林戶掌握樹皮畫技藝,通過旅游紀念品銷售和游客體驗營利,以年終分紅的形式為村民創收。

目前,阿爾山尚缺乏對林區特色手工藝的深度發現,如柳編在20年代80年代是明水林場的第三產業,以紅毛柳枝為材料編織生活容器,主要出口韓國。柳編廠約有40名工人,以林場婦女為主力,她們具有較高的編織技藝。隨著柳編廠停產,這一技藝現已無人問津,政府可整合多方面資源復興柳編技藝,創造符合現代人審美的新產品。此外,阿爾山的冰雪具制作、山野菜采摘及制作等都是極具林區特色的傳統手工藝,其價值應得到進一步發掘和拓展。

(四)林區旅游與林下經濟互推共進

林下經濟利用林地資源種植和動物、微生物養殖,其外延還應包括利用森林的生態功能和社會文化功能開展生態旅游、休閑度假、觀光采摘等活動[11]。林下經濟既可構建和諧穩定的復合林農業系統,也可從農業與旅游兩方面促進村民經濟收入。阿爾山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過程中,引導村民開展赤松茸、黑木耳等食用菌種植和牛、羊、鹿養殖,在線銷售推廣農副產品以增加經濟收入,形成了“全域旅游與小種植、小養殖、小商業、小勞務、小合作相配合”的經濟發展模式。林下作物銷售不應僅依賴消費者的直接購買,還應與旅游體驗相結合。阿爾山居民習慣在不影響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采摘野生食用菌,常見種類有小黃蘑、雞血蘑、白蘑等??沙浞职l揮這一優勢,游客在村民指導下體驗野生菌采摘,或參與人工種植的菌類采摘,使林區旅游與林下經濟形成良性互動,豐富游客的林區旅游體驗,增加林下經濟作物的銷售渠道,為村民經濟收入帶來新的增長點。

四、結語

阿爾山產業重心自林業轉向旅游業后持續保持穩步增長,老林業工人“放下斧子當導游”,實現再就業,這是老國有林區經濟轉型的典型案例。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林區生態旅游仍具有較大發展空間,應通過政府、企業、高校的合作為林區生態旅游不斷注入活力。隨著阿爾山林區旅游業的進一步發展,林區鄉村將在自然、社會、經濟等方面繼續得到改善,最終將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振興目標。鄉村的振興也將在未來恢復采伐之時反哺林區,為老國有林區的森工企業帶來聚集力和擴散力。

猜你喜歡
阿爾山林區林業
記游哈林區(節選)
云上阿爾山礦泉水
歡迎訂閱《林業科學研究》
阿爾山國家森林和火山地質公園
land produces
走過歲月 阿爾山秋色 生活之一種
保護好森林資源 讓林區青山常在
小隴山林區茵陳菜開發前景
阿爾山
國有林區發展林下經濟應處理好“三個關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