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通高校開設通識教育課程“生物倫理學”重要性及教學方法探討

2023-03-07 02:52姚菁華孟獻良馮秀娟劉海臣
化工時刊 2023年4期
關鍵詞:倫理學倫理生物

肖 雷 姚菁華 孟獻良 馮秀娟 劉海臣

(中國礦業大學 化工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生物倫理學產生于20世紀60年代,最早起源于美國。美國生物學家波特指出生物倫理學是一門把生物學知識和人類價值體系結合起來的新學科。生物倫理學的產生與三件大事密切相關:1945年廣島原子彈爆炸、1945年在德國紐倫堡對納粹戰犯的審判和1965年卡森《寂靜的春天》一書的出版。這三件事使人們意識到科學研究和科研成果的應用需要相關規則的約束,生物倫理學應運而生。生物倫理學又稱生命倫理學,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生物學知識或生命體系科學,另一部分是人類價值觀體系知識。它是從倫理道德的角度對人類生命科學和健康保健領域內人的各種行為和關系的系統研究,主要探討與生物學、醫學有關的倫理道德問題,以及與宗教、法律、心理學、社會學、社會制度和政策中與生物學和醫學問題有關的倫理道德問題。生物倫理學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展最迅速、最有生命力的交叉學科之一。隨著生物學和醫學的發展,出現了很多復雜的倫理問題,需要借助倫理學原則做出社會廣泛認可的選擇,對大學生進行生物倫理學教育是保證生命科學發展的必要舉措。

1 生物倫理學國內外開展現狀

1.1 生物倫理學國外開展現狀

國外生物倫理學的研究起步較早。20世紀70年代,英、美、日、德等國家就開設了相關課程,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生物倫理學教育已獲得廣泛關注。國外生物倫理學教育重視以人為本,貫穿教育始終,在基礎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階段都有相應課程開展。其中,高等教育的教學內容涵蓋多種生物倫理問題,涉及內容廣泛而深入,與學生自身息息相關,幫助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增加學生學習興趣,有利于生命科學發展。美國和加拿大的大多數學校采用必修課加選修課的教育模式。必修課以基礎的生物倫理問題和時事熱點為基礎,增加學生倫理學知識和基本素養;選修課則是由學生選擇其感興趣的話題作為課堂內容,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師隊伍上選擇在生物倫理學領域有成果的老師,還會邀請社會各界知名人士到學校演講,貼近生活實際。同時采用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模式,使教學體系更加完善,更加合理[1,2]。

1.2 生物倫理學國內發展現狀

我國生物倫理學的研究最早開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1987年中國科學院的邱仁宗教授出版《生命倫理學》一書,首次系統地介紹生物倫理學。經過三十多年的歷程,公眾對此也有了一定的認識。目前,國內部分高校已經開展生物倫理學的教育,上海大學、華僑大學、復旦大學等高校都開設了相關課程?;A教育也進行了相關探索,北京師范大學附中、江蘇省常州高級中學開展了面向高中生的課程。在醫科類高校中,普遍進行了醫學倫理學教育。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部分醫科類高校將傳統的醫學倫理學教育向更具廣泛意義的生物倫理學教育進行調整[3]。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加強科研倫理教育,對大學生開展生命倫理教育是國家發展、社會進步的需求。2020年10月,我國成立了國家科技倫理委員會,用于規范各類科研活動??蒲袀惱斫逃陙硎艿絿抑匾?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搖籃,加強相應的倫理教育義不容辭。

2 開設“生物倫理學”課程的重要性

2.1 開展生物倫理學教育是國家科技發展的需要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國力競爭最根本的就是科學技術的競爭。許多國家的科學家都投身于生命科學前沿技術的研究中,而這些前沿研究中伴隨著許多爭端,科學家、倫理學家和社會學家各執一詞,唯有通過激烈討論,厘清其中的復雜關系,拿出一個傾向性意見,國家能夠據此制定符合國情的相關政策法規,約束科研行為。如果對這些問題視若無睹,忽視生物倫理學的研究,國家不能提出正確的法規和政策,部分科研行為可能會超出道德底線,生命科學無法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國家也就無法在國際競爭中占據優勢地位。

隨著科學家對基因的研究,各類疾病的發病機理逐漸明晰,除了能夠檢測某種疾病基因之外,還能對疾病進行預警,一旦出現不好的征兆,就可以及時采取措施,但僅通過基因檢測難以達到預防疾病的目的。像高血壓這種多基因病既跟基因有關,也跟環境因素、生活方式、心理狀態等有著密切的關系?;驒z測的結果可能會給受檢者帶來心理壓力,使受檢者在就業、婚姻等方面遭受歧視?;蚓庉媼雰菏录鹕鐣鹘绲膹V泛關注,科學家可以利用基因編輯技術改變和創造自然人類,而這背后,也引發了無數的思考。首先是技術風險問題,基因編輯技術是否安全,是否會引起變異,是否會擾亂遺傳規律;其次,基因編輯技術的使用是否侵犯了人的尊嚴,是否違背了倫理和道德。當然,也有人對基因編輯持積極態度,認為這種技術工具可以改變自然選擇和自然進化,實現人工選擇和自我進化。關于基因編輯的應用尚無定論,基因編輯一方面可以治療疾病,改善人類生存狀態,另一方面基因編輯的濫用會導致人成為科學家眼中的實驗物料,嬰兒和生命成為商品,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定制,人就失去了作為人的尊嚴。因此,需要國家出臺相關政策,來規范科研行為,為科學技術的發展劃定合理空間。我們既不能受控于技術,也不能一味地抵抗技術,要借助倫理學原理尋找實踐和道德的界限,使技術服務于人類,造福于人類[4]。目前我國處于科技發展的關鍵時期,需要建立一個完備的、有倫理依據的治理和監管體系來約束科研和應用領域涉及倫理問題的行為。從國家發展的長遠角度來看,在高校開展生物倫理學教育有益于科學技術的良性發展,使我國在生命科學快速發展的國際局面中占據有利位置。

2.2 開展生物倫理學教育是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

在立德樹人的教育背景下,開展生物倫理學教育是我國高校教育工作的鮮明特色和必由之路[5]。大學生正處于心智和社會責任不斷積累發展的階段,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生命理念,對于其未來成長至關重要。大學生作為國家未來發展的中流砥柱,形成正確的倫理觀念是國家科技良性發展的重要前提。高等教育應堅持“育人-育心-育德”三者有機結合,除了知識的學習,還要重視人格的發展。目前的高等教育缺乏對倫理問題的認識和思考,加快推進高校生物倫理學教育,讓學生了解生命科學發展的前沿動態,使其正確認識到生命科學高速發展給人類生活造成的巨大影響,引導學生感悟生命的意義和倫理的重要。正如許宏志院士所言:“科學家自身的道德意識和倫理覺醒至關重要,科學家要自覺地根據理性和符合人類利益的原則做出選擇。任何科學技術的應用都有雙重性,科學家有責任向社會說明技術的價值和風險”[6]。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隨著科學家對生命科學發展前沿的探索,產生了許多不可避免的倫理問題。當前生物倫理學研究的熱點問題有:克隆人問題、胚胎干細胞研究、人類基因組計劃、輔助生殖技術、安樂死、轉基因食品等[7,8]。通過對倫理問題的探討,學生學習生物倫理學的基本概念和原則,在面對科學研究與倫理產生的沖突時,能夠進行辯證思考并發表自己的看法,鍛煉倫理思維能力,培養生命倫理精神,規范科研行為。

3 “生物倫理學”課堂教學方法

3.1 教學內容

生物倫理學教育不應局限于專業倫理知識的學習,應教會學生在將來的科研生涯中面對倫理學問題如何做出正確的選擇,不能等同于普適的思想道德教育。生物倫理學教育應該以生命科學技術和其中的倫理學問題作為切入點,涵蓋道德教育、倫理知識普及和人文精神培養等不同方面,成為一個集知識傳授、道德培養、精神塑造和公共教育為一體的系統性教育。

“生物倫理學”的教學內容應包含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倫理知識、倫理原則的學習。學生應當認識到生命科學高新技術發展所產生的倫理問題,將科研和倫理原則相結合,運用所學的倫理學知識進行分析,培養辯證思考的能力,預見未來可能出現的倫理問題,增強倫理敏感性,樹立科學發展的正確觀念[9]。其次,生物倫理學教育應該是道德教育的補充和延伸。通過專業倫理知識的學習,學生可以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對不同觀點的理解能力,但僅限于理論知識的學習可能過于片面和狹窄,不足以完全規范現實生活和科研活動中的種種行為。生命倫理學已經不僅僅是運用倫理學原則來思考和判斷科研行為,而是涉及多學科的、面向公眾的一種社會政治文化活動。生物倫理學不僅要解決科研活動中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的問題,還要與社會中存在的不良風氣如工具主義、利己主義、功利主義相對抗。我國的基礎教育一直以來籠罩在升學的壓力之下,學生的人格培養是一個薄弱環節,雖然大學生已經是成人群體,但自身人格還處于一個尚未健全的狀態。生物倫理教育要與思想道德教育和人文素質教育相結合,培養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質,在未來數十年的生活和科研道路上,即使面對復雜的情況也能堅守本心,做出正確的選擇。最后,生物倫理學不僅要培養道德品質上合格的學生,還要培養學生在專業領域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將學生培養成能夠為國家發展、社會進步貢獻力量的一份子。生物倫理學不僅是學術,而且是普遍存在于現實生活之中。除了對科研中倫理問題的探討,還要培養學生批判思考能力,在分析現實問題時,能夠進行辯證思考,對生命科學的發展進行倫理裁判與反省??茖W研究最終目的是造福人類,是為了滿足社會需要??茖W研究不是絕對自由的,需要受到社會的約束??茖W研究自由和社會需要之間存在著一種辯證關系,即科學研究自由應服務于社會需要,但社會無法決定科學研究的方向,無法決定科學研究中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社會只能在科學研究中起到限制作用?,F代生物倫理學面臨著三大根本性的沖突:傳統道德與現代科技和生活方式的沖突,不同地域和文化傳統之間的道德沖突,以及技術和資本邏輯與道德法則之間的沖突。在倫理和科學發生沖突的情況下,以積極開放的心態分析問題,在尊重不同文化的同時突破傳統的藩籬,使科學研究能在符合大多數公眾的價值觀下良性發展,這是生物倫理學教育批判精神培養的根本目標所在。

3.2 教學途徑

生物倫理學的教育可以通過兩種途徑實現。第一種途徑是以教師為主導。首先,教師介紹生物倫理學中的經典案例,學生對此進行討論,發表自己的看法。其次,教師介紹案例背后所涉及的倫理學理論,引導學生利用倫理學知識對案例進行分析。最后,介紹生物倫理學的熱點問題,鼓勵學生運用倫理學原理進行思考、分析和討論。第二種途徑是以學生為主導,采用翻轉課堂的形式。將學生分組,每組確定一個主題,然后查閱文獻和案例制作PPT。每組學生分別進行專題匯報,給大家介紹倫理學知識,然后引導大家針對案例中的倫理學問題進行討論,最后進行總結發言。教師在課堂中也作為與學生平等的討論者發表自己的看法。生物倫理學的教育目的不在于提出正確的解決方案,而是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突破現有思維的束縛,在科研與倫理學的碰撞中激發出新的火花[10]。

“生物倫理學”課程的教學可以由多學科、多角色的專業人員開展,如生命科學、倫理學、哲學的專家、科研人員、律師等等。依據專業特色從不同角度剖析生物倫理學問題,擴寬學生視野,培養學生全面思考的能力。此外,生物倫理學的教育應貫穿高等教育始終,基礎知識學習階段和專業實習階段都要開展相應的教育教學,本科階段和研究生階段也要根據學生能力和培養目標的不同開展不同的生物倫理學教育。

4 結論

生物倫理學是生命科學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生物倫理學教育是生物倫理學發展的重要基石。因此,要實現生命科學的大力發展,就要大力發展生物倫理學教育,普及生物倫理學知識。大學生是生命科學發展的未來力量,通過生物倫理學的學習,培養倫理學意識和批判思考能力,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科技倫理觀,指導他們在未來面對科研倫理難題時做出正確的選擇。

猜你喜歡
倫理學倫理生物
《心之死》的趣味與倫理焦慮
生物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
上上生物
開拓·前沿·創新與學科建設——簡評《中醫生命倫理學》
“紀念中國倫理學會成立40周年暨2020中國倫理學大會”在無錫召開
第12話 完美生物
護生眼中的倫理修養
倫理批評與文學倫理學
醫改莫忘構建倫理新機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