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共產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的回溯與前瞻

2023-03-10 06:38楊春娥楊焙焙趙君
關鍵詞:歷史邏輯

楊春娥, 楊焙焙, 趙君

(1. 三峽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湖北 宜昌 443002; 2. 西北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00)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一個集合概念,由三個部分構成,即“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鑄牢(培育)”。就概念的內涵和外延而言,彼此之間既有區別又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隨著歷史的發展,共同構成內涵豐富的邏輯性概念。中國共產黨自1921年成立以來,就不斷探索研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最早可追溯至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幾代中央領導集體高度重視民族團結工作,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與鑄牢奠定了實踐基礎。進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其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的高度重視,更是加強中華民族認同的重要行動指南。2014年習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首次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了清晰的界定與闡釋。黨的十九大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寫入黨章。中國共產黨在建構中華民族共同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道路上發揮著關鍵性和決定性的核心作用。

學界從多維度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展開理論研究,成果豐碩。本研究選取了CNKI數據庫中的文獻為國內文獻數據來源。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題詞,共檢索到2214篇期刊論文。以“中國共產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題詞進行檢索,有1470篇期刊論文。中國共產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華民族共同體、國家認同、民族認同、民族團結、民族政策、多元一體是高頻關鍵詞,高校教師為研究主力,歷史學為引領學科,歷史邏輯、理論建構、實踐探索是研究重點。

本文擬在詳細爬梳國內相關文獻基礎上,系統回顧分析中國共產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作用、歷程、挑戰、經驗及啟示等問題,指出研究的薄弱環節及研究展望。

一、中國共產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進程研究

(一)中國共產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時期

對于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與確立,學者們從三個方面進行了探討:

第一,黨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的歷史脈絡。姚賤茍認為,“經歷了萌芽(1921-1949)、初步發展(1949-1966)、艱難發展(1966-1978)和逐步完善(1978-2012)的過程?!盵1]?;⒄J為,“經歷了萌芽即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初步發展即社會主義改造和探索時期、艱難發展即‘文化大革命’時期、逐步完善即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穩定發展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程?!盵2]張淑娟指出,“中國共產黨百年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可歸納總結為初步嘗試、局部開展、全面鋪開、再次被強調與成為民族工作主線等幾個階段?!盵3]冀慧珍等認為“經歷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新中國成立以來、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十八大以來四個時期?!盵4]總的來說,中國共產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演進經歷了孕育、萌芽、發展、完善、創新等階段。

第二,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具體表現。王文光認為,“國名、國歌、國旗的確立,是黨從國家層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呈現?!盵5]張福強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的鑄建工作在中央民族訪問團的活動中得到集中體現?!盵6]

第三,中國共產黨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的重要因素。張建春指出,“轟轟烈烈的革命運動,是促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覺醒的重要條件?!盵7]劉再營認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的社會條件、時代要求、時代條件為: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民族政策與實踐工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理論及新時代黨的民族理論的指導?!盵8]

(二)抗日戰爭時期是中國共產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與發展的特定時期

第一,學界針對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具體作用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具體作用主要體現為推動民族整體性自覺覺醒,民族向心力增強。張健認為,“抗日戰爭時期黨的民族共同體觀念逐步趨向自覺化,一定程度上實現了中華民族的整體性自覺??谷彰褡褰y一戰線的建立,標志著黨自身形成正確的中華民族觀念,成為黨推動中華民族建構的重要體系支撐?!盵9]鄧斯雨認為,“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共抵侵略的過程中使人民自覺形成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明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自覺實體性質,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徹底覺醒,民族一體性、同一性、實體性認同空前增強?!盵10]張紅麗也認為,“抗日戰爭時期國共兩黨團結一致,建立抗日戰爭統一戰線,各族兒女勠力同心,同仇敵愾,有力強化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盵11]

第二,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具體做法。張淑娟指出,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三個轉變的實現,擴大了社會動員的基礎,使得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并確立起來。三個轉變:一是民族國家思想的逐漸形成;二是接受‘中國民族’符號,與國民黨在共祭黃帝陵上達成共識;三是由之前的割裂傳統轉向不再割裂傳統,與傳統相結合”。她還對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縱向與橫向傳布作了具體研究[12]。

第三,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突出特征。趙海霞認為,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對新疆各民族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構筑特點為以全民族共同抗日為目標,以發動各族群眾投身抗日斗爭為主要任務,以民族團結為基礎,維護國家統一[13]。

二、中國共產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所面臨的困境研究

中國共產黨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進程中,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面臨著困境與挑戰。學界對此問題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民族宗教勢力影響”“多元文化沖擊”及“環境影響”等。

第一,通過分析當前民族宗教勢力的活動軌跡,探討影響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因素。民族宗教勢力主要分為來自國際與國內的分裂勢力,這兩種勢力大大影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進程與成效。艾易斯認為,“國際反華勢力、民族分裂勢力、宗教極端勢力是影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因素”[14];孔亭認為“國內民族狹隘分裂分子過于強調自我民族認同、地方認同,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集體性與整體性有一定削弱與侵蝕?!盵15]

第二,通過分析當前存在的多元文化思潮的特質及不利于民族團結的泛民族主義等話語體系,探討其對本民族文化、主流傳統共有價值觀的沖擊與影響。沈桂萍認為,“當前存在的主體民族話語體系、跨境民族話語體系、中華文化的窄化與虛化都在沖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利于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盵16]

第三,通過分析當前各民族之間經濟發展水平失衡,探討其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不良影響。董慧將不平衡現實狀況歸納為以下三種:“各民族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削弱認同基礎;治理水平參差不齊給少數民族帶來落差感,制約政治認同;民族文化差異弱化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文化認同?!盵17]許曉東總結了民族地區人民心態失衡的原因,“具體表現為民族地區教育資源不足、科技人才匱乏、社會發展水平不高等呈現各資源失衡的困境,地區經濟、政治、社會發展水平具有滯后性的特征,削弱了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同感?!盵18]李尚旗分析了經濟發展不平衡給民眾帶來心理落差感的具體表現,“一是現代化生活沖擊本民族文化習俗,產生文化孤立感;二是因民族文化差異難以較快融入現代化城市,甚至產生被剝離感,進而弱化或消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盵19]

三、中國共產黨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作用研究

(一)核心影響、根本力量說

孟凡東認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是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發展的核心力量?!盵20]王樹明從疫情期間黨的領導、科學決策、信息公開透明三個方面論述,“中國共產黨是鑄牢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的核心力量?!盵21]李資源認為,“中國共產黨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發揮著核心作用?!盵22]鄂崇榮認為,“中國共產黨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倡導者、培育者、推動者和鑄造者?!盵23]郎維偉認為,“中國共產黨一是其政治成熟時,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產生核心影響;二是依靠卓越執政理念與能力贏得少數民族認同,新時代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盵24]

(二)推動形成與發展說

1.推動形成說。張燚以長征時期中國共產黨民族政策宣傳為切入點,指出“長征時期中國共產黨的民族政策,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促進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實現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整體覺醒?!盵25]趙剛從抗戰時期中共民族政策對朝鮮族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影響,論證“中國共產黨關于中華民族的內涵、獨立、復興的理論以及解決中國民族問題的理論政策是推動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各民族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覺醒的重要因素?!盵26]李正軍認為,“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領導東北抗日斗爭的實踐中,廣泛發動各民族群眾投身抗戰,激發了各族人民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盵27]

2.推動發展說。包桂芹從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關于民族平等、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的民族政策論證,“中國共產黨的民族政策對增強全國人民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產生了重要影響?!盵28]李維軍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演進分為自在、自為、自強三個階段,指出中國共產黨在自強的階段中發揮了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更為豐富、完善、鑄牢的重要作用,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共領導集體豐富與完善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容核心[29]。李正亭認為,“中國共產黨的民族識別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歷史、現實和文化等多維基礎?!盵30]王承就等認為,“中國共產黨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政策,黨堅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等民族理論和政策的有效實施切實增強了各族人民的政治認同,促進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和發展?!盵31]汪洋認為,20世紀50年代至今的民族區域自治紀念活動“推動各民族堅定了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認同,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提速器?!盵32]崔曉麟認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通過正確處理民族與民族、民族與階級、民族與國家關系三個維度,為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前提基礎,夯實認同基底,筑牢政治基石[33]。

四、中國共產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經驗與啟示研究

(一)國內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經驗啟示研究

1.堅持黨的領導。朱桂蓮指出,“只有始終堅持黨的統一領導,才能實現各民族人民當家作主,促進各地區共同和諧發展,提升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意識?!盵34]崔榕總結了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實踐歷程,指出“中國共產黨是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最積極、最有力的領導力量?!盵35]石亞洲等認為,“延安時期是中華民族意識的大覺醒時期,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關鍵?!盵36]

2.注重各族人民的力量。王華華指出,建黨100年中華民族觀的發展使我們黨認識到做好民族工作首先要堅持人民至上,維護好人民的合法權益[37]。李春暉總結了中國共產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邊疆治理經驗,指出依靠少數民族建構中華民族共同體邊疆治理體系,“在邊疆治理中進一步調整政策,在民族地區大力實施興邊富民、精準扶貧等戰略,在邊疆民族地區建立中國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橋頭堡,都是為解決國家治理體系中的區域發展不平衡性和不充分性采取的措施,從根本上說就是為實現中華民族共同體各民族的共同富裕?!盵38]楊春娥等認為,“新中國成立初期各族人民群眾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重要參與主體?!盵39]

3.加強制度保障。李玟兵指出,“以創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為載體,在創新中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升溫升華?!盵40]鄒麗娟指出,“必須用法律和制度來護航、用宣傳教育來助力、以加強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為渠道、以實現高質量發展為保障、以建設好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為抓手等路徑切入,在全體社會成員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盵41]王偉指出“新時代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盵42]

(二)國外鑄牢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訓、經驗、啟示研究

學界對國外鑄牢民族共同體意識相關研究成果頗豐。徐海燕將俄羅斯與中國凝聚民族共同體意識時所面臨的現實情況的“共性”與“個性”作了探究,認為俄羅斯凝聚民族共同體的成功實踐,對中國共產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一定的理論借鑒意義:“一是鞏固與闡釋中華民族‘大一統’共識,凝聚身份意識;二是明晰中華文化價值體系,建構認同意識;三是強化國家綜合能力,提升民眾責任意識、奉獻意識?!盵43]葉江以2017年加泰羅尼亞“獨立”事件在建構“國家民族”或“一體層次民族”認同為案例,認為多民族國家中各民族必須穩固建構、培養、增進民族共同體意識,唯有如此,才能有效維護國家統一,促進國家發展[44]。賀建濤認為“構建民族共同體意識應當在民族認同的層面尊重多元差異,但更要強調一體,同時也要大力培育青年的國家認同意識,達到使青年具備超越民族與族群差異的自身國家歸屬認同感的目的?!盵45]

五、評述與前瞻

(一)關于中國共產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的評述

綜觀學者們的觀點,有關歷史演進、時代特征、問題挑戰、黨發揮作用的研究構成了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相關研究的問題域。國內學者們在這四個方面的研究已經取得了很多有價值的理論成果,為中國共產黨深入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工作提供了諸多有益的理論參考。作為對現有研究的深化與補充,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研究在研究視域、研究方法、研究內容、微觀研究等方面尚存在不足,有較大的擴展空間。

1.碎片化研究較多,全面系統綜合研究鮮見。從既有研究成果來看,學者專門研究中國共產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專題文獻數量鮮少。諸多關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獻中涉及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容呈零星狀分布,即碎片化研究。研究內容多偏向于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發展邏輯,特定時期或特定地區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邏輯、主要特征、內涵外延等。

2.學科邊界明顯,缺少多學科的綜合視域?,F有研究成果主要涉及歷史學、民族學、政治學三大學科,歷史學學科居多。歷史學學科側重于研究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成、確立、發展邏輯;民族學學科側重于從黨的民族政策的視角解讀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政治學學科主要是黨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涵、外延理解與探索。相對而言,學科角度較單一,缺乏多學科交叉研究。

3.宏觀理論研究較多,微觀實證研究甚少。目前學術界主要對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相關政策文件進行宏觀層面的理論解讀,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微觀實證研究較少。

(二)關于中國共產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的前瞻

1.深刻把握歷史行動邏輯研究。把握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脈絡,進而呈現不同歷史時期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與發展史,為深化拓展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提供有益建議。注重深挖歷史資料、文獻等,從歷史中尋找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演進邏輯,運用大量史實文獻資料來梳理與論證其行動路徑??v向研究方面,注重時間承續與空間并列的交匯融合,以歷史追溯的方式對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演進歷程進行探索研究,遵循歷史邏輯來把握其歷史生成,從當時的歷史背景、問題、任務、黨的政策、實踐等方面推進黨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發展史的系統性研究。橫向研究方面,分析不同歷史時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挑戰、進程,全面把握不同文化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構建的基本特征。運用歷史眼光,探究其本質和規律,為研究提供豐富可靠的歷史史料,以期加強黨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行動邏輯研究。

2.擴寬研究視角、方法。拓展學術視野,加強多學科研究,有利于創新研究視域。對于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相關研究而言,以民族學、社會學、政治學、歷史學等單一學科視角研究為主,歷史學為引領學科,學科分布不平衡。而關于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研究視域較為寬廣,這些學科研究未能全方位充分展示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的多維性與系統性??傮w來說,缺乏交叉學科、跨學科研究,尤其要加強對心理學、政治學、傳播學、社會學、人類學等學科的深入研究,深入學習不同學科理論方法,創新研究視角與方法。利用實證調查研究鑄牢進程中的問題挑戰以及成因,結合實踐來提出切實可行、具有操作性的方法論。

3.完善相關政策研究。深化對中國共產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政策完善研究,需要從整體上理解黨的民族政策變遷的歷史必然性,對深入理解和宣傳貫徹中央決策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強烈的現實意義,也為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提供政策依據。另外,如何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政策向縱深推進、向基層貫徹落實也是值得探究的問題,這需要將黨的會議講話精神、政策文件與重點場域(例如邊疆地區、民族地區、貧困山區等)的發展現狀、人民認同現狀等結合起來,進一步加強區域民族實證研究、個案研究,為政策完善提供可行路徑。

猜你喜歡
歷史邏輯
唯物史觀視域中的“中國道路”
論中國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歷史邏輯
關注歷史發展的邏輯
做兩個邏輯統一的歷史教學
中國政治發展的歷史邏輯揭示中國模式的政治圖譜
政府雇員制歷史與理論邏輯
五大發展理念的歷史邏輯與實踐價值
實踐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邏輯起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