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面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的婦女形象建構

2023-03-13 20:44李鳳鳳張夢婕
百花 2023年12期

李鳳鳳 張夢婕

摘 要:全面抗戰時期《晉察冀日報》為了配合黨的方針和中心任務,動員婦女投身抗日戰爭和邊區建設,對邊區婦女進行了大量報道,塑造了支援抗戰的女英雄、建設邊區的勞動者、參政議政的女公民三個維度的婦女形象,不僅激發了邊區婦女女性意識的覺醒,還打破了人們對女性的刻板印象,在很大程度上促進邊區婦女投身抗日救國的偉大事業。

關鍵詞:全面抗戰時期;《晉察冀日報》;婦女形象建構

在全面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從抗日救亡大局出發,將婦女解放運動同抗日救國緊密結合,引導她們完成角色的轉化,婦女以嶄新的姿態參與救國救民的革命實踐中。中共中央晉察冀分局的機關報《晉察冀日報》(1937年12月11日創刊,初名《抗敵報》,1940年11月1日改為本名)順應時勢需要,關注邊區婦女的現實困境,鼓勵婦女實現自身解放,呼吁婦女積極投身抗日救亡大業,為抗日戰爭注入偉大的巾幗力量。

一、“誰說女子不如男”:支援抗戰的女英雄形象

全面抗戰爆發后,民族矛盾上升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在亡國滅種的危機面前,婦女們逐漸認識到自己的救國之責,踴躍投入抗戰當中,成為各條戰線上支援抗戰的女英雄,為抗戰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組織婦女自衛隊,上戰場奮勇殺敵

在民族大義面前,晉察冀邊區涌現了一批在戰場上出生入死、保家衛國的女英雄,李琳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女青年李琳自1937年便趕赴前線奮勇殺敵,在1940年日寇圍攻中率眾突出重圍之時遭到敵人伏擊,雖在與敵肉搏中殺敵數名,但因寡不敵眾最終壯烈殉國,《晉察冀日報》評價她“不僅是我們共產黨員的優秀模范,而且還是全國同胞所敬愛的婦女英雄”[1]。

從前足不出戶的婦女走上戰場抗擊日軍,不僅彰顯了中華民族團結一心、共赴國難的堅強決心,更證明了女子有著強大的勇氣和力量擔負保家衛國的責任,表現了“巾幗不讓須眉”的偉大氣節。

(二)擁軍擁政,慰勞前線將士

邊區婦女在黨和邊區政府的領導下組織了慰勞團,承擔起慰勞傷病員及前線將士的工作。她們帶著極大的熱情募集慰勞品送去前線,幫助將士們漿洗縫補,為將士們制作手巾和鞋子,看護照顧傷病員。如五臺四區和五臺六區,發動了激烈的做鞋競賽和做手巾競賽,在競賽中婦女們制作慰勞品的熱情更加高漲,“慰勞二分區衛生部休養員八十雙鞋,供給部百十雙鞋,并代供給部縫軍褲兩千條,又小豆村婦救會發動會員代供給部洗滌舊棉軍衣帽萬余件”[2]。淶源婦女的慰勞成績格外突出,“據統計這一個時期中,一共慰勞鞋有五百六十五雙,襪子五百八十七雙,雞子二千多個,油條六十六件,糖十斤,大洋四十元,豬三口,大米六斗,毛巾毛帽二百一十七條,肥皂五十八塊,被子共一百九十八床,帽子一百二十五頂?!盵3]

邊區婦女對抗戰前線將士們和傷病員熱情的慰勞和真摯的問候,給了他們莫大的鼓勵和溫暖,更加激發起他們的斗志,同時邊區婦女通過各種方式提供源源不斷的物資,成為抗日戰爭的堅強后盾。

(三)勸郎入伍,送兒參軍

隨著敵后戰場形勢不斷變化,兵員短缺問題日益嚴峻,動員人民群眾參軍參戰,成為黨宣傳動員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邊區各地婦救會都發出了動員丈夫、兒子參加義勇軍的號召。針對邊區群眾的實際情況,毛澤東提出了“優待抗日軍人家屬”的主張。1938年晉察冀邊區政府制定并頒布了《晉察冀邊區優待抗日軍人家屬暫行辦法》,其中規定對抗屬實行各方面的優待政策。

伴隨著政策推行,邊區婦女逐漸認識到參軍是最光榮的事。據《晉察冀日報》報道,婦女中涌現出了一批先進分子,如唐縣一區某村婦救主任“只有一個兒子,去年冬天就參加義勇軍了”[4]。1942年唐縣“已涌出了十幾個送郎隊,兩個送哥隊,出現了三四個送郎的賢妻,三個送子的良母,六個送哥哥的好妹妹”[5],出現了“母親叫兒打東洋,妻子送郎上戰場”的熱潮。婦女動員自己的丈夫、兒子參軍的壯舉,休現了邊區婦女深明大義、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舍小家為大家的家國情懷和民族精神。

二、“婦女能頂半邊天”:建設邊區的勞動者形象

晉察冀邊區“在反對敵人掃蕩、進攻、封鎖、破壞中,發展經濟建設”[6]的任務迫在眉睫。同時,青壯年男子應征上前線參加抗戰,邊區婦女就成為經濟建設和農業生產的主力軍。

(一)踴躍投身農業生產

受封建小農經濟長期影響,婦女的生產積極性不高。針對此種情況,黨和邊區政府對婦女進行了宣傳動員。1941年2月,《晉察冀日報》發表社論討論春耕問題,指出婦女應該積極從事生產勞動,這既是克服物資困難的抗敵救國的表現,也是實現經濟獨立從而提高婦女社會地位的必要前提,“我們相信,覺悟了的邊區婦女,也一樣能夠為了抗戰事業和自己的解放,更加發揮她們勞動力量,成群涌進春耕浪潮中去的”[7]。

各地婦救會的婦女干部鼓勵婦女參加生產勞動。如新樂的婦救會一邊組織婦女站崗放哨,“同時積極發動婦女,參加春耕生產”[8]。經過黨中央和邊區政府的宣傳教育,邊區婦女參與生產的比例顯著提高。如“五臺婦女春耕生產熱忱至為高漲,從四月下旬至五月初間,已修灘地一二三畝,造婦女林三九個,婦女菜園六五個,植樹一三七二一棵,養雞四九三九個(現仍在大量孵殖),養羊四七六個,養豬七一個,組代耕隊四十個”[9]。還涌現了生產勞動模范,如出身窮苦的馬杏兒沒有向命運低頭,依然下地種莊稼,“用自己的勞動建立了自己的經濟基礎”[10]?!稌x察冀日報》還報道了韓鳳齡、張巧蓮、張小丫等勞動模范,號召廣大婦女向她們學習。邊區婦女從抵觸生產到自覺參加生產,逐漸樹立了“勞動光榮”的思想,成了農業生產的主力軍,為邊區的物資供給做出了重大貢獻。

(二)積極參與紡織運動

1942年前后,晉察冀敵后抗日根據地出現了嚴重的經濟困難情況,邊區政府發出了自力更生、生產自救的號召,動員群眾開展紡織、養蠶、運輸等副業生產救災,副業當中以手工紡織業為先,由此邊區出現了紡織熱潮。

邊區婦女踴躍參加紡紗小組,“僅四十三個村子,半年中即紡棉花五二四六斤,發出去的工錢有一五七四七元”[11]。邊區婦女中涌現出常錦華、劉老婆、黑玉祥、馮桂英等勞動模范。紡織英雄常錦華“除做飯、縫衣、補破外,還要撫育三個孩子,早起晚睡,每天尚可紡紗十兩。去年七月到十一月間,共紡線七十五斤,賣了五千五百七十二元,一家人的生活大為改善”[12]。劉老婆、黑玉祥、馮桂英等人在紡織運動中表現出了極高的政治覺悟,將集體利益放在個人利益之上,犧牲自己的時間幫助其他婦女參與紡織,“推動了本村本鄉婦女的紡織”[13]。婦女參加生產紡織運動為緩解根據地經濟困難、戰勝自然災害做出了巨大貢獻,不少婦女通過家庭紡織實現了經濟獨立,為抗日戰爭提供了重要的物資保障。

三、“女中自有豪杰在”:參政議政的女公民形象

在中國傳統社會,婦女社會地位低下,缺乏政治參與意識。黨和邊區政府鼓勵婦女參與政權建設,以提升婦女的政治地位。

(一)擁有選舉權與被選舉權

晉察冀邊區政府于1943年頒布了《晉察冀邊區選舉條例》,規定:“凡在邊區境內年滿十八歲之中華民國人民,不分性別職業民族階級黨派信仰文化程度居住年限,經選舉委員會登記后,均有選舉權與被選舉權?!盵14]該條例從法律層面直接保障了邊區婦女的選舉權與被選舉權,成為婦女解放的重要標志。

在邊區政府和婦救會的宣傳動員下,晉察冀邊區掀起了一股婦女參政的熱潮。如淶源“婦女被選為村副、委員和代表的,一共有三百零九個”[15],在平山三區的村選中,“婦女選為委員的有十二人,當區代表的有一人,當村副和秘書的各有一人”[16]。晉察冀邊區還涌現了一批模范婦女干部,如徐水縣的抗聯婦女主任張品同志在1941年“大掃蕩”后,“在村崗樓環境險惡的六區堅持工作,曾遇到十多次生死危險,從未畏懼退縮,曾有三個月與上級隔絕,但她能獨立堅持工作,始終如一,創造了許多克服困難堅持陣地的范例”[17]。邊區婦女在行使選舉權與被選舉權中,參政意識逐漸增強,政權建設注入了富有朝氣的新鮮血液。

(二)健全婦女組織

1938年3月,晉察冀邊區婦女抗日救國會宣告成立,“以動員婦女支援抗戰前線、維護社會治安、組織婦女參加生產、鼓勵婦女參政議政、提高婦女文化水平、貫徹執行政府關于保障婦女權利的法令法規為工作綱領”[18]。晉察冀邊區婦女團結抗日運動從此有了堅強統一的領導核心。

邊區婦救會從當地比較有威望、有人脈、有能力的中老年婦女入手,依托她們的關系網去組織其他婦女,同時幫助婦女解決困難和障礙。首先便是需要消除男子對婦救會的抗拒心理,既而轉變男子對婦女工作的不正確認識,促使他們支持婦救會工作,鼓勵身邊婦女參加婦救會。經過一段時間的宣傳動員,婦救會群眾基礎不斷壯大。如完縣(今順平縣)“全縣已有九十四村成立了婦救會,會員共五千二百余人”[19],唐縣“各區鄉的婦女救國會,已經普遍地組織建立起來了,并吸收了一批婦女,參加了救亡工作”[20]。邊區各級婦救會廣泛動員婦女參與婦救組織,為抗日救國做出貢獻,這增強了婦女的參政議政熱情,提高了婦女的參政水平。

(三)接受冬學教育,努力識字念書

1939年中共中央婦委在《中共中央婦委目前婦女運動的方針和任務的指示信》一文中指出:“要動員婦女抗戰,要達到婦女解放,必須提高她們的文化水準、政治覺悟和培養她們的工作能力?!盵21]在黨中央方針的指導下,晉察冀邊區政府大力發展面向成年女子的社會教育,如開辦識字班、夜校等教育培訓機構,在冬閑時舉辦冬學是婦女接受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

社會教育一經開辦,婦女們爭相入學,形成了一股識字熱潮,“每天午后和晚上到處可以看見婦女們三五成群到學校里識字、聽課去”[22],“十五六歲的小姑娘及五六十歲的老婆子,均無不積極學習”[23]。還有青年婦女“嫌冬校識字少,便由冬校轉到長期小學,每天上完了課之后,還要開小組討論會,情緒特別高漲”[24]。1938年始,各縣婦女識字運動如火如荼開展起來,其中冀中地區一些文化較發達的縣成立了范圍廣泛的婦女識字班。識字班的課程內容主要由文化教育和政治教育兩部分組成,如完縣惠家藩的識字班的授課內容包括“識字課本(一小時)、國難講話(半小時)、救亡歌曲(半小時)”[25],課后婦女大致都能認得簡單標語,能寫簡單漢字。這期間還出現勤奮好學的婦女模范,如唐縣的張小丫什么時候都不忘念書識字,“三個月里她能寫會念四百來個字了”[26]。邊區婦女通過冬學教育,文化水平有了提升,眼界和思維也發生了變化,政治覺悟普遍提高。

四、結 語

馬克思指出,“在任何社會中,婦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27]。在婦女解放的過程中,報刊是傳播先進理論和觀念的重要載體?!稌x察冀日報》積極貫徹執行黨在抗戰時期的政策方針,塑造了全新的女性形象。在《晉察冀日報》的報道中,中國婦女以巨大的勇氣和膽識同男子一同共赴國難,她們或參軍上前線,奮勇殺敵;或在后方發展生產,保障供給;或積極擁軍擁政,慰勞將士;或踴躍參政議政,為人民服務。她們開始以一個全新視角重新定義自身的力量與權利,參與構筑抵御外侮的銅墻鐵壁,塑造了抗戰時期具有鮮明時代特點和全新精神面貌的“新女性”,打破了社會對婦女的傳統刻板印象,這既是婦女社會地位提升的鮮明例證,也是全面抗戰時期巾幗力量的縮影。

(江西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基金項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思想政治工作)項目“全面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聞輿論工作研究”(項目編號:SZZX1830)。

參考文獻

[1] 中共婦委悼民族女英雄李琳同志[N].晉察冀日報,1940-06-03.

[2] 五臺五區婦女舉行縫洗運動[N].抗敵報,1938-05-23.

[3] 活躍中的淶源婦女[N].抗敵報,1939-06-29.

[4] 婦救主任送兒當兵[N].抗敵報,1939-01-24.

[5] 唐縣婦女送郎送子的熱潮[N].晉察冀日報,1942-03-06.

[6] 晉察冀邊區財政經濟史編寫組.抗日戰爭時期晉察冀邊區財政經濟史資料選編:第二編農業[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4:326.

[7] 動員廣大婦女參加春耕[N].晉察冀日報,1941-02-22.

[8] 軍隊婦女幫助春耕,我軍襲敵迭獲勝利[N].抗敵報,1939-04-26.

[9] 五臺婦女春耕生產,半月成績甚佳[N].晉察冀日報,1941-06-03.

[10] 新中國的女兒誕生了:婦女勞動英雄馬杏兒[N].晉察冀日報,1943-03-09.

[11] 易縣隰志花紡紗最努力[N].晉察冀日報,1942-08-19.

[12] 米脂女紡織英雄常錦華[N].晉察冀日報,1943-04-14.

[13] 延安各界三八婦女界紀念大會宣言[N].晉察冀日報,1944-03-26.

[14] 河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河北省檔案館.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史料選編[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

[15] 同[4].

[16] 民主政治的光輝 婦女們熱烈參政[N].抗敵報,1940-02-24.

[17] 邊委會通會表揚模范婦女干部張品[N].晉察冀日報,1944-04-06.

[18] 晉察冀邊區北岳區婦女抗日斗爭史料編輯組.烽火巾幗[M].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1990:9.

[19] 積極開展中的各縣婦女運動[N].抗敵報,1938-05-23.

[20] 唐縣婦救會工作緊迫[N].抗敵報,1938-04-21.

[21] 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婦女運動歷史研究室.中國婦女運動歷史研究資料(1937-1945)[M].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1991:142.

[22] 冬學與婦女[N].抗敵報,1940-01-07.

[23] 五臺群運工作積極開展[N].抗敵報,1939-03-09.

[24] 三月來淶源縣婦女冬校工作情形[N].抗敵報,1939-04-28.

[25] 模范的完縣婦女 在斗爭的路上前進著[N].抗敵報,1938-06-19.

[26] 史銀海.勤勞好學的姑娘[N].晉察冀日報,1943-05-06.

[27]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79-380.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