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困境與突破

2023-03-13 21:34楊慧
百花 2023年12期
關鍵詞:傳承

楊慧

摘 要:五彩紙龍舞植根于中原大地,承續中華龍文化之脈,是中原龍文化的典型代表,具有濃厚的鄉土地域性,是中原農耕文化的特色產物。目前,清豐五彩紙龍出現制作方式繁雜、傳統演出套路留存有限、新穎的演出模式及內容較少、傳承載體極少等問題。本文通過探究清豐五彩紙龍的文化源生、表演形式及特征,挖掘其所蘊含的中原文化,對清豐五彩紙龍面臨的問題及傳承路徑進行探討。

關鍵詞:清豐五彩紙龍;文化源生;傳承

一、溯其源——五彩紙龍舞的文化源生

龍是中華文化的典型形象代表,也是中華文化積淀和凝聚的載體。在原始時期,先民們缺乏對自然環境科學的認知,故將龍視作神圣的圖騰,以此來對抗自然環境中的不可抗力,祈愿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進入現代社會之后,人們對自然環境及天氣變化有了科學認知,逐漸喪失了對龍的崇拜,但龍仍然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形象,并演變為一種吉祥物。五彩紙龍舞,是河南省清豐縣代表性的民俗舞蹈,據傳其源于北宋元豐年間,至今已有千年歷史。五彩紙龍傳統舞蹈流傳至今,將中原文化融入其中,2009年6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將其納入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一)文化生成外推——五彩紙龍舞的生存環境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民間舞蹈藝術也具有獨特的鄉土地域性。五彩紙龍舞主要分布于河南省濮陽市清豐縣,此處位于黃河流域下游沖積扇的中心地帶,地勢西南高東北低,“黃河洪、凌為患,史不絕書”,古代黃河決堤給人們的生存環境帶來了巨大挑戰。在以農耕為主的社會中,人們必須依賴自然條件來獲取食物。人們為了克服自然環境給農業收成和百姓生活帶來的不便,將龍視作可以上天呼風喚雨、下地翻江倒海的形象,并將其視為與神靈溝通的超自然力量,由此形成了舞龍祭祀求神的表達方式。同時,農耕文化塑造出人們堅強勇敢、勤勞樸實的性格,這對五彩紙龍的表演形式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二)文化生成內構——承續中華龍文化之脈

龍文化源遠流長,龍所具有的“上九天、潛深淵”的形象特點,也逐漸成為朝氣蓬勃、奮發向上的精神象征。古代濮陽在帝王心中被賦予了特殊地位,被稱為“帝丘”。傳說中五帝之一的顓頊帝,曾將濮陽作為自己的都城,因此濮陽享有華夏帝都的美譽。1987年,濮陽西水坡遺址出土了三組仰韶文化時期的龍虎圖案,主要由天然蚌殼組成,其中第一組中龍的形象,被專家們譽為“中華第一龍”,后經專業測定距今已有6400多年。西水坡“中華第一龍”的發掘證實了龍文化與精神植根于中原大地。

二、觀其形——五彩紙龍舞的表演形式與特征

五彩紙龍舞在舞蹈風格、龍的形態、服飾道具等方面獨具特色,其動與靜的動作特征、劃圓的隊形調度以及龍的特殊形態是它區別于其他舞龍的特色之處。

(一)五彩紙龍舞的表演形式

五彩紙龍舞集舞蹈、武術、音樂、繪畫與編織等多種藝術于一身。在表演時,為展示人體的多種姿態,將力度、幅度、速度和耐力融合在一起進行變換,通過集體配合,對不同空間層次的動作進行解構重構,使舞龍的動作變化緊密有序,從而形成獨特的美學魅力,由此塑造出翻云覆雨、盤旋而上的龍形象。

游龍表演時,以鞭炮引路,一人手持龍珠在隊伍前引導紙龍舞動,隨鑼鼓聲、鞭炮聲相互配合,舞龍者手持龍桿,以上穿下行、左右翻轉等動作和造型,游穿騰躍、滾翻戲纏,展現龍翻江倒海的游動之態。舞龍者通常呈現一種奔跑的步態特征,其奔跑方向是由龍珠引導的,而舞龍速度則隨著龍頭引領速度的變化而有所調整。夜間游龍時,在龍身各個關節之間放置特制的蠟燭,紙龍通體發出光芒,透過龍身彩繪,色彩耀眼,好似一條云霧間的蛟龍。舞動時舞龍者以跑碎步為主,并隨著鑼鼓、大镲等樂器敲擊的節奏快慢以及舞龍的幅度來控制步伐。游龍表演主要動作有三種:其一是“龍盤垛”,由龍頭帶領舞龍人員以跑碎步的步伐圍繞整個演出場地舞動,然后龍頭帶領著1、2、3節龍身沿順時針方向朝里包裹,龍尾領著6、5、4節龍體沿逆時針方向包圍著前3節,龍頭和龍尾是兩個相反的運動方向,前后包裹,最后由舞龍頭者踩在一人的肩上把龍頭舉高;其二是“翻水花”,全體舞龍者將龍桿舉至頭頂,在走“圓場步”的過程中,將龍身由上倒至左側,當龍身著地時,雙腿迅速穿過龍身,各人落地后順勢向左轉一圈,同時將龍舉至頭頂繼續前進,做對稱動作;其三是“龍擺尾”,全體走“圓場步”,舞龍者將龍頭左右擺動,帶領各節魚貫行進,各節隨龍頭的動作依次擺動。此外還有“舊貌變新顏”(龍脫皮)、“翻江倒?!保ㄇ般@后翻)、“雙龍戲珠、雙龍盤垛”(龍盤頭、龍盤尾)、“彩龍雙展翅”、“彩龍單展翅”、“比翼雙飛”、“攀龍附鳳”、“龍下花”等動作。

(二)五彩紙龍舞的道具特征

五彩紙龍舞的一個特色便是龍是由彩紙組成的,分為龍頭、龍身和龍尾。制作時首先由竹枇子做成風撐,在風撐(包括龍尾)間放置竹圈,將所有的龍節、龍尾、竹圈等連接起來,從而形成龍身,其次以事先做好的風撐為基礎,用竹篾編制整個龍頭,這就形成了龍的龍骨,最后外糊棉紙。

最初龍的顏色是老藝人用筆繪上去的,著紅、黃、綠、藍、青五色。隨著時代發展,非遺傳承人黃東記改用彩紙裱糊,用紅紙粘成龍舌,以厚紙板制成龍牙,固定在龍的上、下頜骨,再用黃麻絲做成龍胡須綁在龍的下頜處,用鐵絲裹上金紙做成“龍須”擰在龍的鼻孔上,再以花朵、彩帶裝飾龍頭,嘴內含一顆紙扎涂金的龍珠,龍身則用彩紙剪貼龍鱗制成,在靠近龍頭的銜接處及龍肚下端予以綁帶,將一邊固定在龍的骨架上。在龍節與龍尾處設置兩個小木架用以放置蠟燭,以便在夜里舞龍。為了使蠟燭持久且不易燒毀龍身,制作蠟燭則需手工一層一層蘸好,蘸好一層并將其修整好后,再蘸下一層,最后蘸成短而粗的形狀放置在龍身中便算成功。

(三)五彩紙龍舞的圓曲造型與調度

在五彩紙龍舞表演中,通常會使用流暢線條的姿態和調度方式來展示龍的動感。這包括以大圓場、小圓場、8字圓、繞S形等形式表現龍舞的動勢。龍體動作上,要完成大量以自身翻滾為主的立體圓曲線,表演時將龍頭、龍身、龍尾依次劃8字圓,形成整個龍體S形游動,顯示龍的回旋、靈動等特征。其中8字形、圓形等隊形調度,讓人在感受龍的動態美和流暢感的同時,給人奉上柔和、圓潤、無限延伸的視覺盛宴。

三、五彩紙龍舞生存現狀及傳承路徑探索

清豐五彩紙龍見證了古代中原人民崇拜龍的歷史,舞龍運動的集體性也已成為凝聚人心的一種特殊形式,體現出獨特的實用價值和藝術欣賞價值。五彩紙龍舞的歷史傳承與發展,主要依靠舞龍藝人口傳身授代代相傳,并無文字記載。如今,清豐五彩紙龍的傳承面臨后備人才嚴重緊缺的致命問題,舞龍隊演出所需人員數量較多,舞龍時耗費的體力巨大,舞龍隊員逐漸減少導致舞龍活動的組織更加困難,同時因為舞龍動作的創新不足,五彩紙龍舞面臨很大困境。

(一)生存現狀

1.神圣到世俗的文化斷裂

在古代人的觀念中,宗教祭祀的典禮十分莊嚴,是被視為與個人安危息息相關的重要事情。過去的科技和生產水平相當有限,人們無法對自然界的風、雷、雨、電和各種自然災害給出合理解釋,只能依靠想象力來構建一個神秘圖騰讓大家一起對其進行敬拜,以此表達內心的美好向往。龍作為中華民族的象征和圖騰,深受人們喜愛。因此,五彩紙龍舞作為一項重要的儀式,成了人們滿足情感需要和達到內心平衡的方式。在古代,民間舞龍活動多是民眾自發組織的娛樂活動,通常在莊嚴神圣之日或重大節日慶典上舉行。如今,因為缺乏利益回報,民眾自發組織活動變得罕見,這表明文化共同體產生了斷裂。隨著商業演出以及大賽比拼的需要,五彩紙龍舞又出現在大眾視野。

2.傳統到現代的規劃斷層

關于五彩紙龍舞的專項理論研究稀少,并沒有形成其應有的文化學理論體系。五彩紙龍傳承至今,植根于村落民間,而表演空間主要集中在二月二龍抬頭、春節廟會等節慶固定場所,傳承方式依然沿用最原始的方法,依靠口口相傳等形式。在表演套路上,五彩紙龍舞有創新但無創意,并且由于傳承困難,原始的表演套路也逐漸消逝。如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逐漸注重用文字及現代傳播技術等手段發展傳播。五彩紙龍舞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缺乏專業人員推廣傳播,現有的傳播路徑也較為單一,沒有為五彩紙龍舞提供廣闊的展示平臺。同時,受到經費、人員等因素影響,表演者是兼職性質的民間民眾,或者是節慶活動前臨時組織起來的村落民眾,導致五彩紙龍舞的演出存在一些問題,包括演出的流動性不夠、演員表演水平參差不齊以及專業性不足等。面對社會發展以及人們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長,相關部門缺乏對如何傳承五彩紙龍舞的科學規劃。

(二)傳承路徑探索

1.內生于文化自覺和自信

五彩紙龍舞是中原龍舞的代表,承續中華龍文化之脈,并在中原大地上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特征。在春節、二月二龍抬頭、正月十五元宵節等時間節點,五彩紙龍傳統舞蹈固定、保存和重現了歷史重大事件和集體記憶,實現了文化傳承和延續。在五彩紙龍舞中龍拐的數量也具有代表性意義,一般有12把龍拐,象征一年的12個月,閏年會額外加一把。在節慶表演五彩紙龍舞,為人們烘托了節日文化氛圍,中原龍文化自遠古神話起經歷了數千年的發展歷史,與當今相連,走向未來?;谧钤嫉那楦袣w屬、行為準則和價值體系,龍文化不斷豐富和完善,成為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五彩紙龍舞要在傳統舞龍套路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并汲取當下的優秀元素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開拓傳承路徑,開放傳承方式,為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

2.利用新的“互聯網+”傳播渠道弘揚五彩紙龍舞

2001年,在《巴別塔倡議》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運用通信和信息等新技術來促進不同國家之間文化和語言多樣性交流和傳播?!盎ヂ摼W+”是一種新的經濟形態,旨在通過互聯網整合社會資源,實現與各行業的協同發展,以改變傳統的經營模式,從而讓該行業的創新水平與經濟效益得到大幅度提高。2022年,安陽市為宣傳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出《云游安陽》系列影片,創新網上旅游的互動體驗模式,這不僅滿足了當地民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讓其他地區的民眾了解了安陽的歷史,并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了解它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蘊。清豐縣五彩紙龍舞也應乘著時代的東風,創新傳播方式,借助抖音、嗶哩嗶哩等傳播媒介,讓廣大群眾及海外人士充分感受中原龍文化的魅力。

四、結 語

我們應該積極行動起來,推廣中華民族傳統舞龍文化,這不僅彰顯了民族文化的自信和自覺,也能讓更多的人群受益。

(福建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 李倩.舞龍舞獅[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9.

[2] 顧靜華,薛亞峰,戴桃蓉.舞草龍[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4.

[3] 唐韶軍.舞龍舞獅的傳統審美思想研究[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8(3):142-143.

[4] 余漢橋.中國舞龍舞獅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D].武漢:武漢體育學院,2011.

[5] 唐韶軍.中國舞龍運動的起源與發展[J].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5(1):114-115.

[6] 姜玉澤.中國舞龍運動的文化內涵及動作創新[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05(2):50-52.

[7] 李豐意.板龍舞的古典形態研究:以河上板龍舞為例[J].浙江檔案,2018(4):54-56.

[8] 陳曉靜.清豐五彩紙龍傳統舞蹈保護研究[J].大眾文藝,2015(23):37.

猜你喜歡
傳承
錘子下的精彩,淺談手工銀器
中國傳統招幌對當代廣告設計的影響
小議“柳青文學創作精神”的傳承和創新
鎮沅麻洋紙的現狀與對策
弋陽腔教學與傳承的探索
課堂實踐與贛南采茶戲的傳承與發展
淺論呂劇藝術的傳承與傳播
江西武寧打鼓歌保護和傳承的路徑探討
基于Web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土族盤繡電子商務平臺的設計與實現
“互聯網+”時代出版人才培養的傳承與突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