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戰略下鄉風文明建設:價值意蘊、實踐難題與優化進路

2023-03-14 22:40王幸媛
關鍵詞:鄉風文明農民

白 萍,王幸媛

(1.西南科技大學 校工會,四川 綿陽 621010;2.電子科技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成都 611731)

一、引言

黨中央始終高度重視鄉風文明建設,特別是自黨的十九大作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后,鄉風文明更是被提到空前的高度。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明確指出,“持續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升農民精神風貌,倡導科學文明生活,不斷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1]。202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的制定,要求“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建設文明鄉村”[2]。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必須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3]。此外,中央一號文件從2018年到2023年都對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和鄉村文化建設提出了目標要求,給出了任務指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黨中央先后提出“文明鄉村”“和美鄉村”的建設發展目標,雖說不同時期、不同階段的目標側重點各異,但貫穿其中不變的是“鄉風文明”的目標追求。足以可見,鄉風文明建設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F如今,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新階段中,鄉風文明建設主要內容是什么?鄉風文明建設有什么價值功能?鄉風文明建設面臨何種現實境遇?鄉風文明建設的實踐新路又在何方?這些都是亟需厘清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

二、文獻綜述

學界關于鄉風文明建設的研究始于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而在黨的十九大將“鄉風文明”納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20字總要求后,關于鄉風文明建設的研究也成為了新的熱點。近年來,學界關于鄉風文明建設的研究成果頗為豐富,為進一步深化鄉風文明建設研究提供了思路方向和借鑒啟發。經過對相關文獻的梳理,關于鄉風文明建設的研究成果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關于鄉風文明的內涵界定研究

“鄉風”一詞最早見于《管子·版法》中記載有“必先順教,萬民鄉風”[4]。鄉風主要指人們在鄉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過程中形成的風尚和習俗,或是價值觀念、生活方式、風土人情等[5]。鄉風文明是指鄉村社會的文明程度,蘊含著鄉村民眾的價值選擇、道德觀念和文化水平[6]。究其本質,鄉風文明是指鄉村社會風氣的進步狀態,是鄉風中摒棄了消極成分后的精華部分[7]。因此,鄉風文明建設屬于鄉村社會精神文明建設范疇,旨在使一個地區村落的鄉風向更加現代、健康、文明、高級的方向發展[8]。

(二)關于鄉風文明建設的價值意蘊研究

基于鄉風文明的地位和作用,學界立足不同視角,就鄉風文明建設價值意蘊進行了多維探討。從后脫貧時代的視角出發,有學者認為鄉風文明建設可以在相對貧困治理場域發揮其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現實價值[9]。亦有學者提出鄉風文明建設的關鍵就是豐富鄉村民眾的精神世界,促進鄉村社會道德發展[6]。從系統學理論出發,有學者認為鄉風文明建設帶有鮮明的政治性、導向性、人民性和人文性的特征[10]。有學者基于現代化發展的視域,認為鄉風文明可以為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和精神支撐[11]。還有學者立足鄉村治理場域,強調鄉風文明能夠推進鄉村和諧穩定與振興崛起[12]。

(三)關于鄉風文明建設的發展現狀研究

有學者根據相關調研數據得出,目前鄉風文明建設整體水平仍然較低,甚至退步明顯,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薄弱環節[13]。具體而言,學者們主要從建設目標、建設主體、市場經濟沖擊、文化傳承等方面進行了探討。從鄉風文明的目標追求來看,由于對鄉風文明建設的內在目標關照不夠,而致鄉風不純,影響了鄉村振興戰略的協調推進[14]。從農村現代化發展進程來看,當前我國農村在“人”的現代化上還面臨主體意識、理想信念、精神文化等領域的挑戰[15]。從市場經濟的負面效應來看,受到市場經濟及各種不良思潮的沖擊,傳統鄉村秩序式微,社會倫理規范弱化,鄉村文明的保護和傳承面臨危機[16]。從鄉村文化面臨的斷代性風險來看,鄉村文化的“空心化”間接導致了鄉村社會的文化斷層、價值危機和秩序失衡,這給鄉村文化傳承與治理帶來了巨大沖擊[17]。

(四)關于鄉風文明建設的推進策略研究

針對鄉風文明建設面臨的現實境遇,學者們提出了加強鄉風文明建設的關鍵舉措。一是激活鄉風文明建設主體。有學者認為要以家庭為單位進行傳統美德培育和家教家風教育,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18]。還有學者認為要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引領、帶動農民主動參與到鄉風文明建設中來[19]。二是加強鄉村文化建設。有學者指出要充分利用紅色文化的道德教化功能涵養文明鄉風,增強鄉村振興文化軟實力[20]。有學者認為要大力發揮鄉賢文化在重構鄉村文明秩序和凝聚鄉村振興力量中的獨特價值[21]。還有學者認為要促進多種文化在互嵌過程中有機耦合,為新時代振興鄉村文化、培育鄉風文明提供現實路徑[22]。三是借助新興傳播媒介精準推進。有學者指出要順應時代需求,借助新媒體平臺的傳播優勢,為傳播弘揚鄉風文明助力[23]。

綜合學界對鄉風文明建設的現有研究成果,大多都從微觀視域進行探究,對于鄉風文明建設的內涵、價值、現狀、策略等都進行了積極有益的探索,為新時代鄉風文明研究奠定了厚實的前期研究基礎。但總的來說,當前鄉風文明建設的研究比較分散,系統探析稍顯不足,特別是鄉村振興戰略視域下的系統考察成果更是較少。有鑒于此,本文的學術價值就在于:著眼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全新階段,厘析鄉風文明建設的“價值意蘊-實踐難題-優化進路”三大問題,并嘗試對新時期鄉風文明建設進行更加系統深入的探索。

三、鄉風文明助推鄉村振興的價值意蘊

鄉風文明是“一個鄉村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所孕育和積淀的文明價值,也是在長期的文明交流互鑒中擇善而納的氣度所在,具體通過價值觀、道德、信仰、精神等多種樣態呈現出來”[24],它本身蘊藏著積極的、進步的、正向的力量。因此,借助鄉風文明來助推鄉村振興,對于凝聚思想共識、喚起文明自覺、增強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價值意蘊。

(一)引領與示范:鄉風文明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奠定思想基礎

鄉村振興戰略既包括物質文明建設,也涉及精神文明建設。思想道德建設作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核心環節,對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加強農民思想道德建設,宣傳新思想,破除舊觀念,幫助農民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和科學的道德意識,不僅可以使農民正確認識和了解黨的方針、政策,增強農民的新時代主人翁意識,而且能夠促使農村形成積極健康的文明鄉風,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進一步實施。如江西省積極開展農村移風易俗行動,創新推進文明村鎮創建活動,極大地推進了江西省農村精神文明建設[25]。

(二)教化與澤被:鄉風文明為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地積聚文化力量

豐富的農村優秀傳統文化作為鄉風文明的重要構筑基礎,為新時代鄉村振興積聚著重要的文化力量。農村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寶藏,如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做事原則;誠實守信、和睦相處的優秀品德;以德報怨、以德立人的傳統美德等,為廣大農民群眾塑造了一個美好的精神家園。用農村優秀傳統文化的百卉千葩助力鄉村振興,使其在新時代文化傳承中彰顯出獨特魅力,才能保障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落地。如浙江省打造的農村文化禮堂,以教育教化、鄉風鄉愁、禮儀禮節、家德家風和文化文藝“五進”文化禮堂為建設內容,極大豐富了農民群眾的文娛生活[26]。

(三)反哺與共筑:鄉風文明為鄉村振興戰略的施行提供重要保障

鄉風文明中“產業興旺”是重點,為“鄉風文明”提供堅實的物質經濟基礎?!吧鷳B宜居”是“鄉風文明”的重要任務,“生態宜居”為其營造優美的生態氛圍和居住環境?!爸卫碛行А迸c“鄉風文明”相互作用,“治理有效”是“鄉風文明”的重要前提,“鄉風文明”是“治理有效”的必然結果?!吧罡辉!迸c“鄉風文明”相輔相成、互相聯系,“鄉風文明”為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新型農民的培育、美麗鄉村的維護提供了文明鄉風保障。如重慶市巫山縣“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教育核心,不斷豐富鄉村精神文化活動,農民科學文化素質、法治意識明顯提高,呈現出新時代文明鄉風加快發展的大好局勢”[27]。

四、鄉風文明助推鄉村振興戰略面臨的實踐難題

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背景下,黨中央對鄉風文明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傳承發展提升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開展移風易俗行動”[28]。但在實際施行過程中,各地在所難免會面臨著一些棘手難題,困擾著鄉風文明建設的全力展開,主要有如下四個方面:

(一)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存在短板

在鄉村振興戰略視域下,加強農民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教育及誠信教育是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的三個重要方面。新時代,伴隨著農村經濟社會結構發生的巨大變化,受到外來社會思潮的影響,農民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等思想意識方面也在發生著巨大的轉變,逐漸導致農村傳統倫理道德與現階段的農村經濟發展出現失衡現象。

1.價值判斷漸趨分化

正確的價值判斷是塑造社會良好道德風尚的重要前提。在改革全面深化和開放全面擴大的今天,“社會個體的崛起為廣大農民提供多種發展機遇和可能,同時也沖擊了一元化的意識形態和傳統的道德價值觀念,農村社會成員的價值判斷不斷分化的趨勢愈加明顯”[29]。目前農村部分地區存在思想道德意識弱化、理想信念淡化、不關心社會前途、不關心集體利益的現象,影響了思想輿論和社會風氣。這與社會主義主流思想文化不一致,沒有全面達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

2.道德責任感滑坡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下,農民得到了相應的經濟紅利,同樣也在市場經濟盲目性與自發性的驅使下,導致自身不斷增強的社會個體意識逐漸演變成了一種利己主義,甚至是極端的個人主義,枉然不顧自己應盡的道德責任[30]。如某些農民集體觀念不強,只關心自己的土地和宅基地,只在乎自己能從各種政策優惠中獲利多少,而在公共事務的參與上,積極性不高,對于全村的集體利益十分冷漠。長此以往,會逐漸消解群體的社會道德責任感。

3.誠信意識趨于淡化

誠信意識淡化,這主要是體現在兩方面:一是農民在經濟交往中誠信意識淡漠,導致“誠實守信”的傳統美德遭到沖擊。二是部分基層工作人員誠信意識淡化,對群眾的利益訴求關心不夠,辦事不公道,對待工作敷衍塞責,面對困難和問題時,存在推諉扯皮、懶政等現象,這些都極不利于農民誠信教育的開展,在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的過程中應予以重視。

(二)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面臨挑戰

農村優秀傳統文化既包括農村中優秀的農耕文化、優秀農耕文化中的孝文化和善文化,也包括傳統村落及傳統村落的仁義禮智信等優秀思想道德觀念。鄉村振興過程中,隨著社會開發力度的加強和城鄉居民文化融合性的增加,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如浪涌般推進,農村地方社會的血緣關系和地域特征逐漸減弱,一些農村優秀傳統文化逐漸消失,這給傳承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帶來了一定挑戰,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部分地區鄉土文化地標遭到損毀、破壞和消失

由于某些基層工作人員受錯誤政績觀影響,將一些帶有地方特色的古寨、古鎮、祠堂等建筑不加保護的進行改造和整治,打造不少雷同的村落民居。大量農民工的外出務工,繼而在城鎮定居,很多地區出現“空心化”現象。此外,一些村落因為城鎮化的需求,被納入城市的范圍之內,導致鄉土文化標志消失。除對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的個人私有或集體所有的文化標志進行比較有效的保護外,由于保護責任不明確,政府財政資源有限,許多鄉土文化標志的保護已成為形式。在這一過程中,許多自然村落、文物古跡、傳統建筑等具有懷舊情感和鄉村記憶的地方性文化地標遭到損毀、破壞甚至消失[31]。

2.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主體的缺位

近年來,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不斷推進,許多農民跟隨子女進城居住抑或是“拆遷”被納入城市居民的范疇之中,那種傳統的農村生活逐漸被淡化,農村居民數量不斷減少。另外,改革開放的浪潮催生出大量農民工,他們到城市務工后,普遍會選擇在城鎮定居,不愿再返回農村。而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很多農村出身的大學生在大學畢業后也主要選擇留在城市,這就導致農村居民數量銳減,相應地,農村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主體也就日益缺位。

3.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環境的欠缺

農村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需要依靠特定的環境。農村優秀傳統文化本身包含風俗習慣、生活習慣、民間藝術等諸多內容,它們有著很強的風土人情。然而,隨著城鎮一體化的推進,剪紙、皮影等蘊含鄉土文化的優秀傳統民間藝術正面臨著消亡的危機。它們逐漸背離了賴以生存的鄉村環境,成為脫離原有生產方式和生活場景的文化形態,許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文化慢慢地淡出人們的視野。

(三)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相對薄弱

由于受到城鄉發展差異化、資源配置傾斜化的影響,城鎮公共文化資源普遍優于農村,農村公共文化建設存在發展滯后的現象,這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經費缺乏

“部分地方財政資金緊缺,同時國家財政投入也不夠及時,難以保障地方財政預算投入到文化項目的比例”[32],再加之鼓勵與扶持政策落實不到位,制約著社會力量的參與性。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持,使得當地現代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整體處于滯后狀態。經費的欠缺也導致當地農村文化產業規模普遍不大,不能做到及時追蹤農民群眾的文化喜好和文化需求,進而掣肘著農村公共文化事業的長遠發展。

2.農村基層文化隊伍有待擴充

長期以來,農村基層文化建設缺乏高水平管理人才,農村基層文化工作大多是由文化水平不高的村干部兼任,普遍來說,他們知識儲備不夠,工作精力不足,探索新事物的敏感性較差,再加之專職文化工作人員工作多、事務忙,對基層文化工作者缺乏有力指導,導致一些工作人員缺乏服務意識和創新意識,從而影響農村公共文化建設[32]。

3.農村公共文化產品不夠精良

目前,雖然每個村鎮都建有文化站、文化室,會向農民群眾提供一定的公共文化產品,但這些產品普遍雷同化,產品質量有待提高。如許多鄉鎮和行政村提供的改革文化產品主要為報紙、宣傳冊等,形式比較單一,真正受到農民群眾喜愛的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較少,往往導致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和采購的文化產品出現浪費,進而造成文化產品供需矛盾[33]。

(四)移風易俗行動有待加強

當前,由于農民科學文化素質存在差異性,部分農民仍然受固有觀念的影響,加之農村環境帶有相對的封閉性,這給移風易俗的展開帶來了一定挑戰,主要存在于以下三個方面:

1.部分農村陋習依舊盛行

由于受到落后思想的影響,部分不合時宜的陳規陋習依然存在,加之文化水平相對不高,對移風易俗的意識相對欠缺,使得某些不良風俗依舊盛行[32]。如不少農村地區,婚喪陋習、重男輕女、天價彩禮等不良風氣依舊存在。

2.不良信息的傳播沖擊著移風易俗

如今,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進步和農村網絡通信的發展,農村基本實現網絡化,農民對外交往不斷擴大,視野不斷開闊,但網絡中也混雜著大量虛假和不真實的信息,大家對信息辨別能力較弱,容易受到干擾,這極大妨礙著移風易俗。部分社交媒體上流傳的一些宣揚陋俗惡習的信息,倘若不加限制地肆意傳播,這將會對農民的思想觀念和日常行為產生較大的影響。

3.移風易俗趨于簡單化、形式化

在部分農村地區,某些鄉鎮干部自身思想覺悟不到位,認為移風易俗本身不具有“硬指標”,并且與自己的政績不掛鉤,認為其無關緊要,一旦遇到上級突擊檢查,便安排村民開展一些形式化活動,使得移風易俗的效果大打折扣[30]。除此之外,某些地區移風易俗在活動形式上也缺乏創新性,對農民沒有較強的吸引力。如村鎮移風易俗活動大多集中在公益廣告的宣傳或是宣講會的開展,活動形式簡單雷同,并沒有結合自己村莊的實際去開展相應的活動,使得當地農民參與感很低。

五、鄉村振興戰略視域下鄉風文明建設的優化進路

立足于新的發展階段,邁上新的奮進征程,鄉風文明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著眼于當前鄉村振興的現實境遇,全力推進鄉風文明建設,“重點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保護和傳承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開展移風易俗,改善農民精神風貌,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34]。

(一)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夯實鄉村振興的思想基礎

1.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加強農村思想建設

欲想用鄉風文明助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就必須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加強農民群眾的思想政治教育,推動農村思想道德建設沿著正確的方向積極前進。各基層黨組織要對農民進行全方位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教育,要改變農民封建保守的思想觀念,并積極發揮黨員干部的先鋒示范作用,幫助農民群眾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定信念,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強大的精神支撐和思想保障。

2.建立健全農村社會公德獎懲機制,加強農村道德建設

建立社會公德獎懲制度,是保障農村社會公德建設順利進行的重要基礎。對于那些有利于社會公德傳承的行為,要實行獎勵。比如對開鄉村愛心超市、對孤寡老人實行幫助的村民,賦予“最美村民”的稱號,以資鼓勵;對于那些漠視贍養老人義務或是撫養子女義務的村民,利用相關法律嚴懲。完善社會公德獎懲機制,用法律的威懾力和強制性促進公民規范社會道德意識,有利于鄉風文明建設。

3.落細落小落實誠信教育,加強農村誠信建設

在農村誠信建設中,不應陷入空口宣傳、盲目講大道理等形式。必須把它與農民群眾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用最生動的例子感染大眾,用最貼近生活的誠信榜樣引領群眾,將誠信教育融入農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營造一種“誠實守信,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的氛圍。同時,必須增強農民的集體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和大局意識,培育健康向上的誠信文化,創建誠實守信的和諧社會。

(二)傳承發展提升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優化鄉村振興的文化體系

1.融合現代科技傳承農村優秀傳統文化

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為傳承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創造便利的條件。如可以構建網絡特色村鎮會館,建立充滿濃厚風土人情的精神文化家園,跨越時間、空間來吸引來自四面八方的賓客,不僅可以聯絡同鄉情,更可以擴大鄉土文化的影響力。又如建立當地的網絡文化信息共享平臺,宣傳本村特色的文化內容、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動。外出工作、讀書、生活的人們可以通過相關平臺或公眾號快速、及時地了解本村的文化生活。

2.落實農民傳承農村優秀傳統文化的主體地位

農民是農村優秀傳統文化的創始人、保護者和傳承家,他們的參與度直接關系到農村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質量。一方面,要尋找對文化傳承具有濃厚興趣的農民,由他們作為帶頭人,不斷探尋符合本土實際的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創新路徑;另一方面,要不斷加強農民的科學文化教育,培養一支懂文化、愛文化的農村優秀文化傳承隊伍。

3.構建農村優秀傳統文化的振興體系

想要更好地提升傳統文化的傳承質量,構建一套完備的農村優秀傳統文化的振興體系迫在眉睫。一方面,需要出臺相關法律法規來保障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如頒布實施鄉土文化地標保護法、農村優秀傳統文化振興規劃等;另一方面,設立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專項發展基金,吸引廣大的優秀文藝工作者到農村去調研,創造出更多、更好、更貼切農民生活的優秀文藝作品,為農民群眾提供更加貼近自身實際的文化服務,推動農村優秀傳統文化體系的優化。

(三)加強農村公共文化體系建設,提升鄉風文明的保障功能

1.構建多元化投資機制,保障農村公共文化建設資金需求

要在以政府資金為主的基礎上,出臺相應優惠政策,積極吸收各類社會資本,建立政府資金占主導地位、社會各方共同出資的多元化投資機制。與此同時,各級政府要幫助各級村、鎮相關文化部門設立專項基金,多渠道充實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資金庫,努力解決農村公共文化資源缺乏、資金不足的問題。

2.培育挖掘文化骨干,建設高素質鄉村文化人才隊伍

要積極培育和挖掘高素質文化人才骨干,建立健全高素質文化人才引進機制,激勵文化人才走進鄉村,積極推動鄉土文化的發展。依托鄉文化站、藝術劇團,發掘、培養本土文化骨干。通過“選調生”“大學生村官”等方式,選拔、吸引優秀的藝術人才。建立專、兼職人員隊伍,以提供全方面的智力支撐。最后,可以通過相應的文化志愿活動,招聘社會上致力于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志愿者,為實現農村公共文化發展繁榮添磚加瓦。

3.打造農村公共文化品牌,塑造農村公共文化精品

文化部門要走進基層,深入到農民群眾中去,充分認識他們的剛性文化需求,塑造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公共文化精品。一是要深挖本土文化資源,凸顯農村公共文化產品的獨創性。比如湖北省孝感市充分依托本土孝文化資源,精心打造出孝文化學習基地供農民群眾學習、參觀,使其在潛移默化中感悟著孝文化,漸漸歸化為自己的親身行動,不僅美化了鄉村,同樣也美好了村民的生活。二是要打造遠近聞名的鄉土文化品牌,舉辦具有農村本土特色的文化活動,使文化活動接地氣、有人情味、接受度高。

(四)開展移風易俗行動,切實助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1.發揮新鄉賢的文明鄉風倡導者作用

“新鄉賢是在情懷上心系鄉土,在道德品行方面具有楷模示范作用,在資本人脈方面具有較好基礎,在實踐上能為鄉村發展作出力所能及奉獻的賢能人士?!盵35]在鄉風文明建設推進過程中,要充分發揮新鄉賢的文明鄉風引領者、參與者和倡導者的作用。各地方政府應建立鄉賢聯絡機制,委派相關人員保持與新鄉賢聯絡,保證新鄉賢與鄉村信息的實時溝通,激發鄉賢參與鄉風文明建設的熱情和積極性,使其發揮新鄉賢的“教化于民、澤被鄉里、反哺桑梓、浸暖故土”的文明鄉風示范作用,真正做到見“賢”思齊。

2.加強宣傳引導,塑造社會良好風尚

加強宣傳是弘揚優秀鄉風鄉俗,為移風易俗行動的順利展開營造積極的環境氛圍。其一,充分借助媒體宣傳。要充分利用好傳統媒體和網絡新興媒體,向農民群眾廣泛宣傳具有鄉村特色的家風古訓、睦鄰傳統等優秀傳統民俗,為農民群眾提供有歷史傳承又健康、積極向上的精神食糧。其二,要利用好典型宣傳。把農民群眾身邊的道德人物、文明家庭、好人模范通過廣播、村社宣傳欄等形式進行宣傳,讓群眾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文明鄉風就在自己的身邊。

3.強化專項整治,全面推進移風易俗

各地要因地制宜,制定整治方案,深入開展移風易俗專項整治行動,牢牢抓住“三個文明”建設。一是要抓好婚育文明。要用文明的婚育觀教育農民,并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對農村社會中出現的不良婚育現象進行嚴厲監督和打擊,鼓勵農民爭做“文明婚俗示范者”。二是要抓好殯葬文明。民政部門要積極出臺和實施完善的殯葬制度,切實抓好農村殯葬改革,極力遏制殯葬奢靡之風。三是要抓好生態文明。對于破壞生態平衡的農耕方法,導致水土流失的濫砍濫伐,私自占用土地進行住房和墓地改建的行為進行遏制和禁止,要有序引導農民群眾接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明理念,并建立平衡的生態體系。

六、結語

總之,必須將鄉風文明建設放在重要位置,推動農村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雙維互動發展,為鄉村振興戰略的施行營造健康文明、和諧美麗的鄉村社會氛圍。當前,中國鄉村振興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機遇與挑戰交織交融、同步激蕩。要全面審視鄉村振興戰略推進的現實境遇,精準把脈鄉風文明建設的時空場域,不斷為其更新發展內容,優化實踐進路,提升建設實效。新時代、新征程,推進鄉風文明建設,就是要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強有力指導下,實現人居環境好起來、精神生活富起來、鄉風民風美起來。但也必須意識到,鄉風文明建設是一項極其復雜且漫長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我們數十代乃至數百代的人民共同努力,在不斷的實踐中,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在鄉村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保障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高質量推進,進而達成鄉村振興之目的。

猜你喜歡
鄉風文明農民
打造一村一館 傳承鄉風文明
請文明演繹
農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鈣與您同在
饸饹面“貸”富農民
鄉風
漫說文明
厚植勤勞脫貧的鄉風家風
文明鄉風聚人心
對不文明說“不”
文明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