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糧食安全觀的科學內涵與時代價值

2023-03-15 09:25劉廣明王若冰
河南牧業經濟學院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安全觀糧食

劉廣明,王若冰

〔河南工業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食以糧為源,糧以安為先。古往今來,糧食是人們最基本的生活資料,糧食問題是人們生存和生活最基本的問題?;仡櫚倌挈h史,中國共產黨人始終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工作,實現了從溫飽不足到五谷豐登。在新的歷史時期,糧食安全問題已經不僅僅是民生問題,也是政治問題、戰略問題和安全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反復強調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性。隨著時代發展,人們的日常需求從滿足生理需求向著更高的需求層次發展,對于糧食需求而言,也從“吃得飽”轉向“吃安全、吃營養、吃健康”。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面臨的風險和挑戰也在不斷升級。在這一新的歷史時期,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擘畫實施新型國家糧食安全戰略,提出符合新時代發展需要的糧食安全觀。與傳統的糧食安全觀不同,新糧食安全觀不僅包含了更多糧食安全的具體內涵和價值意蘊,也擴大了“糧食”口徑范圍以及注重糧食的供需緊平衡,從全球視野考慮糧食安全,參與全球糧食安全治理。

一、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糧食安全觀的科學內涵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我國糧食安全形勢作出精準判斷,主動協調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提出一系列思想理念和戰略措施,形成了體系完整的中國糧食安全觀。新糧食安全觀以“國之大者”為科學定位,以“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為基本原則,以黨政同責為重要保障,實施“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1]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

1.“國之大者”是新糧食安全觀的科學定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經過黨帶領人民艱苦努力,我國已經從當年4億人吃不飽到今天14億多人吃得好。與傳統的糧食安全觀不同,“國之大者”是新糧食安全觀的科學定位,是基于國家和人民的共同選擇。首先,糧食安全是經濟政治問題。抓好糧食安全是講政治、求發展的必然要求。從古至今,“以農為本”是古代經濟思想的核心,歷代執政者都把注意力集中在老百姓的吃飯問題上。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我國是農業大國,糧食不僅是飯桌上的糧食,它還關系到政治、經濟和社會等各個方面,一定要擺在第一位。其次,糧食安全既是戰術問題也是戰略問題。中國是人口大國,歷朝歷代都在追求百姓溫飽,美國原國務卿艾奇遜曾斷言:中國古往今來,老百姓吃飯問題一直沒能得到解決,中國共產黨也不能解決。但建國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著億萬農民用自己的汗水與智慧進行著偉大的實踐,走出了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實現以占全球不足9%的耕地供養著全球將近20%的人??梢娢覈鳛檗r業大國和人口大國,始終要把糧食安全放在“國之大者”的戰略高位,始終要保持憂患意識,始終要將其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最后,糧食安全不僅是吃飯問題,也是社稷問題。古時社稷為土神、谷神之合稱,也由此成為國家的代稱。如今“社稷”二字已極少使用,但是,糧食安全永遠是“國之大者”,并且作為政治文化綿延不絕,也是國家保民生、保國本的重要體現。進入新時代,只有始終心懷糧食安全“國之大者”的科學定位,不斷筑牢國家糧食安全防線、牢牢把握糧食安全主動權,才能夠有效地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從而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取得新勝利提供堅實后盾。

2.“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是新糧食安全觀的基本原則

中國傳統糧食概念具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糧食概念由谷物類、豆類與薯類構成;狹義糧食概念則主要是指以谷物類為主。新中國成立后,糧食這一概念不斷發展與變遷,到了今天,人們通常把稻谷、小麥和玉米歸納為三大主糧,稻谷與小麥統稱口糧。2013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要依靠自己??诩Z,集中國內資源保重點,做到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2]。目前由于我國土地貧瘠,有很大一部分還是難以利用的砂石地、戈壁灘、鹽堿地,“人多地少”是我國的土地資源現狀。采取“確保谷物基本自給”的糧食生產策略,可以將有限的耕地資源集中用于生產稻谷、小麥等重要農產品供給,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與此同時,我國可以在管控對外糧食貿易風險的前提下,適當進口一部分農產品,用于調劑國內糧食市場。在此基礎上,我國仍然需要采取有力措施,繼續保持谷物基本自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口糧消費事關社會大局穩定,對我國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具有深刻的影響。新中國成立以來,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我國人均糧食占有量大幅提高,穩定在世界平均水平以上。但是伴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城市建設占用耕地問題越來越突出,耕地“非農化”問題亟待解決,基本農田“非糧化”趨勢需要多加注意和預防,口糧生產也面臨巨大壓力。我們必須采取有力舉措穩步推進,為經濟社會的正常運轉提供堅實的物質保障。據統計,目前我國稻谷等口糧的自給率均超過95%,中國人均糧食產量達到483.5公斤,人均糧食產量已超過國際上公認的“400公斤”糧食安全線[3]??梢钥闯龃_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這一基本原則的必要性不言而喻,必須抓糧食生產,關注糧食節糧減損問題,全面強化糧食的生產、流通、儲備等能力建設,努力構建更高水平、更可持續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

3.“以我為主、立足國內”是新糧食安全觀的本質要求

加入世貿組織以來,我國農產品貿易持續擴大,糧食進出口貿易格局發生了深刻變化。同時隨著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和居民食物消費結構的升級,解決了結構化供求不足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一個國家只有立足糧食基本自給,才能掌握糧食安全主動權,進而才能掌控經濟社會發展這個大局?!盵4]661“以我為主”是指中國應把握糧食安全問題的主動權。一方面,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糧食生產國和消費國,糧食問題極其復雜特殊,14億多人口的吃飯問題是我國最大的國情。對待糧食安全問題要統籌兼顧、謀劃長遠,保持居安思危的思維,不斷提高糧食生產的內生動力,為糧食安全政策提供重要保障。另一方面,堅持“以我為主”的糧食安全戰略,充分發揮我國資源、制度、技術和人才等優勢,積極利用國外先進技術來促進本國的經濟增長,提高我國糧食安全水平,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農業具有特殊的自然和社會屬性,各國在糧食消費習慣上有所差別,糧食生產需依托當地的自然資源和勞動力。我國應堅定立足國內的戰略要求,保障自給的方針,牢牢把握糧食安全的主動權。首先,在全球化浪潮下,一味地排斥糧食進口并不符合發展規律。立足國內在保證糧食產品基本自給的前提下,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把適度進口作為有益補充,把握進出口平衡,掌握適度進口的主動權,充分保障我國的糧食儲備。其次,著力解決國內的糧食安全問題,提升國內糧食生產、流通、儲備能力。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增強我國的糧食可持續發展能力,把節糧減損落到實處,走綠色糧食安全發展道路。最后,緊扣國情糧情堅持以我為主、立足國內,實現糧食基本自給的方針才能真正掌握吃飯問題的主動權,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我國新糧食安全觀更需堅持理性選擇,充分發揮國內資源優勢,更加清醒地把握糧食進出口平衡,保障我國糧食安全。

4.“確保產能、科技支撐”是新糧食安全觀的根本出路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實施科技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構建適應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科技創新體系。新時代為保障我國糧食安全,解決吃飯問題科技是關鍵,糧食增產的潛力主要在于單產,科技進步是提高糧食單產的主要動力。把“確保產能、科技支撐”作為新糧食安全觀的根本出路,首先,糧食的生產能力取決于自然資源、勞動力和科技水平等多種因素,這些因素都對糧食生產產生巨大影響,需要綜合考慮。其次,以科技為支撐是保障我國長期糧食安全的核心。從發展趨勢看,中國與發達國家在種業科技等方面仍有較大距離,我國若能把握住科技發展的契機,就能大大提高糧食產能。一是堅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嚴防死守18億畝耕地紅線,確保15億畝永久基本農田數量不減少、質量不下降。加快推進農業核心關鍵技術攻關,努力建設高標準農田。二是從源頭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穩定糧食增產,培育良種是基礎,要以科技手段培育新品種,保證良種質量。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上強調推進種業振興,指出:“農業現代化,種子是基礎,必須把民族種業搞上去,把種源安全提升到關系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盵5]三是解決好科研和生產“兩張皮”問題。把科學研究合理運用到糧食生產當中,生產和科研不能脫節。目前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和投入使用的科技成果轉化率較低,新時代要“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4]664,建設一批綠色農業提質增效技術集成示范區,形成綠色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生產道路。

近年來,我國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穩步提升,為糧食生產不斷邁向新臺階作出了巨大貢獻。以轉基因技術、基因編輯技術、合成生物技術、體細胞克隆技術等為代表的一系列前沿技術的不斷進步,推動了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

5.“黨政同責”是新糧食安全觀的重要保障

踐行新糧食安全觀必須長期堅持黨政同責,堅持“米袋子”省長負責制[4]665?!懊状印笔¢L負責制是20世紀90年代提出并開始實施的,對提高我國糧食生產能力和糧食安全保障能力發揮了重要作用。2020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指出:“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扛起糧食安全的政治責任……糧食安全要實行黨政同責,‘米袋子’省長要負責,書記也要負責?!盵6]2022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嚴格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主產區、主銷區、產銷平衡區要飯碗一起端、責任一起扛?!盵7]堅持黨的領導是我國的制度優勢,堅持黨政同責,是維護糧食安全的重要保障。我國自2022年開始實行黨政同責考核制度,建立了一套科學完整的考核制度,落實各地區黨委政府的責任。此外,修訂后的《糧食流通管理條例》首次在行政法規中確立了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的最新要求,對各地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對策,地方要全面落實黨政同責抓糧食安全政策。一些地區由于糧食收益低,導致部分農民種糧積極性不高,甚至一些政府越過耕地紅線,改種一些高收益的物種,導致一些耕地非糧化。落實黨政同責是重農抓糧的強烈要求,飯碗應該一起端,責任應該共同擔。共同加強糧食生產、儲備和流通能力,建立健全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形成共抓糧食生產的強大合力,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決策部署真正落到實處,讓中國人的飯碗裝得更滿、端得更穩。

二、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糧食安全觀的形成背景

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糧食安全的思想理論并非憑空產生,也非一蹴而就,是隨時代不斷發展的,具有科學的生成邏輯,是對古往今來優秀思想文化的經驗總結。

1.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糧食安全觀的理論來源

(1)承續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糧食安全思想。馬克思恩格斯的經典著作中有諸多關于糧食的論述。馬克思恩格斯強調糧食的基礎作用,把食物歸納為自然產品,認為:“人在肉體上只有靠這些自然產品才能生活,不管這些產品是以食物、燃料、衣著的形式還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現出來?!盵8]又把食物與工資、土地掛鉤,把其作為人類勞動的一般對象,認為:“土地最初以食物,現成的生活資料供給人類?!盵9]馬克思從人類生存的角度,認為食物是生存發展的必要前提,是一切活動的基礎。恩格斯也認為只有先保證生存的必要條件,才能從事其他精神文明活動,正如他指出:“人們必須首先吃、穿、住、喝,之后才可以從事科學、政治、宗教、藝術等工作?!盵10]馬克思恩格斯闡釋了糧食等生活資料的生產、儲備問題,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指出:“生產本身又有兩種。一方面是生活資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產;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產?!盵11]

列寧繼承了馬克思糧食觀,經過對國家社會的不斷探索,在領導俄國革命建設的過程中,不斷完善經濟政策,重視研究農民問題和糧食政策,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列寧認為糧食是基礎,能夠鞏固國家政權。1919年,列寧提出“糧食問題是一切問題的基礎”[12]。他還十分重視農業生產,認為解決糧食問題是人民生活和國家富裕的前提。在新經濟政策時期,列寧認為必須采取專門和特別有力的援助措施來提高農民農業生產。1921年《在莫斯科省第一次農業代表大會上的講話》指出:“無論如何都要提高農業生產率?!盵13]他認為農民生活狀況的好壞與糧食的生產和收成息息相關。1921年,在《論糧食稅》一書中指出:“要增加糧食的生產和收成,增加燃料的收購和運輸,非得改善農民的生活狀況,提高他們的生產力不可?!盵14]

(2)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糧食安全思想。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有關糧食安全的論述不勝枚舉,尤其是節約糧食、重儲足食和貴粟之道的思想論述。中國自古以來是崇尚農業、以糧為本的國家?!敖缴琊ⅰ敝f,是對糧食原始的崇拜,其中“社”代表土地神,“稷”原本是對小米的稱謂,主要代指谷神,合稱為“社稷”。把社稷作為一個國家安定的根本,可見土地和糧食在古時人們心中崇高的地位。此外,一些農耕文化的延續,古代行軍打仗也有“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觀念,都體現了古往今來糧食在國家安全中的重要作用。

古代中國傳統經濟思想的核心就是“農本商末”,把糧食問題作為國家治理的第一要務。東漢時期,班固在《漢書·食貨志》中將其記載為“洪范八政,食為政首”?!墩撜Z·顏淵》中“足食,足兵,民信之”[15],可見先賢孔子對于糧食在為政治國中重要地位的深刻認識。歷史上關于饑荒造成人口數量銳減的記錄屢見不鮮,從無數殘酷的現實中人們更認識到吃飯問題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妒酚洝分杏涊d漢初最早提出“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16]?!豆茏印睢分v“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17],都強調了糧食是老百姓的命根子,在社會治理中具有基礎性地位。由于古時農耕技術有限,糧食生產依靠天時地利,重儲足食是古代統治者用于積谷救災的重要政治手段?!豆茏印分杏涊d:“不生粟之國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盵17]告誡統治者只有重視農業生產,儲備糧食的國家才能強大,北宋南宋時期實行救荒五策,有力地減緩民眾對災情的恐懼。歷代統治者為了消災減禍會制定積谷救災的政策措施,進而形成“積谷備荒,糧安天下”的文化傳統。

(3)繼承中國共產黨歷屆領導人的糧食安全思想。黨始終把保障糧食安全作為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自黨成立以來,歷代領導集體始終重視糧食安全問題,依據中國具體國情利用馬克思主義這一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導糧食工作,為后續我國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糧食安全觀提供理論基礎?;仡櫚倌挈h史,黨領導人民在不同時期對糧食問題進行了實踐探索。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農民土地問題和革命戰爭是黨面臨的兩大任務。這一時期,黨針對不同階段面臨的形勢和任務,探索了土地政策的調整,進行土地革命,力求保證“耕者有其田”??谷諔馉帟r期,進行大規模的農業生產運動,增強糧食自給能力。解放戰爭時期,黨發布的《中國土地法大綱》取消了地主的土地所有權,實行合作互助,激發農民的革命熱情,這一時期紅色革命根據地的建設為黨指導糧食問題提供了陣地。新中國成立后,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第一代領導集體,借鑒蘇聯等一些國家的經驗教訓,堅持我國國民經濟以農業為基礎,提出“以糧為綱”,提倡節約糧食,指出:“不抓糧食,總有一天要天下大亂。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糧食是基礎的基礎?!盵18]同時清晰表明糧食安全關系國家社會經濟穩定。新中國成立初期,由于戰后社會發展滯后,農業生產力低下,造成全國糧食產量嚴重不足,僅僅只有一億噸左右,無法滿足當時人們的吃飯問題。在長期糧食供求不足的情況下,陳云同志提出了糧食的統購統銷政策,也是當時穩定糧價的應急之策。之后中共中央為了更好地完善這項政策,1955年決定在統購統銷中實行糧食定產、定購、定銷“三定”政策,緩解了當時糧食的供求矛盾,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糧食安全問題。

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解決好群眾的吃飯問題,仍是重中之重,黨中央領導集體承諾繼續完善保障糧食安全的政策措施,提高我國糧食安全水平建設等全方位、多層次糧食安全保障機制。鄧小平同志明確了糧食安全的改革方向,首先在農村農業方面,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還把農業基礎地位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指出:“不管天下發生什么事,只要人民吃飽肚子,一切就好辦了?!盵19]此外,鄧小平同志提倡用科學技術提高糧食產量,“農業要有全面規劃,首先要增產糧食?!盵20]1985年中共中央決定自4月1日起解除糧食統購,采取合同定購。這是我國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對糧食實行計劃分配、國家定價后所采取的一項重大改革措施,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該政策發揮了市場與政府兩大調節機制的作用,糧食市場煥發出勃勃生機,促進了糧食生產與消費需求相適應。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之后中國糧食生產面臨著內憂外患的復雜局面,以江澤民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通過一系列努力來保障糧食安全。江澤民同志明確提出糧食安全主張,強調“三農”問題,他認為:“糧食,始終是一種戰略性的特殊商品,直接關系到人民和國家的安危?!盵21]可見,糧食安全在我國處于重要戰略地位,與國家和人民的安危息息相關,實現農業現代化必須強調“三農”并重。進入21世紀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指出糧食是國民經濟的“重中之重”,聚焦糧食市場與財政補貼,提出實行惠農政策。胡錦濤同志還強調,“糧食安全是攸關各國國計民生,事關人類發展和安全的大事,需要各方面的協調加以應對?!?1)2012年9月9日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第二十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第二階段會議上,胡錦濤就加強糧食安全和創新增長合作議題發表講話,強調加強糧食安全和創新增長合作。此外,胡錦濤同志在已有糧食安全工作成效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極大地促進了糧食和“三農”工作的開展。

進入新時代,在更加開放復雜的全球環境下,黨中央準確把握我國糧情,主動出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糧食工作,多次強調糧食安全的極端重要性,明確要求“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4]660。提出了關于“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糧食安全新論斷,確立了新型國家糧食安全戰略,走中國特色糧食安全道路,為新時代農業改革和糧食安全問題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

2.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糧食安全觀的現實依據

(1)重要地位:糧食安全的基本屬性。糧食是人類最重要的生活必需品,馬克思恩格斯強調糧食對于一個國家的基礎重要性??梢娂Z食問題對于中國這樣14億多人口的發展中國家來說,不僅是理論問題也是現實問題,更是關乎國家興衰的關鍵問題。

一方面,糧食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礎性地位。從人民層面看,糧食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物質基礎,是百姓獲得感、安全感、幸福感的保障。從社會層面看,糧食安全是增進社會和諧、政治穩定的首要考慮,是穩定經濟的“壓艙石”。從國家層面看,保障國家安全,糧食安全至關重要,是維護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解決糧食問題,是國家的立足之本。從國際層面看,如果糧食問題受制于人,必然會被牽著鼻子走,糧食安全對世界和平與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另一方面,隨著時代發展糧食被不斷賦予不同的屬性。糧食不僅具有食物屬性、自然屬性和商品屬性,還具有政治屬性、軍事屬性,是重要的戰略物資,具有不可替代性。世界糧食市場動蕩,保障糧食安全關乎人民福祉和民族復興大業,也關乎國家安全和國際地位,糧食不僅僅是普通的生活必需品,更是國家之間重要的軍事戰略物資。

(2)國內背景:我國糧食安全面臨的現實挑戰。我國作為人口基數大、糧食需求量高的國家,近年來在突發事件和自然災害頻發的情況下,面臨新的問題與挑戰。從國內來看,第一,自然災害和極端天氣造成農業生產資源相對匱乏。我國耕地面積有限,耕地資源只能滿足我國65%的糧食需求。耕地保護現狀并不樂觀,根據2021年全國第三次國土調查,十年后,18億畝的“紅線”可能會被突破。近年來由于水土流失、土壤酸堿化造成適宜耕種的黑土地黃化、種子抗逆性差,無法保證糧食產量。第二,目前我國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低,跨國企業運用“基因利用限制技術”,使我國一些種業技術存在“卡脖子”風險。一些“洋種子”已控制了中國高端蔬菜種子50%以上的市場份額,幾乎涉及所有品種,逐漸形成壟斷之勢。第三,我國全球糧食貿易及生產設備受國際制約。國際四大糧商ADM、邦吉、嘉吉和路易·達孚控制著全球70%以上的大豆貨源,世界大豆貿易基本被跨國糧商壟斷。一些設備需要依靠進口,存在數據安全隱患。第四,我國糧食存在損耗和浪費。糧食全產業鏈上,收獲環節是糧食產后損失和浪費最為嚴重的環節。同時前端生產“育、種、耕、管、收”五個環節穩定性和集合性差,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可能就無法保證糧食產量。同時也要關注糧食的節糧減損問題,2020年全國人大調研報告顯示,中國每年糧食儲藏、運輸、加工環節損失量達700億斤以上,以及食物浪費現象嚴重,僅城市餐飲每年食物浪費大致在340億-360億斤[22]??梢姸沤^糧食浪費已經刻不容緩。

(3)國際背景:全球糧食安全面臨的客觀形勢。從國際來看,站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歷史節點,加上俄烏沖突的影響,全球糧食生產與貿易均衡格局被打破。目前糧食安全危機空前,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45個國家和地區處于“危機”甚至更重級別的糧食不安全之中,約2.05億人處于糧食短缺的危機當中。糧食短缺導致了全球糧食價格大幅上漲,并可能進一步影響到世界經濟增長和國際貿易發展。氣候變化、地區動蕩與物價上漲是其重要誘因。一方面,國際市場供需結構不平衡。以玉米為例,其庫存充足,但是由于疫情的影響,階段性需求下降,國際市場價格反復走低,境內外玉米價格倒掛的缺口進一步拉大。另一方面,從品種結構看,稻谷、小麥等口糧呈現供大于求的局面,陳糧大量積壓,庫存成本居高不下。此外,也出現了生產成本的上漲、種糧收益減少、科技含量較低等問題,還面臨新時代居民消費升級之后,健康營養食物的需求所帶來的供需結構失衡問題。同時,俄烏沖突發生后部分農產品尤其是小麥價格不斷上漲,全球小麥價格較上年同期上漲80%以上,許多國家已受影響。且近期烏克蘭政府禁止小麥和其他農產品的出口,使得全球糧食危機更加深化。在國際糧價高漲和國內糧食安全壓力較大的雙重影響下,全球糧食危機愈演愈烈。

三、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糧食安全觀的時代價值

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糧食安全觀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充分結合我國國情,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國家糧食安全的新思想新戰略,并在實踐中發展和完善,具有其獨特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

1.系統地解決了中國糧食安全根基這一根本問題,是維護和實現中國糧食安全的根本遵循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了新論述:“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盵23]糧食安全關系到社會和諧、政治安定、經濟持續發展。我國人口眾多,糧食需求量很大,解決吃飯問題一直是頭等大事。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糧食供給總量大,庫存豐富,以占世界不足9%的耕地和6%的淡水資源,供養著全球將近20%的人口。還爭取戰略主動迎接各類風險挑戰,在國際糧食價格急劇上升的情況下,在疫情災情相互疊加作用的大環境中,我國糧食價格基本平穩,市場運行穩定。

首先,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糧食安全觀系統全面地解決了糧食這一根本問題。端牢中國飯碗的意義重大,要靠自己的力量端好飯碗,依靠雙層經營體制發展生態低碳農業,穩步促進共同富裕。不斷推進糧食科技創新戰略,大力推動第二次綠色革命,使糧食科技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提高農業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奠定農業強國的科技基礎,推進種業振興,完善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建設,推廣糧食生產中的先進技術。

其次,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糧食安全觀是維護和實現中國糧食安全的根本遵循。糧食安全一頭連著國家戰略,一頭連著百姓生活,保障我國糧食安全,是我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工作導向的直接體現。當前國際形勢錯綜復雜,農產品價格漲幅較大,市場波動加劇和其他不穩定因素不斷增加。保障糧食安全是穩定物價、維護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關鍵。隨著國內外局勢的復雜多變,我們必須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糧食安全道路,構筑大國糧食安全根基,時刻讓中國的飯碗端穩在自己的手中。

最后,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糧食安全觀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首要任務。在新的歷史時期,新糧食安全觀代表了一種緊迫性。在新發展階段,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仍然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國家糧食安全也是農業農村問題的重要組成部分。堅持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新糧食安全觀著眼全局、謀劃長遠從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角度,為鄉村振興戰略工作的實施指明前進方向,推動農業綠色發展和高質量發展,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

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糧食安全觀致力于國內糧食安全問題,系統地解決了中國糧食安全根基這一根本問題,統籌兼顧,謀劃長遠,是維護和實現中國糧食安全的根本遵循?!笆种杏屑Z,心中不慌”,把握好糧食安全根本問題是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工作的重中之重,新時代我們要堅持以新中國糧食安全觀為指導,保障人民群眾的幸福生活,夯實大國糧食安全根基,推動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和政治穩定。

2.科學地回答了建設糧食產業強國的發展之問、時代之問、世界之問,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新時代提出了“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2)2019年10月14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的《中國的糧食安全》白皮書正式采用了“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新糧食安全觀這一提法。的新糧食安全觀,科學地回答了建設糧食產業強國的發展之間、時代之問、世界之問。自新中國成立以來,解決人民吃飯問題就始終是我國治國安邦的首要任務。時至今日,我國糧食產量穩居世界第一,糧食安全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放眼全球,我國作為世界第一糧食生產大國、第一糧食消費大國,想要建設世界第一糧食產業強國仍然任重道遠。2022年以來,受多種復雜因素影響,全球許多地方糧食供應短缺,糧食價格上漲,更有甚者出現糧食危機。在全球糧食環境面臨如此復雜的風險和挑戰的背景下,中國一如既往地切實履行大國責任與擔當,積極為全球消除饑餓與貧困貢獻重要力量。

首先,構建國家糧食安全新發展格局是對建設糧食產業強國發展之問的系統回答。高水平的自立自強,是建設國家糧食安全發展新格局的基本特征。我國的發展規律已經證明:一個真正強盛的民族,一定具備解決自己民族吃飯問題的實力?,F階段,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必須置身全球視角,在建立國內外雙循環互促互進新發展格局大環境下,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既是雙循環發展的堅實基礎,更是打造雙循環發展新格局的重要構成與關鍵環節。審時度勢構建國家糧食安全新發展格局,不僅有利于我國在復雜多變的國際競爭中取得優勢,也有利于提升我國的糧食安全保障水平。

其次,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中國對建設糧食產業強國時代之問的直接回答。全世界人類是命運共同體,越是在面對糧食風險和挑戰的時候越應該確保各國的農業問題和人民的糧食安全得到保障。2017年1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出席世界經濟論壇時提出:“人類已經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盵24]2021年發出通過強化合作來保障全球糧食安全的倡議,“希望各方以此次大會為契機,攜手合作,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為實現零饑餓、零貧困目標貢獻力量,為維護世界糧食安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更大貢獻?!盵25]新糧食安全觀是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直接體現,回答了時代之問,不僅在不損害其他國家利益的前提下,維護和保障本國糧食安全,還為維護全球糧食安全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最后,維護全球糧食安全提供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是對我國建設糧食產業強國世界之問的實踐回答。據美國《世界谷物》雜志報道,中國在全球糧食安全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26]。各國將保障本國糧食安全視為頭等大事,但在最近幾年里,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像中國這樣為了這一目標作出如此大的努力。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多次表達中國愿意同各國分享農業技術經驗和發展模式,在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用的推動下,既切實保障本國的糧食安全,也為全球更多國家或地區解決糧食問題,提供糧食援助,展現出負責任大國的良好形象。

新糧食安全觀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成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中,中國古代“食為政首”“民以食為天”“糧安天下”等糧食安全思想,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糧食安全的重要論述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為其治國理政的戰略方向提供了豐富的思想滋養。同時也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糧食安全思想,結合當今時代發展要求及本國國情、黨情和農情,著眼人類福祉,繼承和創新了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糧食安全思想的重要內涵,體現了“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具體實踐后的理論成果。更豐富了黨內糧食安全思想的價值內涵,為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糧食安全觀提供了思想借鑒。

猜你喜歡
安全觀糧食
珍惜糧食
珍惜糧食
王毅:秉持踐行正確的民主觀、發展觀、安全觀、秩序觀
王毅:秉持踐行正確的民主觀、發展觀、安全觀、秩序觀
珍惜糧食 從我做起
請珍惜每一粒糧食
推動國家總體安全觀入腦入心
全面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的若干思考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我的糧食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