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綠色發展理念引領鄉村振興的基本內涵、價值意蘊及實踐指向

2023-03-16 00:10李海濤潘明蔚
關鍵詞:綠色生態農村

李海濤,潘明蔚

(河南工業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1]。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社會主義農村探索實踐與深刻把握“三農”重心轉變特征的基礎上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黨的十九大提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盵2]的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吨腥A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強調,要把鄉村建設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優化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持續改善村容村貌和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這是對社會主義鄉村建設與生態節約集約的進一步提檔升級。習近平總書記站在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高度,指出:“我們要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盵1]50新時代新征程上,必須堅持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相結合的原則,樹立科學的綠色發展觀,不斷探索鄉村可持續發展新模式,書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新篇章。

黨的十九大以來,學者們將鄉村振興落腳到綠色發展的語境下,分別從內在邏輯[3]、現實困境[4]、融入路徑[5]等方面探討了綠色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的基本主題。多數學者認為,鄉村生態振興是引領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支撐[6]。但目前,鄉村生態振興存在著村莊衰落[7]、資源短缺與浪費并存[8]、農民綠色發展理念薄弱[9]等問題。與此同時,亦有學者分析了鄉村綠色發展的實現路徑,從構建生態振興長效運行機制[10]、推廣綠色金融[11]、全域動員鄉村旅游[12]等方面探索了新時代鄉村綠色發展的路徑,為相關課題的研究提供了豐富資料和經驗借鑒。同時也應該看到,目前研究中,關于鄉村振興與綠色發展的一般性理論研究較多,且大多側重于微觀層面,對于綠色發展理念引領鄉村振興的整體性研究還需要加強。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立足新時代新征程,厘清綠色發展理念下鄉村振興的內涵體系,明晰其價值,并深入總結實踐路徑,可以更好地指導農業農村的高質量發展,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穩步前進。

1 綠色發展理念引領鄉村振興的基本內涵

鄉村振興作為一個龐雜的系統工程,其實踐離不開正確的理論指導,厘清以綠色發展為引領的鄉村振興的總體內涵、價值旨歸,能夠有序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

1.1 總體內涵:經濟生態化與生態經濟化的辯證統一

以綠色發展理念引領鄉村振興,就其要義來講,就是按照生態良好、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的方向要求,在遵循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原則的基礎上,通過農業生產過程的綠色化進一步釋放鄉村“綠色紅利”,以達到經濟生態化與生態經濟化相統一。其中,經濟生態化是指農村生產活動的速度和規模要控制在生態和資源可承受的范圍之內,在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基礎上追求經濟的理性發展。生態經濟化是相較于生態補償而言的,其強調生態環境的價值轉化。立足新發展階段,生態經濟化過程強調要在合理利用、尊重、保護農村自然生態系統的基礎上,通過釋放生態資源潛在的經濟效應來實現農民增收和社會福祉的擴大。

良好生態環境是農村發展的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13]。 自然資源是不能隨意揮霍的,它有自身的安全邊界。一旦超過這個邊界,生態和資源將受到極大的破壞,將會帶來難以預估的災難?!拔覀儾灰^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盵14]以生態建設為支撐推動鄉村全面振興是鄉村生態資源發展到現階段的必然選擇。從整體上看,當前農村依靠大量資源消耗、以環境為代價來謀取短期經濟快速增長的模式尚未扭轉,人與自然關系失衡,長期以來“先污染、后治理”的方式難以為繼,鄉村綠色轉型迫在眉睫。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盵1]23“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堅守的是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原則,其從本質上跳出了傳統工業化的發展模式,打破了發展與保護相束縛的局面,為守護民生福祉、筑牢高質量綠色發展奠定了堅實根基,是兼顧資源高效利用與生態全面保護、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1.2 價值旨歸: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綠色需求”

人的需要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耙呀浀玫綕M足的第一個需要本身、滿足需要的活動和已經獲得的為滿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盵15]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人們交往范圍的擴大,人們在彼此聯系的活動中不斷產生出新的需要,其內容越來越豐富,因而要滿足人的需要的手段也越來越多。隨著我國進入“強起來”的階段,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日益廣泛、多元,不僅對物質方面提出更高要求,對生態、環境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優美生態環境在人民群眾幸福指數中所占的權重不斷提高,綠色發展理念逐漸成為人類共識。人民群眾的“綠色需求”日益增長,而在資源承載力和環境容量雙重約束下,“綠色供給”卻愈發不足,緊平衡的格局短期內難以改變,客觀上亟待生產活動模式的轉變及其活動者發展理念的革新。

在鄉村振興過程中,進一步強化鄉村地區的生態環境優勢,能夠增強農民的獲得感[16],這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進社會公平尤其是生態公平的正確舉措。建設生態文明,是民意也是民生。我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遵循人民至上的價值邏輯,始終將民生與人民的“綠色需求”擺在優先位置。因此,社會生產在為人們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的同時,也要提供更多的優美生態環境,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包含“綠色需求”在內的“美好生活需要”。

2 綠色發展理念引領鄉村振興的價值意蘊

以綠色發展帶動鄉村發展,將綠色發展理念充分運用到鄉村振興的實踐中去,積極推進生態福祉建設,為打造鄉村建設和生態保護雙贏格局、探索鄉村綠色發展道路、加速美麗鄉村建設步伐筑牢堅實基礎,繼而為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目標亮出時代答卷。

2.1 鄉村建設和生態保護的雙贏

人與自然是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不以偉大的自然規律為依據的人類計劃,只會帶來災難”[17]。因此,人們在謀求自身發展的同時必須尊重自然,在自然界可承受的范圍內進行生產活動。

綠色發展與鄉村振興,一頭蘊藏“綠色”價值,一頭蘊藏“金色”價值,只有充分激活生態資源潛能,讓良好生態為鄉村振興提供源源不斷的支持,才能實現生態振興前提下的多元振興。從整體上看,我國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穩中向好,但形勢仍較為嚴峻,“生態文明建設正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18]。廣大農村也面臨著農田生態功能退化、土地利用效率低下、污染來源多樣化等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面源污染加劇已然成為鄉村全面振興與可持續發展的一大掣肘。習近平總書記立足于新時代人民群眾“綠色需求”的新變化、生態國情的新形勢,強調要創造包含生態文明在內的人類文明新形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這一論述在生態開發與保護相協調的重視力度上是一次重大突破,是對馬克思主義生態理論的升華,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促進鄉村建設與生態保護相統一打開了新格局。

2.2 走鄉村綠色發展新道路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趨勢,在鄉村振興過程中必然要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在人與自然的雙向互動中,通過探索環境資源友好、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的綠色發展道路,助力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一方面,綠色發展理念否定了將經濟從社會系統中割裂出來、為獲取私利而對生態資源進行掠奪式開發的做法,強調人們在滿足自身需求的基礎上,要多一點對自然的關注和保護。這在一定意義上革新了傳統的依靠大量生態破壞、資源枯竭來謀求短暫利益的“黑色發展”觀念,轉而向鄉村生態建設與資源適度開發有機結合的“綠色發展”模式過渡,進一步深化了生態優先理念。另一方面,以綠色發展推動鄉村振興,其目的是給人們帶來更宜居的生態環境、更穩定的生態產品,讓鄉村守得住綠水青山、留得住鄉愁,不斷增進人民的幸福感。這體現并升華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準確詮釋了發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人民。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下推進鄉村振興,立足鄉村良好生態優勢,挖掘鄉村積蓄的生態潛能并將其轉化為經濟優勢;拓寬鄉村生態價值轉化渠道,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實現綠色富農,也是新時代增進民生福祉、開啟人類高質量發展新征程的關鍵舉措。

2.3 提供美麗鄉村的基本樣態

鄉村美不美,不光要看生態治理成效,也要聚焦經濟發展,要將農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放在首位。要堅持把綠色富農、生態產業助農等作為美麗鄉村建設的基礎工程,統籌推進美麗鄉村與生態扶貧產業整體聯動,綜合提升鄉村生態治理風貌,保留鄉土風情,使得村莊形態與生態環境相得益彰,引領鄉村振興堅持生態與經濟相協調的原則。堅定不移走鄉村綠色發展道路,提高農業農村生產的綠色化水平,有利于彌補鄉村過度依賴資源消耗而獲益的短板,實現經濟增長與資源耗費脫鉤,為鄉村全面振興賦能添翼。同時,鄉村既是巨大的消費市場,又有著充足的資源要素。蹄疾步穩地推進鄉村綠色轉型、挖掘鄉村多元價值,將鄉村打造為承載更多“美麗鄉愁”、彰顯現代文明的“新型村鎮”;整合城鄉地域“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推進城鄉各類資源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聚集,也是構建城鄉融合綠色發展通道、暢通城鄉大循環、補齊城鄉生態短板的必然要求和關鍵舉措,繼而為新時代美麗鄉村之路定位指向。

3 綠色發展理念引領鄉村振興的實踐指向

“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是一場深刻革命?!盵14]112要走好新時代鄉村生態振興長征路,必須要從制度基礎、保障機制、踐行路徑、通盤措施等多維度綜合考量,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鄉村振興全過程。

3.1 制度基礎:健全鄉村綠色發展制度體系

制度建設是新時代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有力舉措和重要遵循。推動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重在建章立制[19]。只有實行最嚴格的綠色發展制度,將綠色發展作為鄉村振興的硬性約束條件,不斷推進鄉村綠色發展制度創新,才能持續激發鄉村振興的內外動力。

第一,壓實主體責任。堅持和加強黨對鄉村綠色發展的統籌規劃,壓實鄉村綠色發展主體責任。在鄉村振興工作中,堅持黨管農村、黨政同責推進鄉村振興工作,確保黨總攬全局;建立健全農村環境衛生督查考核制度、獎懲制度等,設立村支部書記為環境衛生第一責任人,負責對村莊環境衛生落實情況進行不定期檢查;分級創建一批鄉村生態振興示范縣、示范鄉鎮、示范村等,鼓勵各地積極開展現場觀摩、經驗交流等活動,積極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頭雁作用,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強有力的政治保障。

第二,完善制度體系。實行更嚴格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制度;設立地方農業農村委員會,負責制定轄區內綠色食品、無公害農產品市場準入的相關政策;建立資源環境友好、質量標準體系完善、農業投入品安全為特征的農業綠色發展技術體系,激活農村綠色發展內生動力,增加綠色無公害優質農產品供給,實現生態資產資本化。

第三,健全鄉村綠色金融制度,建立金融重點傾斜機制。發展綠色金融產品,通過市場機制引導社會資本定向投入鄉村綠色建設,拓展鄉村融資渠道,創新銀行綠色信貸產品和服務,為農村生態治理與綠色科技產品的研發提供專項信貸服務;通過激勵機制引導有條件的地方設置農村綠色發展基金,助力具有商業價值潛力、生態保護作用較大的綠色項目,使鄉村綠起來與農民富起來相結合、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相結合,使鄉村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支出與回報相對稱。

3.2 保障機制:探索鄉村綠色發展多元投入機制

要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钡泥l村振興戰略目標,補齊鄉村生態文明制度短板,必須探索鄉村綠色發展多元投入機制。解決鄉村振興中的資金投入問題,必須在切實把握我國“三農”工作發展的新特點與新趨勢下,突出鄉村生態文明建設主基調,以改革創新的思路不斷加強財政政策研究,推進生態補償長效運行體制機制改革,為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和堅實保障。

第一,健全和完善財政支出政策體系。將農業農村作為財政支出的重點領域,大力支持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和鄉村綠色發展,推動建立健全鄉村生態治理體系,加大“三農”財政保障力度,將農村生態環境作為財政優先保障的領域。同時,應當建立和完善涉農資金統籌整合長效運行機制,加強對財政支出的監督管理,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確保財政支出與鄉村綠色發展目標相適應。

第二,要加快完善生態補償長效運行機制。生態補償作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組成部分,是實現碳中和、碳達峰的重要手段,也是落實生態保護責權、推進鄉村綠色發展的重要路徑。在縱向補償方面,依照各地鄉村狀況對財政支出結構進一步調整優化,補償資金可適當向欠發達地區、環境惡化地區、生態功能區等傾斜,優先支持生態環境惡化地區引進環保項目。在橫向補償方面,鞏固跨省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試點成果,開展跨區域聯防聯控。通過貨幣或實物補貼,引導流域沿岸村民轉變生活方式,降低對流域保護的壓力??紤]到流域之間的生態流動具有方向性,要加快構建流域生態保護共建共享機制,有效支撐生態補償資金流動與生態流動的對應,強化上游保護區與下游受益區、城市與鄉村的聯系。

3.3 踐行路徑:積極向綠色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轉變

打造綠色循環的農村生產、生活方式,要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以農民增收為基礎、環境宜居為追求、生活富裕為根本,使農村“保留鄉村風貌,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14]122。

第一,推進農業綠色化生產方式。農業作為與自然聯系最密切的生態產業,從一定意義上講,提高農業生產的綠色化程度是在資源和環境瓶頸約束下振興鄉村的必由之路,也是在農業農村生態系統運作中推進生態協調、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等一系列程序相互兼容的特有方式。要構建綠色農產品高質量發展標準體系,提高農產品食品安全標準,開展科學用藥培訓指導,推廣精密施藥技術,穩妥推進淘汰高毒藥物,構建有機肥施用長效機制。

第二,推廣鄉村綠色化生活方式。要加強村民的生態環保意識,通過生態治理、環境保護等方面的知識宣講,依托縣級融媒體中心開展對象化、分眾化綠色宣傳教育等,提高村民對鄉村綠色發展的知曉率和認同感。積極開展國家生態環保政策、綠色農村政策下鄉宣傳活動,通過生動活潑的形式,例如有獎問答、視頻講解等,引導村民自覺履行鄉村生態保護職責,讓踐行綠色生活方式在鄉村蔚然成風。同時,鄉村綠色發展離不開濃厚的生態文化底蘊,要深入挖掘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的生態理念。例如,“取之無度,用之無節,則常不足”,“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等,這些觀念宣揚天人合一、尊重自然規律,體現了自然生態同人類文明的相互關系。對于這些蘊含綠色哲學的優秀傳統文化,我們要大力弘揚,并賦予新的時代內涵,讓生態環保理念成為鄉村主流價值觀。

3.4 方法措施:統籌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針對鄉村規劃建設落后、水土資源約束趨緊、面源污染加劇等問題,要從改善鄉村公共環境、推進鄉村綠化美化、加強鄉村風貌引導這三個方面進行整體謀劃,在提升村容村貌上下狠功、出實招。

第一,改善鄉村公共環境。扎實推進鄉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指導各地因地制宜科學選擇農村改廁模式,組織各方力量,推動農村戶廁建設、運轉維護等規范的編制,大力推進污水處理一體化,提升全域生態涵養能力。健全農村畜禽糞便處理利用體系,組織開展大型畜禽養殖場糞便處理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推進秸稈綜合利用,提高農作物附加值。推廣地膜標準化生產,對于不達標的地膜嚴禁進入市場,持續開展地膜殘留例行監測,實施地膜回收行動,試點使用可降解地膜。

第二,推進鄉村綠色經濟。發展鄉村綠色產業是實現鄉村綠色轉型的關鍵一環,在指導各地著力解決環境臟亂差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分類推動美麗宜居鄉村建設。立足于人民對綠色、生態、有機的訴求,大力發展康復療養、植物工廠、智慧農業等新業態、新產業,提供特色突出、主題鮮明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業,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第三,加強鄉村風貌引導?!稗r民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力軍,在鄉村振興中處于主體地位?!盵20]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不僅需要政府的支持和推動,更需要充分發揮廣大村民在村貌保護與建設中的主體作用。通過積極宣傳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符合生態環保理念的村規民約,讓村民對其所生活村莊的歷史及文化產生強烈的認同感、歸屬感,引導村民轉變不良生活習慣,培育生態道德,自覺形成保護環境的意識和行動,在鄉村振興的血液中注入“綠色基因”。

4 結語

堅持走鄉村綠色發展道路,既是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的有效途徑,又為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提供了堅實基礎,對于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保障國家食品安全和生態安全、滿足人民群眾的“綠色需求”和保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建設宜居和美鄉村,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秉持久久為功的精神,堅持綠色發展不松勁,多措并舉加強鄉村生態治理和修復,實現生態價值向經濟價值的轉換。

猜你喜歡
綠色生態農村
農村積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綠色低碳
“煤超瘋”不消停 今冬農村取暖怎么辦
“生態養生”娛晚年
住進呆萌生態房
生態之旅
綠色大地上的巾幗紅
生態
在農村采訪中的那些事
贊農村“五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