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象類、環境描寫類”經典片段賞析

2023-03-24 18:59王淦生
關鍵詞:行書

王淦生

想象類經典片段賞析

想象是人們在已有材料和觀念的基礎上,經過聯想、推斷、分析、綜合,創造出新觀念和新意象的思維過程。運用想象手法,可以豐富文章內容,使形象更加鮮活豐滿,特征更加鮮明突出,情節更加生動感人,從而增添藝術感染力。想象不受時空限制,可以從所見所聞中生發出來,幫助人們擴展取材領域,獲得豐富的寫作材料,開辟廣闊無垠的思維空間,創造無窮無盡的新形象。寫文章,不管是立意構思、謀篇布局,還是寫人敘事、勾畫形象,都離不開想象。特別是文藝創作,無論是詩詞歌賦,還是小說戲劇,想象乃必備手法之一。

1

在許多樂器的身體中,找得到一棵樹的魂魄。只是不同樂器,往往滲透著樹在不同生命時段或不同部位的某種特質,彰顯出各異的面目。

二胡絕對是一株大樹緊握泥土的根部。二胡奏出的聲音,悲愴也好,蒼勁也罷,哪怕偶爾的歡娛,都帶著泥土的顏色與氣息。那歡娛也透著蒼涼。二胡的弓只一起,戛然一聲,便讓人的心不由自主往內收緊,收成一枚致密的核,被二胡的氣場渾然包裹、束縛。卻又仿佛隨時會脹裂開來,一腔情緒迸瀉而出,澎湃成汪洋。

笛子是一尾游動在樹腔中的氣,有時躥上梢頭,只輕靈地一點;有時蕩氣回腸,從樹根直貫云霄。

琵琶如莖,精血充沛,剛健有力,是累世風雨也彈撥不斷的結實與鏗鏘。纖指急弦,狂風暴雨,仍穩佇如故,不輸金石。

箏是一片春天新發的葉子。是葉子上滾動的露珠,露珠上閃爍的光芒;是葉子在溫潤春日里時常承接的一場密雨,雨線上不小心折散的月光。

簫是深秋落霜的樹,遍體薄透清越的白,凌凌如月下劍光的寒,滿身清肅之氣。簫,離一株樹的冬天,近在咫尺。

由陶土、獸骨制成的塤,不曾摻雜一絲木質,但絕對找得到樹的一縷精魂。塤是從遠古吹來的一陣風,腳不停步,吹過無數棵樹的葉子、花朵和果實,撼動樹的枝、粗樸的軀干和隱藏在泥土中的根,挾帶走漫漫黃沙、樹的精魂和時間的碎礫,從遠古呼嘯而至。

塤一路走來的歷程太漫長了,風中匯聚起太多聲音,以至如同七彩光譜會合成透明的光線,我們只聽見純凈單調、起起伏伏、無休無止的嗚鳴。在這質樸無華的聲音里,我們情不自禁靜斂心息,像目盲的人那樣伸出心靈的雙手,摸索著試圖將碎礫縫合,將殘缺還原,讓精魂回到每一棵樹的身體之中,將每一粒黃沙歸還給早已消失的土壤……可我們知道,永遠回不去的,是和塤一道呼嘯而來的時間。

塤,聽著就像一場大夢了。淚不知何時,已浸熱雙眼。

(節選自王蕓《在樹的年輪中生長的樂器》)

簡析

在《在樹的年輪中生長的樂器》一文里,作者將那種難于言傳的聽覺形象通過美妙的想象轉換成了一種視覺形象,呈現于讀者的面前。作者將樂器家族喻為一棵有著魂魄的樹:二胡是蒼勁而激情的根,笛子是樹腔中蕩氣回腸的氣,琵琶是精血充沛的莖,箏是葉子上光芒閃爍的露,簫是深秋里清肅的霜葉,塤則是樹的一縷精魂……作者將每一種樂器的音色和表現力加以歸納、描摹,再借助想象,以樹的形象展示給讀者,追求形似,更求神似。既寫出了這幾種樂器的特質,又表現出它們所蘊含的精深的文化內涵和聆聽者的獨特感受。

2

雨不但可嗅,可親,更可以聽。聽聽那冷雨。聽雨,只要不是石破天驚的臺風暴雨,在聽覺上總是一種美感。大陸上的秋天,無論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驟雨打荷葉,聽去總有一點凄涼,凄清,凄楚,于今在島上回味,則在凄楚之外,再籠上一層凄迷了,饒你多少豪情俠氣,也經不起三番五次的風吹雨打。一打少年聽雨,紅燭昏沉。再打中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三打白頭聽雨的僧廬下,這更是亡宋之痛,一顆敏感心靈的一生:樓上,江上,廟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十年前,他曾在一場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雨,該是一滴濕漓漓的靈魂,在窗外喊誰。

雨打在樹上和瓦上,韻律都清脆可聽。尤其是鏗鏗敲在屋瓦上,那古老的音樂,屬于中國。王禹的黃岡,破如椽的大竹為屋瓦。據說住在竹樓上面,急雨聲如瀑布,密雪聲比碎玉,而無論鼓琴,詠詩,下棋,投壺,共鳴的效果都特別好。這樣豈不像住在竹筒里面,任何細脆的聲響,怕都會加倍夸大,反而令人耳朵過敏吧。

雨天的屋瓦,浮漾濕濕的流光,灰而溫柔,迎光則微明,背光則幽黯,對于視覺是一種低沉的安慰。至于雨敲在鱗鱗千瓣的瓦上,由遠而近,輕輕重重輕輕,夾著一股股的細流沿瓦槽與屋檐潺潺瀉下,各種敲擊音與滑音密織成網,誰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輪?!跋掠炅恕?,溫柔的灰美人來了,她冰冰的纖手在屋頂拂弄著無數的黑鍵啊灰鍵,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黃昏。

(節選自余光中《聽聽那冷雨》)

簡析

《聽聽那冷雨》,沿著作者的人生足跡,從大陸聽到島上;沿著作者脫韁的思緒,從現實聽到了歷史;沿著作者的情感思路,從少年聽到青年聽到中年……在變幻無窮而又詩意洋溢的雨聲中,作者聽盡了家國興衰人生滄桑,聽盡了鄉情友情親情,聽盡了冷雨打在心靈上引起的剎那間的悸動——所有這一切豐富、豐腴、豐盛、豐滿的感覺就像一顆顆珍珠,全都被作者用“冷雨”這根線索串成了一串,呈現于讀者面前。細讀這篇散文,如同品一席用現實與想象精心烹制的佳肴,佐以情感與語言悉心釀制的美酒,令人沉醉,給人回味。

3

我絲毫不掩飾對行書的偏愛,甚至溺愛。

…………

草書有形式化和噱頭,如那著華衣烈艷的女子,必以異服取人。在國畫里,是重彩;在京劇里,是快三眼或者流水板——一眼看上去,突然就炸裂,心里就翻滾、撲騰。草書有太多放縱。像年輕人,逢著點事就買醉,形式的隆重超過內心。

篆書是穿了旗袍唱評彈的女子。高高端坐著。不能動——一切都是緊緊的,腿搭得很不舒服,那高凳上是梳著愛司頭噴了頭油的女子和男子,都端麗得一動不動。絲綢必須是云錦緞,或者是蜀錦、湘繡。

行書卻是素衣女子,或許只一件家常白襯衣,搭一條寬松藍裙子——暗底里是驚艷,表面看上去,一臉的知常與市井。它知道稍縱即斂,那樣一種克制與放縱——克制是放縱的克制,放縱是克制的放縱。亦有颯爽之姿,亦有纏綿之態,點染之余,只覺得生活是這樣小橋流水、綠雪詩意。

少年時,喜歡蘇軾的《寒食帖》,羨慕那一筆一劃里的氣質,也稍帶點對蘇軾的嫉妒。他的《寒食帖》盡是泥污胭脂雪之氣,少年時當然愛,那樣大膽和濃墨,恰恰是一腔幽怨。吹花嚼蕊的少年,自然最喜《寒食帖》。

中年時,一個人行走在陌生街巷,聽著陌生方言,看著高大的法桐或香樟掠過頭頂,聞著濃稠得過分的桂花香,亦無風雨亦無晴。再看《蘭亭序》,心生歡喜。王羲之寫得如此曼妙隨意,自然天成。與生活化干戈為玉帛,可聞得到花香、流水、茶香,可傾聽那鳥語、人聲,甚至蘭亭臭鱖魚的味道,香米的味道……那都是蘭亭,絕非只是筆墨蘭亭。那行書的纏綿還在,卻有了可親可懷的民間纏綿。

秋夜里,翻看那些冊頁,那些行云流水的行書,如此飄逸又如此淡泊地出現——它是白襯衣藍裙子,是紅棗小米粥,是快雪時晴的綠燈籠。

行書是昆曲里《驚夢》那一折,在最美的光陰里,紙和墨相遇,又驚又喜。一挑眉:原來你也在這里。那艷紅的芍藥花知道,不早不晚的相遇,正是人間好芬華。

(節選自雪小禪《行書——綠雪詩意里的生活態度》)

賞析

靜止的書法,在作者筆下全變成神采各異的女子:草書是“著華衣烈艷的女子”,突出其“以異服取人”的特點;篆書是“穿了旗袍唱評彈的女子”,突出其“端麗”華貴;行書則是“素衣女子”,突出其如“小橋流水”“綠雪詩意”的特點。作者運用想象、襯托的手法將行書與草書、篆書進行比對,凸顯出行書“克制是放縱的克制,放縱是克制的放縱”“亦有颯爽之姿,亦有纏綿之態”的妙處。少年時愛《寒食帖》,多是被外觀吸引;中年時愛《蘭亭序》,更多的傾慕于其內涵和韻味。對書法作品的喜好,正源于一個人的生活態度。

“環境描寫”類經典片段賞析

環境描寫,一般是指敘事、抒情類作品中對人物所處的具體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的描繪。其中,社會環境一般是指能反映社會、時代特征的建筑、場所、陳設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風等。自然環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節變化、風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在文章當中,環境描寫并不是可有可無的。環境描寫是服務于文章的主題并側面推進對于人物的刻畫,可以交代社會背景、渲染氛圍、暗示人物心情、襯托人物活動、揭示人物性格、烘托或反襯人物形象、推動情節發展、深化文章主題等等。環境描寫是小說三要素之一。

1

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只黃狗。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里便匯入茶峒的大河。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床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計數。小溪既為川湘來往孔道,水常有漲落,限于財力不能搭橋,就安排了一只方頭渡船。這渡船一次連人帶馬,約可以載二十位搭客過河,人多時則反復來去。渡船頭豎了一枝小小竹竿,掛著一個可以活動的鐵環,溪岸兩端水槽牽了一段廢纜,有人過渡時,把鐵環掛在廢纜上,船上人就引手攀緣那條纜索,慢慢牽船過對岸去。船將攏岸了,管理渡船的一面口中嚷著“慢點慢點”,自己霍的躍上了岸,拉著鐵環,于是人貨牛馬全上了岸,翻過小山不見了。渡頭為公家所有,故過渡人不必出錢。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錢擲到船板上,管渡船的必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里去,儼然吵嘴時的認真神氣:“我有口糧,三斗米,七百錢,夠了。誰要這個!”但不成,凡事求個心安理得,出氣力不受酬誰好意思,不管如何還是有人把錢的。管船人卻情不過,也為了心安起見,便把這些錢托人到茶峒去買茶葉和草煙,將茶峒出產的上等草煙,一扎一扎掛在自己腰帶邊,過渡的誰需要這東西必慷慨奉贈。有時從神氣上估計那遠路人對于身邊草煙引起了相當的注意時,便把一小束草煙扎到那人包袱上去,一面說,“不吸這個嗎,這好的,這妙的,味道蠻好,送人也合式!”茶葉則在六月里放進大缸里去,用開水泡好,給過路人解渴。

(節選自沈從文《邊城》)

簡析

這是現代文學名著《邊城》開頭部分的一段環境描寫??梢哉f這是一張山水圖,又是一幅風俗畫。它呈現出湘西的清山秀水,又表現了邊城居民的純樸厚道。這段描寫,既有寫意山水,又有工筆描繪,為故事的展開設置了一張既有地方特色又具民俗風情的舞臺。在作者詩意而又樸素的文筆下,邊城山山水水的清幽、秀麗、寧靜如在目前;過渡人與擺渡者之間的謙恭禮讓,則將湘西人心靈之明凈、性情之淳厚表現得淋漓盡致,令人過目難忘。

2

“快看!黃——河!”

他渾身一震,連忙轉過頭來。解放車正在登上山頂。這一定就是那座黃土高山,你全忘啦。他輕輕地責備著自己,屏住了呼吸。陜北高原被截斷了,整個高原正把自己勇敢地投入前方雄偉的巨谷。他眼睜睜地看著高原邊緣上一道道溝壑都伸直了,筆直地跌向那迷朦的巨大的峽谷,千千萬萬黃土的山峁還從背后像浪頭一般滾滾而來。他激動地喃喃著:“嘿,黃河,黃河?!彼匆娫谀蔷薮蟮膷{谷之底,一條微微閃著白亮的浩浩蕩蕩的大河正從天的盡頭蜿蜒而來。藍青色的山西省的崇山如一道迷朦的石壁,正在彼岸靜靜肅峙,仿佛注視著這里不顧一切地傾瀉而下的黃土梁峁的波濤。大河深在谷底,但又朦朧遼闊,威風凜凜地巡視著為它折腰膜拜的大自然。潮濕涼爽的河風拂上了車廂,他已經沖到了卡車最前面,痙攣的手指扳緊攔板。

這個記憶他可沒有遺忘。這個記憶他珍存了十幾年。他一直牢牢地記著,一個乳臭未干的毛頭小伙子目瞪口呆、驚惶失措地站在山頂,面對著那偉大的、劈開了大陸、分開了黃土世界和巖石世界的浩莽大河的時刻。他現在明白了:就是這個記憶鬼使神差地使他又來到這里,使他一步步走向地理學的王國?!拔乙欢ㄒ忌?!”他低聲地發誓說。

(節選自張承志《北方的河》)

簡析

小說《北方的河》以北方的河流為背景,將河流的形象與主人公的成長經歷緊密聯系在一起。河流作為一個象征,在勾勒出個人命運的同時,折射出整個民族的命運。它承載著主人公的人生追求,也反映了北方廣大農民的希望和期盼。這段環境描寫,通過主人公的視角展開,滲透著濃烈的主觀色彩,交代了主人公熱愛祖國山河,并希望以研究北方的河為自己一生的專業的原因;語言優美而豪放,向讀者展示了北方的河的雄渾、壯闊、絢麗。

3

每天早晨三四點鐘,天還黑,孩子們已經被無邊的興奮攪得睡不下去。誰都不說話,怕吵著別人,只是靜靜躺在稻草墊子上,聽那清晰可聞的喧囂音響:有呼號、走步的聲音,那是附近的部隊為了準備國慶檢閱緊張地操練著;有木輪車咯吱咯吱推過;還有從遙遠的工地上廣播的,隨著風一會兒大一會兒小的評劇唱片《小女婿》和《劉巧兒》;也偶然聽見一兩句含糊的叫喊,或是火車汽笛的高吭鳴聲。不論醒得多么早,不論周圍的一切在表面上是多么平靜,但孩子們細心地躺在帳篷底下,緊挨著心愛的土地,就總聽得見這一切又協調又混亂、又清楚又模糊、又復雜又單調的聲音。孩子們從而確信,全都睡覺的時候是沒有的。當辛勞的人們鉆入安樂的被窩,輕松地喘上一口氣,閉上自己熬紅的眼睛的時候,另一些辛勞的人們,已經穿好衣裳,掏出翻在里邊的領子,打打鞋上的土,驕傲地奔向自己的生活,擔起種種的任務了。生活的旋律就是這樣的無盡無休,嘈雜而且強壯。

然后太陽升起,新的一天開始。孩子們歡呼野營的每一天,每一天都是青春的無價的節日。所有的一切,都是新發現,所有的一切,都歸我們所有。藍天是為了覆蓋我們,云霞是為了炫惑我們,大地是為了給我們奔跑,湖河是為了容我們游水,昆蟲雀鳥更是為了和我們共享生命的歡欣!

(節選自王蒙《青春萬歲》)

簡析

這段描寫選自王蒙的處女作《青春萬歲》。小說以高昂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向讀者展示了20世紀50年代初期北京女七中高三女生熱情洋溢的青春生活,刻畫了一批成長于新舊交替時代的青年人特有的精神氣質。這段描寫正是通過一群參加野營的女高學生心中洋溢的歡快、激動、興奮的情緒,側面展現了新中國的生機勃勃、人民的積極奮斗,各行各業的“大干快上”,表現了新中國誕生后中國人民積極向上、努力建設自己的祖國的精神面貌。

猜你喜歡
行書
明 李應禎 行書致吳寬人來札
明 陳 行書詩翰札
晉 衛夫人 行書急就帖
清 林則徐 行書四條屏
行書納蘭性德《長相思》(35cm×35cm)
行書釋函可《偶感》(70cm×45cm)
腳踏實地
蘇 軾 行書李白仙詩
蘇 軾 行書李白仙詩
王鐸行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