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托舉三晉無限“薯”光 專家引智支招解惑

2023-03-30 19:48武竹青王小靜劉娜
科學導報 2023年20期
關鍵詞:種薯種業馬鈴薯

武竹青 王小靜 劉娜

山芋芼羹,地黃釀粥,冬后春前皆可栽。馬鈴薯——作為中國人餐桌上的第四大主糧作物,正成為專家學者研究探索的食界“新寵兒”,亦成為鄉村振興路上致富“金疙瘩”。3月24日,以“專家支招引智 煥發三晉‘薯’光”為主題的專家與媒體面對面活動在太原召開,現場座無虛席、盛況空前。來自國家現代農業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員金黎平,國際馬鈴薯中心原副主任、國際馬鈴薯中心亞太中心原主任盧肖平,國家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經濟研究室主任羅其友三位權威專家齊聚活動現場,就馬鈴薯產業發展相關情況交流分享、引智聚力。

金黎平:國家現代農業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員、中國作物學會馬鈴薯專業委員會會長、中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薯類專業委員會主任

近年來,我國馬鈴薯種業發展成效顯著,但產業存在短板。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種業創新明顯滯后于產業發展,企業缺乏創新能力和動力。優異資源少、品種專用性差;缺質量監督體系、質量良莠不齊,市場競爭無序;品種保護難、經營成本高和風險大。二是主產區立地條件較差和栽培水平粗放,單產低、商品質量差。旱作雨養種植面積占60%以上,水肥利用率較低、病蟲害多且防控難度大、山坡地機械化難以突破。三是加工轉化率僅10%。原料不夠、環保處理成本高,開工不足;大型加工生產線的整套設備或關鍵設備以進口為主。

為此,今后要堅持科技創新、企業主體和市場導向,構建以公益性研究為主體的資源保存和鑒定、重要性狀遺傳解析和改良、育種新技術研發、材料創新和新品種培育;以企業為主的商業化品種選育、脫毒種薯繁育和市場流通;以獨立第三方為主的脫毒核心苗供應、種薯質量監督檢測,各環節有機銜接利益共享的馬鈴薯種業體系,實現品種專用化、種薯生產標準化和質量可控化,打好種業翻身仗。同時,要探索多元化投入機制,增加研發投入,加強種質資源收集、評價和創新利用。選育綠色優質重大新品種,優化種薯繁育和質量控制技術,實施種薯質量認證制度,實現標準化生產,提高優質種薯應用率,加強品種管理和知識產權保護,實現品種真實性鑒定,增強新品種示范和推廣能力,推動品種更新換代。

盧肖平:農業經濟學碩士、國際馬鈴薯中心原副主任、國際馬鈴薯中心亞太中心原主任、國際農業研究組織(CGIAR)中國國家協調員和世界馬鈴薯大會(WPC)國際顧問、原中國農業部國際合作司副司長

歐洲和亞洲一直是馬鈴薯生產的主要區域,其變化趨勢卻截然相反;歐洲的世界馬鈴薯第一大生產區的位置一直持續到21世紀初,之后被亞洲超越保持至今,這應當會是一個常態。歐美國家市場相當成熟和穩定,消費主要以冷凍薯條薯片為主(70%),鮮食較少(20%),淀粉和全粉產品發展不多。長遠看馬鈴薯產業發展還將有所增長,但主要在亞洲和非洲。從面積上估計,5年內超過2000萬公頃很有可能。在總產方面,5年內可能達到或超過4億噸。在亞洲主要看中國和印度。僅以中國為例,中國主要還是鮮食,如果沒有創新出更好的儲藏方式和食用方式,那么變化不會很快。非洲可能會是新的增長點,但可能甘薯會發展得更快,其主要原因是氣候條件和營養需求。

中國是馬鈴薯和甘薯生產的第一大國,薯類作物在全國糧食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僅次于水稻、小麥和玉米,全國以8%的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生產了將近6%(按照5:1折合)的產品。因此,應力爭進一步提高馬鈴薯單產,盡快趕上和超過國際平均單產水平,使薯類作物的總產在種植面積維持在當前情況下提高產出2~4個百分點,以減緩國家對谷物產品的巨大需求壓力。

今后一段時期,薯類產業發展應繼續在做好育種和種業工作的前提下,重點在銷售和消費端方面下功夫,以消費需求拉動生產供給,在確保農民增收的同時,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市制宜地擴大生產,提高總量;努力提高其在國家糧食生產中的比重,緩解對傳統主糧生產的壓力;加強營養宣傳,開發更多加工產品,提質提效創品牌,引導和增加消費,為“中國碗裝中國糧”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羅其友:研究員、博士、博導,國家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經濟研究室主任、農業農村部薯類專家指導組成員、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布局與區域發展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

中國人要把飯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裝自己的糧食。目前,國內馬鈴薯發展面臨多項挑戰,包括良種應用不足,種薯業發展無序;生態環境約束凸顯,影響產業發展;成本逐年攀升,產業競爭加??;機械需求增加,優良小型機械嚴重缺乏;產業鏈不協調、融合發展不夠等。

推進馬鈴薯產業高質量發展,就要科學制定馬鈴薯產業高質量發展路線圖,各地區和各主體立足自身獨特的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對標新階段目標市場的優質特色需求,實施差異化戰略,因地制宜系統謀劃各地區馬鈴薯產業發展藍圖,科學確定地區發展的適度規模、合理結構和轉型路線圖。加快馬鈴薯育種技術創新,重點支持種業卡脖子技術創新研發,推動良種科研聯合攻關,構建生物育種和種薯繁育等種業創新體系,切實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同時,要進行登記品種示范和驗證,增強品種權保護力度,開展新品種示范和推廣。加強區域性良繁基地建設,大力推動“種薯質量認證”制度建設和示范,引導扶持企業打造品牌,增強優質種薯的供應能力,提高優質種薯應用率,嚴格控制檢疫性病蟲害的擴散傳播。推進馬鈴薯產業機械化和智能化,重點推進以機械替代勞動為核心的生產機械化、裝備智能化建設,加快提高馬鈴薯勞動生產率。推動全程機械化,應用農用傳感器、控制器等自動化技術裝備。

此外,還要良種良法良機配套,推廣農機農藝融合馬鈴薯栽培模式。加快探索創建馬鈴薯高質量發展示范基地,以“三品一標”為重點,結合產業化機械化智能化,打造馬鈴薯示范樣板。加快品種培優,推進品質提升,加強品牌打造,完善標準化生產體系。要準確認識馬鈴薯產業發展的新階段特征,聚焦育種、機械、加工等重點領域關鍵技術創新應用,完善支持政策,推進馬鈴薯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助力農業強國建設。

猜你喜歡
種薯種業馬鈴薯
馬鈴薯種薯退化的原因及預防
馬鈴薯有功勞
定邊馬鈴薯
馬鈴薯種薯貯藏性能和貯藏技術分析
種業名企展示
種業名企展示
種業名企展示
胖胖的馬鈴薯
種業名企展示
秋馬鈴薯栽培技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