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規則意識的培養策略研究

2023-04-05 05:05甘肅省張掖市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紅灣小學屈雪嬌
天津教育 2023年4期
關鍵詞:規則法治道德

■甘肅省張掖市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紅灣小學 屈雪嬌

社會有著既定的規則,有法律法規也有約定俗成的行事準則。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要重視對學生進行規則意識的培養,將規則意識作為法治教學的重點,使學生在理解規則的基礎上以規則約束自身。教師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要重視規則意識的培養,充分認識規則意識培養現狀,優化培養策略。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法治意識和法制精神的培養都是核心內容,而學生在參與學校學習時本身存在規則意識不強的問題,教師要結合學生的認知發展階段,對學生進行意識強化教育,改進教學模式,使學生對規則形成正確認知,養成遵守規則的良好習慣。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規則意識培養現狀

小學生對規則缺乏正確認知,相對而言,高年級學生的規則意識要強于低年級的學生。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部分學生對規則的理解并不科學,將規則理解為行為的局限。小學生依靠他人的要求調整自身行為,存在著一定的實踐問題,學生在不理解、未能正確認知規則時,一味地被約束,很容易影響學生的情緒狀態。結合實際的小學教育特征,學校組織道德與法治課程,培養學生規則意識時,面臨著學生對規則意識認知不正確、難以自覺遵守、缺乏思想認同等多樣化困境。

首先,大部分低年級學生對規則的認識并不正確。小學教育環境對學生提出了各種各樣的要求,除了對學生的課堂行為有要求之外,對學生在學校中的人際交往、社會交往也有著相應規則。但對學生而言,雖然能直接感知到行為被約束,但對規則的理解不夠正確。

學生認為規則的設置主要是為了局限個人的行為,將規則看作對個人的一種束縛,有可能產生抵觸情緒。學生將規則片面地理解為行為的限制,而忽視了規則的正向價值,也不利于學生踐行規則的要求?;趯W生對規則的認知偏差,教育工作者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規則,以規則引導學生約束個人行為。

其次,學生存在著對規則缺乏遵守自覺性的問題。在學校、家庭、社會等不同的生活環境下,學生可以了解到具體的行為規則要求,但身處現實的客觀環境中,學生卻難以自覺遵守規則,并未嚴格地按照規則約束自身。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不僅要使學生理解規則,也要使學生認識到在自我需求與規則發生沖突時如何正確遵守規則。當前小學教育階段,大部分學生存在著無法約束自身的問題,當規則與主觀意愿產生沖突時,學生會選擇依從主觀意愿而出現打破規則、違反規則的行為。當遵守規則的自主性并未形成時,規則也難以發揮正向的價值與作用。

最后,小學生對規則內容缺乏認同。小學規則的制定要立足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征,符合學生的特點。但目前大部分規則更多的是以成年人的角度進行命令式要求,與學生的認知發展不匹配,影響了學生對規則內容的認同。

學生要在理解規則的基礎上自覺遵守規則,但當規則的內容與學生的理解方式存在較大差異時,則會帶給學生較強的束縛感,而學生對規則的抵觸心理也影響了學校的管理和學生的發展。學生不認同規則時,學校所采取的不恰當規則培養方式可能會導致學生規則意識淡薄,學生逃避規則時獲得的心理愉悅情緒,會導致學生漠視規則行為的強化。作為教師,要充分認識當前規則意識培養中,學生在對規則認知、認同時所存在的多樣化問題,基于教育實踐背景,探究教學優化的策略與方法。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規則意識的培養策略

規則意識的培養要立足學科特征,把握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教師在了解生活邏輯、道德學習規律的基礎上,要學習先進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案例,引導學生建立規則認識,深化規則認同,以行為實踐上的強化訓練使學生形成自覺遵守規則的習慣。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以下幾種策略。

(一)建立規則認知

規則意識的培養離不開學生對規則的正確認識。小學生在認知規則時存在著理解上的偏差,將規則理解為行為的束縛,并未認識到規則的正向價值,導致規則教育難以發揮作用。教師在進行道德與法治教學時,為了使學生具備基礎的規則意識,要以基礎的行為規則、法律常識為基礎,為學生進行生動講解,使學生在樹立正確價值觀念的基礎上,在生活中以規則來約束自身行為。

學生對規則的認識有著循序漸進的特征,而其在理解規則的基礎上也會主動以規則來要求自身行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遵循學生的認知邏輯和發展規律,結合學科內容選擇科學的教學方法。教師可以將規則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相聯系,以生活中的交通標志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上學經歷、生活經驗,使學生思考不遵守交通規則可能對社會造成的負面影響。為了更好地使學生參與課堂討論,教師可以列舉生活中的實例,模擬過馬路的場景,要求學生對闖紅燈這一行為進行判斷,借助問題使學生對日常生活中的規則產生基礎認知,并通過思考得出結論,培養學生判斷是非的能力,掌握規則內容的同時,強化其對規則的正向價值認知,進而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規則意識。

(二)深化規則認同

在規則意識教育中,教師既要關注行為上的引導,也要強化價值觀念,促使學生以符合社會規范和學校規則的行為參與日常生活。道德與法治課堂要主動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價值引領的基礎上,教師要立足課堂,采用多元化的教學策略,深化規則認同。

當前學生對規則的不認可,除了學生自身發展的局限因素之外,也與課堂教學失效、價值引領未能發揮作用有關。在實踐的教育背景下,教師可以以社會現狀為話題,讓學生認識規律、了解規律,加強學生對規則的認同感,也可以設計學生直接參與的活動,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提高學生的思想認同。

以新年為例,教師可以基于過新年這一特定的社會背景,要求學生回憶梳理春節習俗,突出禮儀這一重要內容,并創設相應的情境,對傳統禮儀進行生動展示,也可以組織學生參與活動、親身體驗,生動地講解傳統文明禮儀,加強學生對規則的認同,提高規則意識培養的有效性。

(三)推動規則實踐

知識既需要理論上的感知,也需要實踐上的體驗。而針對規則意識養成這一核心部分,則要在實踐中培養學生自覺遵守規則的意識。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以學生生活為出發點,幫助學生理解社會規則,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在生活實踐中優化調整個人行為。

學生在課堂上學習、認知、理解的規則最終都要通過知識的內化進而使自身自覺地開展自我管理、約束個人的社會實踐行為。道德與法治教育不僅強調對規則的學習,也強調學生個人實踐行為的調整。教師可以采取游戲的方式,通過設定游戲主題、提出游戲規則、學生實踐參與,強化學生遵守規則的自覺性。為了保障活動的組織效果,可以對活動進行延伸,要求學生對活動進行過程回顧以及經驗分享。以“兩人三足”游戲為例,教師設定規則后,班級共同參與游戲,同時對游戲形式進行延伸,通過“五人四足”活動的組織,使學生在體驗過程中理解規則制定的重要意義,引導學生在實踐中以規則為依據調整個人實踐行為,從而提高學生的認知,更好地幫助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做到知行合一,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三、結語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喚醒學生的規則意識是基本的教學任務,為了使學生對生活邏輯、道德規律有充分認知,教師要立足學科特點,優化創新教學方法。當前在小學教學實踐中,規則意識的培養面臨著學生對規則認知不正確、無法自覺遵守、缺乏思想認同的問題,教師要積極探究教育實踐策略,提高學生對規則的理解與認同,使學生理解規則存在的正向價值,從而調整個人行為,更順利地參與社會實踐,在保障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質量的同時,促使學生更好地成長。

猜你喜歡
規則法治道德
送法進企“典”亮法治之路
頭上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律
數獨的規則和演變
跟蹤導練(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對道德虛無主義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須厲行法治
讓規則不規則
以德促法 以法治國
TPP反腐敗規則對我國的啟示
用道德驅散“新聞霧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